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探讨情志病的心理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探讨情志病的心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1-09-15T10:58:24.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徐淑平

[导读]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借助各种通讯工具,造成感情交流越来越少,每个人周围都有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徐淑平(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388-02

【摘要】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阐述情志病的不同类型,并针对性的为心理干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对其进行辩证分型论治,提高临床疗效。【关键词】情志病肝主疏泄心理干预

现代社会是竞争挑战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仅仅生活节奏加快,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已远大于生理疾患的困扰,同时某些生理疾患一样可以加重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个体持续保持着压力,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之诱发心理障碍,而引起情志病。

在临床上,常遇到因情志不畅所引起的各种疾患,而这些疾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如辅以一定的心理干预和疏肝解郁药物,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讨论。

1 情志病的常见因素

1.1 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借助各种通讯工具,造成感情交流越来越少,每个人周围都有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1.2 价值观的改变。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社会里,个人内部和人际间的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其认知、体验和行动有重大影响,价值冲突必然造成心理困惑。

1.3 教育的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个性和谐发展越来越变成一句空话,结果使教育者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惑,让受教育者以不健全的个性走向社会,很难适应社会。

1.4 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现代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发展,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稳定性下降,家庭支持、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下降,但相反的作用在上升。

1.5 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由于人口不断向都市集中,造成人口相对密度急剧增加,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使人们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

总之,现代社会正向个体的能力、经验、适应模式发出挑战,使个体持续保持着压力,个体经受的应激压力增加了,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则是诱发心理障碍的一个基本原因,从而引起情志病,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2 “肝主疏泄”与情志的辩证关系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在五行中将肝归属于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等方面[1]。

2.1 调节精神情志。“肝主疏泄”对人体情志能够调节和控制,使之保持正常,心情开朗,平和舒畅,使情志得到调畅。如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感等[2]。

2.2 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提升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护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2.3 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胁痛、乳房胀痛等。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可见胸胁胀痛等。

3 常见情志病辨证论治。中医以理气开郁、调理气机、调理情志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3.1 心脾两虚: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药:归脾汤加减。

3.2 心神惑乱: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喜怒无常、舌质淡、脉弦。治法:肝润缓急、养心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3.3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淡、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4 心阴亏虚: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3.5 气郁化火:情绪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6 肝阴亏虚: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视物不清、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3.7 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胸部闷胀、苔白腻、脉弦滑。治法:行气开郁、化瘀散结。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3.8 血行郁滞:精神抑郁、情绪急躁、头痛、失眠、健忘、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4 心理干预对情志病患者心理状态的调适

4.1 建立心理干预程序:以情绪调节模式和应激应对模式为理论依据。提出针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状态和原因分别进行干预的理念。类同于疾病诊治的对因和对症并举。希望通过双管齐下的干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4.2 心理干预方式: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干预形式。遵照“评估-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干预-效果评估”的程序实施心理干预。

4.3 心理干预措施

A、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准确评估。从患者入院之初,即热情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感到真诚与关爱。增强安全感与信任感、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B、针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干预。针对焦虑:采用常见的认知行为疗法,同时让患者自我放松。针对抑郁:采用理性情绪疗法、阻断患者的负面思维、开导劝慰。

C、针对患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干预:纠正不当的认知,加强社会的支持,加强与家人沟通交流,帮助患者建立和协调好人际关系,减少心理应激因素的产生[3]。

总之,中医 “肝主疏泄” 理论对于分析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情志不畅,气血失调,引起各种生理疾患,反之,各种生理疾患也可引起情志不畅而诱发情志病。在预防和治疗情志病的同时,辅以适当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开朗、神清气爽和舒适平和的情绪,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心理干预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许多疾患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心理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应走在治疗和保健的前面,在疾病的初始阶段就进行心理干预,减少情志病的发病率,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严灿,邓中炎,吴伟康等.从心里应激理论研究肝主疏泄脏象本质[J].中医杂志,2001,42(1):8-10. [2]王宪龄,崔姗姗,张影等.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J].中医研究,2010,23(9):4-6. [3]吕珍凤.浅谈情志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