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考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赵不忧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赵不忧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赵不忧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A.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B.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C.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D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登第,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因科举考试中分等第而得名,又称“及第”。

B. 调、转、改、摄均与官职任免或变化有关,其中“摄”是“临时代理”的意思。

C. 廪,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

中国古代一般称贮米的建筑为仓,贮谷的建筑为廪。

D. 禁中,又叫“禁内”,指帝王所居之处,因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忧无畏果敢,严厉惩治豪强。

他担任金华丞,惩治土豪何汝翼,将其刑拘后押送到州府衙门,最终使其被其他的州所编管,当地人因此畏惧折服。

B. 不忧移风易俗,受到百姓拥戴。

他治理开州,为百姓开办学校,使百姓知晓孝义,开州民俗焕然一新;在他离任开州时,百姓挡住城门表达不舍之情。

C. 不忧明辨是非,遇事思虑深远。

起初官兵战败,前制使以贿赂敌方首领的方式求和,他不同意前制使的做法,认为讲和的对象应该是大族而非小族。

D. 不忧关心族人,注重文行教化。

他训勉族人,举荐其中的杰出者,请求开办新的学校;设立自讼斋,让有过失者在那里读书,人人受到感动和激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岁饥,不忧行抵泸南,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

译文:(2)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译文:【参考答案】10. A 11. C 12. C13.(1)适逢饥荒年份,不忧前往泸南,借入五万缗官钱,派吏人分别买进粮食。

中考语文天津市各区2022-2023学年模拟试卷分类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天津市各区2022-2023学年模拟试卷分类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天津市各区2023年模拟试卷分类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北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患盗论刘敞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没有可除也?顾①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没有足,盗之源也;政赋没有均,盗之源也;教化没有修②,盗之源也。

一源慢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

②修:贯彻得好。

⑧慢:疏忽。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盗可除.乎()(2)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15.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正确答案】13.①.(1)、消灭②.(2)箱子14.只是偷盗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15.(1)衣食没有足(2)政赋没有均(3)教化没有修【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盗贼可以平息吗?除,、消灭。

(2)句意: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

箧,箱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顾,只是;止,阻断;其,它的;何,什么;患,担心。

【15题详解】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衣食没有足,盗之源也;政赋没有均,盗之源也;教化没有修,盗之源也”可得:衣食没有足、政赋没有均、教化没有修。

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

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没有可以平息呢?只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没有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没有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没有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汉纪-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汉纪-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汉纪·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

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

此非尔所及。

”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

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遂罢左、右将军官。

耿弇等亦上大将军、将军印绶..,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奉朝请。

邓禹内行淳备,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

贾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既还私第,阖门养威重。

硃祜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

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

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而太官无馀,故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

……帝以太子舅阴识守执金吾,阴兴为卫尉,皆辅导太子。

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

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

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

上以沛国桓荣为议郎,使授太子经。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

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

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赐兴爵关内侯。

兴辞以无功,帝曰:“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兴曰:“臣师少府丁恭。

”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识A性B忠C厚D入E虽F极G言H正I议J及K与L宾M客N语O未P 尝Q及R国S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对,本义为应答。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洵《议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洵《议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洵《议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8分)议法古者以仁义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义。

夫三代【1】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蔓延于天下,而形见于礼乐。

下民被其风化,务为仁义,以求避法律之所禁。

故其法律虽不用,而其所禁亦不为不行于其间。

至于汉、唐,其教化不足以动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亦或相勉为仁义。

唐为《刑统》,毫厘轻重,明辩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

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时。

然要其终,亦能使民勉为仁义。

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则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

比闾【2】小吏奉之以公,则老奸大猾束手请死,不可漏略。

然而狱讼常病多,盗贼常病众者,则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

而况法律之间又不能无失,其何以为治?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与其子弟,皆天子之所优异者。

有罪而使与氓隶并笞而偕戮,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故有赎焉,所以自尊也,非与其有罪也。

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罚者不能痛之,必困之而后人惩焉。

今也,大辟【3】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免。

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诬以杀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诚杀人而官不能折以实者,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

由是有减罪之律,当死而流。

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

今也贵人近戚皆赎,而疑罪不与,莫若皆重赎。

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间,则不能不敛手畏法。

彼罪疑者,虽或非其辜,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

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举而两利。

斯智者之为也。

(取材于《苏洵集》)注释:【1】三代:夏商周三朝。

【2】比闾:乡里。

【3】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田常欲作乱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田常欲作乱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田常欲作乱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名存亡鲁,实困强齐。

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善。

虽然,吾尝与越南战争,栖之会稽。

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

三者举事之大患。

”勾践顿首..再拜。

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勐暴,群臣不堪。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微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

吴王闻之,与越南战争于五湖。

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吕氏春秋-知士-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吕氏春秋-知士-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吕氏春秋·知士·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

譬之若袍与鼓。

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

能使士得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

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

”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

”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

”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

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

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涿视②,若是者倍反。

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

’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为也。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

至于薛,昭阳③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辩又曰:‘必听之。

’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

”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

”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静郭君至,因请相之。

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

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

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 【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战国时齐国大臣,受封于薛地。

②过颐涿视:耳后见腮,目光斜视。

③昭阳:楚国国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B.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C.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D.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无辞为也”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姚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姚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姚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

四库馆开,充..主事。

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纂修官。

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为古文。

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鏪继之。

鼐世父①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

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

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

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

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

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

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②,加四品衔。

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

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子景衡,举人,知县。

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有增改) 【注】①世父:伯父。

②鹿鸣:科举时代,为举子们饯行、励志的宴会。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B.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C.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D.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全国的学校事务、宗庙祭祀、藩属以及外国往来等事务。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立节》(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立节》(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立节》(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

”大圣之操也。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

”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

”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

”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

”王杀杜伯,左儒死之。

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

”遂往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B.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C.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D.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洵《刑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洵《刑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洵《刑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而已。

至于文、景,刑措不用。

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

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以注疏,情文备矣。

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

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

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

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

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宰相,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

《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

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

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

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

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

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

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

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

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

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

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

”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

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

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材料二:荀子曰:“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

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

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

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越绝书-勾践伐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越绝书-勾践伐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越绝书·勾践伐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

”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

”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

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

”吴王大说.。

申胥③谏曰:“不可。

王勿受。

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

”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

高见二百里。

行路之人,道死巷哭。

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

”吴王大喜。

申胥谏曰:“不可。

王勿受。

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

大王受之,后必有殃。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

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

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

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

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

”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材料二:《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

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

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中,故称申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武帝征伐匈奴,匈奴罢极,常有欲和亲..意。

宣帝五凤四年,匈奴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

郅支与战,杀之,遂进攻呼韩邪。

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

诸大人相难久之。

呼韩邪从其计,遣子入侍。

甘露二年冬,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正月。

诏有司议其仪。

太子太傅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

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也。

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于朝享,不为畔臣,万世之长策也。

”天子采之。

呼韩邪单于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

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

二月,遣单于归国。

发边郡士马以数千,助诛不服。

又转边谷米糒,给赡其食。

建昭三年,使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共诛斩郅支单于于康居。

始,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又乘胜骄。

汉遣使三辈至康居,郅支困辱使者,不肯奉诏,而因都护上书,言:“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

”其骄嫚如此。

五年,呼韩邪单于闻郅支既诛,且喜且惧。

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帝以后宫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

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对奏,天子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使车骑将军许嘉口谕单于曰:“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

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

”单于谢曰:“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B.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C.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D.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外族或者外国间的政治联姻,和亲人选须为皇帝之女或宗室之女。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范仲淹《唐异诗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范仲淹《唐异诗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范仲淹《唐异诗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

之才之艺,揭乎清名。

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所尚。

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

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

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

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不知其老之将至。

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

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

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

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厥.情非一。

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觏闵之人其辞怒。

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

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

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

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

意必以淳,语必以真。

无虚美,无苟怨。

骚雅之际,此无愧焉。

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

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悬聪明才辨以出。

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

凡欢愉幽愁离合今肯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燮《原诗·内篇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 最新模考 (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 最新模考 (原卷版)

冲刺小卷10 文言文阅读.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④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duō)拾取,采取。

②刻露:清楚的显露出来。

③本:根据。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掇幽芳而荫.乔木(___)A.树荫B.遮盖(2)道.其风俗之美(____)A.规律、道理B.说、叙述C.引导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曰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4.《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于同一时期,根据课内所学与上文的《丰乐亭记》节选文字,简述两文表现的作者情怀的异同之处。

二、(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新城县贼陈昌言为临安新城县尉,邑境恶少杀一人伤一人,逋逃未获,保伍坐.系者十数,陈祷于县松溪神,又诉于天曰:“某平生不敢私.祷,唯父母之疾,则或刲股,或灼臂,于请祷之私,无所不尽,舍是,虽自身及妻子事,亦未尝敢渎神!今凶贼手刃两人累其乡党族姻,故为百里齐民请命愿上天鉴之。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左传-子产之从政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左传-子产之从政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左传·子产之从政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神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①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产作丘赋。

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

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

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

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

’吾不迁.矣。

”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节选自《左传》)【注】①子羽∶公孙挥的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B.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C.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D.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义不愆”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刘裕至江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刘裕至江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刘裕至江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刘裕至江陵,问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

”裕纳之,下书宽租省调,节役原刑,礼辟名士,荆人悦之。

诸葛长民以监太尉留府事守建康,骄纵贪侈,所为多不法,为百姓患,惧裕按之,谓所亲曰:“祸其至矣!”问刘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征,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长民意乃小安。

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裕笑曰:“卿勇过孟贲、夏育矣。

”乃听先还。

裕谋伐蜀,择元帅而难其人。

以西阳太守朱龄石既有武干,又练吏职,欲用之。

众皆以为龄石资名尚轻,难当重任,裕不从,以龄石为益州刺史,帅宁朔将军威熹等伐蜀,分大军之半二万人以配之。

裕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虎,无功而退。

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

若向黄虎,正堕其计。

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

”而虑此声先驰,贼审虚实。

别有函书封付龄石,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

”诸军虽进,未知处分所由。

裕自江陵东还,骆驿遣辎重..兼行而下,前刻至日,每淹留不进。

诸葛长民与公卿频日奉候于新亭,辄差其期。

乙丑晦,裕轻舟径进,潜入东府。

三月,丙寅朔旦,长民闻之,惊趋至门。

裕伏丁旿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间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

长民甚悦,丁旿自幔后出,于座位杀之,舆尸付廷.尉.。

(节选自《资洽通鉴·晋纪三十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B.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C.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D.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门次,即门阀的等第,科举取士前朝廷都是按照门第高下来选拔与任用官吏。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洪迈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洪迈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洪迈传》(附答案与译文)洪迈字景卢。

幼读书日数千言,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绍兴十五年中第。

乾道六年,除知赣州。

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

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肥瘠....,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

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

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

迈至,众狂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

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

迈戮首恶二人泉之市余踪挞有差莫敢唑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遇行师,则决防送船。

"又谓书生能临事达权明年,召对,首论淮东边备六要地。

谓宜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成卒。

又言∶"许浦宜开河三十六里,梅里镇宜筑二大堰,作斗门言∶"冯湛创多桨船,底平樯浮,虽尺水可运。

今十五六年,修茸数少,不足用。

"谓宜募濒海富商入船予爵,招善操舟者以补水军,上嘉之。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

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

上曰:"浙东民国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整尽力。

"近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

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阔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

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

所修《钦宗纪》多本之孙觌,附耿南仲,恶李纲,所纪多失实,故朱熹举王允之论,言佞臣不可使执笔,以为不当取规所纪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遇行师/则决防送船/又谓书生能临事达权/B.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遇行师/则决防送船/又谓书生能临事达权/C.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遇行师,则决防送船。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狄青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狄青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狄青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

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

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

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

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

青上表请行。

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

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

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

”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

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贼既失险,悉出逆战。

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尤喜推功与将佐。

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宋史·狄青传》【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

②面涅:脸部瘢痕。

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尝战安远,被.创甚被:遭受B. 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益:更加。

C. 揖曙起,按.以败亡状按:按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汇编(二)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时苻坚①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 (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②,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③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兒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⑤如此。 (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释]①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在肥水大败。 ②山墅:山林中的别墅。 ③乞:给的意思。④户限:门槛。⑤矫情镇物:克制自己的情感,显示镇定。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各当.其任 ( ) 安夷然..无惧色 ( )

亲朋毕.集 ( ) 便摄.放床上 ( ) 2.比较下列两组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次于淮肥∕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棋如故∕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两词含义相同,②两词用法相同。B.①两词含义不同,②两词用法相同。 C.①两词含义相同,②两词用法不同。D.①两词含义不同,②两词用法不同。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节选文字主要刻画了谢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度(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5.从写作上看,第①段画线的内容,对后文展开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3分) 医戒 李东阳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薾①,形日就惫,医谓:“为瘵②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则脾土必重伤③。”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⑤。?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⑥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嚮⑦不此医之值⑧,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选自《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释]①薾(nié):衰弱。②瘵(zhài):病。此处指脾病。③“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脾的功能在于运水化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因此说“脾土必重伤”。 ④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中医认为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因此说“得木而解”。 ⑤差:同“瘥”(chài),病愈。 ⑥徇名:慕其名的意思。⑦嚮:倘若。⑧值:遇到,逢着。 6、文中庸医所用的治病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7、老医生孙景祥认为病人的症结是□□□□□。 8、从写作构思看,这篇文章具有□□□□的特点。 9、以下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作者批评庸医的语言婉转而温和。 B.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 C.本文作者比《项脊轩志》的作者早一个朝代。 D.“予爽然曰”的“爽然”是爽然若失的意思。 10、这篇文章题为《医戒》,文章结尾时又说“录以自戒”,请分析一下作者要“戒”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7分) 北山独游记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①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②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③笔而记之。 【注】:①抟(tuán):聚集。②蔽:断、定。③泚(cǐ):以笔蘸墨。 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弗果. ( ) (2)顾.视来者无一人( )

(3)余心动.,欲止者屡矣( ) (4)鼓.勇益前(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峰崒然.高 B. 复进,益.上

然.终不释 益.荒凉惨栗 C. 顾视来者.无一人 D.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 洼者.隆者 乃泚笔而记之.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独决于一往”的心理变化活动,在文中有两处具体体现,请选其中一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3分) 。 15.本文从游记议论,与王安石的《 》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这段“北山独游”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1分)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6、本文选自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1分) 17、文章认为怎样的做法才是善于养花的做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所以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牡丹的死因在于主人的喜怒无常,主人的错误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牡丹。 19、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文章,请结合生活中类似现象说说你对文章所阐释道理的理解。(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7分) 吴 五 百 吴名憃①,南兰陵②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 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③,当书此遗之。 【注】①憃:愚笨。②南兰陵:作者世居兰陵,后迁居江南。故自称南兰陵。③骎骎华要:骎骎,马跑得很快,喻事业进展迅速;华要,华贵显要。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蹴.之即道( ) (2)解墨衣衣.之( )

(3)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 ) (4)是殆.非寓言也( ) 21、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醉.而狂 ②醉.五百而髡其首 B.①牧录而械之. ②且加之.械而絷焉

C.①颓壁.而逃 ②顾壁.已颓 D.①夜则絷.其足 ②又械且絷. 2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

(2)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 23、“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说这篇寓言不仅仅是一篇寓言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中讲的故事,确实在百姓身上有类似情况发生。 B.虽然故事未必真有,但类似丢失浮屠的事确实发生过。 C.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样“失我”者大有人在。 D.寓言中讲的故事有社会针对性。 24、从文末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5-29题。(12分) 论盛孝章书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③。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25、古代男子五十岁,称“知命” ,四十岁称为“ ” 。作者孔融时与王粲、陈琳等七人并称“ ”。(2分) 26、作者出于□□目的,向曹操说明“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出于□□目的,指出“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3分) 27、文中画线部分引用《春秋传》中的话,其用意是( )(2分) A. 说明孝章是帮助帝王成就大业的人。 B. 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C. 表明桓公是任善用贤的典范。 D. 突出孝章是天下丈夫之雄。 28、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 和 两件史实佐证。(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9、结合书信的特点,对本文第一段作评析。(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