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眼中的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因比眼中的中国

新闻72 王伯川 2007012878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序言中讲了这样一个观点:1837年以后的西方迅速地发展壮大,迅速的在全世界建立起了优势地位。因此“似乎历史所包括的不过就是过去那些导致西方目前优势地位的特定事件,而其他事件则与历史无关”。他的意思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谈论历史只是讲和西方有关的那些地区、那些文明、那些历史事件,比如希腊的历史;而和西方无关的东西就不能被列入历史之列,比如早期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些地方的事件被列入历史只能是在西方人的足迹到达过这里以后。而同时他认为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1973年——世界上除西方以外的地区的文明已经不可忽略,所以这些地方的历史应该被人们认识。

我很同意汤因比的观点,我认为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一直都没有中断过,1973年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受到了汤因比的重视,但是直到现在我们的目光还是主要停止在西方世界,我们学的世界史讲的主要内容还是欧美的事情,有谁了解非洲或者亚洲的一些小国的历史呢?即使了解也正如汤因比所说的是在西方列强侵入之后,这些国家在我们看来只有只有一段“民族独立史”。

汤因比在序言中还说到,但到此书的中国人可能会认为书中还是过于偏重西方而对中国历史照顾的比较少。但是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书中对中国还是挺重视的,在这样一本大角度介绍世界历史的著作中,能给中国留下这么多空间确实已经很够意思了。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非常多,讲中国讲的比较详细的大概有十四章,专门讲中国的就有《中国文明》、《中国的战国时代》、《中国的百家争鸣》、《中国的秦帝国和西汉帝国》、《中国的政治分裂和她对佛教的容纳》等五章,589年后的中国历史则被并入了五章《东亚》里。和汤因比在书中给诸如波斯、印度等国的描写篇幅相比,可以看出汤因比眼中的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还是相当重要的。

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段:早期人类同样的极端落后,无法互相交流;后来,文明程度出现差别,有的地区发达,有的地区落后,而交通通讯的发展又使这一时期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最近期人们交流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文明发展的速度,这样也导致各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会拉开太大的差距。在这三段历史中汤因比认为中间阶段的历史最难描述,因为这一时期各地区的生活方式的区别达到极点。就在这一段历史中,汤因比挑出了几个“文明中心”,其中有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中美洲文明、希腊和地中海地区和中国等。在书中,汤因比经常称中国为“中华帝国”,还写到在亚欧大陆上一度出现过四大帝国并立的情况,就是中华帝国、印度地区的贵霜帝国、近欧地区的安息和罗马帝国,并且分析了各帝国之间的关系。汤因比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欧洲人很难说出的:整个地球就是由一个亚洲大陆、两个半岛欧罗巴半岛和印度半岛、两个远海岛屿非洲和美洲、一个近海岛屿澳洲以及海洋组成的。虽然不能说汤因比的眼光已经由西方挪向亚洲或中国了,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他已经更偏向我们了。

汤因比给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时间的早晚是这么排序的,两河流域和埃及位于人类文明史的最前边,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更早一点。中国和其他文明则是一千年以后的事。在谈到其他地区的一些文明时,汤因比就倾向于说这些文明是受了苏美尔或者埃及的影响,或者干脆说这些地区的文明是由非洲或者中东地区传过来的,他可能相信人类统一发祥于非洲的说法。而我更相信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明发祥,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文明发展史,其间掺杂着相互交流。

汤因比的中国文明是从商王朝开始的,我们说的夏朝可能因为文字记载和考古方面不能

证明所以没被列入历史。在这一段历史他就表现出了上边他的思想。中国的耕地最早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开来的,直到公元前500年,我们的祖先才懂得利用河谷底部的冲积层土壤,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1000年以前就已经这么做了,汤因比就说,我们的先民是以某种方式受了苏美尔文明的影响才学会了这项技术的。还有马拉战车的使用他认为是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传入中国的。对商朝的甲骨文,汤因比更有一个相似的观点,他说甲骨文是受了苏美尔文字的影响,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自苏美尔语。同样他认为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受了苏美尔语的影响。

他的这样的看法我不能完全同意,像马拉战车这样的技术可能来自亚欧大陆中心的某些游牧民族不是不可能。因为一来他们驯服马要早一点;二来他们离中国比较近,有可能把技术传入中国。但是如果说甲骨文也是受了苏美尔语的影响,结构是来自苏美尔语,我就有点不同意。以当时的交通通讯水平,从两河流域不会有太多的东西传过来,即使有极少的一点文明传播过来了,也不会丰富到足以形成像甲骨文这么成系统的语言文字。我感觉甲骨文应该是在中国本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发展才形成的。古代有些创新现在还搞不清楚它们的由来,但是不能就说它们是从一个最早出现的地方传向世界各地的。

“合久必分”,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已经成为一个定律,哪一个政治统一的朝代的统治时间都没超过过三百年(商朝的时候政治上是不统一的)。国内外的许多历史学家给出过很多原因,但是没人能说明白到底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汤因比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一定很全面,但是我认为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汤因比认为儒家的官僚体制和始终不能很好的解决的土地所有制。我曾经也看见别的人讲过相似的观点,我认为,除清朝外中国每一个王朝的灭亡都和这两个问题有关。而在隋唐以前这可能还是主要的原因。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在统治者看来是相当不错的,凡是在儒学方面造诣可以的就会被选出来充当统治阶层。但是儒士在当上了官员以后就成了土地所有者,他们还可以把这些土地财产传给儿子、孙子,并利用土地赚来的钱培养后代,使得后代又能当上官。这样经过几代的积累就形成了一些大姓、郡望,就像魏晋时期的王家。他们之间又相互扶持,相互约束。由于土地所有制不完善,使得这些人不当官也有足以养活自己的土地,并且利用已有的土地继续兼并土地,最终由于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暴乱,一个王朝到此终止。而下一个王朝的建立只是重新立一个皇帝,而这些官僚名士却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万历十五年》。里边讲的封建时代的中国的问题和汤因比的差不多。中国的儒家官僚和名士相互扶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这个体系有它自己的行为准则,很保守、很封闭、很稳定;体系中的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谁也不可能轻易的脱离它、改变它。这些官僚实际上是在以皇帝的名义统治着中国的万民,而给皇帝留下的空间并不大。中国的皇帝和日本的皇帝不一样,中国的皇帝是个世俗皇帝,随时可以被推翻;而日本的皇帝是个象征,虽然没实权,但是不能轻易被推倒。万历朝的一个宰相曾经想过改革,但是没有成功,他的下届宰相就反而觉得这样的体制很好,很稳定。最终明朝也覆亡在这群官僚手里。

另外,汤因比毕竟不是中国人,他眼中的中国还是有点狭隘。这么说的意思是汤因比所说的“中华帝国”并不是一个拥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他认为中华帝国只应该是汉族人的帝国。

汤因比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我看他的中国史里边可以发现一条隐藏线索就是汉人和汉族文明不断向外扩张,“中华帝国”的版图也就随着不断扩大。从商王朝的同化到乾隆帝对越南和缅甸的战争,汉族人在不断的同化或者征服。首先是长江、汉水和淮河流域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