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的道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广告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种消费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生活观、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等,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片面强调消费和物欲享受,就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关注。

“鳕鱼产1万个卯,母鸡只产一个卵,鳕鱼却从不咯略地叫着宣扬。所以我们嘲笑鳕鱼,赞美谦逊的母鸡,这告诉了你做广告是值得的。”所以说,广告对促进需求,引导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以促销为目标的广告因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片面强调消费和物欲享受,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美国学者Robert.L.Heilbroner曾尖锐指出:“如果让我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具有破坏力的因素,以及资本主义道德不断败坏的最主要原因——我会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广告。谁还能再找到像广告那样贬低优美的语言、玷污绝妙的思想并且不知廉耻的东西?”

一、广告内容的不真实性、误导性和欺骗性

广告中的不道德行为体现在广告内容的不真实性、误导性和欺骗性,这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告直接以虚假的承诺欺骗消费者,对社会公众的权益造成直接损害,那么,这就不仅仅是违反道德的问题,还会使广告主面临被司法及政府机关起诉的后果,因而这种广告在法治健全的国家只占少数。我国由于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建立和健全,所以存在对于虚假广告管理不严的情况,广告的欺骗性弊端也较为突出。如天津某药厂在2004年12月8日和15日《新文化报》上刊登了这样的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院士说:‘一次治疗后能让您一年内不再感冒!力比奇将成为感冒治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当事专家侯云德院士对此却一无所

知。事后他痛斥了该药厂的无德行为:“这是在欺骗全国人民,欺骗全国消费者!”另一方面就是广告使用某些手段、方法(比如夸张、对比等)只突出和强调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不告诉消费者全面的客观的信息,使用吹捧或修饰性技巧、手段美化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再加上名人明星的推波助澜,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广告的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怀疑,这对于我们提倡诚信的社会是极不协调的。

二、性感广告对女性的直接损害

自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克莱罗女孩广告首次出现以来,广告总是利用女性形象——这种消费者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符号来推销商品,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广告内容,女性形象在体现其促销价值、品牌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同时,也正在走入某种误区,这对文化时尚及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将女性形象性对象化

有人说:性是人们共同所需求的,不受任何身份的影响,最容易引起共鸣,也最容易被人记住,因此,利用这点做广告最能吸引人,只要不明说,打打擦边球无妨。的确,人们在传媒上所见到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大胆”了。2004年5月27日,湖南一家电视频道播出《暧昧语言,一则房产广告引发争议》的新闻。这则新闻指出,最近在长沙报纸媒体刊登了一则房产广告,上面出现了“突破3点,大得让你心动”“我只卖2390--2890元/平方米”“位置不同,价格不同,享受不同”等广告语,配上一个穿内衣的性感女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广告与女性”的专题讨论。除了《中国妇女报》之外,《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对这些现象提出批评。学者刘绍楹评论这些暧昧广告时说:“一些广告运用性暗示的办法刺激受众感官。这种引导包含的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格调

明显低俗。”这样赤裸裸地把性暗(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示作为广告手段,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富有新意的创意广告,更多则是违背了社会良好风尚。

2.将女性形象客体化

近年来兴起一种所谓的“美女经济”。对一些企业来说,就是要以“美女”作秀作为重要手段,吸引顾客的眼球,这使女性被物化成了一种产业,一种潮流,将女性放在毫无主体性可言的地位。这种情况在强大的传媒诱导下,“美女经济”

加剧了女性形象的物质化、商品化转换,这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现在校园就流行这么一句话“书读得多,不如会唱歌;书读得好,不如脸蛋好”,使得更多的女孩拼命节食、减肥,达到瘦身的目的,甚至进行“人造美女”,而忽略了人文专业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悄然地改变着当代女性的道德伦理观。

3.将女性形象限定于传统角色的地位之中

有研究者认为:一些媒体仅仅把女性角色定位在“家庭主妇”和“贤内助”上,就会使人忽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会对妇女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误导。的确如此,许多传媒存在选择性地反映女性形象,如过于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如无私奉献的母亲或妻子形象。宣传成功女性时,也肯定要表现其如何处理家庭责任,或者是对家人的歉疚,似乎对女人来说,无论事业如何成功,“相夫教子”也要做得好。在现代科技手段下仍不停地述说着一个男性最古老的心愿:既要贤妻良母,也要“花瓶”美女相伴。

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女性形象的表现是否准确,一定会在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中有所反映。因此,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就提出:“各国政府及有关机构提高媒体的作用,以有力地促进男女平等意识。”彭佩云同志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优化妇女发展的舆论。

三、广告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的不良影响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琳琅满目的广告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作为一种广告传媒已越来越被商家看好,而未成人(尤其是儿童)“享受”电视娱乐的兴趣又比成人浓厚得多。根据针对北京市200多名4—5岁儿童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第一就是电视广告,第二是动画片,第三是少儿节目。可见广告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而那些低俗、重经济效益、商业性、暴力性的电视广告,又直接;中击着儿童的各种感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对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有极强模仿能力、认知结构尚待完善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隐形杀手,从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

暴力、商业化、性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对少儿危害最深的内容。据记述,美国的孩子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桩。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弑亲,如校园枪击屡屡发生。中国也发生了五花八门的青少年暴力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报告中数据显示,至少有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进行各种犯罪活动。同样其他广告内容也不容忽视,如少儿节目在播《蓝猫淘气三千问》的黄金时段,打出了这样一个饮料广告:“我要把这纯洁透明的爱,献给我最爱的女孩”,这不是整个在误导学生早恋吗?在儿童节目中附以推销玩具和其他商品为目的的广告,容易导致社会趋向物质主义,侧重物质拥有,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再诸如“城市牛皮癣”等格调不高、内容非法的低俗广告,正对童稚的心灵造成污染,成为德育公害!

不良广告充斥孩子们的视野,抵消着德育的效果,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广告对社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消费文化,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