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教案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语文教案题西林壁语文教案1【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

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1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因此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

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身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

你远远看到了什么?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

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了解不过了。

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诗《题西林壁》教案一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师:请同学们看①②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

“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

(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物体》教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物体》教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物体》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一句藏头诗句,也是让学生观察物体的一种方法。

是指通过由近到远观察物体,综合观察物体的形状;根据在距离上的变化,从小看大,把物体横看时看成山岭,侧看时看成山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各物体之间的联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个有特定形状的物体,比如一块石头、一个瓶子、一个制品或它们的拼图等,要求学生把这个物体从远处到近处、上到下地仔细观察,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方法来分析物体的特征,并把物体画出来,以达到两个理解物体形状、记忆物体特征的目的。

2.由此引出物体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根据上一项的分析结果对物体之间的形状相似度作出比较,并做出观察结论,如瓶子与台灯的形状相似,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方法可以将一杠杠台灯形象地呈现出来。

3.将横看成岭侧成峰法贯穿于实验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观察和分
析实验物体的整个过程中去。

要求学生把实验物体放在指定位置上,
把物体从远处到近处、上到下进行观察,运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方法,分析物体的形状特征,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满足实验的要求。

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
的形状特征,积累更多的实验经验,以期达到实验目的。

人与自我六年下册教案横看成岭侧成峰

人与自我六年下册教案横看成岭侧成峰
通过心理双关图让学生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通过发掘矿泉水瓶子的新用处,学生突破习惯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三、举一反三
1、教师讲述牛仔大王李维斯的故事。
2、悲观者与乐观者游戏
教师课件出示示例,讲解规则。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摒弃偏见,用宽容的心多关注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挑剔别人的缺点。一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取决于你看他的角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热身
活动
游戏:正话反做
1、大西瓜、小西瓜;2、举左手、举右手。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导言导入,引出《题西林壁》。
指名说说这首古诗的大致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
一、观察图画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不同的画面,我们看待人和事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看。
二、发散思维
出示矿泉水图片,想一想,矿泉水瓶有哪些妙用?
教师小结: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全班参与游戏活动。
全班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从不同角度观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回答。
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知识目标:了解发散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以及提升发散思维的策略。
能力目标:提升思辨能力,学会多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2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2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提高作文写作的准确性和深度。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写作素养。

3. 通过审题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审题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创新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审题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审题方法进行作文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新材料作文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作文审题。

2. 案例分析:展示新材料作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审题过程。

3. 方法讲解:讲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包括抓住关键词、分析材料关系、确定立意方向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审题方法分析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新材料作文题目,运用所学审题方法进行写作。

6. 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7. 总结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审题方法和写作技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审题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了解不同审题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 优秀作文鉴赏:让学生阅读优秀作文,分析其中的审题方法和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七、教学实践1. 课内练习: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内练习。

换位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

换位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九课时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看问题高中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辅导目标】1.认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认知改变,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2.了解艾理斯的ABC理论的内涵。

3.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辅导准备】1.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9小组。

2.《打击魔鬼》活动纸片9份。

【辅导过程】一、感受情境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听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刚才同学们静静地听了一首歌,歌曲的名字是什么?(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有两个名词——阳光、风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对的。

如果把手掌的这面比作是阳光,另一面比作是风雨。

我们从正面看去是阳光,从侧面看去是风雨,为什么会这样呢?(角度不一样)二、体会角度请同学仔细看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幻灯演示:图片一图片二(先展示图片一、再展示图片二、然后旋转图片一到图片二)学生看图片一的反应:是青蛙、蛤蟆……(情绪反应一般)学生看图片二的反应:是马、马头、马面……(情绪反应一般)学生看旋转的图片的反应:会动的青蛙、马、哎?啊?……(情绪反应比较强烈,学生充满强烈的疑问,气氛比较活跃。

)图片三图片四从上面的图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A: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B: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正面看去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但从侧面看去,这个困难其实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C:比如我们做错了题目,有时可能是一件好事情,我们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弱点。

三、认识角度情境:鞋厂市场部有两个职员看到岛上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

一个人认为:此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没有市场前景。

结果表现出失望的情绪。

另一个认为:此岛上居民都没鞋子穿,这里大有市场。

结果表现出高兴的情绪。

(与学生一起分析例子中两人面对同一情境时有不同反应的原因)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体会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你怎么想就怎么感受,你怎么感受就会怎么行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和方法;2. 掌握从不同角度审视新材料,提炼中心主题的技巧;3. 能够运用审题方法,完成一篇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的新材料作文。

教学重点:1.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2.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新材料,提炼中心主题;2. 如何将审题方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作文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作文写作技巧;2. 提问: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如何准确审题,提炼中心主题?二、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2. 讲解并举例说明。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2. 讲解并举例说明。

四、实战演练(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组新材料作文题目;2. 引导学生运用审题方法,提炼中心主题;3. 学生分享自己的提炼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审题方法进行总结;2.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审题方法,完成一篇新材料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战演练,使学生掌握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和原则。

在实战演练环节,学生能够积极运用所学方法,提炼中心主题,但在实际写作中,如何将审题方法灵活运用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的能力。

六、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拓展思维(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拓展思维;2. 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新材料,提炼中心主题。

七、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组新材料作文题目;2. 引导学生运用拓展思维进行审题,分析案例;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结果。

八、新材料作文审题的策略与技巧(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新材料作文审题的策略与技巧;2. 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策略与技巧进行审题。

6-8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美术课件

6-8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美术课件

课程导入
清秀的山峰,古朴的亭子。
山峰连绵起伏,峰峦叠蟑,向山上望去,看到巍峨的顶峰上。瞧!山顶上还有一个小小的亭子,亭子 和山峰相得益彰,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呢!
课程导入
近景、中景、远景,高处的、底处的……,自然中在视觉上和空间上都有着丰富的层次。
课程导入
由近景、中景、远景的慢慢变化,在画面中要注意前 面景物和后面景物的变化,还有前面景物和后面景物 构成的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色彩和线描的 对比,突出整个画面的美感。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我们,还在路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ONTENTS
一、适合年龄
6-8岁
三、教具准备:
卡纸、记号笔、水彩笔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表现出山峰岩石高低起伏的块面。 感受古诗中的意境,欣赏山峰的图片视频,从中获得创作的启示,运用流畅简洁的线条,表现 岩石的块面感和层次感。在绘画时,通过不同块面的宽窄、高低,体现出山峰富有美感的变化。 2、运用丰富的点线面对画面展开富有想象力的装饰,使作品充满黑白灰的节奏美感。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点、线、面,对山峰不同的块面进行装饰。在线描表现时,注意在山 峰的每个不同的块面中,体现出花纹的不同、疏密的不同,从而使画面丰富而不凌乱,饱满而有 韵律。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作者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

《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有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较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审题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特点2.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3. 审题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特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审题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新材料作文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和审题方法。

2. 讲解:讲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审题实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审题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进行审题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审题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审题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审题方法的情况。

六、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作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新材料作文案例、审题方法等内容的PPT。

2.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新材料作文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纸张,方便他们进行实际操作。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新材料作文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和审题方法。

2. 讲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3. 分析具体的审题实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审题方法。

4. 学生进行审题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学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学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学设计引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名言概括了山脉的雄伟壮观之处。

同样,教育中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具备这种雄浑的力量和杰出的特点。

本文将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标题,探讨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学设计将学生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步骤,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等方面。

以下是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方面: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等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设计的最后一步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1.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

了解学生的兴趣、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需求。

2.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和可达到。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组织。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高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高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

小结
● 建立积极的信念系统 ● 信念系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所有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它包括信念价值和规则。它们操纵着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件
事,是决定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基本原因。信念是一个人坚信不疑的想法,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是引导自我前 行的本因。同学们各自对人生、对生活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积极乐观地相信自己将来的美好,有人认为前途消极 暗淡。这都是他们深层次的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伯观的体现。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标准,世 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木看法和观点,制约着人生观:人生观则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 法。
汇报分享
● 成长工作坊
● 活动1 你说,我说 ● 从该案例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讲出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 想一想,如果你是案例中的蒙蒙或高红,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分享一下。
课堂小测
● 活动2 坦诚交流会 ● 5-7人一组,用相同的纸张,每位同学匿名写下一件自已生活中感觉好心没有好报的事情,或者盛到自己
汇报分享
个体面对世界的内在体系,心理学称之为信念系统,它是我们处世的依靠,每个人都有大量的适用于不同生活范围 的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和规则或者标准。 信念,就是一个人所相信的,“事物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那样的”对很多人来说,信念是绝对的。信念形成的 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 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我给别人讲了一个秘密,别人就回馈给我一个秘密作为报答。 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看到父母总是担心冒犯他人,而过分地谨小慎微,就认为这个世界的其他人都是爱挑剔的, 很容易被冒犯。
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观看视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出示教学目标,指名读一读。
汇报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看成岭侧成峰
——创新作文立意
一.教学目标:通过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维度,发散性思维,走出思维定式,改变思维方向。

“舍人所已取,取人所未取”,以期在审题立意中实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思维的拓展,发散性、逆向性思维,走出思维定式
2.作文立意中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问答式、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开场白:文以意为主,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

立意又是评判文章价值的主要依据,一篇文章质量之高低,价值之大小,衡量的关键尺度在于“意”。

“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如何给文章一个比较新颖的立意,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

1. 引入:“创新作文立意”
2.思维训练
例1:创意广告是品牌致胜关键,作为老牌自行车厂商,“永久”也有着新生的渴求
投影『永久牌自行车』问:请同学们给永久牌自行车设计一段广告词,让它再现辉煌。

学生讨论回答。

(“永久永久,经久耐用”“一车在手,骑行永久”)
问:这些广告语好不好?
问:为什么好?(朗朗上口,突出了自行车坚固耐用质量好的特点)
投影『带人的永久牌自行车』通过互联网观看厂家的广告。

广告词:“与爱人同行,永久最好。


从爱情生活入手,温馨浪漫,“永久”一词一语双关。

由此可见,换个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例2:投影『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教授问自己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某地发现一座金山,附近的人们蜂拥而去,不巧的是前往金山的必经之路上横着一条河,这时你不想放弃发财的机会,你会怎么办?』学生讨论回答(游泳、找船、绕行…) 这些都是从要到达金山的角度去思考的,实际上发财何必一定要拥有金山。

当人们把眼光都聚焦在金山上,争得头破血流时,你却能从中另找商机,不是更好吗?这就是创意。

但是,我要说,如果金山就在我们前面,当同学们做着各种发财梦时,陈老师早已想好了轻松发财的捷径,那就是站在河的这边,贩售同学们的发财点子,做个投资创业开发顾问,不是更有效率吗?
由此可见,延伸联想,让人眼前一亮
例3:投影『秋千』问:看到这张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幸福、快乐、童真、无忧无虑)
投影『“他的父亲前年去世了,母亲早已离开这个家,他是孤儿。

每天,孩子到村支书那儿领一元钱,是他一天的生活费。

每天,他背着个补了很多次的书包去上学。

每天,他做饭给自己吃。

每天,做完了功课,灯下,他荡秋千。

简易的秋千是孩子为自己做的玩具,坐上去,双脚朝屋柱上一蹬,它就荡起来了……荡,荡,荡……小小的身影,在空空的墙上飞来飞去,他就不冷清了;荡,荡,荡……绳子在梁上吱呀呀唱歌,他就不害怕了;荡,荡,荡……荡得心儿忽忽悠悠,一头扎进梦里,也许就看见妈妈了。

”莫小米《人心被什么打动》(互联网朗读音频)
原来,反转角度,秋千亦能展现孩子凄苦的同年。

由此可见,逆向思考,让人深思感叹
总结:投影『我们习惯于既定的生活,我们沉浸习惯的思维,却未曾想到改变思维方向,反弹琵琶。

“舍人所已取,取人所未取”往往能达到“皆出世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思考问题要思维发散,从各个层次出发,横向、纵向,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最终找到那份“出人意外”的新意。

其实古人早已在古诗文中告诉我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千江有水千江月”。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感受各不相同。

文章立意也是如此。

“学林探步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我们就是要在众多的角度中去寻找那份创新的立意。

3.深入探讨
我们就来看看这句“千江有水千江月”,其中有两个意象
网上搜素与水、月有关的诗句文章。

水作为一个传统的意象,思考的角度很多
投影『水是柔软的水是缠绵的水可以平静如镜、可以微波荡漾、可以奔流飞泻平静的水,含蓄内敛;流动的水,波澜壮阔. 水审时度势,随形而存
水清浊并吞,随方亦圆,上波下静,变幻无穷
水变幻莫测的特质,带给人类的是永无止境的点拨,永不枯竭的启迪。


如果把水的每一种特性都与人生感悟相联系,那将会有多少不同的立意啊!
再稍作联想,逆转,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比如:“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颂扬为了理想,不断向前,坚定不移的高贵品质。

已经有个不错的立意了。

但是,再想象,水往低处流,人为什么就要往高处走呢?
文章《人往低处走》就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维度的思维。

请同学速读,找出《人往低处走》的主旨
月作为另一个传统的意象,看到月你能想到什么?
(团圆,美满,幸福,相思,凄凉,残缺美)
月圆、月缺,是我们最常想到的两个角度,各自展开,或写幸福美满,或写残缺凄凉,都能有不错的立意。

但是如果我们延伸联想,将月圆月缺结合在一起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立意呢?
速度文章《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概括主旨
月圆也许是一种圆满,美丽、幸福,但不是生命的全部。

月缺也许是一份缺憾,惆怅、失落,却是生命的必要补充。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月圆月缺才是真正的诗画人生。


4. 作文实战演练
绿色生活
此刻,在我所坐考场的窗外,正有几树青葱的绿叶,一团一团,茂盛盎然。

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错落成或深绿或浅绿的绿湖,在微风下,荡起绿色的涟漪。

瞬间,我因高考而不安的心,莫名地,平静了。

在现在的生活中,绿色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它是和平鸽所衔来的橄榄绿,它是松柏四季不败的
生命力,它更是如今大热的低碳环保。

可还有多少人记得,属于绿色的,本来的生活?
又有多少人记得绿色本身所有的力量,让心平静的魔力?
苏东坡在看着那赤壁汹涌的碧波,高呼着:“大江东去,浪淘尽”,贬谪的抑郁一扫而光;
竹林七贤徜徉在竹林绿色的海洋中,饮酒赋诗,在浊世中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心灵安谧平和。

自古以来,有多少隐士君子在绿色的浸淫下,过着真正的绿色生活,荣辱皆忘。

只是啊,这样的绿色生活,正在离我们远去。

我们越来越忙。

学生忙着考试,商人忙着赚钱,政客忙着拉选票。

绿色,成了橱窗里的玩具,偶
尔获得行人匆匆一瞥。

绿色生活———闲适宁静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遗忘在尘埃
里的过去。

看着富士康的员工一个又一个决绝地往下一跳;看着丰田的汽车一辆又一辆地灰溜溜地被召回,
我不禁问:现在的生活,怎么了?
丰田曾以高质量、优服务著称,却因急着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让所有神话,努力打回原形。

是因为生活缺少绿色了吧!
这份绿色,不是室内的小盆景,城市的小绿化,或植树节偶尔种的几棵树苗所带来的。

这份绿色,
来自心灵。

这种绿色的生活,不是碳排放逐渐减少,世界摩擦渐渐低调,或在一次次灾难中体现的生命顽强
所代表的。

这种绿色生活,是不再汲汲于富贵,不再戚戚于无名而带来的。

绿色,是诗意,给人宁静的颜色。

绿色生活,也该是让人可以在路上信步走走,慢慢欣赏的生活!
我期待着我所向往的绿色生活,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笑,世界,真正和平。

窗外,绿叶摇晃,似乎在为我加油,鼓掌。

【简评】此文联系实际,解说“绿色心境”,潇洒自如。

“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对
别人笑,世界真正和平”,多么纯真可爱的祈求,难怪窗外绿叶“似乎在为我加油,鼓掌。

”(何永康)
结尾:今天我们探讨了创新作文立意的思考问题,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要想“舍人所已取,取人所未取”,达到“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就要做到:
1.发散思维,角度多样
2.选取角度,延伸、逆转
3.比较选择,形成思路
4.联想合理,绝不胡思乱想
五.教学反思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认真查找资料准备,出乎意料。

很考验老师的临场反应能力。

在上课过程,我始终高度紧张,生怕反应不过来。

欣慰的是学生很配合效果很好。

可惜,时间上有
些不够,临场作文部分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但是总结部分还是让学生有所领悟。

课件、网
络的配合,着实让学生注意力始终围绕着老师,围绕着逻辑问题。

课堂气氛融洽,多媒体网络合
作确实大大延伸了课堂内外,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