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解决读音,把你认为较难的字词写在下列空白处。

2.结合注释,疏通1—3则文意。

3.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我,泛指我们每个人。固,本来。)

【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怜恤同情之心)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要,通“邀”,求取。乡党,家乡,乡里。)

3.“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就会扩充它们。扩而充之,发扬,努力去做)

【当堂达标】

孟子的“四端”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作业布置】

1.结合注释完成4—6则的翻译。

2.完成练习册自主学习部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分析: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明确: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3.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当堂达标】

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子实(这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那仁的发端。

【作业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

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