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发展新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教育发展及其新趋势

思考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问题二:教育的主要功能?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动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工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良好的,提升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水平。

(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法发展

(4)教育的间接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

问题三:教师是什么?

是传道、解惑、授业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是农夫,除草。

记录人温馨提示:今年刚刚考过高中教师资格证,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对象、功能、原则、教师角色等,及向教授讲的内容可参阅《教育学》。

一、国际特殊教育发展总的趋势

观点:“福利时代”-“权利时代”

主要标志为2006年12月13晶通过、2007年3月11日146个国家签署、2008年5月3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一个重要原则:是保障残障人全面融入及有效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权利。

安置:机构-一体化-一融合(全纳)

一、基本理念

(一)对残疾人的生命观

恐惧、灭绝-歧视、隔离-融合、共存

(二)服务观点改变:从缺陷到权利

缺陷-潜力-水平-功能-权利(人权和尊严)

生活质量(个人生活幸福)

支持性教育

模式图:在融合的环境中受教育

个别化支持计划

(三)服务模式的转变

医疗——社会

1、医疗模式理念

2、残疾人是被动的、病态的、不能独立的、是需要医疗和就记得群体。

3、社会活动分为:正常人活动和残疾人活动(正常人是创造社会财富,残疾人消耗财富)

4、社会模式理论:

5、残疾人是社会施与

6、

(四)不同理论下的实践理论

1、前理论期:慈善及宗教社会福音

(19世纪——80年代)

2、第一代理论:缺陷补偿的理论(水平)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40年代)

3、第二代理论:融合教育的理论(参与)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4、第三代理论:生活质量的理论(权利)

(20世纪80年代——现在)

二、特殊教育课程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诞生与课程理念

1、聋校

2、盲校

1784年,法国“盲人之父”的霍。

3、培智学校

1837年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塞甘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培智学校。造成智力落后的原因是因为各种感觉被剥夺。

(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经历的阶段

1、第一阶段(18世纪-80中叶)隔离阶段

课程理念:注重职业教育和感官认知水平训练。

盲校:培养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家

培智:运动和各种感觉的物理训练,智力康复训练

2、第二阶段(20中叶-90中期)一体化教育阶段

课程理念:偏重趋向与普通教育接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级中期-现在)全纳教育阶段

课程理念:注重对特殊儿童需要的满足

课程模式:以学生需求出发,以个别化计划为导向,以生活经验、个体需求与水平、环境自然与社会支持为主要内容。采用课程的“通用设计”。

课程实施:注重参与与合作。一是特殊教育课程中的师生合作与学生参与。二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三是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辅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融合教育的发展

1、特殊教育在1950年代之前身心障碍的学生的学习安置一直都是以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班、特殊学校与教养机构为主。

2、1950年氏的美国民权运动与1960年代到1970年初期教育机会均等的兴起,和欧洲特殊教育正常化原则的收进才逐渐打破隔离教育的落离。

3、民权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及公立学校教育,使得少数种族长久以来在特殊教育与安置中占有不均衡的比例而受批评,教育界也兴起改革要求的声浪,回归主流运动及蕴运而生;而教育机会均更为身心障碍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奠定社会基础。

解读:四川省指定重师大一定要招残疾人大学生,至少说明已经有这个意识,需要专业人员的努力才能达到。

(一)融合教育概念:

融合教育,原野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

(二)融合教育发展经历的阶段

1、当代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

回归主流

反标签化

融合教育

2、解读:贴标签化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出来。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给予什么样的协助。

3、举例1:标签案例:初二的男生有刻板行为,眨眼情。后来知道是一种病,老师告诉全班同学,以为这样做能够协助他,不过事实上,他比较敏感,对同学言行更加在意,病情更加恶化。医生更加给他贴上标签,他的行为更加严重。解决办法:建议转校或转班,不要告诉其他人他的病情,不贴标签,那位学生心理上没有负担,慢慢他的病情转好。

举例2:融合教育,家长权利意识增强,一位智障学生在正常班级读书,一个不让读,一个说按学区分,一个早上送,一个早上堵不让送,后来叫过去处理,建议去特殊学校,家长不愿意。

举例3:学区房,房价涨、假离婚等,说明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特殊教育也如此。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

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得到积极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对“隔离式”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隔离有碍于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举例1:天才儿童,9岁考取大学,与19岁的学生一起在宿舍,想象一下,在宿舍里谈话的内容,孩子才9岁,心理变化很大。个性好强好胜。一定要参加全国高考。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阶段强调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特殊教育学界的“反标签化”,反标签评估中“纯医学观点”以及倡导“无歧视评估”为主要标志。

解读:一般没事不要去做测评,测了也没什么意义,测不好还有心理阴影。倡导者指出标签化的评估会给特殊儿童一生的发展带来很多负责影响,主张理多地从社会心理角度注重儿童教育。

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到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