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讲座材料doc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欢迎几位新教师加入到我们洪畴小学这个大家庭来,你们通过层层考核和选拔,成功的进入到教师的队伍,即将走上神圣的讲台。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六年前我带着几许青涩、忐忑、热情和憧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曾遇到许多的问题。可是今天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那些曾阻挡着我的困难和问题,因为它们,我才会不断地成长逐渐地成熟。其实今天是一场培训讲座,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借这个机会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人们常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我觉得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接下来我就从课前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和作业布置批改等几方面来介绍一些常规知识。

备课

课前要为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为了让课堂如金秋一样丰厚、深广,如青瓷一样温润、透彻,又如陈年的酒,清香而悠长。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的。她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于漪老师说:“坚持三年,必成名师。”是否成为名师不重要,如果真能这样做,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可见,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备好一节课要做到“五有”,即: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一、脑中有“标”(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源头、方向、方法。读课程标准,就象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因此,有效备课应先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明确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及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及情感考查要求。熟悉所教学科、学段、年级的要求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二、胸中有“本”(教材)备课时我们应潜心钻研教材,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想,通览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前后联系。

那么具体我们可以如何操作呢?针对某一篇课文进行备课时首先要“走近文本”。教师自己要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

“走近文本”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

第二要“走进文本”。在自己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理性思考,理清自己感悟文本的过程、方法、体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彻大悟。即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谋篇之法。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除此之外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诵的,老师先背;要求回答的问题,老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老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第三要“走出文本”。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得书面材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和精神上所获得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发挥出来。因此老师授课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走出文本。在明确感悟经历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条件、基础,设计出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方法。进行备课时我们只有经历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历程,才能得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真经。

三、目中有“人”(学生)教师备课时,如果只考虑自己怎样传授教材内容,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那么,即使吃透教材,有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方案,也不过像教师拿一双精制的鞋子在学生中找脚。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衡量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只

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才能掌握教学深度和相应难度,才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来。了解和把握学生必须做到三个“摸清”。要摸清思想基础,摸清文化基础,摸清接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清楚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落实巩固情况,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达到“教学相长”。

四、心中有“数”(目标)目标就是方向,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教学,就谈不上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我们在备课时不能被“参考资料”所奴役,不盲目“追风”,要做课案开发的主人,要恰当做到剪裁取舍,不但要备教什么,更要备怎么教,还要备学生怎么学。要做到两个“心中有数”。

1.把握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备课时,拿到一篇课文,在自己多遍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教”。“教什么”绝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指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老师们试想,连“教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一切奇妙思维、精美设计,是否也都是肤浅、空洞、华而不实的?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老师们拿到课文应考虑:凭借这篇课文要“教什么”,在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一种什么语文能力。当然这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功力。在短时间内,老师们是很难历炼出这样的能力的,但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有这种意识和想法,并且努力尝试去这样做。如果总也不去这样想、这样做,那么这种能力是永远不会具备的。如果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常常注重课文的内容,课文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我们学生学完一篇篇课文,仅仅知道了课文的内容,而他们得到的语文能力几乎是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培和发展。

2.取舍教材、确定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教材合理地裁剪,大胆地取舍,确定适度的重难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体现。

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存在的问题是:课文的重难点还可以根据“教参”来确定,但对教材的裁剪、取舍能力就比较弱,甚至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备课时一般是随课文的内容情节走,遇到知识点就掰开来细讲、细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只会“加”不会“减”,生怕有一点遗漏。这种看似细致、深刻,却给人以琐碎、繁杂、浮躁之感的做法,最后只能是什么也抓不住,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