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基础知识-艾灸的分类

合集下载

艾灸ppt 课件

艾灸ppt 课件

艾灸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艾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艾灸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用于治疗多种 疾病,包括慢性疼痛、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等。
艾灸的治疗机制与效果评估
艾灸的治疗机制涉及温热刺激、穴位刺激和经络调整等多 个方面,其效果评估主要依据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
艾灸的发展前景与现代研究
增强免疫力
03
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艾灸的疗效与评估方法
临床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生命体征,评估艾灸的治疗效果。
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艾灸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病例报告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总结和分析,评估艾灸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范 围。
05
艾灸与传统医学文化
随着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研究深入,艾灸正逐渐 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06
艾灸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艾灸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艾灸的生理学机制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艾灸的生理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艾灸可
以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睡眠质
量等。
02
艾灸的临床应用研究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整 脏腑功能等作用。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代。
艾灸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与针刺同时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
艾灸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易经、道德经 等经典著作中。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
艾条灸适用于治疗各种急 慢性疾病,如感冒、咳嗽 、头痛等,也可以作为日 常保健使用。

简述艾灸的一般分类方法

简述艾灸的一般分类方法

简述艾灸的一般分类方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它利用燃烧的艾叶或艾条将热量传递给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艾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根据艾灸的方法:艾条灸和艾绒灸是两种主要的艾灸方法。

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直接对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熏灸,而艾绒灸则是将艾叶加工成绒状后放置在穴位上进行灸热刺激。

2. 根据艾灸的部位:艾灸可以按照不同的部位进行分类。

常见的有体表灸和穴位灸。

体表灸是将艾叶或艾条直接燃烧后在身体表面进行熏灸,而穴位灸则是将燃烧的艾叶或艾条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灸热刺激。

3. 根据灸疗的目的:艾灸可以根据治疗的目的进行分类。

例如,温经艾灸用于调理经络、活血化瘀;益气艾灸用于增强气血;调理脏腑功能的内脏艾灸等。

4. 根据病症特点: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艾灸也可以进行分类。

例如,寒湿痹证可以采用温经艾灸;痛经可以采用调理经络的艾灸方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一种疗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由专业的中医师来进行判断和选择适合的方法。

1/ 1。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医学课件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医学课件
雀啄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3cm,均匀地向前移动或左右移动,使局部产生温热感。
回旋灸
对于实热症、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身体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宜施灸。
禁忌
施灸时要保持艾条燃烧充分,避免烫伤;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施灸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艾灰脱落,以免烫伤。
注意事项
艾灸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准备用物
操作流程
规范操作
艾灸的操作流程与规范Leabharlann 03艾灸在临床上的应用
感冒
艾灸大椎、风门、风池,可祛风散寒,缓解感冒症状。
脾胃虚弱
艾灸中脘、脾俞、胃俞,可温中散寒,改善脾胃功能。
艾灸在内科中的应用
颈椎病
艾灸大椎、风池、颈部夹脊穴,可活血通络,缓解颈椎病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艾灸具有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泛、疗效显著等特点,被誉为“绿色疗法”。
艾灸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温热刺激、经络调节、艾叶的药理作用等,同时心理、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艾灸的治疗效果。
艾灸的治疗作用与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同时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缓解身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减轻疼痛和炎症。
基于现代医学视角的艾灸评价
艾灸肾俞、命门、腰阳关,可补肾强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艾灸在外科中的应用
艾灸气海、关元、子宫穴,可活血化瘀,缓解痛经症状。
痛经
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可调理气血,促进产后恢复。
产后恢复
艾灸在妇科中的应用
04
艾灸的实证研究
艾灸的化学成分研究
主要成分是挥发油以及其他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历史渊源
艾灸的定义与历史

中医艾灸种类

中医艾灸种类
此法可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又将这种温热, 通过经络系统传递到全身,恢复人体的自愈力。可 有效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寒湿性疾病的临床症 状。
5 雷火灸的注意事项
4、使温灸盒,要左右随时移动,温灸盒移动的距离是 一个火头的距离,上下左右移动均可。因为温灸的时间 较长,以防烫伤。 5、对老年人、小孩用灸时间宜短。 6、青光眼、眼底出血、孕妇、心脏病、呼吸衰竭、哮 喘及高血压并发症期间等病症禁灸。
5 督脉灸
督脉灸又称铺灸、长蛇灸。是从传统的民间方法中挖掘 和总结出来的一种隔物灸疗法。
2.灸后调摄 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 热、冒寒;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五、施灸注意点
1.诊室环境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 烟雾过浓污染。
2.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 肤、衣物。灸疗中若发生晕厥要及时处理。
3.对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不稳 定者,不宜立即施灸。
2 灸法的分类——温针器灸
3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悬起灸 回旋灸 范围较大病痛 雀啄灸 急性病
3 掌握悬起灸的操作方法
1.温和灸 距离相对固定2-3厘米,灸10-15
分钟,局部红晕为度。 适应症:慢性病、虚症
3 掌握悬起灸的操作方法
2.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平行移动或左右
旋转。 适应症:筋脉痹阻,风湿痹痛。
督脉灸以姜铺底、上盖艾绒,点燃艾绒,取穴多为颈 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利用艾绒的温和火力而深透经络, 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振奋机体的阳气达到 防治疾病的目的。
5 督脉灸的作用特点
督脉灸及艾灸、生姜、督脉三者之力,具有灸面 广,火力足,温通力强等优点,其温、通、调、补 的作用非一般灸法所能及。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 灸,间接灸则是将艾炷放在姜片、盐 等物品上施灸。
艾灸的特点在于其温热刺激能够激发 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适用于多 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的治疗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借助温热刺激,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尤其适用于寒凝 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疼痛、 麻木、寒湿痹痛、中风偏瘫等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艾灸简介 •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 艾灸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艾灸的科研进展与学术研究 • 艾灸的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01
艾灸简介
艾灸的定义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它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医疗保健中,并流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艾灸的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医理论、哲学思想等密切相关。
艾灸的分类与特点
艾灸根据操作方法、穴位选择、治疗 目的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直 接灸、间接灸、悬灸等。
悬灸则是将艾条悬空施灸,不接触皮 肤。
施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 行艾灸。
禁忌
对于实热证、阴虚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特殊部位不宜施灸。此外,对于有 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及传染病的患者也不宜进行艾灸。
04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分析
艾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胃痛、 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 系统疾病。
艾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艾灸万能模板

中医艾灸万能模板

贰 艾灸分类
1-3
大燃即针 艾,在刺 团通留与
过针艾 针过灸 团体程相 。将中结 热,合 力将的 传艾一 入绒种 穴搓方 位团法 。捻。 每裹又 次于称 燃针针 烧柄柄 枣上灸 核点。
温 针 灸
施将少又 灸大量名 。小的化
适大脓 宜蒜灸 的汁, 艾,施 炷以灸 置增时 于加先 腧粘将 穴附所 上和灸 ,刺腧 用激穴 火作部 点用位 燃,, 艾然涂 炷后以
02 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 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 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 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不同
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是多层次、 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 的作用

中 医
床年 实的 践历 所史 证,
艾 灸 功 效
或可由 有能于 些引艾 人起灸 是局以 不部火 能皮熏 施肤灸 灸的, 的烫施
伤灸 有不 些注 部意 位有
艾 灸 禁 忌
壹 艾灸介绍
治代能能效方道支冬 疗规、起的法疾、病 手范平到治,病过夏 段治喘调疗是采敏治 。疗止节方祖取性对
的咳免法国三鼻于 一的疫,几伏炎哮 项效、对千天等喘 重果改慢年外慢病 要,善性传贴性、 辅是肺患统敷呼老 助现功者有药吸慢
电 子 艾 灸
· ·
——
皮的直
肤艾接
烧炷灸
伤,
化直
脓接化 ,放脓 愈在灸 后皮、 留肤非 有上化 瘢施脓 痕灸灸 者。。 ,若是 称施将 为灸大 瘢时小 痕需适 灸将宜 。
直 接 灸
上载隔 置于盐 大《灸 艾肘, 炷后也 施备是 灸急临 ,方床 用》上 以,常 治主用 疗张的 霍用隔 乱食物 等盐灸 急填之 症平一 。脐。

艾灸 ppt课件

艾灸  ppt课件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实按灸
雷火神针
操作:同太乙神针。 功效:治疗扭挫伤,余同太乙神针。 处方组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125克,沉香、乳香、羌活、干姜、 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为细 末。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温针灸
温针灸
操作: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
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适应症: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 哮喘、风寒湿痹、慢性腹泻等。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隔 姜 灸
新鲜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度约0.20.3厘米的薄片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 施灸。灸完所规定的 壮数,以使皮肤红润 而不起泡为度。 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 穴部,再将艾炷放在 姜片上点燃施灸。 中间以针刺数孔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 1次。一般每穴一次。
功效 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 。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
和胃痛、腹痛、痧胀。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天灸 又名药物灸、发泡灸
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 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 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庚 (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 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 疗目的。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喎斜,或配合其他药 物治疗哮喘等症。 (2)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 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 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3)斑蝥灸:将芫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 研末,经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 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 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胶布固定即可, 以局部起泡为度。可治疗癣痒等证。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医学课件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医学课件
一定的缓解作用。
腰痛
艾灸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 ,可缓解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 出等疾病引起的腰痛。
关节炎
艾灸关节附近的穴位,如膝眼、阳 陵泉等,可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和炎症。
艾灸在妇科中的应用
痛经
艾灸气海、关元、子宫等穴位 ,可缓解痛经症状,特别适合
寒凝血瘀型痛经。
产后调理
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有 助于产后恢复、调理气血、促
05
对艾灸的认知与结论
对艾灸的理解与思考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治疗方法,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燃烧刺激人 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散寒祛湿、调理气血等功效。
艾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预 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具有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泛、疗效显著等优点,被誉为“绿色疗法”。
艾灸的临床试验与案例分析
艾灸治疗常见疾病
如感冒、咳嗽、痛经等,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艾灸对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艾灸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艾灸的科学依据与争议
艾灸的理论基础
艾灸的理论基础为"寒热温凉",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艾灸的争议与反驳
有些人认为艾灸存在风险,如过度艾灸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感染等。同时, 对艾灸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03
艾灸在临床上的应用
艾灸在内科中的应用
01
02
03
感冒
艾灸大椎、风门、风池, 可有效治疗感冒和缓解症 状。
胃痛
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能够温中散寒、理气止 痛。
哮喘
艾灸膻中、定喘等穴位, 可平喘、止咳、舒缓呼吸 道。

艾灸基础常识--养生方法20问

艾灸基础常识--养生方法20问
等 回旋灸——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
广泛性皮炎 点 灸——效果类似扎针
16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靠近穴位,并保持一定距离(约3cm) 使患者感觉热度适中,以不过分灼热为度,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17
2、雀啄灸
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3-5cm 好似麻雀啄食一样,以一上一下、一起一落的方式施灸 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
24
4、发泡灸
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 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 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 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分为三伏天灸(三伏贴)和三九天灸(三九贴)
25
三 伏 天 灸
26
三伏天灸(三伏贴)
18
3、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的部位,距离皮肤3cm 平行皮肤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19
二、艾柱灸
直接着肤灸: 间接隔物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发泡灸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巴豆饼、豆豉饼、附子 饼、黄土、蚯蚓‥‥‥
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 以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 此法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和虚寒病症,对感冒、咳嗽、呕吐、腹痛、
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29
5、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
6、灸关元穴:
采用艾炷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 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 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中医艾灸PPT课件

中医艾灸PPT课件
3、灸命门穴:
可选用艾炷无疲痕灸或艾条温和灸。灸同肾俞。
35
4、灸中脘穴:
采用艾炷灸、艾条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每日l次,每月 灸10次。
5、灸神阙穴:
艾条灸熏灼肚脐。每次10-15分钟,每日l次,每月灸10次。
6、灸关元穴:
采用艾炷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 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 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分为三伏天灸(三伏贴)和三九天灸(三九贴)
25
三 伏 天 灸
26
三伏天灸(三伏贴)
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在三 伏天穴位敷贴以预防和治疗冬日咳喘、鼻炎等上 呼吸道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 热时机,取肺腧、风门、膏盲腧(双侧)、膻中、 大椎等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 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 和抗病能力
32
第四部分
日常保健灸法
33
艾灸保健频次
每穴30分钟 每周二三次 每月十次左右 配穴方根据每人情况而定
34
1、灸大椎穴:
灸法
可选用艾炷无疲痕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每日l次, 每月灸10次。 在感冒流行季节,每日施灸l次,连灸和灸。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 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 次。
7
三、艾灸器材
艾 条
8
艾灸盒
9
不同灸盒的适用法
单孔灸盒:
用于单穴位,适用于腹腰背部等宽区域穴位,火力适中
多孔灸盒:
用于多穴位,适于任督脉、腹腰背部,火力较猛 节省时间,烟大

10个艾灸入门知识点总结

10个艾灸入门知识点总结

10个艾灸入门知识点总结1. 艾灸的起源艾灸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医疗法,早在五千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在古代,人们用艾叶燃烧后熏灼皮肤或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驱寒保健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中国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还渐渐传入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并且在现代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推崇。

2. 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原理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气和中药药性成分,刺激皮肤表面和穴位,使得体内的经络和穴位得到刺激,从而促进身体的气血循环和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艾灸还能够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因此对于慢性疼痛、肌肉疲劳、经络阻塞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艾灸的适应症艾灸有很多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慢性疼痛(如颈肩腰腿疼痛等)、神经性头痛、慢性疾病(如哮喘、类风湿)、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消化不良)、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神经衰弱、失眠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和情况(如怀孕、传染性疾病、癌症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艾灸疗法。

4. 艾灸的禁忌症艾灸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

比如,有些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体内阳虚等,使用艾灸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出现不适。

此外,有些人身体对艾灸的热敏感度较高,容易发生灼伤,因此需要慎重使用。

总之,在使用艾灸前,要清楚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 艾灸的方法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直接灸、温和灸、悬灸、盐灸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接灸和温和灸。

直接灸是将燃烧艾叶放在穴位或患处直接进行熏灼,温和灸则是将燃烧艾叶放在穴位周围进行熏灸。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6. 艾灸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艾灸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留意。

比如,在进行艾灸前,要确保皮肤是干燥的,避免出汗或者涂抹了药膏。

此外,要保持身体的舒适,避免受凉或者刺激,以免影响艾灸的效果。

艾灸操作方法分类有哪些

艾灸操作方法分类有哪些

艾灸操作方法分类有哪些
艾灸操作方法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灸法:将艾条直接点燃后放在穴位上进行灸疗。

2. 点穴灸法:在穴位上敷上一层保护吸烟纸,再在其上点燃艾条,通过穴位的反应达到治疗作用。

3. 按摩灸法:先进行按摩疏通经络,再进行灸疗。

可加大灸的效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4. 导引灸法:用特定手法调动气息,将气息导引到患部,再进行艾灸治疗。

5. 空气灸法:未点燃的艾条悬挂在局部上方,借助气流,由于艾素本身能散发出柿子香气,呼吸道吸入的艾素烟气,也可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艾灸介绍

艾灸介绍

计炷
数 单
,
称 为
位一

11
五、艾灸的顺序
• 先阳后阴 • 先上后下 • 先少后多
即 •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 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12
七、艾灸的注意事项
①避免灼伤,注意防火(灸盒) ②皮肤过敏者禁用 ③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
林或大蒜液 • 1次可灸7~9壮 •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擦干净后贴敷玉红膏
23
• 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 • 瘢痕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
发育障碍、体质虚弱者等
24
3、麦粒灸
• 取少量艾绒,将其捏成麦粒大小,置于施灸穴位 上,点燃艾绒
• 当被施灸者感觉到热量时,迅速移开剩余艾绒 • 此法刺激性强,适用于患有面瘫等疾病的患者
的平衡 • 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4
一、艾灸的作用
• 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 2. 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 3. 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 4.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5
二、艾灸的适应症
明代《红炉点雪》: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
• 寒邪为病 • 湿邪为病 • 热邪为病(泄引热下) •瘀 血 • 体 虚(阳虚,气虚)……
20
二、艾柱灸
直接着肤灸: 间接隔物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发泡灸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巴豆饼、豆豉饼、附子 饼、黄土、蚯蚓‥‥‥
21
1、无瘢痕灸
此法适用于一切慢 性虚寒性疾病,如 哮喘、眩晕、慢性 腹泻、风寒湿痹和 皮肤疣等。
• 又称着肤灸、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 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 • 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的种类
一、直接灸
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
1、化脓灸
(瘢痕灸)

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施灸,烫伤局部组织,形成非感染性化脓,结痂后形
成灸疮,留下瘢痕。
操作方法
① 选择舒适体位;
② 安放艾柱——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汁液,放置中、小艾柱;
③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
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适应病症:顽固性疾病,如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
灸后调护:
① 灸后用消毒棉球擦拭局部,贴上玉红膏,1-2天更换一次。
② 灸疮化脓时,局部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③ 灸后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灸疮正常透发。
④正常的化脓清稀色白,若脓稠色黄,甚至发黑,为细菌感染,应予抗感染处理,
必要时切开排脓。
2、非化脓灸
(无瘢痕灸)

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
操作方法
① 在施灸处涂少许凡士林,安放艾炷,点燃灸之;
② 出现轻微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
③ 灸3~7壮,以皮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慢性虚寒性疾病。

二、间接灸(隔物灸)

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1、隔姜灸:
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姜片施灸的方法

①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 ~ 0.5cm
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
数孔。
② 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③ 患者感到灼痛时,略略提起姜片,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④ 灸5~7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5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
散寒止痛功效。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适应症: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腹痛、呕吐、泄泻等。

2、隔蒜灸:
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蒜片施灸的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
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
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灸5~7壮至皮肤
潮红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
适应症:未溃痈疮肿疖、腹中积块、肺痨、瘰疠、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盐施灸的方法,仅用于脐部,又名神阙

灸。
① 病人仰卧屈膝,以细盐填脐;肚脐凸起者,以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填盐于其
中;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
② 隔以姜片,置艾柱于其上,点燃灸之。
③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灸3~9壮。
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神清、汗止、脉
起、手足复温为度。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适应症:亡阳脱证,急性寒性胃肠疾病,久泻脱肛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片或附子饼间隔于艾火与皮肤之间而灸之的方法。

①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
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
② 将附子饼置于穴位皮表与艾炷之间,点燃施灸;
③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灸5~7壮,以皮肤红晕为度。
作用:温肾壮阳,补益命门。
适应症:阳虚诸证。如阳萎、早泄、遗精、腰痛、遗尿、尿频、阴性疮疡等。多
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5、隔胡椒饼灸
① 定穴;
② 将适量的药末(丁香、肉桂、麝香)填平胡椒饼中央的凹陷;
③ 置艾炷于上施灸,灸5~7壮,以温热舒适为度。
作用:温中散寒、活血通经
适应症: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等病症。

隔盐灸 隔姜灸
三、艾条灸
1、悬起灸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 cm。施灸时间10~20min,使皮肤有温热
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
种方法。
① 温和灸:距离相对固定,2~3 cm,灸10~15 min,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
无灼痛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
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
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适用于:慢性病、虚证。
② 雀啄灸:点燃艾条对准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适用于:急性病、实证。
③ 回旋灸:距离相对固定,平行移动或左右旋转。
适用于:筋脉痹阻、风湿痹痛。
2.实按灸
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一端,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
部的灸法。实按灸主要有太乙针和雷火针两种,雷火针中掺入的药物与太乙针不
同,操作方法与适应症相同。

四、艾灸器灸
1、竹制艾灸盒: 艾灸盒主要分为:单孔,双孔和多孔等。
2、随身灸:随身灸主要以其型号来区分温灸棒温灸盒。
3、柱式温灸盒:主要分单柱温灸盒与双柱温灸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