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在学生教育中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对人的看法会产生影响,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应用这种效应,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肯定多于否定,方能达到希望的效果。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管理;教师期望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塞浦路斯有位善于雕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成后又每天用深情的目光凝视她。
这种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于是爱神给她赋予了生命,雕象变成的美女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根据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奥克学校做了一次心理实验研究。
他们从一到六年级各选3个班的学生,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经过测验后将”最有发展前途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教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但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更为开朗,与教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显然,”权威性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虽然始终把名单藏在心里,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鼓舞着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自强。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指教师的期望对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强化学生原有的某些特性(强化效应),二是诱发某些过去所没有的行为(自证预言效应)。
教师如果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那么他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得到鼓励后,会激发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决心和信心。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分析及其积极影响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的理论依据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有保持、加强自身和繁衍后代的愿望并总是试图从外部的控制中获得自由、独立,成为自我调整甚至超越他自己的本质。
罗杰斯深信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的、富有建设性的、现实的和真诚的”,同时也是可以信赖的。
他认为有机体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倾向。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蕴含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潜能,若要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个体就必须具备积极关注的品质。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每个人都天生具有一种驱力、一种追求、一种潜能,人的奋斗是为了获得成功。
在这一假设的前提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为发展而奋斗的整体需要,具有一种要充分施展自己潜能的愿望和倾向,即”为卓越而奋斗”。
由此,不难看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发生正是建立在人有自我实现倾向的基础之上。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人的每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引起新的行为。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物质需要则是前提和基础。
需要是人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动力,期望与赞美是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皮格马利翁效应和人的需要是相符的、一致的。
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因此,操作学习理论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奖励与惩罚的作用,每个人都会因奖励而加强自己一些为他人所赞赏的行为;因惩罚而减少另一些不为人们所认同的行为。
与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不同,班杜拉强调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学习的发生除了强化作用外,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获得知识或者对自己原有行为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推动力量既来自教师的赞许与表扬,又来自学生的观察和模仿。
除此之外,根据b.l.fredrick提出的积极情绪理论分析,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推动下,教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不断增加,这种良性循环的产生就是促使着”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的大环境。
总之,”皮格马利翁效应”现象在许多心理学理论中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此类现象并非凭空或偶然发生,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符合并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才得以表现出如此强大的效果。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即教师的热情关心和期望会激励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而取得显著进步,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自我应验的预言;负效应即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产生的反感、对抗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和行为。
本文主要阐述其积极影响:
1、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和认知活动效率的提高
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力求去做并尽力做好的心理倾向。
教师的期待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满足了学生爱与尊重方面的需要,使其原有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得到了增强,从而激发出个体内部更高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期待,促使个体不断完善自我,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重要源泉,它能够激励人提高活动效率。
心理学家什劳费认为人的情感和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心理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
绪的瓦解作用。
同时,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教师的爱与积极情感的表达,会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发出同样积极的情感反馈。
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对自己正确的认识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一般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的,其中重要人士或权威者的评价,被视为认识自己最重要的因素。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在教师赞扬的点头、鼓励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中,学生得以正确认识、肯定自己。
而自我概念的提升又更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自信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拥有者打开成功的大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期待。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曾说道:”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教师经常对学生大的赞美与期待,都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正所谓”敬其师、亲其言、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厚爱与期望,就会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
非常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逐渐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功信念和欲望,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
预定目标。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期望与激励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采取行动去达到这一目标。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和激励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机和行为的诱因,引导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师生心与心的呼应。
这种爱体现在爱每一个学生,不受智力、容貌和家庭的影响,体现在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体现在成功时赞许的目光,失败时鼓励的眼神……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应洋溢着对学生无尽的爱。
这种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和隔膜,利于交流的进行,进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善其道,学生认同一位教师,就会喜欢他的课,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正迁移,关心与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和谐的氛围中,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
2、善于鼓励,建立科学真诚的激励评价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一个从外部评价向内部评价逐步过渡、逐步内化的过程,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知觉自我,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
有些学生昨天和今天不行,不能说明他们明天也不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正面诱导和表扬就成了学生管理中的重要原则。
教师评价时要呵护每一颗渴望进步的心,给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点缀希望之星。
另外,教师要多角度评价学生,在注重学科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兴趣、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
总之,评价要真诚中肯、科学合理,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理解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站在学生未来的摇篮边,因为他应当是第一个能够看出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人,他应当首先看清楚学生当中未来的设计师、飞行家、农学家、工业和农业的劳动者或科学和文化的活动家。
”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不是教育机构,而是人,是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理解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无条件的关怀和积极尊重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接纳学生的优点,更要能理解学生的缺点,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促进学生内在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在坚信学生能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及
时加以肯定、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全面正确认识自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时需要创造一定的教育情境。
”我们希望别人能打动自己,更希望自己能打动别人”,教师要主动运用语言、动作、及图示等手段,营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机制,进而达到感染学生、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j,williams wm,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永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j],教育探索,1999,(6).
[6]崔美玉,浅谈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林静,胡丽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9,(18).
[8]胡凼,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张岩(1986-),女,河北唐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