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明湖居听书》教案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听书能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理解听书内容,提高听力技巧和听力水平。

•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听书能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文化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听书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背景介绍明湖居听书是一个在线听书平台,提供各类精彩的有声图书资源。

本课将通过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进行听书教学。

2. 教学材料•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声读物的优点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步骤二:阅读指导•提醒学生在听书之前,可以先简要了解书籍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注意听书的技巧,如注意集中注意力、提前预测故事走向、理解语速和语调等。

步骤三:听书过程中的教学•分段播放有声读物,每段结束后进行简短的讨论和理解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物形象、情节走向、主题等。

步骤四:听后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听后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学习评价•通过听后讨论和总结的质疑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步骤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进行听书感想或读后心得的书面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表达。

4. 教学方法•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分段播放法:将有声读物分段播放,每段结束后进行讨论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对话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 评价方式•学生听书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回答和观点表达记录。

•学生书面作业:评价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重

明湖居听书教案重

明湖居听书刘鹗(汪洁)教学目得与要求: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得写法二、体会特殊得比喻-—通感在课文里得作用教学内容:一、简介作家作品二、分析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三、体会通感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一、导入课文:音乐,就是人类心灵得诗章。

真正得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得心灵。

70年代中期, 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得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得就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得原始部落得居民, 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 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得《如歌得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得灵魂".现在, 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得行板》吧。

二、识记部分:(一)作家作品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⑴刘鹗(1857-1909),字铁云, 笔名洪都百炼生, 清末丹徒人。

她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数学、医学、水利学以及考古学等方面都有研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

《老残游记》就是刘鹗所著得一部长篇小说。

⑵《老残游记》共20回, 署名洪都百炼生,主要写一个被称作老残得江湖医生在游历活动中得所见所闻。

小说揭露了晚清吏治得得内幕, 反映了当时丑恶得社会现实与政治黑暗.特别就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似“清官”实为“酷吏”得狰狞、可鄙得面目。

⑶鲁迅先生把本书与李伯元得《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得《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生字生词:诺(nuò)嘁(qī)嘁喳(chā)喳铮(zhēng)铮鏦(cōng)鏦遽( jù)抓髻(ì)羯(jié)鼓千仞(rèn)削(xuē)壁花坞(wù)春晓戚(qī)戚周匝(zā)三整体感知阅读全文, 回答下列问题(动笔作答):1、为什么要描写书场盛况?2.课文主要写白妞说书,为什么先写琴师得弹奏与黑妞得表演?3.文中两次写观众得评价, 它们又有怎样共同得作用?1、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 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明确: 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得表演: 一位丑陋得琴师得弹琴,一位名为黑妞得姑娘得演唱与白妞得精妙绝伦得表演。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了解古代说书艺术,以及用视觉、味觉表现听觉的手法2、能力性目标: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贴切、精彩、细腻的语言3、情感性目标:品位白妞演唱之精妙,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贴切、精彩、细腻的语言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

(放大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艺形式吗?(说书)。

老残在明湖居听的就是这个。

说书,何谓说书呢?简而言之,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这个就叫做说书。

今天,我们保留说书的手段有很多,古代没有。

但是白妞很幸运,她遇到了老残这位知音,老残不仅懂,而且用他的生花妙笔将白妞的千古绝唱写出来了,使其流传后世。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明湖居听书》二、师生同读,共同赏析语言的美妙1、教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老残在明湖居听说书)听哪几个人说书?(白妞和黑妞)谁先出场?(黑妞)谁唱得好呢?(白妞)那么黑妞先出场的作用是?(衬托白妞)好的,先出场的黑妞衬托后出场的白妞。

作者利用不多的文字细致描绘,能让你们见文字,如闻其声,惊叹白妞演唱技艺之高超。

那么,最让你们惊叹的是哪几个段落?(7,8段)2、教师:下面,老师来读一遍7、8段,在我读的时候,你们划出最美的句子,先独立思考一下。

从以下3个方面来思考: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表现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妙处?3、学生四人分组交流思考结果,然后,每组推人回答,说出美在哪儿,学生说完一句教师明确一句,每赏析完一句,就让学生读一遍此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用视觉、味觉、感觉等来描绘听觉,以及为什么用这样的感官,它和听觉给人的感受有什么相似点)例如:例如: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毛孔不畅快”——它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感觉描绘听觉,抓住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伏帖、畅快。

大学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

大学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2. 分析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通感、对比等,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通感、对比等。

3. 学习作者刘鹗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通感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 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古代的戏曲文化有多少了解?2.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戏曲作品,如京剧、昆曲等。

3. 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作者刘鹗。

二、故事梗概1. 介绍《明湖居听书》的故事背景:老残在济南府游玩,听说白妞说书技艺高超,便前往明湖居听书。

2. 概述故事情节:老残听书的过程,以及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三、人物分析1. 分析主人公老残的性格特点: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善于观察。

2. 分析白妞的性格特点:聪明伶俐、技艺高超、热爱艺术。

四、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通感修辞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2. 分析《明湖居听书》中通感的运用,如“那声音如同银铃般清脆”、“那歌声如同春水般潺潺”等。

3. 介绍对比手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突出其特点。

4. 分析《明湖居听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台上台下的对比、白妞与黑妞的对比等。

五、课堂讨论1. 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描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独特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语言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

六、课后作业1. 阅读刘鹗的其他作品,如《老残游记》等。

2. 撰写一篇关于《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分析《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了解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明湖居听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别的比方——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谈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超群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原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头,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简单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凳子,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间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晰。

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白以下几点:(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观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忙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安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晰”,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比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超群。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悦耳,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教学难点】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明湖居》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的内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一本《明湖居》有声读物或录音机等播放设备。

2. 一份《明湖居》原著及注释资料,以便于辅助讲解和答疑。

3. 课堂展示工具,如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4. 学生作业本或笔记本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明湖居》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明湖居》的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

第二步:听书1. 老师将《明湖居》有声读物播放出来,让学生认真倾听。

2. 在听书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总结,并加以点拨和讲解。

3. 听完一段内容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步:阅读1. 在听书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注释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读后感或笔记等记录方式。

第四步:讨论1.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明湖居》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 通过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1.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明湖居》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做阅读理解题等。

2. 通过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听书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明湖居》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案-明湖居听书

教案-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2、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3、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余音绕梁”的故事引出课题。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

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

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课文感知与理解1、主人公是谁?(原题: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明确:王小玉(白妞)2、除了白妞还写了谁?明确:琴师、黑妞,观众。

3、为什么要先写琴师与黑妞、及观众的讨论?对描写白妞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

为描写白妞作铺垫,侧面衬托出白妞的说书技艺超群。

(琴师的伴奏的,配角的表演已让人称奇,可见这主角的技艺是何等的高超;黑妞的表演已让人叹为观止,却跟白妞相去甚远,从侧面衬托出白妞的技艺超群,高人一等。

)4、第4、5小节是正面描写白妞。

(1)第4小节:白妞外貌,气质好,小试牛刀(技艺高超)(2)第5小节:白妞的演唱,技艺高超。

三、品味语言品味第5小节,文章对于声音的描写。

(1)范读“声音初不甚大……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找出描写声音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同学们齐读第5 小节内容,根据声音的变化圈画出演唱的不同阶段,并明确其表达效果。

(3)得出共同的修辞手法——比喻。

明湖居听书优秀教案

明湖居听书优秀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感觉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明技艺;2.学习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相联合的写作手法,领悟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成效;3.推测课文特别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课重难点】1.要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绘双方面衬托人物形象;(2)品尝特别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2.难点:描绘声音的几种方法【教课准备】1.熟读课文,打扫生字词阻碍。

2.有条件的同学能够经过百度搜寻查阅收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课过程】(一)激情导入。

1.上课以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好手,有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迸发疯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子都冲垮了,百姓们纷繁逃命。

韩娥在同乡的帮助下幸免于难,投靠齐国。

途中盘费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天了。

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美好而委婉,堪称至高无上,深深感动了听众的心弦。

以致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旧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停”之说。

今日,让我们跟从刘鹗走入明湖居,赏识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觉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收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同来简单沟通下。

(用PPT显示重点文学知识。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 回。

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肯当官的名士,他奔忙江湖替人治病。

在老残的游览中,揭穿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应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

特别是比较真切地揭露了貌以“好官”实为苛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政界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斥责小说。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全文,思虑:文章描绘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归纳出来吗?哪处是要点?(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此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要点。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明湖居听书》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2. 解释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 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例句应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第四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五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明湖居听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和市井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鉴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或市井生活经历。

(2)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入《明湖居听书》这一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中的难句。

(2)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其他关于明湖的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过程7. 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关于明湖的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024年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通用6篇)

2024年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通用6篇)

2024年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通用6篇)高一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 1:1、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一、导入课文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美好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

现在人们一般用高科技手段来保存音像。

古人没有录音、摄像等技术设备,那么,他们如何保存飘忽易逝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一篇文章,它用妙笔生花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美。

二、简介作者、作品《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赏析“红花”,品读音乐描摹(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明确: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表演。

重点是写白妞。

既然重点是白妞说书,那么有关白妞的描写集中在那些段落?明确:第6、7、8自然段。

(二)白妞出场(第6自然段)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侧重写眼睛——“清”,如小石潭的水;“如寒星”侧重写眼睛——“亮”;“如宝珠”侧重写眼睛——“圆”;“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圆润灵动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三)赏析王小玉说书(第7、8自然段)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明湖居听书》的教案

《明湖居听书》的教案

《明湖居听书》的教案《明湖居听书》选自于《老残游记》,主要讲的是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时的经历。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明湖居听书》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明湖居听书》的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侧面烘托的作用教学难点: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教学流程:一、导入与整体感知1、播放音乐《卡农》,思考如何将音乐的变化和妙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描写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二、以通感的修辞描写音乐1、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小节,尝试用折线图表示白妞说书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过程。

2、在描写声音变化的各个阶段时,作者使用了哪些的描写语言?在折线图上作出简要的批注3、在表现白妞说书声音动人时,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妙处?4、逐句分析通感的使用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5、通感的例子——你笑得很甜“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三、实践与总结1、播放导入时的乐曲,请同学们尝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这段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第四章: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进行讨论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明湖居听书教学案例

明湖居听书教学案例

明湖居听书教学案例背景(一)教材分析1、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①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空洞无人、台下热闹,对比烘托,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②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

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③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白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④白妞说书;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 动作、眼睛)⑵白妞说书: 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说唱:听觉: 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⑤听众评价: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提高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②鉴赏作者描写音乐艺术的高超技艺,揣摩课文特殊比喻(通感)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提高鉴赏音乐、描写音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训练法让学生聆听、欣赏、感悟、迁移、表达是学习本文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感受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描摹说唱艺术,激发学生对文学和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2、品味通感在描摹声音上的使用。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简单运用通感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音乐导入二、作者及其《老残游记》刘鹗(公元1857—1909年),清朝人,字铁云,原名孟鹏,江苏丹徒人。

本文选自《老残游记》,这是刘鹗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时署名“洪都百炼生”。

全书共二十回,主要写一个被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此来揭露晚清吏治的黑暗及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

它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此外,刘鹗还编有《铁云藏龟》一书,最早讲甲骨卜辞公之于世。

三、检查预习情况1、词形词音辨析偌大(ruò)髻(jì)铮铮(zhēng)(cōng)羯鼓(jié)遽(jù)煞(shà) 皓齿(hào)熨斗(yùn)骋(chěng)周匝(zā)屏气(bǐng)花坞(wù)作揖(yī)透辟(tòu pì)2、文章一共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四、研读课文1、课文中是怎样来写琴师的演奏呢?(第3段)外貌:甚为丑陋琴师弹奏初奏:不甚留神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2、课文中又是怎样来写黑妞的表演呢?(第4和5段)外貌:朴素洁净黑妞演唱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婉转、以为观止思考: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侧面烘托白妞的说书技艺高超。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明湖居听书》,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语法正确性和思维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明湖居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7【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老残游记》不是作者刘鹗的自传,但刘鹗的很多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当中,可以说,主人公老残就是作者刘鹗的艺术化身。

刘鹗(1857~1909),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出身官宦之家,继承家学且天资聪颖,但他无意于仕途,而热衷于治河、算学、医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想要干一番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事业;还曾经写过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

受当时社会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响,他建议政府借外资修铁路、开煤矿,被时人斥为汉*;八国联军侵华时,刘鹦不忍心看北京粮荒的惨状,从俄国人手里*价买出大米卖给百姓,几年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

刘鹦是一位时代的先行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和他对社会、时局、学术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残游记》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白妞未曾出声,光是眼神就已摄人心魄。以比喻突出了她眼神的清澈纯净、明亮光泽、圆润灵动,闪烁着惊人的气质。
⑶“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运用比喻,从感觉上写出了白妞演唱初段的酣畅淋漓。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技艺的精湛。正因为如此才让这么多人为之沉迷。
4、总结: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写,为的就是在白妞出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渲染出白妞的风采。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千呼万唤始出来”,读到这里,大家肯定迫不及待想揭开那层神秘面纱,看看白妞究竟是何许人也?别着急,白妞出场了!
四、深层体验,学以致用。
1、既然比喻能使我们的文字变得灵动,富有生命活力,那么,不妨让我们当场实践实践,试着自己创作。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两句比喻句描摹这段曲子。(PPT播放多媒体音乐)
2、创作与交流。(选择一两个同学的作品点评。)
五、总结全文。
1、学生总结,谈课堂收获。
⑷“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这些把白妞的高音部分声音的魅力渲染到了极点,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整体化,构成了一幅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立体图;“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出声音轻快、曲折、宛转、回环往复的特点;“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无色火光,纵横散乱。”写出演唱纷闹繁多,形色兼备的美妙特点。这四个比喻都从视觉的角度展现了白妞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跌宕起伏,突出了白妞的卓绝的技艺。
1、听老师范读白妞出场、演唱两段(第四、五段),圈划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谈谈感受。
2、交流与朗读。
(要求:发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语句,重点语句采用带读、分男女生轮流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体会比喻的妙处。)
重点语句:
⑴“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外貌描写),写出了白妞虽貌不惊人,却有着非同凡人的风度和神韵。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琴师:外貌丑陋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不同凡响
2、片段写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音乐、表演扣人心弦,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你最印象深刻的一段,展现它的迷人魅力。
要求:⑴运用比喻;
⑵从不同的感官角度(至少两种);
⑸“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从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设喻,写出歌声的和谐悦耳、活泼热闹,和其它乐器相配的效果。
3、总结:如此参差错落、美妙动人的演唱在刘鹗的笔下被显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接一个的比喻让我们应接不暇,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可见比喻有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它将丰富的联想与人的各种感官结合,把人体的不同感觉从不同角度展现听觉之美。如果说王小玉演唱精彩绝伦,那么刘鹗的文采则将这种精彩推上了无可攀比的颠峰!
《老残游记》共20回。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学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
余音绕梁戚戚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明பைடு நூலகம்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
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2、教师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又一次感受了中国古代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同时,也欣赏了和民间技艺同样富有魅力的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多关注中国古典艺术瑰宝,让它们开启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心灵!
六、作业设计。(全班齐读)
1、积累语言:将今天课堂上划出的运用比喻描写白妞的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每人至少背诵三句)。
黑妞:外貌装束朴实演唱叹为观止,精彩动人
作用: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侧面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绝伦。
3、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别人?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观众:开场戏园挤满了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慕名来看白妞演唱
白妞出场——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静
演唱后的评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