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驱驱油机理研究_吕广忠
过热蒸汽改善驱油效果实验及机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n Improvement of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by Superheated Steam Injection
GUO Bin, LIN Riyi, WANG Zeyu, MA Qi主,如蒸汽吞 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等[1-2]。目前注 蒸汽热力采油主要采用湿饱和蒸汽进行开采,而过热蒸 汽相比湿蒸汽具有更大的比容,能够携带更多的热量进 入油层,可有效提高采收率,改善驱油效果[3-4],同时在注 采参数设计、驱油机理等方面均有别于湿蒸汽[5]。
1.3 mL/min,最终采收率可达 79.6%;过热蒸汽驱替后,50 ℃原油黏度减小 40.7%;实验用油平均热膨胀系数为
0.000 653 ℃-1,原油温度增加 300 ℃,体积增加 19.6%;过热蒸汽促使蒙脱石和高岭石向绿泥石或伊利石发生转化,物
理冲刷会使孔隙通道增大,改善储集层渗流状况。
关键词:过热蒸汽;驱油效果;驱油机理;机理分析;单管实验
以往针对过热蒸汽的研究集中在与稠油水热裂 解反应、蒸馏机理、驱替效率等方面。有学者研究了 过热蒸汽对采收率的影响,与热水驱、饱和蒸汽驱对 比并进行参数优化[6-7];有学者分析了过热蒸汽提高采 收率的驱油机理,认为相比湿蒸汽,过热蒸汽可大幅 度提高原油的蒸汽蒸馏率[8-9];还有学者通过单管实验 研究了不同注入流体对驱替效率的改善情况,并从多 方面对驱油机理进行了分析,但未针对过热蒸汽进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为探究注过热蒸汽对驱油效果的改善情况,通过室内单管驱替实验,研究蒸汽质量、注汽速率对采收率的影
低渗透油藏的热水驱研究
R S R ORE A U TO N E E O ME T EE V I V L A INA DD V L P N Leabharlann 油 气 藏评 价 与 开 发
2 1年 4 02 月
低 渗透油藏 的热水驱研究
孙延庆 李 燕 ,
(. 1 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四川 成都 6 0 0 ;. 15 0 2 中国石油吉林油 田采油工艺研 究院 , 吉林 松原 18 0 ) 3 0 0
T e x ei n i e ̄e u n e iee te eaue(on i i 10。) n ieet id f rd i T ru hte o h p r e mets a i ot dr f rn mprtr b u d t n C addf rn n s u eo . ho g m— d u df t w h 1 f k oc l he
响。结果显示在低渗透 率的砂岩 中使用高 温热水在较高压力 下驱 替稠油 , 也有可 能获得较 高的采收率。在稠 油体 系 中,
原 油生产的热水注入率 比在 中质油和超稠 油要高 , 是在 传统稠油 油藏它的价值很少被报 道。另外 , 但 研究发现 当岩 石被 加 热时, 油水 的相对渗透率取决于温度 , 而残余油饱和度会 降低 , 束缚水饱和度会增加 。 关键词 : 热水驱; 低渗透油藏 ; 提高采 收率 ; 机理研 究
c r n e i a to e t mp r t r flw— e me blt a d tn n o l a e ea ie p r a i t r b a n d T e r s l o e a d t mp c f h e e au e o h t o p r a i y s n so e o i w t rr lt eme b l y a e o ti e . h e u t i / v i s s g e tt a i h r c v r ai g tb e lz d wi ih t mp r t r o a e rvn e v i u d rr lt ey hg r s u e u g s t g e o e r t mih e r aie t h g — e e au eh t t rd i i gh a y o l n e e ai l i h p e s r h h y o h w v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09-12-24T11:13:36.18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杨云侠1,2 庞巨丰1 [导读] 延长油田是我国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主要含油层系是三叠系延长统,为一套内陆湖盆三角洲前缘沉积。
杨云侠1,2 庞巨丰1 (1.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延长油田股份公司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摘要:延长油田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安塞长6特低渗透油层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特征观察分析认为:贾敏效应对见水后的水驱油效率影响突出。
注入水形成新的渗流通道,使原已形成的水流通道“锁死”,残留于孔隙喉道处的油滴受阻力而难以运移。
在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影响下,长6油层中流体的渗流仅作用在部分连通较好的大孔隙内,当注入0.5~0.8倍于孔隙体积的注入水后,油井均已见水。
残留于水洗通道中的油滴在水动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卡断—聚并—再卡断的过程为见水后驱油效率增加的方式之一。
在裂缝发育带水驱油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孔隙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以及驱替压力的大小。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层油井见水贾敏效应双重孔隙介质注水开发效果0 引言延长油田是我国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主要含油层系是三叠系延长统,为一套内陆湖盆三角洲前缘沉积。
延长统地层可细分为10个油层组,在延长油田长2、长3、长4+5和长64个油层组含油,主力油层为长6油层。
长6油层由一套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组成,储层成岩作用强烈,岩性十分致密,物性很差,平均孔隙度13.2%,平均空气渗透率1.29×10-3μm2,属特低渗油层。
油井自然产能极低,压裂是油田主要的投产方式。
延长油田在几代石油人的努力下,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但是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持续进行,新的问题不断暴露,主要问题有:①开发区内半数以上的油井低产,平均日产油为1.35t/d;②油层吸水不均,注水井压力上升快,吸水厚度下降;③部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过快,水线推进速度高达2~6m/d,月含水上升速度10%以上。
水驱稀油油藏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资料.
37.2
45.7
200℃蒸汽驱
μ0 mPas
Sor %
驱油效 %
6.3
9.7
79.2
174(25℃)
29.1
60.4
2.9
8.5
85.0
40.1(55℃)
27.8
56.2
2.1
6.0
89.5
水驱稀油油藏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3. 常规水驱与蒸汽驱采收率差异的初步认识:
2、国内实例4:大庆油田朝阳沟142-69井
油藏基本情况
油层 D = 1080-1100 m h = 11 m = 0.16 k = 5 md
砂岩厚度:26.6 m 0 = 40 cp
试验简况及结果
吞吐前水驱开发,采出程度12%,平均 日产油1.9t,产水较低;
2002年9月25日开始注汽,注汽1500方, 已吞吐220天,累产油866吨,阶段平 均日产油3.9吨,净增油448吨,生产 油汽比0.58;
2、国内实例1:胜利油田渤21块
油藏基本情况 油层 D = 1230-1300 m
h = 12.7 m = 0.31 k = 200-950 md 0 = 95 cp
试验简况及结果
1975年投入开采,水驱; 1995年水驱20年,采收率为13%; 1996年投入蒸汽吞吐开发; 早期平均单井日产油8-10t/d,比同 期水驱开发井高2-4t/d,预计吞吐可 提高采出程度10%。
水驱稀油油藏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一、水驱油藏注蒸汽热采成功实例简介
2、国内实例3: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北2-5-丙116井
油藏基本情况
油层 D = 1182-1203 m h = 8.3 m = 0.24 k = 40-800 md
超低渗油藏热水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黏度 随压力 增加 而 变 大 , 增加 不 明显 。这 是 因为 但 压力增 加 , 油发 生 弹 性 压缩 , 原 原油 密 度 增 加 , 体 液 分子 间摩擦 阻力 也 增 加 , 油 黏 度 相 应 增 大 , 是 原 但 由于 原油 的弹性 压缩 系数 比较 小 , 而黏 度 随 压 力 因 变化 不大 。 当 压 力 一 定 , 度 对 温 度 变 化 很 敏感 , 黏
中图法分类号 T 374 ; E 5. 4
文献标志码
B
超 低 渗 透 油 藏 的孔 隙 结 构 复 杂 , 层 物 性 较 储 差, 平面 非均 质 性 和 纵 向非 均质 性 严 重 , 规 水 驱 常 开 发 的采收 率较 低 , 开发 效 果 较 差 ¨ j 。热水 驱 是 三次采 油里提 高原 油 采 收率 的重要 方 法 , 于低 渗 对 透低原 油 黏度 的油 藏 注热 水 也 是 提 高 采 收率 的措
驱可 以降低 油水界 面张 力 , 而使 吸附 在 岩石 表 面 从
实验 测试 了泡 点 压 力 以上 原 油 体 积 系 数 随 温
度 的变化 , 果 如 图 1 结 。可 以看 出 , 度 保 持 一 定 , 温
随着压力 的增 加 , 油 体 积 系 数 减 小 ; 力 保 持 一 原 压 定 , 温度升 高原 油体 积 系数增 大 。这 是 因为 温度 随 升高 原油受 热 膨 胀 , 积增 加 , 过 程 有 利 于 把 原 体 该
@
2 1 SiT c. nr. 0 2 c. eh E gg
超低渗油藏热水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谢丽 沙 赵 升 王 奇 郑 帅。 杨树坤 徐建春
(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 青岛 2 6 8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 , 65 0 延安 7 70 ; 12 8 延长油 田股份有 限公司王家川采油厂 , 延安 7 7 0 1 10)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滕兆广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滕兆广发布时间:2022-01-18T01:26:29.838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9期作者:滕兆广[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热水化学驱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并在海上稠油油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基于渤海某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市 300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热水化学驱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并在海上稠油油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基于渤海某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热水温度、药剂浓度、药剂用量等注入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热水化学驱两种热采技术的开发特征和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热力驱采油技术,其次探讨了热水化学驱油药剂室内评价实验,最后就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驱油技术引言近年来稠油化学冷采技术逐渐受到石油开采行业的关注,其中化学驱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和碱驱等,化学复合驱充分利用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碱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复合体系,发挥不同药剂的不同功能和药剂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扩大驱替液波及系数和提高驱油效率,进而提高采收率。
1热力驱采油技术热力驱采油技术的原理就是对原油的黏度通过能量实现有效的下降,保障原油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热力驱采油技术的热源方式不同大概可以分为注入热蒸汽法以及井下点燃油层的火烧油层法,目前热力驱采油技术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为注入热蒸汽法,该方法有着操作简单的优势。
2热水化学驱油药剂室内评价实验2.1化学剂筛选高轮次吞吐后汽窜通道的存在,将导致化学驱阶段形成高耗水条带,造成无效水循环,降低驱油效率;筛选具有高表观黏度的聚合物做为堵调剂,可以增加水相黏度,适度堵调汽窜通道,调整驱替剖面,扩大波及体积。
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油水渗流特征
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油水渗流特征孙宝泉;杨勇;吴光焕;赵红雨;张民;孙超;张贺捷【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24(31)1【摘要】针对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开发过程中不同温度区域内的油水渗流特征不明的问题,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和一维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水和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热水和驱油剂驱油的致效机理和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70℃时,高温驱油剂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较小;温度为150℃时,热水和驱油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更显著,热水驱转高温驱油剂驱和直接高温驱油剂驱的油相、水相相对渗透率均明显增大;温度超过200℃后,驱油剂在高温限制下驱油作用减弱,热水对驱油效率的提升大幅增加。
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热水驱和高温驱油剂驱均可提高驱油效率;随着温度升高,热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大,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贡献先增大后减小;热化学驱通过热水、驱油剂在不同温度区域的接替驱油和协同作用,能够实现超稠油油藏效益开发。
该研究可为热化学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87-93)【作者】孙宝泉;杨勇;吴光焕;赵红雨;张民;孙超;张贺捷【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曼彻斯特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相关文献】1.河南稠油水驱油藏氮气泡沫调驱体系的研究及应用2.低渗稠油油藏热化学复合驱油体系实验3.超稠油油藏回型井网蒸汽驱研究——评《超稠油油藏HDCS强化采油技术》4.深层稠油油藏Ⅰ-2型普通稠油水驱油可行性评价5.吉7井区稠油油藏油水自乳化作用及水驱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缝洞单元水驱油注采机理实验研究
数值 模 拟研究 , 研 究 了注 采 井 位 、 注入速度 、 裂 缝 非 均质 性 对水驱 油 含 水 率 、 采 收 率 以及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及形 成机 制 的影 响 。这 对有 效 注水 开发缝 洞 型油
藏 具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
1 物 理模 型 的 设计 与 制 作
备注 : 卸 为注采 压力 差 , P 。为油 密度 , 。为 油黏 度 , / / 。为 油速 度, n 为缝密度 , b 为缝 开度 , D为井径 大小 , △ 为洞径 , i 为注入量。
在缝 洞 型碳 酸 盐 岩油 藏 中 , 裂 缝 和 溶洞 是 主要
的储 集 空 间 , 裂缝 是 主要 的流 动通 道 , 基质基 本 不具
本 实 验 为 了 分析 油 水 流 动过 程 , 模 型 设 计 和 制
作都需 要 满足 可视 化 要 求 , 并 同 时满 足 相 似 准 则 的
要求 。 1 . 1 相似 准 则
表 2 实际、 实 验 参 数 对 比
Ta bl e 2 The a c t u a l a nd e x pe r i me nt a l p a r a me t e r s c om p a r i s o n
似 准则 , 如表 1 所示 , 参数 对 比如 表 2所示 。
表 I 相 似 准则 及 其 物 理 意 义
Ta b l e 1 S i mi l a r i t y c r i t e r i o n a n d p h y s i c a l me a n i n g
缝 为主 要储 集空 间 , 基 质基 本 不 具 备 储 渗 能 力 。缝 洞 型油 藏极 强 的非 均质性 以及复 杂 的油水关 系使其 具 有特 殊 的流体 流动 规律 ¨ ~ 。缝洞 单元 注 采 机理
化学辅助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的开题报告
化学辅助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化学辅助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
【背景】稠油储量巨大,但是开采难度也较大。
在热水驱过程中,因为稠油粘度高,难以被驱出,导致采收率很低。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稠油热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尝试利用化学物质来辅助稠油热水驱,以提高稠油采收率。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选择一种具有典型特征的稠油作为研究对象。
2. 确定化学物质。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验室测试,确定一种适合用于稠油辅助热水驱的化学物质。
3. 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实验方案,包括化学物质添加量、温度、注入时间等参数的选择。
4. 进行实验。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化学物质对稠油热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5. 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提高稠油热水驱采收率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对于稠油开采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具体实验设备包括高温高压恒温油槽、恒温振荡器等。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得出一种针对稠油的化学辅助热水驱方法,提高稠油热水驱采收率。
【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以下部分:绪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结论和展望、参考文献等。
渤海稠油热水驱驱油效率规律研究
68注热水开发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提高稠油采收率,同蒸汽相比,热水密度和流度与稠油更接近,能够减缓超覆现象,同时工艺简单、成本低。
由于热水携带热低,加热范围小于蒸汽,因此限制了其规模应用。
目前海上在N油田开展的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是在注入热水的基础上,增加燃烧生成的烟道气,能够在热水降粘的同时,扩大了热波及范围,N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增油效果明显。
目前由于试验中注入烟道气气量较大,目前已发生多井气窜,影响多轮次吞吐效果。
热水驱在陆上的辽河、河南等油田开展试验,取得较好开发效果,但也暴露出见水快等的问题。
为了提高波及体积、减缓见水时间和进一步降低原油黏度,在热水降粘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降粘剂、泡沫和气体(CO 2、N 2)等助剂,发挥多介质间协同作用,改善热水驱开发效果。
为对比不同热水驱不同注入温度和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开发效果,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温度热水驱和不同注入速度热水驱驱油效率。
1 不同注入温度热水驱模拟实验开展不同注水温度对驱油效率影响的模拟实验,目的在于优选出较为适合于该油藏热水驱的注水温度。
为此,共开展了49℃、100℃、150℃、200℃、250℃共5个温度的驱油效率模拟实验。
通过对产出液进行油、水分离和数据处理,得到了5个注水温度下的最终驱油效率分别为。
从不同注水温度条件下的注入倍数-驱油效率关系曲线对比中可以看出:(1)随着注水温度的提高,驱油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注水温度从地层温度(49℃)提高到250℃时,驱油效率也从34.8%增加到60.3%。
(2)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驱油效率也在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
驱替实验的初期,随着注水量的增加,驱油效率迅速提高;当驱替到1.0PV左右后,注入倍数继续增加时,驱油效率增加幅度缓慢。
(3)不同的注水温度区间,该油藏驱油效率的变化幅度不同。
注水温度在49~150℃时,驱油效率由34.8%迅速提高到51.7%,驱油效率幅度增加了16.7%;温度在150~250℃时,驱油效率由51.7%增加到60.4%,提高幅度为8.7%。
水敏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敏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水敏性稠油油藏开发是我国油气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有的开发技术,包括传统的采油和现代的化学驱和热采等都存在限制和问题。
其中,热采技术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开发方式,但使用高温蒸汽或燃料进行采油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环保的采油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火烧驱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热采技术,它可克服传统热采技术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火烧驱油技术采用燃烧气体或液体对地下油藏进行加热,促进油蜡等烷基化合物的熔化和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但水敏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存在许多挑战,例如燃烧后对油藏温度分布的影响、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气溶胶等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火烧后的油藏性质变化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水敏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的机理,并对燃烧后的油藏物性变化、油藏温度分布、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实现火烧驱油技术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一)研究内容1. 火烧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机理分析。
2. 模拟水敏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的过程和反应机理。
3. 分析火烧驱油过程中油藏温度分布规律和温度变化对油藏的影响。
4. 探究火烧驱油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气溶胶等对环境的影响。
5. 分析火烧驱油后油藏物性的变化。
(二)研究方案1. 文献资料查阅和分析通过学习若干学术期刊、专业图书、国家标准、研究报告等文献进行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查阅,了解火烧驱油技术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和机理,从而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目标。
2. 材料及测试设备准备采用实验室材料对火烧驱油进行模拟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
同时,准备专业测试设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测、评估和监测,从而更好地探究火烧驱油的具体原理及机制。
3. 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通过对火烧驱油进行分析,得到火烧驱油过程中油藏温度分布规律、油藏物性变化、燃烧产物等详细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评估,探讨火烧驱油的机制和原理。
稠油油藏热水驱后高温co2泡沫驱物理实验研究
稠油油藏热水驱后高温co2泡沫驱物理实验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通过对稠油油藏热水驱后高温CO2泡沫驱的物理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潜力。
热水和表面活性剂驱室内实验
热水和表面活性剂驱室内实验林日亿;周广响;杨开;王新伟;贾志英;喻西崇【摘要】针对辽河油田海26块油藏原油粘度高、常规水驱开发效果差等现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活性、界面张力、耐温性和吸附性等性能的评价,筛选出适用于海26块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通过一维管式驱油实验,研究了注入温度、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注入方式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温度的不断升高,最终采收率不断增加,当注入温度超过120℃后,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增加幅度变缓;随着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最终采收率不断增加,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达到0.3%后,最终采收率增加幅度变缓;表面活性剂与热水多轮次交替注入比单轮次注入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要好.在注入温度为120℃、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为0.3%和4轮次交替注入优化参数下,热水和表面活性剂驱的最终采收率为83.67%.【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4页(P114-117)【关键词】热水驱;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采收率;交替注入【作者】林日亿;周广响;杨开;王新伟;贾志英;喻西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海石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3稠油油藏因粘度大、流动性差,所以开采难度较大[1-3]。
辽河油田海26块油藏是典型的稠油油藏,常规水驱开发效果差,剩余油分布零散,采收率低。
为了更好地开发该油藏,笔者通过热水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充分发挥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4-5]。
高温分子膜驱油剂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1 实验 准备
表1 岩心基本参数
实际情况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 分 子 膜 驱 油 机理 有 别 于 传 统 的 化学 驱 ( 合 物 聚 驱、 表面活性剂驱、 活性碱驱 、 复合驱等) 。它以水溶 液为 传递 介 质 , 子 依 靠 静 电作用 沉 积 在呈 负 电性 分 的岩石 表 面 , 成纳 米超 薄 膜 , 形 改变 了储 层表 面 的性 质 和 与原 油 的相 互 作 用 状 态 , 注 入 流体 冲 刷 孔 隙 在 的过 程 中 , 使原 油 易于剥 落和 流 动而 被驱 替 出来 , 从 而 提高 采 收率 L 。它克 服 了 阳离子 润 湿反 转驱 油 剂 1 ] 吸附量 高 , 不能和 阴离子 类处 理 剂复配 使 用 的缺 点 , 具有 高 效 、 用途 多 的特 点[ 。 2 ] 该 实 验 过 程 中模 拟 都 是 真 实 的底 层 压 力 、 层 底 温度 , 用真 实岩 心 和真 实原 油 以及模 拟 地层 水 。 使
一
2 1 年第 1 期 00 7
层 的分 子膜 剂浓 度 。
表3 岩 心 驱 替 时 闷 及 驱 替 体 积 表
( 1。 表 ) 2 实验 步 骤
① 将岩 心饱 和模 拟地 层水 后 饱和南 阳油 田x 区 块 原油 。②保 持岩 心 夹持器 的温 度位 7  ̄ 0C。③ 围压 I MP O a的 条 件 下 , 定 注 入 速 度 5 / n进 行 水 设 mlmi 驱 。④记 录 实验 时 间 , 入体 积 , 油量 。⑤ 水驱 至 注 产 无 油产 出后 15 体 积时 , 止水驱 。 水 驱容器 换 .倍 停 将 为 加满 设定 分子 膜剂 浓 度的高 温 高压 活塞 式容器 进 行 舒子 膜驱 , 他条 昝不 变 , 至分 子膜 驱 不再 出油 其 直 话 j 5倍 体积 时停 止 驱 替 。记 录 实 验 时 间 , 入 体 , 注 积, 产油 量 。⑥ 不 同 岩 心分 别 采 取 以上 步 骤进 行 实 验 。第 一组 岩 心采 用 1 浓度 的 分子膜 驱 , 第二 组岩 心采 用 0 5 浓 度 的分 子 膜 驱 , 三 组 岩 心 采 用 0 . 第 . 2 浓度 的分 子膜 驱 。⑦计 算 水驱和 分子 膜驱 油驱 5, 9 5
博士生开题报告
• 梁志能.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的合成、性质和应用[J].广州化工,1989,(4):1523.
• 徐进云,郑帼,葛启等. 十八烷基甜菜碱的合成与应用性能[J].纺织学报,2005, 26(1):22-24.
• Qi Liyun,Fang Yu,Wang Zeyun.Synthesis and Physic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Long Alkylchain Betaine Zwitterionic Surfactant . J.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2007.
• 第四阶段(2010年7月~8月):工业化工艺设计
• 第五阶段(2010年9月~12月):论文的撰写
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 !!!
• 对于合成工艺是否能够工业化Leabharlann 要考察,需要做反应工 艺重现性试验。
阶段工作内容及预计完成的指标
• 第一阶段(2009年3月~9月):考察乳化剂的选 择、乳化剂用量、溶剂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二阶段(2009年9月~12月):反应过程中氯 乙酸的水解规律。
• 第三阶段(2010年1月~6月):加料方式对转化 率的影响,产品稳定性研究
课题开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在考察乳化方式和乳化时间时,在三口烧瓶中比 较难进行实验,将考虑在1L Fluko反应器中进行
• 对于单长链烷基甜菜碱的合成,转化率能够达到90%以 上,而对于双长链烷基甜菜碱合成的转化率只有85%左 右,影响其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是副反应的进行还是非均 相传质速度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将对反应过程中氯 乙酸的水解规律进行探讨和相界面传质因素进行研究。
稠油热采氮气泡沫调剖研究与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敏感因素分析 % ! , & . & . ( 浓度对泡沫封堵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发泡的最佳浓度在 * % /" * , /范围之内。 & . & . & 含油饱和度对封堵性能的影响 实验表明, 在含油饱和度为 ( , / "( + / 范围内 阻力因子变化最大, 由此可见含油饱和度是一个非 常敏感的因素。 & . & . % 渗透率对泡沫流动阻力的影响 组装不同渗透率的砂管进行注泡沫试验, 砂管 不含油, 渗透率增大, 泡沫流动因子增大, 封堵能力 增强, 说明泡沫对高渗透层有更好的封堵能力。 & * % 驱替实验研究 驱替试验是在+ 实验用油为 0条件下进行的, ・ 实验时驱替速度为 & / , , ) 12 # $ 3的原油, * !2 4 2 5 6 气液比为 ( , 泡沫液浓度为 , * 7。由实验可看出, 水中加氮气或泡沫液加氮气驱替, 能大幅度提高驱 油效率, 但以泡沫液加氮气提高驱油效率的效果较 好。与+ 水和氮气混注驱替, 最终 0水驱相比较, 驱油 效 率 提 高 了 ( 残余油饱和度下降了 1 * 1 8 /, 1 * ( ! /。泡 沫 液 中 加 氮 气 的 最 终 驱 油 效 率 可 达 残余油饱和度达到( + ( * ! ! /, ( * ( ! /。
图( 蒸汽泡沫调剖施工流程图
三、 注入参数设计
注蒸汽参数 ( * 蒸汽 干 度 尽 量 高, 锅炉出口干度在1 /" 不低于1 1 , /, /。注入压力及注入速度视现场条 件而定, 注汽量保持在前周期水平, 一般按油层厚度 计算, 即+ / " ( & 9 2。 注氮气参数 & * [ ] [ 、 ] 8 1 氮气注入参数 受油层深度、 油层厚度、 吞 吐周期、 蒸汽注入量等因素的影响。注氮气速度一 , 纯 般由注入压力限定, 控制在 ) -"(-: 2 ; 度 !) 注入压力稍高于 , /。由油套环空注入氮气, 油管蒸汽压力, 但不能超过套管安全压力, 由现场套 万方数据 管使用状况而定。
利用地热资源进行热水驱油的技术研究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6卷第4期2009年8月Vol.36,No.4Aug.,2009当前,中国石油工业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诸多影响,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扩能增储保障国家的原油供应,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观念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油田采收率和降本增效。
本文将在深入分析当前水驱及注蒸汽热采的状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地热水驱的机理与效果,对比与水驱、注蒸汽热采的优劣;分析地热资源,论证其利用的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随着中国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一些传统产业的传统做法值得反思和改进。
例如稠油因黏度高而开采难,因含杂质而炼制难。
但因为油价的持续走高和自身资源量的巨大,稠油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开采稠油的核心是降低原油黏度,而且要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
近年来在蒸汽吞吐、蒸汽驱、电加热开采稠油方面成绩斐然。
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石油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以燃烧原油产生蒸汽来实现稠油热采的开发方式需要转变。
同时,薄层、边水驱稠油油藏不适合热采,电加热井耗电量很大。
2008年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由140美元每桶骤跌至33美元每桶,许多稠油热采井已毫无经济效益可言,而中国原油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创新技术,降低原油的开采成本,实现原油产量的稳升、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同时做到节能减排。
相比水驱单元,稠油块面临加热成本高,热利用率低的矛盾,利用地热资源进行热水驱油的技术研究王学忠1王建勇2(1.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山东东营257000;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机关,北京100728)提要:中国油田以注水开发为主,目前其平均采收率在33%左右。
笔者研究认为,制约注水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注入水温度明显低于油层温度,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注入水温度低造成油层温度持续下降,增大了原油黏度。
长期剧烈的温差导致储层孔喉胶结物及骨架矿物破碎,加剧了大孔道窜流。
河南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驱油效率
河南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驱油效率I. 引言A. 研究背景和意义B.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II. 聚合物驱原理A. 聚合物驱的概念和分类B. 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机理C. 聚合物驱在驱油工程中的应用III.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A. 实验材料和条件B. 实验方案设计C. 实验结果分析IV. 驱油效率评价方法A. 驱油效率概念和评价指标B. 驱油效率评价方法V. 结论和展望A. 结论总结B.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VI. 参考文献第一章节:引言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消耗量的不断增加,提高采油效率和开采率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然而,传统的采油方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例如无法充分开采油藏储量、污染环境等问题。
因此,对于开发新的采油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成为许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共同关注的目标。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已经在国内外的油田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特别是在高温油藏的开采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高温油藏由于热力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传统的采油技术难以顺利应用。
而聚合物驱则能够通过改变油水相互作用力,减小油滴与岩石之间的黏聚力和提高油液的流动性,增加油藏的有效渗透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B.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主要探索河南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驱油效率,采用各种实验手段和仪器设备对聚合物驱体系的驱油效果进行评价。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1)探究聚合物驱在高温油藏中的应用特点,深入了解驱油机理及其优势。
(2)通过实验方法,比较聚合物驱与传统采油方法的区别,评估其采油效率和经济效益。
(3)对于不同类型和浓度的聚合物驱剂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最佳组合方案,提高驱油效益。
(4)为大规模应用聚合物驱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河南油田聚合物驱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将为聚合物驱在高温油藏开采中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改进和优化聚合物驱体系,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节:聚合物驱原理A. 聚合物驱的概念和分类聚合物驱是指利用聚合物作为驱替剂,通过改变油水相间的力作用关系,从而降低油液的相对渗透率,改善油藏物理性质的一种采油方法。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1.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石油勘探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难以开采的含油储层,其中就包括了高温高盐油藏。
由于高温高盐环境的影响,常规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并不能有效地提高采收率,因此研究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最优控制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引入聚合物凝胶相,阻止水与油的混合和溶解,从而提高采收率。
在高温高盐油藏中,由于温度和盐度都非常高,聚合物分子的链长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凝胶相的稳定性不足,进而影响了驱油效果。
因此,探索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最优控制方法,是目前油田开发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
2.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机理分析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在油藏中的流动及润湿行为,以及与孔隙壁的相互作用。
高温高盐条件下的聚合物驱油,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其机理原理。
在高温高盐油藏中,聚合物的凝胶相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态转变期、网状结构期和肠泡结构期。
转变期时,聚合物在溶液中形成极小的微胶体颗粒,这些颗粒逐渐聚集,形成小的凝胶颗粒,即为网状结构期。
在这个阶段,聚合物互相作用的强度增加,相互间的连通性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复杂的肠泡结构。
聚合物凝胶相的形态,对于驱油效果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探究不同形态聚合物凝胶相的物理特性和流动特性。
3.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的重要基础,实验过程通常包括聚合物的合成、物理性质测定、流变学性质测试、亲油性评价等环节。
其中物理性质测定、流变学性质测试、亲油性评价是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
物理性质测定主要包括表面张力、粘弹性等测定,有效地评估了聚合物凝胶相的物理性质。
流变学性质测试是评估聚合物凝胶相流动状态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黏度、表观黏度等参数测定。
亲油性评价是通过模拟油藏内部水和油的流动状态,评估聚合物凝胶相对于油的亲和力。
高温高压条件下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高温高压条件下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研究马继业;郭省学;雷光伦;汪卫东【期刊名称】《油田化学》【年(卷),期】2008(0)4【摘要】采用微观透明可视仿真刻蚀储层模型,研究了3株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好氧菌W18、DM-2和SH-1,2株产生物气较多的厌氧菌L1、4F,在高温高压条件下(65℃,10 MPa)驱油时形成的残余油状态,结合大量微观照相图讨论了驱油机理。
5株菌在高温高压油藏中均能存活,驱油性能较好。
生物气驱机理包括:气驱,气液界面滑动,原油膨胀降黏,气泡贾敏效应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及气体进入盲端驱油。
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包括:乳化分散剩余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剥离油膜。
微生物降解原油也是驱油机理之一。
图28表1参4。
【总页数】5页(P369-373)【关键词】采油菌;产生物气菌;产表面活性剂菌;驱油;机理研究;剩余油形态;微观仿真模型;高温高压;胜利孤岛油藏【作者】马继业;郭省学;雷光伦;汪卫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微生物中心,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9【相关文献】1.以烃为碳源的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探索研究 [J], 伍晓林;石梅;侯兆伟;陈坚;伦仕仪2.高温高压CO2驱油微观机理实验研究 [J], 高树生;薛蕙;胡志明;熊伟3.油藏内源乳化功能微生物对剩余油的微观驱替机理 [J], 朱维耀;田英爱;汪卫东;宋智勇;韩宏彦;宋永亭;李彩风4.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驱稠油微观运移特征 [J], 郭省学5.高温高压条件下油藏内源微生物微观驱油机理 [J], 朱维耀;夏小雪;郭省学;李娟;宋智勇;曲国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