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感悟,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感悟,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发表时间:2011-04-20T08:48:56.0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覃燕冼

[导读] 抓“词”来感悟;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有一个关键词来统领全篇。

覃燕冼(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 537100)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出现的“感悟”一词,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何谓“感悟”?周一贯先生在《研究性教学》一书中指出:“感悟”是学习个体通过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知觉感知,从中获得某中感受、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可见,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不能灌输,只能自得。尽管如此,但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然而,我们的语文课文应该说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极具审美价值的范文。对于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全身心地感受与领悟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使阅读教学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1.品词析句,“感悟”来自文本

我们说,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中介。语文课上最重要的就是教科书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托文本,依托对“文本”挖掘与提炼,深入阅读,悟出其味。

1.1抓“词”来感悟;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有一个关键词来统领全篇。而这个词,有的很明显,题眼、重点句中就能明显看到。如《慈母情深》中的“情深”,如《背篼》中的“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中的“勤劳”。而有的,则需要老师反复研读文本才得以发现得以提炼。一般来说,找到了这个关键词,也就找到了文章的“魂”,抓住这个关键词来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庐山云雾》一课,文中有一个词极好地反映了游客对庐山云雾神奇而美丽的感受:心醉。一位老师在研读文本后说,“醉”是什么?“心醉”又是什么?那是一种迷恋,一种陶醉,一种忘乎所以。游客为何而“醉”?笔者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到这“醉”来自于三:一为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醉;二为庐山云雾的情深依依而醉;三为庐山云雾的壮观瑰丽而醉。学生通过对“心醉”的感悟,再来体悟游客为何愿作“云痴”,为何要“餐云”、“眠云”,这也就不足为奇了。看来,抓住 “心醉”一词,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神秘莫测,更可以领悟文章如此优美是因为作者在谴词造句上用得匠心独到,精妙绝伦。

1.2抓“句”来感悟;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会对全篇文章“眉毛胡子一把抓”来展开教学,而是会经常抓住一些句子让学生来朗读、理解、感悟。

比如《小珊迪》一课。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体会小珊迪的可怜与善良守信似乎并不难,可在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后,觉得最后一段再挖掘一下,也会成为一个亮点。“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我们让学生反复读,体会这是小珊迪临死前的最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心情。这是什么样的眼神?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读通过体会感悟到小珊迪身上闪烁着一种夺目的光芒——珊迪不仅具有善良守信的品质,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小珊迪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更为高大了。我想,这样的课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授,更有心灵上的洗涤。或许,许多孩子不仅是学到了一篇课文,也学到了一种做人的品质。

2.琅琅书声,“感悟”依托“诵读”

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例如,《“红领巾”真好》这首儿歌不但形象和画面很美,而且具有音韵美。这样的诗歌是通过诵读来感悟的极好文章。我在教学时,就是通过诵读来带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把课文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活”。第一步,通过课件展示一个美好的早晨,让学生带着清新走进课文。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我指名让学生读,并说说初读的收获。第二步,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与贡献,感受“红领巾”真好。这样,在诵读中读懂了全诗的内容。第三步,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情景,并指导学生闭眼想像这美好的早晨。接着,师生一起和着音乐美读课文,把课文读活了。

像这样通过诵读来感悟文章的意境,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是用得最多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特别是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如《山中访友》、《祖父的园子》、《清平乐 .村居》、《桂花雨》等,只有带领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学生才能走进课文,才能身临其境,领略这美好的意境。还有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读出对人物的理解,读出对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难怪,古人将诵读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灌田,鱼入水中。可见,惟有全身心地沉浸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3.心驰神往,“感悟”青睐“想象”

黄厚江老师说:“阅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可以说,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阅读。”这道出了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对文本产生合理大胆的想象,能用肌肤去接触,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芳香,用眼睛去凝视,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拥抱,那真的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而这种美妙的感悟,就需要想象。 “这庄严的宣告,这宏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是《开国大典》中的重点句子,它集中表现了获得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蕴含着极其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隐含的,如果不引导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创造想象,那蕴含于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和深切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