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

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

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

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地概念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地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3.不断概况自然科学的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所以,在人类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但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DDT”施用后的恶果,严重了破坏环境。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的恶化,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与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

1.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2.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四、几点启示

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

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

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案例二、巴尔的摩事件

巴尔的摩(D.Baltimore,1938-)在美国科学界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曾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一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他因发现逆转录酶能将核糖核酸逆向转录为脱氧核糖核酸(RNA→DNA)而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81年,科学家们发现,小鼠的生殖细胞在导入外源的大鼠

生长激素基因后,能发育成为转基因小鼠,这种转基因小鼠比对照鼠要大上2倍,被称为“超级鼠”。转基因鼠的出现为基因表达研究开拓了新的天地。正在从事抗体基因研究的巴尔的摩立即抓住了这一时机,他意识到如果将含恒定元件μ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鼠的生殖细胞,小鼠内源基因的重排是否会效仿外源基因,也产生含有元件μ的基因?为了证实这一点,必须做血清学的测试鉴别,即对转基因小鼠用放射测定的方法进行鉴别。巴尔的摩决定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特丽萨·今西

加里(Thereza Imanishi-Kari)携手合作,再加上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强大的研究阵容。

1985年5月,今西加里进行了最为关键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小鼠的内源基因确实会效仿外来的重链基因。1986年4月,巴尔的摩和今西加里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长达13页、题目为“在含重排MU 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程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论文提供的大量数据、完整的程

序和事实的记录面前,人们无法怀疑这一实验结果。

论文发表1个月后,在今西加里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M·欧图勒(Margot O’Toole)在仔细读了长达17页的实验记录后,发现与论文不符。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关键性的实验,在实验记录中根本找不到,论文有造假嫌疑。于是她向塔夫茨大学当局(因为该校正要聘请今西加里)提出了对今西加里的指控。

学校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是:论文记录虽有小小的错误,但并没有造假。欧图勒不服,请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调查。国家卫生

研究院虽然得出论文有造假的嫌疑,但权威的《科学》、《自然》、《细胞》等杂志都拒绝刊登批判文章。

最后,官司打到了国会。1988年5月,国会调查分组委员召开了听证会。而巴尔的摩在《致同事》的公开信中声称完全没必要进行调查,他可以保证特里萨·今西加里的人品。他以为,以他在科学界的声誉和权威,可以让调查中止。他指责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调查人员费特

尔、丁吉勒、斯图尔特等人,说他们毫无根据地干涉科学问题,他甚至以言语相要挟,声称这是一场“悲剧性的调查”,认为“外行是不可能评价科学的”。由于事态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他不得不刊登更正文章,但他指出,修正并不会减弱论文结论的可信度。

在骗局没有完全揭开之前,巴尔的摩仍然受人尊敬,并被聘为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可怜的欧图勒受尽折磨和冷落,而且被学校解雇了。

国会和联邦经济情报局的调查结果最终显示:实验的日期与今西加里的记录不一致,她是用截取日期转贴到日期记录纸带上的方法来造假,这一发现使今西加里名声扫地。直到这时,巴尔的摩才不得

不承认自己为今西加里辩护的错误,撤回了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并向欧图勒公开道歉。

在这个案例中,今西加里是真正的越轨者,巴尔的摩开始是被动越轨者,后来在越轨调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轨者。

一、科学的本质:

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

二、科学精神的涵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之中的基本的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三、如何理解科学中的越轨?

科学越轨行为就是指学术界的不端行为,即违反科学家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

(以下全是课件内容,可以参考一下)

1、科学行为受默顿规范支配吗?

普遍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是许多团体公开承认的规范,它们在科学中并不比在其他地方更普

遍。有什么证据证明科学比其他行为更理性?

对库恩来说,科学的认知规范比任何普遍的伦理规范更重要。实际上,科学教育是权威主义的,它支持特

定信念,抵制怀疑。

例如1950年2月人们对维里柯夫斯基“《圣经》记载的历史灾难可以用地球与木星脱落的物体之

间发生碰撞导致来解释”的大量批评,基于“力学规

律”的规范作用,而实际上《碰撞的世界》一书尚在印

刷中。也就是说,普遍主义和有条理怀疑规范可以

被废除:人们对其人而不是其书作出裁决。

科学家以更高的名义违背了默顿规范:提出的主张应于既定真理一致。

2、科学实践中对规范的违背无处不在——保密、特殊

主义、私利性和轻信。

规范的每个对立面都有积极的价值:保密让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无私利是个神话;教条使人站在别人

肩膀上不用担心地基问题;

3、遵守规则与违反规范同时存在,如何解释规范存在

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任何规则都不能决定行动的进程,因为任何行动进程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实际上,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情境,任何科学家都可以为差不多所有行为辩护。规范并不对科学家构成约

束。

4、规范是一种修辞的资源。

如何解释爱因斯坦晚年拒不承认量子力学的真实性?

量子力学的支持者认为,晚年爱因斯坦年纪

大了,变得保守了,违反无私利规范,因而可以解

释20世纪一流科学天才犯错误——这假定了量子

力学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违反了

行为规范,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他的主张较真。

量子力学的反对者则倾向认为,爱因斯坦保

持了年轻时的怀疑精神。

科学并非是一种刻板的实践,科学行为规范受制于灵活的解释:科学是科学家(actor)的产物,他们的行动

追求各自的目标。

4、科学气质

精神气质(ethos)本意是指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体制的突出的特征、情操、德性或指导信念。奥地利著名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马赫就有其鲜明的精神气质。这种精

神气质是内在的、无形的,它蓄积在马赫心灵幽处,蕴藉在马赫论著

深层,隐现在马赫言行背后。它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当代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从对科学家基本行为规范的概括中,总结出四种基本的规范,他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公有性和无私利性。这些基本规范大致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提供了职业活动的基础。普遍性。这一规范要求在

对任何科学家的成果,的评价中不应包含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国籍等等特征,这就是说,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只能是成果本身的真

理性、成效性、实用性等等,而不应涉及科学家本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这种普遍性是直接与科学的国际性相联系的规范。如果因为国度的不同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拒绝接受别国的科学成果,那是非理性的;‘如

果竟把科学发现打上阶级属性而拒不承认其科学性,那更是愚昧和偏见。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为证明和实现自己的普遍性而斗争。人们认识到,科学发现,无论是思维性的还是实用性的,都应该由一切能

利用它的人来支配,而不能作为私人、国家或特定团体的机密长久地

不见天日,这种观念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因此,普遍性不仅是现代

科学的一个基本规范,也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

案例三、极端的爱国精神驱使的哈伯。

德国犹太科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一生从事化学研究,曾在1906年发明了氨的合成法,1908年又发明了合成氨的催化剂,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使人类摆脱了农业肥料只能使用天然氮肥的困难局面。哈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1906年哈伯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化学教授,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所煽起的盲目的爱国热情将哈伯深深地卷入故争的漩涡。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哈伯承担了战争所需的材料的供应和研制工作,特别在

哈工大自然辩证法04——08考试试题与答案+自然辨证法题库

2008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科学理论总是以一些不能被证明的基本预设作为基本出发点,因而缺乏充分的理性基础,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始终是有限度的。 2、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很多经验定律是通过归纳法获得的,因此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可靠 方法。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科学共同体内每一个科学家获得科学资源、做出科学发现的机会是均等的。 4、在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中,判决性实验是在两个对立和相互竞争的理论中决定取舍并最终 断定某个理论命运的经验检验。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2004年底,圆明园开始实施湖底防渗工程。此时了解圆明园湖底即将铺膜的只有圆明园管理部门、水利和圆明园的上级管理单位。圆明园管理部门没有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做环境评价。直到2005年一位环保人士春游偶然发现,才最终引发了这场铺膜事件的激烈争论。铺膜事件从事发、叫停、召开防渗工程听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约100天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100天时间里,来自民间的环保人士、学者、市民等一些原本并不相识的人却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和生态不再遭破坏,走过了一段艰辛却有意义的历程。这件事给圆明园带来直接损失有四五百万之多(相当于一年的游船收入),还不包括铺膜和拆膜的费用。据圆明园管理部门介绍,圆明园整改工程投资在3000万以上,希望这么多钱能买来我们永远记住的教训。 问题: 1)这一案例涉及到技术研究和开发中的何种方法? 2)讨论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3)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2、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一次讲演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美国罗技公司WAND牌无线鼠标生产中的利益分配是这样的:一只销售价40美元的无线鼠标,其中有15美元归于分销商和零售商,13美元给零部件供应商,只有3美元给在中国苏州的装配厂,剩下8美元留给自己。从这个利益分配链上可以看到,罗技公司450名员工的年薪永远要超过苏州那家装配厂4000名职工的工资。这是因为,苏州的装配厂只是简单的装配,而反映鼠标核心价值的芯片制造技术,是来自零部件供应商。对此,人们将其称之为“鼠标现象”。 问题: 1)“鼠标现象”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是否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期末结业论文 1.自我学习状态评价 作为一名研一的新生,我在第一学期选择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从本学期的第十周一直上到第十七周,我的出勤率几乎达到了100%,只有一次上过第一节课之后导师临时找我谈话,故而缺席了后半节课,为此我也感到很遗憾。虽然在本科期间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实践有着粗浅但不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考研,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水平不高,同时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与哲学世界观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认真学习的心态,没能敢于在课上发言,这对我也是一种遗憾。 经过了八周的学习,我感受到这门课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精神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大纲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讨论、学术前沿及问题讨论、历史资料与案例研究、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建议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以及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等内容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从整体来看,我认为这八周的课程对我来说是收益良多的,我对我这八周的自我学习状态还是非常满意的。 2.在本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册教材的安排上,分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讲解,第五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解,但是前面的四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思想,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第一部分中,我掌握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思想经过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西方机械唯物注意自然观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一氧化氮的发现(自然辩证法案例)

NO的发现 1998年10月12日,罗伯特·佛奇戈特等三名美国科学家,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授予199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生理学或医学界最高荣誉之所以授予这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一氧化氮(NO)是心血管调节血压和血流的信号分子,并奠定了一个全新概念的生物系统信号转导原理:一个细胞产生的气体信号可透过细胞膜调节另一个细胞的功能。1980年佛奇戈特确立了血管扩张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种能使平滑肌松弛的未知分子。他的独创性实验促使人们不断研究和寻觅这一分子。佛奇戈特等科学的研究证实,NO是心血管系统最关键的信号分子。除此之外,它还是神经系统的信号分子、抗感染的武器、血压的调节因子和血流进入各种器官的守门人。 NO是什么?从前人们对此问题的答案是:NO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是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破可坏臭氧层导致酸雨、至致癌,甚它还曾作为化学毒剂应用于战争。N0这种氮气燃烧后产生的最常见、简单的空气污染物,怎么会在哺乳动物和高等动物体内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简直让普通人难于理解。那么何以如此简单而又广泛分布的NO长期未被发现?其关键原因之一是N0生物半衰期很短(约3~5s),极易与体内其它自由基等反应而被清除;再者,N0这一无机分子也许

太简单而被那些似乎总在寻找更为复杂的生物分子的科学家忽略了。此外,NO性质独特,作用方式不同于经典生物其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神经系统中NO既不储存于末梢突触囊泡中,也不以胞吐方式释放,是靠其脂溶性在细胞内、细胞间游离,通过化学自由基反应发挥作用并灭活。但N0的发现绝非偶然,其客观上被应用和研究的历史实际上已长达一个多世纪。 NO发现的经历 1953年Furchgott士发表了首篇ACh和组胺致兔离体血管条收缩的论文。这与当时公认的给整体动物静注ACh或组胺引起血管舒张效应的观点恰恰相反。但他当时坚持自己的实验重复性良好,且观察无误。在1962年,有一个叫Jellife的医生曾发现并报道在血清素预收缩的血管环上。底浓度ACh通常是导致其舒张,仅当很高浓度ACh(>1一4molmoL)时才使血管收缩。直到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虽已有更多实验室发现并报道ACh对离体血管的舒张作用,但一方面由于对“权威”的崇拜,另一方面由于对此问题报告结果尚不完全一致,在长达20年时间里却一直无人深究这一问题,并对Furchgott的理论提出质疑。直到1978年,还是在Furchgott的实验室,一次偶然的事件才使这一矛盾得以澄清。 当时Furchgott实验室来了位新的名叫David的技术员,他未按Furchgott的实验步骤操作,结果发现拟用于收缩血管的胆碱能M 受体激动剂carbachol(CCh,为ACh类似物)不使兔主动脉环收缩,

自然辩证法答案(供参考)

7.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不论指向何处,科技双刃剑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对称”。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剑与持剑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指当下的积极效应与滞后及长期的消极后果。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由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都是在事后,在技术发挥其正面效益之后,这也就是所谓不良“后果”。大自然的“报复”也是如此,是一种“反作用”,与“作用”并非同时发生。一项技术在全力实现其目标之时,负面影响仅仅作为“副作用”(甚至并不知晓)而存在,其影响有待积累,一直到被影响者有所感知。这是双刃剑在时间上不对称的根源。上世纪40年代,DDT作为有效农药大行其道,然而,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DDT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直至1962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后,问题才开始得以纠正,事隔已近20年。在此意义上,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技术双刃剑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人们不可能或至少很难在发展之初,即去着手去治理尚未发生的不明不白的后果。 空间不对称,其一,技术的获利者和负面影响的损害者不是同一个或一群人、一代人。刚才已经分析了技术双刃剑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其二,有限人群的利益与公众的代价。获利者相对集中或至少是边界清楚的一群人,而受损害的人群广泛且边界模糊。使用冰箱和空调者获利,但其中的氟利昂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极圈附近的人。CO2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则波及全人类乃至后代,如此等等。好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经日益提升而超越利益集团甚至国家利益。技术双刃剑在时空上的不对称,要求人类一起经营“公共草地”,以长远的和全球的视野看待每一项个别的技术,或者说,每一项个别的技术都要经由长远和全球目光的审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表明,在这一点上人类路途之遥远,达成共识之艰难。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很可能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 可预见性不对称,也就是可预见的积极效应与未预见的消极后果。由哈定所提出的生态学中的多效应原理认为,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在几乎所有的双刃剑中,正面的积极效益本身就是技术的目的,在效益的聚光灯下清晰可见,而负面影响差不多都是未曾预见,加之于强光投射之下,往往使事物的另一面变得黑暗。研究者还指出,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的缺陷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i]。诺贝尔奖的授予要经过时间的考验,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是发现者本人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未曾料到施用DDT的严重后果。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中扩散,没法预期南美蝴蝶的翅膀究竟何时以及在何处掀起风暴。技术的积极效应在“计划内”,而负面影响在“计划外”。人类又如何防范未知或至少不是清晰知晓的后果?在三项不对称中,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时空不对称的根源,是根本性的不对称。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逐步传递和积累在自然界、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砍向自然界时最为残酷无情。社会和个人因主体的自我感

自然辨证法举实例说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它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仔细研读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瑞士化学家米勒于1939年制成了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DDT。从40年代以来,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随着DDT的广泛应用,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DDT在杀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从北极的冰块到新生儿的血液中,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后来各国都禁止使用DDT了。 人们利用科技发明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科技发明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对这个例子的我们可以知道,科技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科技的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在科技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时,科技的两重性显现为科技价值的两重性,即科技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科技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大多数灾难的出现与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科技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一般灾难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对科技本身自然属性的不理解,一种是对科技社会价值内部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科技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科学的运用科技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科技的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等,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个方面而严重破坏了其他方面的价值,要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不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每项发明均存在负面的价值,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发明望而止步。科技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技发明,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科学的运用发明来减少的负面效应。要科学看待科学技术利弊双重性,只有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才能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避害趋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2.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他同时指出,他所说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证伪,而非事实上的可证伪。一个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的命题或理论,就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或理论,至于它是否已被经验所证伪,这从分界的观点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在科学史上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燃素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科学之中。而把数学、形而上学、伪科学、宗教神学归入非科学之列,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命题都是不可证伪的。 波普的可证伪性标准虽给人耳目一新。但是,“可证伪”标准也存在问题,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决定性地证伪一个科学命题。一方面,一个反例的出现,只能说明作为反例的科学事实本身与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冲突,很可能科学理论本身是正确的,而科学事实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理论是有内部结构的,即一个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辅助性假说组成的,一个假说并不是单独的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而是诸多假说组成的理论系统作为整体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直接否证理论的硬核,而只是表明这个理论系统之中的某个假说是错误的,理论的支持者可以通过修改辅助性假说或者作出特设性假说来维护这个理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集 物理学卷 案例1: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之争 波动说。 托马斯·杨(Thomas.young)出生于英国的索塞特郡。他2岁时,就能很流畅地读书,4岁时已经通读了两遍圣经,6岁时,能整篇背诵“哥德斯密思的荒村”。16岁时由于他反对贩卖奴隶而戒食糖。19岁时,在伦敦、爱丁堡、哥丁根。最后在剑桥学医。最早研究关于眼睛的构造与光学特性。1801-1804年是他光学发现的第一个时期。1801年,杨在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他在这里表示他自己强烈地倾向于光的波动说。干涉原理的引入是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两个在方向上或者是完全一致或者是很接近的不同光源的波动,它们的联合效应是每一种光的运动的合成”。杨第一次彻底地用干涉原理解释了声音和光。他以这个原理解释了薄片的色彩和刻条纹的表面或“条纹面”的衍射颜色。杨的观察是以极大的精密度作的,但是,他说明这些观测事实的方式,正如他的大部分论文一样,是简洁而有点模糊不清的。他的包含有重要的干涉原理的论文成为自牛顿的时代以来发行的最重要的物理光学出版物。但它们并没有在科学界留有印象。布鲁厄姆在《爱丁堡评论》第二期和第三期上对这些论文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杨的文章被宣称为“没有值得称之为实验或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布鲁厄姆说,“我们想对革新创造发表点意见,它们除了阻碍科学的进展以外不会有别的效果。”在指责干涉原理为“荒唐”和“不合逻辑”以后,这个评论者说:“我们现在暂时不接受这个作者无能的学究气的作品,从中我们未能找到一些有关的学问、敏锐和独创的痕迹,本来我们以为这些东西可以弥补他在顽强的思考力、冷静和耐性的研究以及通过踏实和审慎地观察自然的运转而成功地发展自然规律方面的明显缺点。”杨发出了有力的回答,它是以一本小册子的形式发表的,但是并没有使公众的舆论转向赞成他的学说。因为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只卖了一册”。丁铎尔说:“通过那时掌握了舆论界的一个作者的激烈挖苦,这个有天才的人被压制了——被他的同胞评头论足的才智埋没了——整整20年,他事实上被当作梦呓者……他首先要感谢法国人菲涅尔和阿拉哥,感谢他们

自然辩证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理士多德 句中的“师”是指柏拉图 2. “自然说数学语言,这个语言的字母和符号是角、圆和直线。”这句话表达了自然数学化的思想,说这句话的人是伽利略。 科学数学化的开端是伽利略, 先河是毕达哥拉斯。 3. 提出“万物本源是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泰勒斯。 4.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现代科学最接近的古代学说)。 5. 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6. 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凸现规律,系统科学的第一原理)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7. 较好地解决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的矛盾的是: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8. 用电路装置模拟地下水属于什么模拟:C A. 物理模拟 B. 过程模拟 C. 数学(数量)模拟 D. 功能模拟 ∵物理模拟=过程模拟,数学模拟是两者数量关系上接近,水流方程和电磁场的相似,仿生属于功能模拟。 9. 下列说法最好地表达了鸭兔图实验结果的是:观察渗透理论(概括面广,表达较温和)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说什么。——爱因斯坦(太绝对) 10. 《自然辩证法概论》属于什么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11. 被恩格斯称为“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成就是:(18世纪)星云假说 12. “科学始于问题”是由谁的观点?波普尔(英) 13. 核能的预言、发现、开发和利用过程表明,在现代社会:科学往往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核能是这样,其他不一定) 质能关系式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已经提出,E=mc2 14. 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美) 系统论——贝塔朗菲(奥地利)控制论——维纳(美) 耗散论——普里高津(比利时) 15. 属于经验论者的哲学家是:弗朗西斯·培根

自然辩证法-案例总结

自然辩证法-案例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氧气的发现: (瑞典药剂师席勒1773年首先通过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制得氧气。由于坚持燃素说,他认为是空气中的这种“火气”与燃烧物中的燃素相结合的过程。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勒独立分解出氧,但命名“脱燃素空气”。拉瓦锡摆脱燃素说,于1777年正式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发生化合的反应)。 可见,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理论框架不一样的科学家,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对于同一事物要么视而不见或者先入之见。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最早,是纯粹中性观察。纯观察说实质上把观察过程等同于纯粹的生理反应过程,即把观察看作类似于摄相机镜头的物理成像状态。 之后,汉森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提出观察渗透理论。持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人可能会对同一对象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其实,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二:DDT案例: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首先,这项发明被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DDT在杀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从北极的冰块到新生儿的血液中,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大题

技术的价值 估计很多网友都听过拧螺丝的故事。说是某家工厂的一台机器坏了,厂子里谁都修不好。厂长就找个专家来看,专家看过后就直接把机器上的一个螺丝拧了拧,然后说修好了,收费10万块钱。这事就有人有意见了,说你这收费也太贵了,就拧了拧螺丝,就要拿10万块钱。专家回答说,拧螺丝1块钱,知道是哪个螺丝有问题99999块钱。这个故事的精妙在于,完美的体现了知识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一件事,技术是有价值的。 不论是什么技术,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技术。日常生活中,通水管、修家电、开门锁,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自己动手费用极地,而如果自己不会做,请维修师傅上门服务,那费用可小不了。都市生活中的“十元材料百元人工”、“3毛配件要价300”等现象时有发生,看着维修师傅“三下五除二”就轻松搞定的事,自己却不会做或做不好,只能掏出上百元维修费,这的确形成了一种反差。乃至时有媒体爆出某地“天价维修费”的事。在作者看来,有些“天价维修费”的确是坑害消费者,可有些却是价格透明的问题。只要价格透明,明码实价,消费者自然心里有杆秤,在收费合理的情况下也愿意出维修费,毕竟技术是有价值的。譬如作者去牙医门店拔智齿,一进门就看到费用明细,细致到智齿是上牙还是下牙,是完全萌出还是不完全萌出等等。可以说每一颗牙的价格都不同,价格里所包含的牙医技术价值也不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已实现价格透明。“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很多行业已实现价格透明,例如医生的手术费、律师的咨询费等。可还是有很多不起眼的小技术没有实现价格透明,例如本文中所说的通水管、修家电、开门锁等。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案例及分析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案例:海洋形成 研究证明:大约在50 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 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 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 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 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 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 过程,大概是在45 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 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 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

自然辩证法

一、填空题 1、(实现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质。(P4) 2、(系统的整体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没有的性质。 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 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7、(科学技术)即使社会生产的主体有事技术创新的主体。 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 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是(科学抽象)。 11、近代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的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13、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14、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15、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16、科学家说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假设性和易变性 17、提出______________是科学研究或科学认识的首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18、科学抽象的主要成果包括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和思维模型. 19、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客观事实的真确描述。 20、观察的基本原理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和辩证思考原则. 21、在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 22、科学的社会规范包括公有主义规范、普遍主义规范、无私利性规范、独创性规范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23、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的标志是:从1942年开始的美国研制原子武器的曼哈顿工程。 24、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影响,约瑟夫·阿洛伊斯·熊波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25、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 二、案例分析 1、(1)两位化学家运用了哪四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案例中的文字描述,(2)此案例从哪个方面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6分) 答:(1)文中提到“收集科学材料”属于科学观察法,科学观察法是获取科学事实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者按课题的要求进行的。“提取检测”用的是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后纵获得经验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实验包括观察和观测,但它比一般的观察方法有更大的优越性、更强的认知功能和可靠性。“整理科学材料方法”是用的是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由观察和实验获得科学事实,还属于认识的经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对经验材料进行一定的整理,力求把分散的材料系统化,从对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的认识过度到认识事物的共性和一般特征。分类、比较、归纳、统计和分析等就是常用的方法。“测定数学含量”用的是数学方法。“化学家发现一个元素、又与门捷列夫的接近”用的是类比方法。 (2)答案一:从案例中从科学的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自然科学总是在积累和总结已有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答案二:从案例中从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相互促进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2、海王星的发现。(1)天文学家在上述研究中运用了那些基本科学方法?(2)海王星的发现在那些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2019年

1.结合所学专业从自然辩证法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专业与2025的关系) 2.结合所学专业,举例说明你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意义和怎么学) 3.马尔库塞说:在现代技术时代,不仅人,自然也需要解放。主张通过自然的解放来防止人对自然的掠夺。请从自然观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时代技术与人类自然观之间的关系。(自然观,时代技术写一下,关系,新时代自然观三个。) 4.结合案例,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现代文明建设) 5.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你所在领域某一前沿科技的发展现状及社会影响。并提出避免其负面效应的对策。(对策:政府,企业,个人层面) 6.结合所学专业,列举你所在的某一科学共同体的发展现状及其行为规范,并预测他的发展趋势。 7.结合所学专业。谈谈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五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假设,理论分析,结论) 8.结合所学专业,论述归纳主义与假说演绎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 结合所学专业从自然辩证法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我国政府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阶段性目标,为我国完成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 作为一名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数控加工,因此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也是切实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 (1)《中国制造2025》技术革命是一次智能化的科学技术革命。由智能化装备解放生产过程中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变革形式是其技术革命区别于前科学技术革命之处。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将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的生产过程,也将影响人类生活的基部方面。智能服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的产生意味着生活智能化的必然性。(2)是一次物联化的科学技术革命。所谓“物联化”即“万物相联”“物物相联”,即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将自然界的信息交互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将当今世界“人人”“人物”的信息交互网络进一步扩展为“人人”“人物”“物物”的信

自然辩证法答案1

自然辩证法答案 【】 1.你认为21世纪中国能成为科学中心吗?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中国显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竞争者。 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的一份最新报告认为,今后15年中国有潜力在高科技方面成为世界主要竞争者的新兴国家。仅一项指标就可以证明中国的成功:中国如今每年培养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人才比美国多30%,培养的工程师几乎是美国的六倍。中国在全球高科技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1%增至2003年的9.3%,中国在这个部门的产量大约占全世界的27%,彻底超过了欧盟。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等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的振兴,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预言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把这个预言变成现实,更需要我们保持国内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的和谐,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真正地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科学社会建制的完善与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关系。 社会建制(社会制度)指为满足某些基本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这种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共同体。所谓共同体,通常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 较完整的科学社会建制一般指: 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②有了自己的学会或研究机构, ③有自己的出版物, 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 ●维护了科学的自主性,保证了学术研究的自由 ●科学研究的组织化与非组织化之间既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 ●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科学社会建制主体的国家,还通过制定并实施种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调整科学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优化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保障科学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抑制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科学资源的分配与调整。作为宏观层面科学社会建制主体的国际组织,通过他们雄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通过各成员国及参与组织共同协商和通力合作,该中心不仅各项庞大研究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3.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根据考试题整理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4=20)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和自然关系出发,论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1543年在科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的构造》同于此年出版。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并宣告了自己的独立。 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以后,古典希腊文化普及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史称“希腊化时代”。 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格拉底的讽刺:是对待自觉有知识而实则无知者的方法。苏格拉底佯装自己无知,从对方已经认定的概念出发,沿着对方的思路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使对方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所以它是获取感性材料的一种活动。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假设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是自然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科学 科学:科学是对于未知的一种远征。它开始于好奇,开始于猜谜,也就是假说。技术 一项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 二.综合问答题(5*10=50分)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经历了: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带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缺陷,包含了以后分裂的种子。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特点:神学=科学,世界上一切都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幸福,而且就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所谓机械论,就是把任何运动包括人类社会的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锦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卷一 一、判断题(用对号或错号填在括号中)(2分×15) 1.科学假说具有或然性的特性。() 2.科学仪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都是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要素。() 3.发现新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科学的创造性的表现。() 4.知识经济是一种以自然资源占有量为核心、以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的经济形态。() 5.“天鹅皆白”这一结论是由观察法和类比法得出的。() 6.技术发展的动力是技术目的与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矛盾运动的结果。() 7.几种逻辑方法的创造性与可靠性之间通常有正比和反比关系。() 8.爱因斯坦运用“火车实验”得出狭义相对论的有关原理和结论,研究用了观察方法和思想实验方法。() 9.生物学教科书按照由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顺序排列各章内容。这个课程体系是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构建的。 10.观察方法中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中的观察是一回事。()11、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 12.科学抽象的结果往往以科学概念、定理和推论表现出来。() 13.科学继承越多创新就越多。() 14.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5.人和自然的矛盾,直接地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它的解决,也有赖于对物质生产的调节。() 二、辨析简答题(请简单陈述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的理由。(5分×3)) 1 由于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缺乏客观依据和认识论根源,所以机遇在科学 研究中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答: 2 SARS至今未被认识清楚,原因在于科学认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存在问题。 答: 3 欲想实现科学的创新,必须要全面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 答: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1 科学家曾经用鸡做过一种关于营养的实验。他们用去糠的精白米喂一组鸡,而用粗米喂另一组鸡。吃精米的一组鸡不久都得了一种和人的脚气病类似的病,吃粗米的一组鸡没有得这种病。他们又用粗米喂那组得了病的鸡,不久都痊愈了。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稻米的糠里应当有一种物质,缺乏了这种物质就会得脚气病。请问:上述研究主要采用了那些研究方法(至少列出三种),如果有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和类比方法)请具体写出逻辑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