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告诉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告诉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
古人常形容一个人的才学,总是夸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足以显示地理知识对古人的重要性,那么当今的地理对一个人的生活、综合素质等又有什么影响呢?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歌手大赛总决赛中,主持人向选手出示一道地理题:"中国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那位选手回答"南半球"。这个答案让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孩子都笑得喷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常识依然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
要想真正实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学侧重点,努力将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力求用生活事例诠释冷僻、难懂的地理内容,联系时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对其生活和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地理常识,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在每次的序言课上,我都会和学生交流学习地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大多会认为:学习地理好识别方向,不会迷路呗!我告诉学生,其实地理所涵盖的内容太广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影响可有用了!如:学习了"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灾害,我们就可以及时防灾、自救。再如学习了"地理环境",我们就会更加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地球,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中......2004年印度尼西亚大海啸中,那位英国小女孩及时意识到可能要发生海啸,从而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是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最好说明!
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并注重学科的实用性,要求教师处处做个有心人,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素材。现在无论上到哪一课,我都会穿插一些剪报、摘抄来的地理素材,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上"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引用"‘神六'2005年10月12日9时升天"、"中国人将漫步太空"、"美国欲在13年内重返月球"等时事素材。穿插了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反响热烈。
再如,每次讲到"中国的淡水资源"时,我总忘不了这则生活中的故事:"我国西北因为水资源紧缺,人们视水如生命,一位记者在女儿7岁时,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为女儿洗了她人生第二次澡......在一次采访中,主人端来一杯水,这位记者不小心打翻了水杯,这时一个孩子马上冲过去,把桌上的水添得干干净
净......"每当我说起这个例子,我发现同学们和我一样,眼眶都湿润了。我希望同学们能和我一起积极关注"母亲河"活动,更多关注社会民生。
2006年夏秋,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讲到"水资源危机"时我摘录了这则新闻:
透视"中国水危机"
2006年11月15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万德镇的一个小型水库已经干涸见底,存水不足正常水位的二十分之一。从9月份以来,山东省持续干旱少雨,不少地市在2个多月时间里没有见到一滴雨,水利专家根据水文资料测算,到目前为止,山东全省已形成了30年一遇的旱灾。
黄河源头降水量创历史新低,鄱阳湖水位连续3个月创历史最低。重庆大旱,松花江水污染......水的问题,在近年的中国大地引起空前重视。
......
连绵秋雨终于姗姗来迟。此前,近两个月的"秋旱"令记者在以"充满温情和水"而闻名遐迩的无锡,亲身经历了两次"水危机"。一次是秋老虎令蓝藻和鱼粪作祟,太湖水质变差,镇上的自来水厂应对不暇,自来水发了两天臭!一次是11有中,因连日无雨,水井赫然见底。两次水危机,"人家尽枕河"的水乡农民,竟为水发起了愁,不得不学城里人,喝起纯净水。
不仅仅是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从9月到11月,一场"秋旱"席卷了华北、黄淮、江淮、华南等地区,令中国人在刚刚经历了今夏四川、重庆的严重干旱后,对水,又有一次切肤之痛--
在广西,南宁遭遇80年未遇干旱,特产甘蔗数百万亩绝收减收。
在山东,百年不遇的大旱令沂蒙山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某些地区农民用水论斤供应。
在湖南,"气蒸云梦泽"的洞庭湖大部分洲滩干涸开裂,往日来此度冬的鹭鸟遍寻无着。
就在这次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受邀作主题演讲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副理事长张坤民,展示了这样一些照片:一条淮河支流沙颖河,一半是泡沫翻飞,另一半呈酱油红色,默默东去,美丽的滇池由于排泄物肆意倒入,蓝绿藻疯长,不但再也一口不能喝,而且毒素难以消除;还有西部缺水地区,多双眼睛齐齐盯着一桶水......
水!南水北调、提高工业用水价格、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鼓励生产高价值作物......应对水危机,中国的努力令世界为之瞩目,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也予以高度肯定。但报告在描述中国确保水的持续性供给上仍然面对的形势时,用的是这样五个大字--"巨大的挑战"。
......
水危机的背后,是水枯竭与水污染。水枯竭与水污染的背后,是全球变暖与经济发展。全球变暖与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人。......
(选自2006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
2006年受四川等地干旱的影响,长江入海径流减少,长江口咸潮入侵愈演愈烈,直接影响上海居民饮用水的供给,课堂上我讲了上海的应对措施:"青草沙大型水库应尽快上马(选自新民晚报2006年10月16日)"。因为咸潮影响到同学们的生活,他们听起来更加认真,也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仅喜欢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时事,而且更愿意讲述自己收集的材料。因此,每节课前我总留3~5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侃地理",起先,他们对演讲内容的选择、容量的大小把握不好,有的演讲效果也不理解。本着保护同学们积极性的想法,我总用信任的眼光鼓励他们说完,课后再指出他们演讲存在的问题,提示他们怎样注意内容的精简、内容的生活性、时效性,也地理学习内容密切关系,等等。渐渐地,同学们的演讲素材越选越精,演讲质量越来越高。为此,我还保留了好多同学们的演讲稿。
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给予学生一个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全新概念,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劳动,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具体说来,还要贯彻以下原则:
一是精选素材,有明确的目的性。由于每节课教学内容不同,所以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要有助于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不单纯为取悦学生而添加素材。另一方面,素材要有生活性,浅显易懂,让学生容易接受。
二是精简素材,有严格的时限性。因摘录的素材文字较多,如一一讲解,上课时间不允许。所以,课前教师要精简素材内容,做到有主次之分,能在3~5
分钟时讲完一则新闻时事,让学生有收获。同学演讲前,教师要帮他们一直挑选素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联系实际,素材要有鲜明的时效性。每年我都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讲相关的章节时,尽量使用时效性强的素材,如地震、台风、沙尘暴等内容,由于这些灾害每年都有发生,给人们留下痛苦的回忆,列举这些素材更具体生活化,效果更好。
总之,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