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合集下载

张爱玲 译 老人与海

张爱玲 译 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在最初的四十天里有一个男孩和他在一起。

但是四十天没捕到一条鱼,那男孩的父母就告诉他说这老头子确实一定是晦气星──那是一种最最走霉运的人──于是孩子听了父母的吩咐,到另一只船上去打鱼,那只船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

孩子看见那老人每天驾着空船回来,心里觉得很难过,他总去帮他拿那一卷卷的钩丝,或是鱼钩和鱼叉,还有那卷在桅杆上的帆。

帆上用面粉袋打着补钉;卷起来的时候,看上去像永久的失败的旗帜。

老人瘦而憔悴,颈后有深的皱纹。

面颊上生着棕色的肿起的一块块,那是热带的海上反映的阳光哂出来的一种无害的瘤。

顺着脸的两边,全长满了那肿起的一块块。

他的手因为拉绳子,拖曳沉重的鱼,有纹路很深的创痕。

但是没有一个伤痕是新的,都是古老的,像一个没有鱼的沙漠里被风沙侵蚀的地层一样。

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他的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

「山蒂埃戈,」那孩子对他说,他们把小船拉到岸上,正从那里爬上去。

「我又可以跟你一同去了。

我们赚了点钱。

」老人教了这孩子怎样打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现在这条船运气好。

你跟着他们吧。

」「但是你记得有一次你八七十天没打到鱼,然后我们接连三个星期,天天捉到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

「我知道你不是因为疑心我运气坏所以离开了我。

」「是爸爸叫我走的。

我是一个小孩,我得要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人说。

「这是很正常的。

」「他没有多少信心。

」「他没有,」老人说,「可是我们有。

是不是?」「是的,」孩子说。

「我请你到露台酒店吃杯啤酒,行不行,然后我们把东西拿回去。

」「有甚么不行呢?」老人说。

「大家都是渔夫。

」他们在露台上坐着,许多渔夫都取笑那老人,他并不生气。

另有些年纪大些的渔人向他看看,觉得很难过。

但是他们并不一露出来,他们很客气地谈论着那潮流与他们垂钓的深度,还有这一向天气一直这样好,还有他们的见闻。

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女性意识解读

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女性意识解读

教学研究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女性意识解读胡蝶(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一班,辽宁大连116023)张爱玲在《谈女人》中道出:男性侧重于某方面发展,而女性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全面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集进行分析后总结,张爱玲作品主要是描绘旧时代中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擅长运用婉转、凄然的笔风讲诉女性之苦、时代之苦,而正是这样一位极具女性特色的作家翻译了强烈男性气质的作品《老人与海》,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次精妙绝伦的文化之花碰撞。

1词语中彰显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老人与海》译文中词语的使用上与其他男性作家译本相比,前者使用的具有女性特点的词语较多,其中“渐渐、慢慢、缓缓”等叠词的使用频率较高,更能彰显译本中的女性意识。

①原文:themalefishjumpedhighintotheairbesidetheboattoseewherethefemalewasand.张爱玲译文:那雄鱼在船边高高地跳到空中,为了要看看那雌鱼在那里。

余光中译文:那雄鱼便从船边跃起,探看雌鱼的所在。

在①句中所描绘的场景中,张爱玲运用了“高高”、“看看”两个叠词,与余光中的译文版本相比,叠词的使用能够更加突出表现雄鱼对雌鱼的依依不舍之情,对感情的表达更为细腻,进而使得情境的描绘具备丰富多彩的感情。

此外,张爱玲译本中对于女性专用词语的使用也较多,在余光中及海观等男性译文中,对于“柔”相关词汇的使用几乎没有,而在张爱玲译文中“温柔”、“轻柔”等带“柔”字的词语出现次数大约有十处左右,而这些词语的描述对象主要是老人。

张爱玲译文中将对老人描述的“柔”与老人形象的“刚”完美结合在一起。

比如张爱玲译文中对老人的描述:②老人细致地握着钓丝,然后轻柔地用左手把它从杆上解下来。

③他,开始把钓丝收回来,稳定地,轻柔地。

④然后他觉得钓丝上有一种轻柔的接触,他快乐了。

这三处描写中,其他男性译者在翻译中都运用的是“轻轻”、“轻微”词语,在感情表达上趋近于中性色彩。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



引言
着 很深 的历 史渊 源 。翻译 中的性别 隐 喻折射 了作 者 与
张爱玲是 中 国文 坛 的一 支奇 葩 。《 纽 约 书评 》 甚 至 把 张爱 玲视 为 可 以与 契 诃 夫 、 霍桑 、 巴尔 扎 克 、 奥 登 和 高 烈 特 比肩 的作 家 … 。 然 而 也 正 是 她 作 家

罗特宾尼尔 ・ 哈伍德等为主要代表的女性主义 翻译
理论家试图解构作者与译者以及原作与译文之间的传 统的二元对 立关系并鞭笞传统的“ 忠实观 ” 。诚 如西 方 女性 主义 翻译 家 西蒙 所 说 , 其 目的就 是 要 探 讨 翻译 是 如何 被 ‘ 女性化 ’ 的过程 。为摆脱 “ 第 二性 ” 以及 “ 文
然而 , 由于众 多原 因 , 该 版 本 从 未 在 大 陆公 开 发 行 过 , 也 尚未得 到 应有 的重 视 。著名 的张 爱玲 研究 专家 陈 子
善坦 言 :“ 由于 张爱 玲 在 二 十 世 纪 中 国文 学 史上 的重
多 话语 权 。后结 构 主义 、 解构 主义 、 后 现代 主义及 后 殖
2 0 1 3年 3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Ma r . 2 O1 3
第3 0卷第 3期
Vo 1 . 3 0 No . 3
张爱玲 译《 老人 与海》 中 的女 性 主义 干 涉策 略 研 究
直到 2 0 0 5年 , 孟 昭毅和李载道主编 的《 中 国翻译 文 学史》 将张爱 玲 收录其 中 , 才 算 是 承 认 了 张 爱 玲 的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作者:魏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摘要:2012年,中国大陆市场上首次发行了张爱玲译本的《老人与海》,该译本的女性风格使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对于女性翻译风格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等一些女性专用的词语对翻译风格进行探讨,或许能够使得对女性翻译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张爱玲《老人与海》女性译风引言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家,她拥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她曾经被《纽约书评》认为是跟巴尔扎克、契诃夫等文学家拥有同样成就的作家。

正是由于张爱玲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关注度太高,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她的翻译成果,她不仅有很多的自译作品,同时也翻译过许多优秀的国外名著。

《老人与海》在国内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然而,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却鲜为人知。

一、翻译作品中流露出女性的情感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是一个不屈不饶、在逆境中勇猛前行的硬汉形象,老人不仅坚韧,同时感情丰富,文中作者对于老人的内心活动描写较多,同时也描述了老人与小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他硬汉有柔情的一面。

正是这样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增加了翻译中对其重新塑造的难度。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的翻译版本,我们发现,在张爱玲翻译的版本中,更多地体现出了女性的词汇和句式。

这种不经意间的女性化翻译特征,让小说读起来更加柔情,不仅呈现出一个硬汉的形象,更体现出了硬汉的柔情一面,因此,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张爱玲的女性身份跟老人的硬汉形象并没有矛盾,反而在译本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译文中叠词的使用(一)叠词符合女性表达的需求叠词,顾名思义,是词以重叠形式出现,由于叠词的语言特性跟女性的语言特色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很多女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喜欢使用叠词。

叠词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语句具有加强或者减缓语气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节奏感,使得语言阅读起来更加婉转,优美。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分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分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分析作者:李晓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摘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自引进至今,在国内已出版多个译本,论文选取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参照吴劳译本,通过对比分析吴劳与张爱玲的两个译本,分析张爱玲的翻译风格,探讨张爱玲译本在感情色彩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表现出的柔和自然的翻译特色。

关键词:《老人与海》;张爱玲;翻译特色作者简介:李晓红,女,彝族,云南玉溪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翻译的本质是把一种语言中表达的信息传达到另一语言中,文学作品的翻译力求把原作的意境传达出来。

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作品被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时,译者为了能使译作在本国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会尽可能地调动和激发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把握原作的精神。

不同的译者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创作风格和翻译风格里潜藏了作者和译者的很多思想感情,风格往往隐含在作品的语言和形式中,译者的思想情感在翻译中很自然地就附着在译本之上。

国内《老人与海》的众多版本中,吴劳译本是流传较广的,翻译最为传神的是张爱玲的译本。

一、柔和的感情色彩《老人与海》的开头,海明威用了两个并列句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用词简单易懂,句式简洁明了,以一种平缓舒适的语调展开叙事,读者很舒服地就进入阅读语境。

用怎样的方式将海明威独特的语言特色描述出来,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比吴劳和张爱玲的翻译,两个译者都整合了句法结构将原作品中的一个长句子分割成若干小句子,两个句子都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捕鱼的老人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

但张爱玲的译句不仅保持了原著的顺序,读起来也更加柔和。

张爱玲的译本是最接近海明威式的文学创作语言特色的翻译。

看张爱玲的翻译的句子,就像看海明威的原著一样,其译文中不仅饱含海明威式气势,而且有译者本身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研究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研究
语言简练,表达力强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 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 文学价值
第四章
主题呈现与传达
忠实原文,保留原作风格 语言优美,表达生动 刻画人物细腻,情感丰富 主题深刻,引人深思
人物塑造与表现
张爱玲在译本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刻 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物的 内心世界。
张爱玲的译本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 极作用。
张爱玲的译本不仅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还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 读者反馈
第五章
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
读者对译本的总体评价 读者对译本中语言风格的评价 读者对译本中文化内涵的接受程度 读者对译本中人物形象的接受程度
语言风格独特,具有张爱 玲特色
修辞手法与效果
比喻:张爱玲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特征,增强语言的感染 力。 排比: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表达更加有力。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语言风格与特色
汇报人:XX
张爱玲的译本在中文语境下成功地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文学价值,成为中文读者 的重要读本。
张爱玲的译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原著的忠实传达上,还体现在 她自身的文学造诣和影响力上。
张爱玲的译本对于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张爱玲翻译思想对后世译者的启示和影响
06 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学术研究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张爱玲的翻译生涯与《老人 与海》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作者:徐明瑛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于1952年发表的一部力作。

它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一共出现了二十多个中译本。

在众多的译本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是张爱玲译本(1954年)和海观译本(1957年)。

作为这部名著的第一本中译本,张爱玲译本与同一时期的海观译本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了两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因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而产生的明显不同的翻译作品。

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的特点,为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本、译本读者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翻译规范《老人与海》比较研究一、《老人与海》及其中译本情况的概述《老人与海》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前,海明威在中国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很多早期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

在一些前辈的辛劳下,海明威和他的作品已经扎根在了学者与读者的心中。

《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译本的产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译本。

作为海明威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中国译者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注是不奇怪的。

第一本是张爱玲于1955年在香港所译。

1952年8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打算在香港大学的文学院完成自己的学业,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实现她的愿望。

之后,她在美国总领事馆驻香港处做了一名翻译,获得了大量翻译美国文学作品的机会。

两年后,张爱玲开始翻译《老人与海》。

在这之前,她已经翻译了很多其他的美国文学作品,而这部小说却是她最喜欢的外国小说。

1972年,张爱玲译的《老人与海》由香港的今日世界出版社再版。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解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解析

使译 文 散 发 着柔 和 的 张爱 玲是 名扬 海 内外 的传 奇作 家 , 针 对 张 爱 玲 翻 情 感 以及人 与 自然情 感 的理 解 , 译 作 品 的研究起 步晚 , 几 乎 没有 专 门研究 张爱 玲 翻 译 光 彩 , 赋予 了 丰富 的情感 ¨ 。 著作的论著 , 只有 个 别 文 集 、 史 论 或 是 著 作 中涉 及 到 ( 一) 体 味 原作 的人 物情 感
二、 译 本 中的情 感 色彩
来说 , 孩子 是老 人 的慰藉 和 希望 , 是 老 人 的一 个 朋 友 。 在 翻 译 之前 , 张 爱 玲 作 为读 者 已 经体 会 到 这 一 点 , 所
海 明威 在 《 老人 与海 》 原 著 中遣词 精 当 , 依 靠 名 词 以 , 她 在译 文 中 尽 最 大 可 能 将 这 一 点 清 晰 地 表 达 出 和动词 营造 小说 的氛 围 , 很 少使 用 修 饰 词 , 文风简练。 来 。如 果 细细 品味 她 的译文 , 我 们 可 以在 一 些 细节 的 有 学者 评论 说此 部 小说 中无 多余 的词 , 每一 个 词 都 是 用词上发现她对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产生 了共鸣。 有 作用 的。书 中 , 老 渔 夫 与 马林 鱼搏 斗 、 与 鲨 鱼 对 抗 如 文 中多次 出 现 的 一 个 词 “ o l d m a n ” , 一 些 译 者 会 译
第3 0卷 第 4期
Vo 1 . 3 0 No. 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4年 4月
Ap r .2 01 4
《 老人 与海 》 张爱玲译 本的特色解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宋颖【摘要】《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

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Eileen Chang' s Vers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hich appeared in the 1950s,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Mainland China in 2012. One aspect of its unique charm lies in its female translator' s style. As for this version, the study of its female translator' s language style leaves much to be improved.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Chang' s female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sage of reduplication phrase, color name, onomatopoetic word and "women' s" term can be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Chang' s translation.【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5页(P106-110)【关键词】张爱玲;《老人与海》;女性译风;词汇【作者】宋颖【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至今相继有张爱玲、余光中、海观、吴劳、黄源深等译者的多个中译本,其中最早面世的张爱玲译本创作于既无现成译本参照借鉴,又无先进翻译理论指导的20世纪50年代,无疑深具开创性意义。

化境的魅力与挑战:张爱玲和余光中《老人与海》翻译的比较研究

化境的魅力与挑战:张爱玲和余光中《老人与海》翻译的比较研究

化境的魅力与挑战:张爱玲和余光中《老人与海》翻译的比较
研究
李广荣
【期刊名称】《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张爱玲和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版本,各家观点不同,褒贬不一。

本文以“化境”为参照,从语言习惯和文体风格两个层面,在词、句和篇章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两个译本的得失,阐释其中的原因。

在翻译中,张爱玲遵循再现规范,力求存真,属于“浅化”,译文显得僵硬;余光中遵循艺术规范,力求优美,属于“深化”,译文生动活泼。

“深化”能够激发主体性,产生创造性译文,然而“深化”不当就会导致译文的讹误。

从总体效果看,余光中的译本更有文学风味,尽管仍有一些讹误。

“深化”的译文更能体现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艺术修养,是译者努力的方向。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李广荣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归化策略研究r——以余光中、吴劳、海观的《老人与海》汉译本为例
2.张爱玲翻译研究初探——读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
3.译介学视
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4.张爱玲翻译风格研究——以《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张韬【摘要】:近几年,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可是目前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尚显薄弱,多集中于张爱玲翻译生涯的梳理与总结,或是聚焦于张爱玲独特的自译与语内翻译现象的描写,对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作品未见有细致深入的研究。

《老人与海》是195 2年张爱玲在香港受雇于美国新闻出版社期间最重要的一部译作,同时也是该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自五十年代引进至今,在国内已经出现了20多个译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观、吴劳、黄源深、李锡胤等的大陆译本。

可是在海明威原作出版的同年年末由作家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第一个中译本,却始终未能走入国内广大读者的视线。

这对《老人与海》这样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中译研究,以及对这部著作的初译者张爱玲的翻译研究来讲,都是一种缺憾。

因此,本论文选取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与张爱玲译本同时期的海观译本,以及目前大陆最通行的吴劳译本这样两部最有代表性的译本作为译文参考,通过对三个译本进行细致深入的译文对比与分析,探讨张爱玲译本在情感表达,文化传译与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译本特色。

其中第一章主要从张爱玲对原文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揣摩与体味,对原文人物与自然环境的理解与再现以及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其女性情感在译文中的流露三个方面为切入口,结合大量的译例分析,探讨张爱玲译文的特色之一,即处处渗透着译者基于对原作理解的情感介入;第二章主要探讨张爱玲在译本中体现出的对原文文化因素的处理。

其中主要探讨了张爱玲因为受雇于美国新闻出版社的关系,在最终呈现的译文文本与超文本层面对原文中的宗教意味有意识的彰显以及张爱玲对原文中出现的异质文化所进行的改写与添译;第三章则通过对三个译本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表现出张爱玲的译本在用词,句式与衔接三个方面的译本特色。

通过对张爱玲译本这三个方面的特色分析,进一步肯定了张译《老人与海》的价值。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浅析摘要:本文从情感表达,文化传译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了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突出了张爱玲译本的情感色彩、张爱玲译本的文化改写的写作艺术,并探讨张爱玲译本的语言风格,从而表现出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价值。

关键词:《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张爱玲情感色彩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作家张爱玲独特的文风与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她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

本文通过张爱玲对《老人与海》原作深刻、精微细致的理解,使读者能够在她的译本中充分体会出原著作品的精妙。

一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情感色彩海明威所著的《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古巴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马林鱼在遥远大海中搏斗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海明威以简洁自然的对话,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叙述了惊心动魄的人鱼搏斗场面,故事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海明威精确生动的细节描写象征了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以此编织出了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在张爱玲的译文中,到处都存在她作为译者基于对原作情感的理解,反映了译者对原作人物、人物间及人物与自然环境间情感的理解,使得译文更加柔和,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1 推敲与体味原作人物和人物关系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他塑造的老人形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这种描写分别在小说开头,以及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老人的形象。

张爱玲在翻译时把原文中那些她认为会给读者带来的非常不好印象的语词,根据她自己的情感理解,非常真实地美化了老人的形象,使这个老人的形象显得柔和、坚毅。

张爱玲在翻译时很注意选择措词,尽力使老人在读者心目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如原文在描述老人外貌时,用了“the brown blotche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对“blotch”解释为“斑;疤;疙瘩”,而如果以此为根据进行直译必然在读者心中唤起的联想是不美,所以张爱玲将之翻译成不确定的意味:“棕色的肿起的一块块”,这与作品苍凉而富于浪漫主义基调相一致,很容易让读者感觉到老人的坚毅。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
关 键词 :创造 性叛 逆 ;《 老人 与海 》 ;张爱玲
符 合汉 语 的习惯表 达 ,而且 使 中国 的读者 更加 容 易理解 文
中的外 来词汇 的含 义 。 ( 二) 误译
《 老人 与 海 》是 海 明威 最 著 名 的作 品之 一 ,具 有 重 要 海 上斗 智斗 勇 的故事 而展 开叙 述 ,展现 了老渔 夫坚毅 顽 强
b e s o’ ’【 】 t 。 )
的文学 价值 。该 作 围绕一 位古 巴老 渔夫 与 一条 大马 林鱼 在 行 有意识 的误 译 ,从而体 现 自 己的女性主 义 思想 。
中文 ,她 的译本 被认 为是 该部 小说 的首 个 中文 译本 。经过 鲜 明 的特 点 ,体 现 了张爱 玲对 该作 品 的理解 和 其独特 的 翻
出不 穷 。孙 建 昌 ( 2 0 0 2 1 认为成功的 “ 创造 性 叛逆 ”应 当
张 译 :“ 桅 杆 没有 竖 起 来, 帆也 没 有 张挂 起 来 ,他 就 这 句 话 是 老 人 与大 鱼 经 过 一 番 搏 斗之 后 精 疲 力 竭 的
近 年来 ,关 于翻 译 的 “ 创 造性 叛逆 ”的期 刊文 章也层 坐 在那桅 杆和 帆上 休息着 … … ”[ 。 】 ( ’
平( 2 0 1 0 ) 论证了 “ 创 造性 叛逆 ”与 忠实 的关系 ,认 为 “ 创 精 炼 ,而是 因为 这句 话不 仅仅 是在 描写 “ 取 下来 的桅杆 和
造 性 叛 逆 ”其 实 是 一种 深 度 的忠 实 ,它 是 表 层 上 的 伪 叛 帆 ” ,而 是通 过 这 些景 物 来 突 出老人 的疲 惫 。张 译用 “ … 逆 , 深 层 次 的 真 忠 实 。然 而 , 关 于 《 老人 与海 》 中 译本 没 有… 没有 ”句 式并 不显 哕嗦 ,反 而将老 人 的疲 惫感在 字 的“ 创 造性 叛逆 ”这 方面 的研 究 并不 多 。因此 ,本 文将探 里 行 间呈献 给读 者 ,因此 这种 增译将 原 文要表 达 的含 义更 究 《 老 人与 海 》张爱 玲译 本 中 的 “ 创造 性 叛逆 ”是 如何 体 准 确地 表达 了 出来 。

张爱玲原来是《老人与海》中译第一人

张爱玲原来是《老人与海》中译第一人

张爱玲原来是《老人与海》中译第一人
张爱玲原来是《老人与海》中译第一人
2012年5月9日15:43 转载文章
张爱玲与海明威,从读者角度看,二者似乎很难交集。

但事实上,这样的“关公战秦琼”在60年前就发生了。

尽管“张译”的文学价值褒贬不一,但作为《老人与海》的中译第一人,张爱玲连跨界都依然传奇。

文黄哲
张译《老人与海》好与不好见仁见智,但海明威的简洁准确明显影响了张后来的写作。

日前,张爱玲译著《老人与海》首次出版了中文简体版,加上同
册出版的《鹿苑长春》和《睡谷故事》,她的全部外国小说译作在内陆读者面前首次亮相。

“如果没有翻译家张爱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读者那里的张爱玲也是不完整的。

”《张爱玲全集》的主编、藏书家止庵如是说。

这本《老人与海》正是《张爱玲全集》中的译文集部分。

这本“张译”不仅如之前张爱玲的每一部遗作一样,是世人瞩目的焦点,且充满了陈年“案头清供”可寻味。

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

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

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读张爱玲的译著《老人与海》很久没写张爱玲了。

对于已故作家,一切都盖棺论定,最好是继续读她的作品,便是对作家的尊敬和怀念了。

可是,她创作的作品,各个版本读了N遍,就差没像辜鸿铭读英文报一样,从尾看起倒着读了。

再读下去,怕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太熟了,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好吧,那就读她翻译的作品集《老人与海》。

王小波说: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

最好的作者,当然包括张爱玲,虽然王小波不承认,说“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

她把自己的病态当作才能了……”自古文人相轻。

可惜我算不上文人,无法揣测文人的居心,应该是对人不对事吧——不管人怎样,遇到其好的作品,一样欣喜。

就像张爱玲对海明威。

她自己认为生命悲哀,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手势,所以对海明威热衷的战争、捕杀等各种危险性事情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对海也毫无好感。

另一方面,她是悲观主义者,反而活得长久,宁愿独自萎谢,也断不会像海明威那样开枪自杀。

但是,她对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老人与海》,却是一见钟情,称之为她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这本巨著,被海明威手拿板斧,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只剩26531个字,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只写了老人与海,还有一条水底下的鱼。

没有男女纷争,没有情感纠葛,没有心理缠绵,照理说,这样的故事不是张爱玲的菜,为什么会让她成为中译本的第一人呢?而且是用她忠实流利的译笔,毫不走样,立即被称许为经典。

关于《老人与海》的故事,应该无人不晓,没必要再说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一个老头子,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这还不是最长时间,他曾经有八十七天没打到鱼的纪录——好不容易守杆逮鱼钓到了一条大鱼,却遭到群鲨的围攻,最后只捞到一具残骸。

真是背到家了!或许,正是这种生命的辛酸,于张爱玲心有戚戚焉,决定用她有着淡淡幽默和浓浓悲哀的笔调,用她即使简单亦迷人的文字翻译出来。

张爱玲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相遇”

张爱玲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相遇”

张爱玲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相遇”2012年04月12日20:20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4月12日电(记者应妮)由张爱玲生前翻译的海明威经典名著《老人与海》简体版日前上市。

两位不同风格美学的作家,在《老人与海》里“相遇”,当苍凉遇到硬汉,张爱玲有何机缘翻译此书?又成就了怎样的译笔?《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也是全球广为流传的经典。

海明威因此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著作至今有海观、吴劳、黄源深、余光中等多个中译本,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问世又给这部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和参考价值。

据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介绍,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红遍西半球之际,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

迫于生计,张氏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老人与海》就在此之列。

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中译本1955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天,张爱玲移居美国。

而她生前翻译的《老人与海》成为了最早的中译本。

张爱玲本人怎样看待《老人与海》?她的翻译又有着怎样的特色?据学者止庵介绍,从译文风格来看,张氏简洁干净的文风与海明威的电报代码的语言,有着一种默契的暗合。

在序言中张爱玲也说道,“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却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

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

他认为张的译文颇多精彩之处,诸如形容老人的眼睛,吴劳的译本作“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余光中则翻译为“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张则译为“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

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优劣姑且不问,张译显然更有精神代入的痕迹,也更确切捕捉到老人的刚毅的一面;从单纯的句式看,也有张氏语言的痕迹。

止庵觉得“像两股墨西哥湾的洋流,汇合在一个点上,一柔一刚,互相影响和诠释对方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1952年,海明威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刊登这篇小说的美国《生活》杂志在48小时之内竟售出了530万册!也就在这一年的7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

她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注册,准备继续未完的学业,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后来,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以维持生活。

两年之后,张爱玲翻译了《老人与海》。

张爱玲当时还为“美新处”翻译了《爱默森选集》(马克·范·道伦编)、《无头骑士》(华盛顿·欧文著)、《小鹿》(玛乔丽·劳林斯著)等。

据宋淇在《私语张爱玲》中回忆,张爱玲其实对她翻译的这些美国文学作品都不喜欢,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译,“惟一的例外,可能是《老人与海》”。

确实,张爱玲对中外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不易为常人理解的欣赏品位,《老人与海》能入张爱玲的法眼,使翻译工作愉快胜任,可以张爱玲在1954年11月为《老人与海》中译本所作的序为证。

这篇序是张爱玲的佚文,迄今为止海内外各种版本的张爱玲选集、文集、全集乃至“典藏全集”均未收入,现全文照录如下:
我对于海毫无好感。

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

我最赞成荷兰人的填海。

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

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海明威自一九二几年起,以他独创一格的作风影响到近三十年来世界文坛的风气。

《老人与海》里面的老渔人自己认为他以前的成就都不算,他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证明他的能力,我觉得这两句话非常沉痛,仿佛是海明威在说他自己。

尤其因为他在写《老人与海》之前,正因《过河入林》一书受到批评家的抨击。

《老人与海》在一九五二年发表,得到普利泽奖金,舆论一致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现在海明威又得到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世界写作者最高的荣誉。

虽然诺贝尔奖金通常都是以一个作家的毕生事业为衡定的标准,但是这次在海明威著作中特别提出《老人与海》这本书,加以赞美。

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

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

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

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

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张爱玲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张爱玲在序中认为《老人与海》不愧“伟大的作品”,表达了“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是她“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可见喜欢之深,评价之高。

而她的中文译笔,虽然她在序中谦称“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据当时担任香港“美新处”主任的理查德·麦卡锡晚年回忆,中译本出版之后“立即被称许为经典”。

张爱玲的《老人与海》中译本于1955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天,张爱玲就漂洋过海移居美国了。

到了1972年1月,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中译本改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

今日世界社版《老人与海》删去了张爱玲的译序,由美国学者Carlos Baker所作《老人与海》英文版序取而代之,序的中译者为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

今日世界社版《老人与海》与中一出版社初版本比较,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增添了香港著名画家蔡浩泉(1939-2000)所作的八幅插图,笔力遒劲,栩栩如生,颇收图文并茂之效。

这些精彩的插图,海明威本人当然是看不到了,不知张爱玲是否见过,是否认可。

尽管今日世界社版《老人与海》后来数次重印,但奇怪的是,张爱玲翻译的这部《老人与海》及她的初版本译序一直未能进入张爱玲研究者的视野。

直到今年3月,才由美国学者高全之在他的大著《张爱玲学:批评·考证·钩沉》中有所提及。

这对张爱玲研究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海明威1954年因创作《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大概也是张爱玲当年应香港“美新处”之约及时翻译《老人与海》的缘由。

《老人与海》问世至今,已出版了多种中译本,各有千秋。

由于张爱玲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她所翻译的《老人与海》及初版本译序理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何况,这还是《老人与海》最早的中译本!
《文汇报》2003年9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