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的案例分析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自然辨证法—科学史 人物 事件 文档

自然辨证法—科学史 人物 事件 文档

《自然辩证法》——科学史、人物、事件总结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得出“宇宙热寂说”华莱士: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最终走向“唯灵论”。

德国生物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却把思想和存在混为一谈;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康德(1775年)和拉普拉斯(1776年):提出星云假说”莱伊尔(1831年):关于地貌均变假说。

焦耳(1843年)和迈尔(1845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维勒(1824年):从无机化合物氰酸氨合成尿素实验。

施旺(1839年)和施莱登(1838年):细胞学说。

达尔文(1859年):关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

波尔:应用中国“太极图”的阴阳表征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

英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两种文化”分裂在中国十分普遍。

牛顿: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说明最初的运动。

瑞典】林耐:用上帝安排来解释动植物物种起源。

黑格尔(19世纪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1905年创建狭义相对论,1906年创建广义相对论。

关于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量子假说。

1913年波尔原子结构模型。

1923年德布尔物质波的概念。

1925年海森堡矩阵力学。

1926年薛定谔波动力学。

1926年沃森(美)克里克(英)和威尔金斯(英):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分子学诞生。

贝塔朗:创立系统论。

美】申农:创立信息论。

普里高津:创立结构耗散理论。

德】哈肯:创立协同学。

法】托姆:建立突变论。

德】艾根:提出超循环论。

美】洛伦兹,生物学家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创立混沌理论。

美】拉兹洛:“现代系统论赋予人们一种透视的眼光来考察自然界、世界、宇宙,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模型。

”贝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与环境发生相互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钱学森:“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有特定功能有机整体”。

邦戈:“所有具体事物不是一个系统就是所有系统的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小案例科研选题(瞄准前沿,知难而上)1、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学于密立根时,密立根给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是关于光学干涉仪的测量,一起基本上是现成的,很容易取得学位,但是赵忠尧本人却主动要求换成难度大的处于学术前沿的“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这一课题。

2、20世纪20年代,吴有训曾经为康普顿散射实验作了不少关键性工作,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一边教学,一边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始国内的χ射线研究。

由于他很清楚当时的学术前沿,虽然仪器设备不如国外先进,但时隔不到一年就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χ射线的论文,这是第一篇中国人在中国做的研究发表在国外杂志上。

简单枚举法:科学家施布瓦在长期对太阳的观察中,发现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并且在所考察的期间未遇到反例,于是他得出结论: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机遇: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用α粒子轰击铍,射线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

他们认为该射线是γ射线。

1932年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电子的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

1932年8月2日,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学生安德森研究宇宙射线对铅版冲击时,发现正电子获1936年诺贝尔奖。

其实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经在云室中清楚地看见正电子的轨迹,但没有认真研究这一奇特现象。

1936年底,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射线轰击铝,发现了人工放射性,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巴斯德将抽出空气密封的肉汤放在不同高度的山上,发现不同高度的肉汤变质程度不同,得出结论:变质与空气稀薄成都有关。

(共变法)应用共变法至少注意两点:只能有一个情况变化而另一个现象随之变化,其他情况应保持不变;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得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

如农作物的密植,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增产,但是超过限度,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

种植马铃薯是选用大个的薯块作种好,还是选用小的好。

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_以徐州园林景观为例.docx

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_以徐州园林景观为例.docx

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第5期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徐州园林景观为例张健(徐州世纪华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 2 01 0 8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辩证法的思想自然地运用到园林景观中去,不仅增加园林小品的美感和层次性,同时也使园林景观有了正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引导。

文章以徐州园林景观设计个案为例,从规划层面和设计手法层面上论述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供当代造园借鉴。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徐州“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来考察中国景观,当代园林景观处处彰显着辩证法的思想,将辩证法的思想自然地运用到园林景观中去,不仅增加了园林小品的美感和层次性,同时也为园林小品注入新的活力,使园林景观有了正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引导。

1关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岀哲学概括[1]。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的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的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时代人类智慧的楷模;它既蕴涵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既关联人类的终极关怀,也关联着人类的现实关怀,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它还是我们当前反对形形色色现代蒙昧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的思想武器[2]。

自然辩证法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依据。

人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充分的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但人类作为最进化的生物,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改造自然,同时谋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蕴含着一种理性而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表达了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等重大创新理论的重要理论源泉。

辩证法的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

辩证法的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

辩证法的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旨在通过对事物的全面、系统性思考,揭示出其中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辩证法的应用已经成为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辩证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启示和价值。

一、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中,辩证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以某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需求不旺,利润下滑。

传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选择单一方向的发展,比如加大广告投入、推出新产品等。

但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可以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找出矛盾所在。

或许是产品质量需要提升,又或者是市场定位不准确。

只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企业才可能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二、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辩证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有不同学习方式和需求,传统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

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全面发展。

三、社会问题领域在社会问题领域,辩证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某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居民健康问题。

传统的做法可能是加大环保投入,但问题是否能够根本解决呢?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可以看到环境污染的根源是工业排放和生活垃圾等,只有综合治理,改变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辩证法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事物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然辨证法案例

自然辨证法案例

自然辩证法案例案例一、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之争尔的叙述中产生了某种困难的观念:“当他(阿拉哥)和菲涅尔已经共同取得了他们关于相反的偏振光线的非干涉性实验结果时,并且当菲涅尔指出,只有横向振动才可能把这个事实纳入波动时,他自己表示,他没有胆量发表这样一种观点;因此,《论文》的第二部分仅仅是以菲涅尔的名字发表的。

”菲涅尔推进了偏振光的整个课题。

通过某种晶体的偏振光所产生的多种颜色是阿拉哥在1811年发现的。

两个对立的光学学说的坚决拥护者促进了发现这种消偏振现象的解释。

杨根据波动说第一个作出了解释,而后阿拉哥和菲涅尔更充分地解释了它。

毕奥根据微粒说在复杂的非常优美的数学研究中对这些事实作了解释。

这受到拉普拉斯和其他数学家的赞赏,他们发现毕奥的思辨比菲涅尔的那些解释更符合他们的习惯。

阿拉哥参加了反对毕奥的行列,这两个物理学家进行了如此激烈的争论,以致一度亲密合作的两个人完全变得疏远了。

约1816年,毕奥发现了显示双折射的电石片,但它吸收寻常光线。

这就导致了他制造了闻名遐迩的电气石钳以便研究偏振现象。

他还提出了重要的旋光偏振定律并把它应用于各种物质的分析。

布鲁斯特很成功地对晶体的偏振光现象进行了考验。

虽然他受过牧师训练,但他从未束缚于他充当牧师的职业上。

1799年,他受到他同学布鲁姆的鼓动,重复并研究了牛顿的衍射实验。

从那时起,布鲁斯特几乎是连续地从事创造性研究。

他成为圣•安德鲁斯的物理学教授,后来又当上了爱丁堡大学校长。

在1819年,他跟詹姆森合作创办了《爱丁堡哲学期刊》。

他是英国科学发展协会的主要组织者,这个协会在1831年于约克郡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他由于发明万花筒而变得很有名。

在英国和美国这两地方,万花筒的销售量非常大,以致有一个时期供不应求。

像毕奥一样,布鲁斯特从没有对波动论有过好感,“这位光学矿物学的二轴晶体的偏振定律的和被压缩的双折射定律的发现者”是在一种精神框架中作断言的,甚至于在杨、菲涅尔和阿拉哥已经给世界作出了成熟的研究后还断言:“他对于光的波动说的主要异议是,他不能设想造物主竟如此笨拙的错误,为了产生光竟将以太充满空间”。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 案例一: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体现了生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以人类进化为例,可以看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生物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案例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矛盾现象,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规律。

3. 案例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涉及到了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等矛盾现象,导致了生态系统
的不平衡和稳定性的破坏,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矛盾规律。

总结: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它们体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然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

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自然辩证法案例(全)

案例一、DDT案例 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

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

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

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

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

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

一.自然观的涵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

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德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自然辩证法 案例及分析

自然辩证法 案例及分析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案例:海洋形成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

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

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

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

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

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

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

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

自然辩证法报告

自然辩证法报告

自然辩证法报告留沪?不留沪?留沪的理由: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

不留沪的理由:生活压力大;交通不便利;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成本高;每年都有一群人满怀着理想选择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开始漫漫求学路。

若干年以后,当他们完成学业又站上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留沪或者不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这座城市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永远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非出生成长在这里,他们讲着不太标准的上海话甚至只会听不会讲,因为大学毕业时的选择而留在了上海。

很多年后,有些人可能已经身居要职、飞黄腾达,有些人成了普通的白领,生活安定。

而相信他们所有人都经历过那段为生计奔忙的日子,都品尝过他们自己特有的酸甜苦辣。

让我们聚焦外地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留沪”背后的种种理想、艰辛、困惑和成就。

毕业篇:我想留在上海案例一:本科毕业生晓艺,女,东华大学,大四,安徽人晓艺如今的生活就是每天泡在图书馆、自习室,因为她正在积极备战考研。

她觉得考研是条有风险的路,万一失败就耽误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

一月份考完后,晓艺打算立刻投身于找工作,两手准备两手抓。

因为同龄的男朋友已经在上海找到了工作,所以她打消了回家过安稳日子的念头,“夫唱妇随”,将来共同在上海打拼。

如果有幸读上研究生,她预备继续读到博士,毕业之后争取当大学老师。

“现在的大学老师一定要名校博士的文聘,但是工作稳定,还很安逸,是女孩子的首选出路。

”晓艺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户口是令晓艺头痛的一个问题。

“像我这种平庸的学生,是不可能按照打分制度办上户口的。

现在的政策是在沪工作七年就可以办户口,但是谁知道三年之后政策是不是就换掉了。

其实,我们有没有户口无所谓,主要是为将来小孩考虑嘛。

”都已经考虑到了孩子,晓艺话语间流露出的要在上海扎根的坚定一点也不像一个才二十出头的女孩子。

期待并迷茫着从晓艺那里我们看到了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勇于尝试不同道路的勇气,直研、考研、找工作等齐头并进就为了留在上海,虽然意识到会有困难和挫折,他们还是那么乐观有活力。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案例集物理学卷案例1: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之争波动说。

托马斯·杨(Thomas.young)出生于英国的索塞特郡。

他2岁时,就能很流畅地读书,4岁时已经通读了两遍圣经,6岁时,能整篇背诵“哥德斯密思的荒村”。

16岁时由于他反对贩卖奴隶而戒食糖。

19岁时,在伦敦、爱丁堡、哥丁根。

最后在剑桥学医。

最早研究关于眼睛的构造与光学特性。

1801-1804年是他光学发现的第一个时期。

1801年,杨在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他在这里表示他自己强烈地倾向于光的波动说。

干涉原理的引入是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

“两个在方向上或者是完全一致或者是很接近的不同光源的波动,它们的联合效应是每一种光的运动的合成”。

杨第一次彻底地用干涉原理解释了声音和光。

他以这个原理解释了薄片的色彩和刻条纹的表面或“条纹面”的衍射颜色。

杨的观察是以极大的精密度作的,但是,他说明这些观测事实的方式,正如他的大部分论文一样,是简洁而有点模糊不清的。

他的包含有重要的干涉原理的论文成为自牛顿的时代以来发行的最重要的物理光学出版物。

但它们并没有在科学界留有印象。

布鲁厄姆在《爱丁堡评论》第二期和第三期上对这些论文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杨的文章被宣称为“没有值得称之为实验或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

布鲁厄姆说,“我们想对革新创造发表点意见,它们除了阻碍科学的进展以外不会有别的效果。

”在指责干涉原理为“荒唐”和“不合逻辑”以后,这个评论者说:“我们现在暂时不接受这个作者无能的学究气的作品,从中我们未能找到一些有关的学问、敏锐和独创的痕迹,本来我们以为这些东西可以弥补他在顽强的思考力、冷静和耐性的研究以及通过踏实和审慎地观察自然的运转而成功地发展自然规律方面的明显缺点。

”杨发出了有力的回答,它是以一本小册子的形式发表的,但是并没有使公众的舆论转向赞成他的学说。

因为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只卖了一册”。

丁铎尔说:“通过那时掌握了舆论界的一个作者的激烈挖苦,这个有天才的人被压制了——被他的同胞评头论足的才智埋没了——整整20年,他事实上被当作梦呓者……他首先要感谢法国人菲涅尔和阿拉哥,感谢他们恢复了他的权利”。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自然辩证法是指一种关于自然的哲学思想,旨在理解自然现象并发现自然的内在规律。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又促使自然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些自然辩证法的案例教学实例:1. 案例一: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珍贵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案例三:自然界中的矛盾与转化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矛盾,例如生与死、生长与腐朽、繁殖与灭绝等。

这些矛盾推动了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动植物的死亡和腐烂会释放出养分,为新一轮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条件;而生物的繁殖和扩散又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转化,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案例教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辨证法案例分析文稿

自然辨证法案例分析文稿

隧道施工技术本小组所讲的主题是隧道施工技术,主要从科技篇、自然篇以及社会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科技篇在科技篇里,就隧道技术,我们再从隧道工程、隧道施工、掘进装备这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

首先,就隧道工程而言,我们先介绍隧道的概念。

隧道(Tunnel)为地下通道的一种,也是最常运用的一种。

设计给交通或其他用途使用,通常用来穿山越岭,若施做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

隧道大部分的功能,为提供行人、脚踏车(自行车)、一般道路交通、机动车、铁路交通、或运河使用,而部份隧道只运送水、石油或其他特定服务,包括军事及商业物流等。

天堑总能变通途,人类的智慧除了建造广厦,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交通的开发中。

面对高山阻挡,人们总能开山凿洞,缔造一个个令人惊叹的隧道奇观。

而就我们国家而言,隧道施工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城市地铁、公路铁路、水利工程、国防工程、跨海隧道、资源开发、市政管线、西气东输等各个方面,隧道工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十一五”规划对隧道工程方面的需求为:地铁隧道1000公里、公/铁路隧道1200公里、水利隧道1600公里、市政隧道1000公里——此外,还需求掘进机500多台、资金300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隧道工程的重要性。

其次,就隧道施工而言,隧道开挖方法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

明挖法多用于浅埋隧道或城市铁路隧道,而山岭铁路隧道多用暗挖法。

按开挖断面大小、位置分,有分部开挖法和全断面开挖法。

在石质岩层中采用钻爆法最为广泛,采用掘进机直接开挖也逐渐推广。

在松软地质中采用盾构法开挖较多。

目前常用的施工方法有四种:钻爆法、盾构法、掘进机法、上导坑法。

钻爆法:在隧道岩面上钻眼,并装填炸药爆破,用全断面开挖或分部开挖等将隧道开挖成型的施工方法。

钻爆法开挖作业程序包括测量、钻孔、装药、爆破、通风、出碴、锚杆、立架、挂网、喷锚等工序。

是我国隧道施工中开挖的主要方法,与机械开挖相比,适用地质条件广、费用低、设备简单,但对围岩的扰动大、开挖面成形质量差,主要表现在超欠挖量上。

自然辩证法案例

自然辩证法案例

第一讲:自然观及其发展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16 世纪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 年观测天体,并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转过程中位置的变化。

开普勒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 种假说,于1609 年、1619 年先后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后来,牛顿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于1687 年正式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

到20 世纪时,人们发现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问题。

适应解决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问题的需要,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一、地震是一种地壳演化,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全部是由于断层、岩浆活动、地下物质相变等自然原因形成的。

但人类出现之后,由于其活动的影响,在一些原来没有地震或少地震的地方发生了地震。

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米的深井,由于高压注水于地下,1962年发生了频繁的地震;后来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回复注水,地震又增加。

二、人们运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已经发现在太阳上有7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氢、氮、氦、硅、镁、钙、硫等尽管比例不同,但他们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

1868年有人从光谱中发现的氦,当时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这种元素,曾经以为它只是“太阳上的元素”。

可是,在1895年,人们在地球上找到了。

其他天体的化学元素情况也是如此。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坠落的一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经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鉴定,它也含有同地球上一样的硅、铁、镁、硫、钙、镍、铝等化学元素。

1976年,两艘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后取样分析火星的土壤,表明它也含有地球上的铁、硅、钙、硫、铝等化学元素。

1978年,曾先后有四艘飞船到达金星,发现金星的大气中含有氧、碳、氦、氖、氮、硫等化学元素,它们也同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一样。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最新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最新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1]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