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农村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中国农村教育

钱志亮1,石中英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Ξ

〔摘 要〕 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备受中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他们在

西安的年会上研究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经费与条件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保障等问题,探索了中国农村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农村;价值取向;保障;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4)0620060202 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使命。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却是令人堪忧:低投入、高辍学、差条件、缺师资、没保障……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目睹一桩桩农村教育的真实事件之后,日前润湿着眼圈在西安集中研讨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出路问题。

一、农村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

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才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不应该混同,农村教育应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

1.“向农”教育的实质是某种意义上的教育不公。教育为谁服务?城市教育为城市服务,农村教育为农村服务……对吗?农村教育能否为城市服务?为何会提出农村教育为农村服务?是害怕农村的精明人到城里抢了就业机会还是既得利益者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缺少人人平等的理念,人的自由权利往往受到忽视,人是国家的人,人才是国家的人才,难道今天还以人的出身地为标准规定人生的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村服务的提法,其实质是使得农民做自己悲惨命运的主人,所以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预先设定。

2.“离农”教育分明又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从宏观上说,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政策等要首先满足

城市的需要,乡村则处于发展的边缘。现有的农村教育,

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在根本上迟滞了广大农村发展的步伐,也使广大农民陷入生活的相对困境和尴尬。

3.“向农”为主兼顾“离农”。

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不应让农村教育再边缘化了。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农村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应该既不能抛弃社会发展需要,也不能忽视个人发展需要,农村教育注定背负着解决”三农问题”命题的宿命,必须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农村教育,所以必须以向农为主,但必须兼顾“向农”和“离农”问题,不能脱离国家政策、脱离农村实际需要、脱离农村家长、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来谈农村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二、农村教育经费与条件保障问题

减轻农民负担这个大政策十分正确,但是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停止了集资和征收教育附加费,原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被打破。农村教育要靠政府投资,但是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维持现有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1999年以后中小学的人均公用教育经费呈下降趋势。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应当全部承担办学经费,国家虽然出台了转移支付的政策,但是转移支付的数额远远少于以前教育集资和征收教育附加费,所以

06・Ξ

〔收稿日期〕2004210220〔作者简介〕钱志亮(19672),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秘书长;石中英(19672),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

2004年12月第20卷 第6期教 育 科 学

Education Science Dec.,2004

Vol.20 No.6

许多地区农村教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与会学者认为应该:

1.政府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必须由政府提供,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当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可行性,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投入基础教育,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时,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加强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

2.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教育。中青会原副理事长周洪宇建议:一是建立教育政策性银行,通过贷款、投资、担保、补贴、贴现等资金运用方式来保障教育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发行教育彩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切块定向用于农村教育;三是以国家投入为基础,建立全国性教育发展基金;四是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等;五是设立教育税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3.关注农村教育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是关注点之一,针对农村教育条件保障不足现象,中青会学者们对农村校舍修缮、危房改造、教学设备更新、教师队伍稳定与培训、新课改的有效推行、

“一费制”要有相关政策的配套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三、农村教育的体制改革与政策保障

”以县为主”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它明确了县级政府的责任,在县这一级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在推动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一些问题无可回避: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预算内补助虚列现象普遍,危房改造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教育债务负担沉重、偿还难,没有改善教师缺编问题、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到位不及时。

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无法保证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行的,更做不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此与会者建议:

1.政策先导。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受社会现实和价值的制约,政策的出台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社会正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社会的权力结构的多元性、社会地位结构的复杂性、城市对农村的剥夺、东部对西部的掠夺、“向农”化还是“离农”化、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公民意识普及、现代化意识贫弱等都应充分考虑。农村政策除了考虑通过农村教育稳定农村、稳定社会之外,还应考虑向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基于社会发展、对长期受掠夺的一种补偿、回报,是权力救济的途径,应该给农村孩子同城市孩子一样的高质量的教育,当然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要避免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教育万能论”。

2.分类供给。要强化中央、省市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建立规范化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考虑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巨大差异,更加公平地分配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中青会学者建议应根据各省、各县的财政实力,把全国2000多个县区分为”以县为主”县、”以省为主”县和”以国家为主”县三种类型,国家应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二次分配,借助国家财政把这些地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负担起来,搞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雪中送炭”,这样不仅可以真正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利于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和有效使用。

3.落实“三保”。要落实国务院”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行”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建立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尽快建立规范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经费的投入。

4.加快实行“两免一补”。国务院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决定提出,争取2007年实现农村困难家庭享受”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将钱投在补贴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上,效果会更好,鉴于农村教育的现状,建议尽快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课本费。

“深入到农村去,了解农村教育现状,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中青年学者应有的良知与热情。”这是年初时中青会理事会就发出的呼吁,全体与会代表实践了中青会的愿望,大家达成了共识:中国的农村教育最薄弱,应该受到最特别的关注!

(责任编辑 洪 云)

1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