文学理论复习资料(汪正龙版)
文学理论第一册复习资料

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发展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中国特色,富有当代性。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查理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主导性和层次性。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17.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也是功利;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也是理性;从态度看,文学既是情感也是认识。
18.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绪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基本概念]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艺学、文学理论[思考题]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书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基本概念]文学、文学形象、艺术媒介、语言艺术[思考题]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3、为什么说“文学是心学”?4、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不同于人文科学?5、如何正确理解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6、为什么说艺术媒介的不同是艺术分类的重要原则?7、如何才能阐明语言艺术的特征?8、汉字对汉语文学的影响何在?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基本概念]文学作品内容、文学作品形式、文学作品层次、文学语境、文学语体、陌生化、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象征、文学意蕴、文学主题[思考题]1、文学作品的“二分法”与“层次论”有什么区别?2、中西作品层次论异同何在?3、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包括哪些方面?4、文学语言的组织要素包含哪些要素?5、文学语言区别于科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何在?6、以一部经典小说为例,说说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7、以一首唐诗或宋词为例,说说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8、以一部(篇)经典作品为例,说说文学象征的基本特征。
9、文学意蕴和文学主题有何关系?10、把文学主题区分为三种形态有何意义?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基本概念]文学体裁、叙事文学、叙述者、隐含作者、抒情文学、客观对应、戏剧文学、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结构、影视文学、蒙太奇、影视结构[思考题]1、文学体裁的研究有什么意义?2、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是一种什么关系?3、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各有什么特点?4、传统情节观和叙事学情节观各有什么特点?5、以一部小说为例说说叙事话语的基本特征。
6、艺术情感和日常情感有何区别?7、抒情文学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8、以中西诗歌为例,略述中西抒情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题型:1.名词解释(30分)6个2.填空题(20分)20个3.简答题(32分)4个4.论述题(18分)一个第一章问题一文艺学的概念及其三个分支?答: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细分为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问题二文学理论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问题三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虽然文学理论研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是同一认识客体可以形成多种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从而使文学理论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
【课后习题】问题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的依据: 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七个);划分依据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四章【考概念】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大题】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动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考概念】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文学的作用: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什么是文学理论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
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理论学习建议第一,阅读文学。
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保持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能力和习惯。
第二,汇通文艺。
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如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戏剧等联系起来体验。
第三,理论思索。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导言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形式的研究。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创作。
本文将对文学理论常见的几个流派和学说进行介绍和归纳,以供期末复习之用。
一、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产生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代表了以契诃夫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其艺术形式,而非内容。
形式主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和文学形式的研究和分析,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构造和形式的理解。
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有别于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结构特征,结构主义更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揭示文学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意义。
三、新批评主义新批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所不同。
新批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其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形式。
新批评主义主张批评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冲突、对比和意义构建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潮流,与现代主义对立而产生。
后现代主义关注文学作品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结构和形式,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不信任。
五、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中性别问题的理论流派,强调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挖掘和解读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男权主义和性别歧视,呼吁对女性在文学中的认可和重视。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文学理论(复习纲要)

《文学理论》提纲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1)“文学理论"的定名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2、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1)文艺学三学科界定2)文学理论的性质二、文学理论的体系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文学实践2)思想家和批评家的中介3)归纳整理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1)功能性结构2)对象性结构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1) 几种建构原则2)本书建构原则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文学理论功能的认识1) 中外古代文论家的认识2) 我国现代文论教材的认识2、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1)引导创作2) 指导欣赏3)规范批评3、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1) 文学批评的价值论2)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第一编文学本体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性)一、“文学”辨析1、“文学”的语义分析:(狭义文学、广义文学)2、文学本质的研究: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二、文学的社会地位1、“社会结构":(马克思→普列汉诺夫)2、文学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阿诺德·豪塞尔)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特殊性)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1、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2、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定义)二、文学的特殊对象1、“生活说”与“人学说”(布洛夫、高尔基)2、“文,心学也”(刘熙载)三、文学的审美形式1、文学形象性的根源2、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一、文学艺术的分类1、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法2、分类原则二、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语言的特质2、语言艺术的特征三、汉语与汉语文学1、汉语文字的特点2、汉语文学的特征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结构层次一、“二分法”与“层次论”1、作品结构的“二分法”:内容、形式、关系2、从“二分法”到:“层次论”:二分法缺漏二、中西作品层次论1、中国作品层次论:玄学(王弼)→诗学(梅尧臣、李重华、王国维)2、西方作品层次论:英加登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补2、层次:言、象、意第二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二、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修辞层面三、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1、语言类型:人物语言、作者语言2、语境3、语体4、文化色彩四、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意象语言的特点)1、形象性2、抒情性3、音乐性4、陌生化第三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二、文学典型:(再现性文学形象)1、典型人物性格2、类型与典型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文学意境:(表现性文学形象)1、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2、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王夫之、王国维)四、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形象)1、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2、文学象征的审美形态第四节文学意蕴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 (“意犹帅也”)二、文学意蕴的特点1、情理性2、含蓄性3、多义性四、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1、主题:意蕴的多层次性与主导性2、主题的形态: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第一节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一、文学体裁的划分1、“体裁"界定2、体裁划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3、本书的新“四分法”二、文学体裁的意义1、体裁对作品的制约2、体裁对创作的规范3、体裁对欣赏的预示第二节叙事文学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叙事文学界定:(定义、特征)2、叙事文学种类:史诗类、小说类、叙事散文类二、叙事主体1、主体的纵向变化2、主体的横向介入3、叙述可靠性三、叙述内容1、人物2、情节四、叙事话语1、叙事聚焦2、叙事方式3、叙事时间第三节抒情文学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抒情文学界定: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2、抒情文学种类:诗歌、抒情散文、散文诗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抒情作品的情感2、抒情作品的意象:心理画面、典故、母题3、抒情作品的语言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观对应2、中国:赋、比、兴第四节戏剧文学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学2、戏剧文学的种类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4、组织严密的戏剧结构:锁闭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悲剧与喜剧:(西方戏剧传统)2、杂剧与传奇:(中国戏剧传统)第五节影视文学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2、影视文学的种类: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造型的直观性:区别于小说2、冲突的行动性:区别于戏剧3、时空的灵活性:区别于戏剧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影视文学的结构原则2、影视文学的结构形态第二编文学创作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第一节文学创作基础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作家的创造能力2、作家的创造意识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2、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第二节文学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2、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2、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第三节文学创作原则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再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2、表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理想与艺术夸张第四节文学价值生成一、审美理想与文学价值1、作家的审美理想2、文学的审美价值二、文学价值的基本内涵1、真实性(真)2、崇高性(善)3、艺术性(美)第五章文学创作风格第一节风格的审美特性一、文学风格界定1、风格的诸种理论2、风格的定义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创作个性2、表现内容3、文体特点4、读者群体四、文学风格的功能第二节风格的审美形态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抒情风格的性质2、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简分法、繁分法)3、抒情风格基本形态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叙事风格的性质2、叙事风格的形态第三节风格的文化形态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1、共时性: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2、历时性:时代风格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第三编文学接受第六章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的发展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界定2、文学接受多层次性:欣赏、批评、借鉴第二节文学欣赏性质一、文学欣赏的特点1、直觉性2、情感性3、愉悦性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欣赏对象的条件2、欣赏主体的条件三、文学欣赏的意义1、欣赏与艺术生命2、欣赏与审美能力3、欣赏与作家创作第三节文学欣赏过程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1、接受预示2、期待视野:作品与期待的三种关系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1、语言的玩味2、形象的感受3、意蕴的领悟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1、召唤结构2、欣赏再创造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1、意识先结构与见仁见智2、人类共鸣第四节文学欣赏效果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1、文学功能的实现:以欣赏为中介、途径2、文学功能的特点: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1、心灵情感的交流(情)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3、审美能力的培养(美)4、认识视野的拓展(真)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第七章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性质一、文学批评的界定1、广义的文学批评2、狭义的文学批评二、文学批评的基础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修养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三、文学批评的意义1、指导欣赏2、帮助创作3、影响社会第二节文学批评标准一、批评标准的界定二、批评标准的形成1、批评标准的社会性2、批评标准的历史性三、批评标准的内涵1、思想标准2、艺术标准四、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1、批评标准的普遍性2、批评标准的具体性第三节文学批评方法一、批评方法的构成二、批评的基本原则1、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2、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三、批评的基本模式1、社会文化批评2、创作主体批评3、艺术本体批评4、接受反应批评四、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1、批评的论述方法:说明、解释、判断2、阐释循环第四编文学史第八章文学发生发展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1、模仿说:亚里士多德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3、巫术说:雷纳克-泰勒4、劳动说:格罗塞—普列汉洛夫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三、原始文学的特点1、混合性2、集体性3、实用性第二节文学艺术的进步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1、“变化论”:文艺进步的否定论2、“进化论":文艺进步的肯定论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1、文艺进步的复杂现象2、文艺进步的特殊规律第三节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1、文学发展以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1、政治的中介地位2、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3、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1、文学发展与宗教:终极关怀2、文学发展与道德:道德境界3、文学发展与哲学:哲理追求第四节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1、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1、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2、他民族文学的吸收与超越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1、文学发展与杰出作家2、杰出作家对文学进步的贡献第九章文学发展进程第一节文学体裁的演变一、文学体裁的演变进程1、文学体裁滥觞期2、终极种类形成期3、文类多元发展期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1、发达文体源于原始文体2、改良性渐变与革命性突变3、规则承续与创作变异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1、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2、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3、期待视野的积极促进4、传播载体的推动交流第二节文学思潮的演进一、文学思潮的性质1、文学纲领的共同性2、创作方法的一致性3、文学流派的多样性二、文学思潮的演进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文学思潮史研究第三节文学地域的拓展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1、原生的地方文学2、统一的民族文学3、走向世界文学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1、世界文学格局的标志2、比较文学的两大学派第四节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一、文学的文化形态1、艺术文化阶层论2、民间文学3、精英文学4、通俗文学二、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大众文化的形成2、大众文化的特征3、大众文化的兴盛第十章文学史研究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一、文学史的形成1、中国传统的文学史研究2、文学史在近代欧洲的形成二、文学史的性质1、含义2、特点(内容的整体性、叙述的有序性、意识的自觉性)三、文学史的任务1、展示文学进程2、评价文学地位3、探讨文学规律第二节文学创作史一、个体创作史二、国别文学史第三节文学作品史一、作品史划分二、文体史三、主题史四、风格史第四节文学接受史一、接受史的提出(姚斯)二、接受史的途径1、效果史研究2、阐释史研究3、影响史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上)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广泛的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狭隘的文艺学:文学理论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2.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而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二存在的。
3.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4.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文学活动发展论;第二,文学活动本质论;第三,文学创作论;第四,作品构成论;第五,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1.丹纳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以归纳为: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3.文学基本形态多样化的依据:由于观察对象、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导致其形态不同。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石1.文学理论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一文学活动论1.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文学反映论1.列宁:文艺反映生活,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五艺术交往论1.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论第二节中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三当代性1.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2.人本主义文论a.意大利的克罗齐提出“艺术及直觉既表现”,英国的科林伍德对其发展b.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移情”说c.瑞士心理学家部落的“心理距离”说d.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e.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3.科学主义文论a.英美的“新批评”文论:英国的威廉·燕卜荪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1.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一世界1.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2.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3.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4.对于模仿论,古希腊有两种观点: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确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文学理论的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的复习资料文学理论的复习资料1、文学理论是什么:(基本问题、找规律、寻找本质、打破常识、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性质——实践性、抽象性、系统性、人文性、科学性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读者——文学的接受者、鉴赏者、再创造者(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3、文学是什么:●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认识性: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实践性: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部分)

一、填空(20分)1、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3、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4、散文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6、文学言语层面特征:内指性(诗意逻辑)、心理蕴含性(所指)、阻拒性7、文学意蕴层三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原则”是由黑格尔提出9、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王国维是意境概念的集大成者10、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11、王国维意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12、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13、叙述内容的构成:故事、结构、行动14、故事的构成:事件、情节、人物、场景15、巴赫金提出复调式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实践复调式叙述16、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7、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18、陈望道的“风格”分类原则——《修辞学发凡》19、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中国:兴味20、马克思提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思想标准(1、高度的真实性:作品与社会生活;2、进步的倾向性:作品与作家意识;3、情感的健康性:作品对读者影响)艺术标准(1、文体评价:外在形态、内在结构的完美性;2、形象评价:鲜明、生动、独特、概括性;3、意蕴评价:蕴蓄象中又流溢象外)21、文学批评的模式:(1)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2)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二、名词解释(20分)1、现实型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精心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精心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文学理论》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定义,三个分支2、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3、文学四要素4、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5、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6、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2、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再现理论、表现理论、接受美学)3、文学活动的发生学说:“四说”;“劳动说”4、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理论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含义:文化含义、审美含义、通行含义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定义;表现;综述3、话语:定义;五要素4、话语蕴藉:定义;两层内涵;典范形态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内涵及关系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013、文学创造的特殊性:区别于宗教与科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4、文学创造的客体:“自然”(模仿说、再现说))、“情感”(表现说);5、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惟一源泉;特殊性6、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主体;特殊性7、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双向运动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1、文学材料:定义;获取途径;主体性2、艺术发现:定义;表现;心理特征3、创作动机4、艺术构思:定义;心理现象(灵感与直觉)5、构思方式:定义;几种方式6、物化阶段: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7、为什么会出现“心手不一”?常见的问题;如何操作(即兴和推敲)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艺术真实:定义;主要特征2、艺术概括:定义;具体规定3、诗意的裁判:定义;内涵4、人文关怀:定义;人文与历史的双向价值5、审美理想:定义;特征;功能6、文学形式的升华:内容与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文学理论》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重点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文学作品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席勒2、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基本特征)3、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近代、现代)4、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基本特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本层次的理论:王弼、英伽登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象·意”3、文学言语的特点4、文学形象的特征5、文学意蕴:三个层面6、文学典型:理论;定义;“特征性”;艺术魅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7、意境:理论;定义;特征;分类8、意象:理论;定义;特征;分类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1、叙事理论2、叙事:含义;特征;构成3、叙事内容:故事(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行动4、叙述话语: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视角5、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1、抒情:理论;抒情与现实;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与宣泄2、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3、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抒情方式:修辞方式;抒情角色第十三章:文学风格1、风格的几种理论2、如何理解“文如其人”?3、文学风格:定义;内涵4、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5、文学风格与文化(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文学消费:定义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3、文学消费的二重性:P306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5、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审美活动、认识活动、文化价值阐释活动、审美交流活动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1、期待视野:定义;层次;形成;类型2、接受动机3、接受心境4、隐含的读者5、填空、对话与兴味6、还原与异变7、理解与误解8、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9、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第十六章:文学批评1、文学批评:定义2、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标准:美学的、史学的4、文学批评的模式:传统批评模式;现代批评模式5、文学批评的实践。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汪正龙版)

文学理论导引1、什么是文学理论?在范畴和体系建构方面有哪些基本模式?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在体系建构上大体模式有:(1)意识形态本体论的文学理论:即坚持文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突出文学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认识功能。
——我国文学理论教科书最为流行的模式。
(2)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将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审美和语言活动的领域加以考察。
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工具,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
(3)以文学活动中的“基本问题”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提出不能先验地设定文学的“本质”,要历史地理解历史上关于文学的各种定义,提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理论共同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与重要概念,以此为主线统一教材体例,强调文学知识的建构性、历史性和地方性,强调它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复杂而具体的联系。
(4)文化论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看做一个随一定时代文化观念的改变而不断被建构的过程。
文学是一定文化的产物。
(美国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前两种属于普遍主义或本质主义的理论建构模式,后两种属于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建构模式。
2、怎样看待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及艺术学原理之间的关系?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及艺术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或亲源关系。
(1)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
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
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
(2)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有关,他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
3.文学理论的任务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作者论和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关于文学发生的诸种学说:①巫术发生说②宗教发生说③游戏发生说④劳动说(二)文学起源于劳动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2.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①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就是指文学活动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的满足。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理论的概述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解读等问题。
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印度,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派别。
本文将从常见的文学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入手,对文学理论进行概述。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强调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舒克茨基和托洛茨基等。
形式主义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构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与艺术显著。
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巴尔赞和凯鲁亚克等。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言系统,它关注作品内在的结构与组织方式,通过研究文本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体系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单元。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理论潮流,代表人物有巴特和福柯等。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正义观念,强调语言、权力和身份等问题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质疑文学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注重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本身的创新和挑战。
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性别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和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性别角色、女性的权益和性别歧视等话题,并试图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六、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关注文学与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实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本迪克特和斯洛特。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批判欧洲殖民时代对非西方地区的文化和身份的压迫,强调对非西方地区文化的重建和重新定义。
七、个人主义文学理论个人主义文学理论关注个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
代表人物有弗洛姆和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导引1、什么是文学理论?在范畴和体系建构方面有哪些基本模式?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在体系建构上大体模式有:(1)意识形态本体论的文学理论:即坚持文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突出文学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认识功能。
——我国文学理论教科书最为流行的模式。
(2)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将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审美和语言活动的领域加以考察。
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工具,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
(3)以文学活动中的“基本问题”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提出不能先验地设定文学的“本质”,要历史地理解历史上关于文学的各种定义,提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理论共同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与重要概念,以此为主线统一教材体例,强调文学知识的建构性、历史性和地方性,强调它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复杂而具体的联系。
(4)文化论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看做一个随一定时代文化观念的改变而不断被建构的过程。
文学是一定文化的产物。
(美国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前两种属于普遍主义或本质主义的理论建构模式,后两种属于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建构模式。
2、怎样看待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及艺术学原理之间的关系?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及艺术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或亲源关系。
(1)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
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
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
(2)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探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3)文学理论与艺术学原理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固然要研究文学,但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研究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门艺术中的理论问题,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同。
3、如果把中西方古代关于文学的见解与观念也称为“文学理论”的话,那么这两类文学理论有何不同?中西方古代的典籍中虽然常常论及有关文学的问题,但这些论述尚不能称为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因为有关文学的知识常常混杂于关于社会、政治、哲学、道德、文化、宗教、修辞、语言等论述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自觉和有效的知识系统。
18世纪末19世纪初处于零散化状态混杂于其他知识中的文学理论,只能算是前文学理论。
所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只是现代人以其现有的概念、范畴与知识建构方式对中西方古代关于文学的观念和论述的体系化重构。
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对文学理论发展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将有关文学的观念与知识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实际是以某种社会权力实施着对有关文学的知识的筛选、命名、评价与传播,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科书或准教科书式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它们试图总括关于文学的概念、性质与功能,阐发各自的文学观念。
4、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
(1)学习文学理论,有助于全面理解与分析流动的文学现实与文学经验。
例如古代神话、史诗较为发达,体现了原始初民思维混整不分、文学与一般文化融为一体的状况。
即便是各民族较早发展起来的诗歌,推究其创作动机,也多与社会政治、道德有关。
而小说的繁荣则与市民阶级的兴起有关。
近代以来,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勃兴,天才、想象、虚构受到推崇,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浪漫主义之后,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各种标榜文学形式与审美特性的文学思潮蔓延开来。
表现在文学理论上,就是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文学自身的象征主义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等纯审美或纯形式的文学理论的兴起。
最近50年来文化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形态变异,文学活动渐渐失去了作为文化活动中心范式的地位,并且出现了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结合的趋势。
(2)学习文学理论有助于掌握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丰富遗产。
我国古代关于文学问题的论述有自己的特色。
由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较为发达,涌现了大量谈论诗歌艺术的诗话、词话。
这类著作侧重于以形象和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优点是充满灵性与感悟。
但分析比较笼统,理论色彩比较淡薄。
明、清以后,随着小说的兴起,出现了以张竹坡、金圣叹、脂砚斋等为代表的小说评点。
小说评点具有灵活自如、与作品共存一体的优势,但也失之于散漫而不成系统。
直到晚清王国维受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影响,倡导美文学观念,才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的产生。
西方古代关于文学的论述主要是由哲学家完成的,文学观念只是他们哲学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哲学家谈论文学常常具有思辨的理论深度,但有时难免脱离文学实际,陷入主观武断。
19世纪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职业的文学研究者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
思考:谈谈文学理论与不断发展的文学现实的关系。
5、试比较各种文学观念的不同特点,他们在演变上有什么规律?(1)摹仿论。
这是一种认为文学是对世界或外物进行摹仿的理论体系。
西方古希腊开始边盛行此说。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卡契、德国文学理论家奥尔巴赫都有关于摹仿论的相关提法。
我国古代也有这方面的论述,但不占优势。
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是其合理性的方面,但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
(2)实用论。
这是一种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
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把文艺当做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自此以后,我国古代各种企图以文学维护礼教或发挥社会政治功能的观点层出不穷。
现代毛泽东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论也属于实用论。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把文学看成是进行社会动员的一种力量。
他要求革命的文学作品“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西方自古也流传着一种类似中国古代教化说的实用理论。
古希腊的柏拉图便要求文学要有道德教育意义,古罗马的贺拉斯(Horatius,前65-前8)则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诗人与文学理论家锡德尼(Sir Philip Sidney,1554-1586)认为诗人是历史家和道德家之间的仲裁者,因为诗歌可以正确地评价善恶,另一英国学者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也说,文学“可以使人提高,可以使人向上。
”法国的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主张以文学介入社会,发表对社会的看法,也具有实用论的色彩。
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3)表现论。
这是一种认为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和内心世界的外化的理论主张。
表现论有多种存在形态。
表现论并不排除文学对外界对象的描写,但认为这些外界事物只有经过作家的自我与情感的过滤之后才具有意义。
表现论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突出情感、想象和天才的地位,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重视情感无疑以偏概全。
(4)客体论。
这是一种将文学从其他外界事物中孤立出来进行考察的理论,其基本形态是强调文学是一种语言的构造,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创造力量。
20世纪以来,西方发生了语言学转向。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语言看作是与世界相互并列的系统,语言的能指(符号)与所指(指示物)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他进一步把语言区分为由一定的社会集团使用的语言和个人使用的言语两个部分。
按照这种观点,文学所描写的世界只是一种以作家个体创造为基础的追求符号能指的言语活动,与外在的现实世界并不对应。
在这种语言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语言的建构功能和创造性力量受到重视。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看作是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独立的符号结构或符号系统。
他们认为,文学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因此需要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层次系统。
客体论的特点是突出语言在文学创作、语言建构、文学解读中的地位,使文学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系统的文学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但有脱离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对文学进行孤立化研究的倾向。
(5)游戏论。
游戏论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
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马佐尼(Mazoni)最早明确地提出文学是一种游戏。
德国美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曾经对文学艺术与手工艺作了区分,指出文学艺术活动的本质是自由的游戏。
依康德的说法,文学能把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当作知性的严肃事情来进行,故能给读者以很多启示。
我国古代有关文学怡情悦性的理论与游戏论有类似之处。
游戏论在解释文学的发生、创造的自由性时确实有深刻的地方。
但是细加推敲便可发现,游戏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这里的游戏实际上涵盖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游戏:一是看重文学的非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严肃的游戏,一是偏向文学的消闲性与娱乐性的轻松的游戏,伊瑟尔在其近著《虚构与想象》中分别称之为自由的游戏与工具的游戏。
如何将两种游戏协调起来是游戏论面临的一个问题。
(6)文化论。
近30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对文学作社会文化的思考。
文学文化论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有威廉斯、霍加特(R.Hoggart,1918-)等。
乔纳森·卡勒在其近著《文学理论》中,也把“文学”看做随一定时代文化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地建构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