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旁观者》读后感

读大学期间初次接触管理学这门学科就知道了彼得.德鲁克这个大名,现代管理学之父,学校逸夫楼里还塑有他的半身铜像。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也奠定他管理大师的地位。

未读《旁观者》时,我曾认为会是艰涩难懂的深奥理论,初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老人的回忆录,从孩提到暮年六十轮回的人生经历,以旁观者的身份将所观所想娓娓道来但确又那么铿锵有力。彼得.德鲁克大师一生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几件重要的大事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但这些本来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在他的叙述中却显得波澜不惊,就像微风吹过池塘泛起的涟漪。显赫的家世,书香门第的家庭,让他从小就接触了现在听来耳熟能详的政治家、银行家、艺术家、哲学家,但在他的叙述中他们就像是邻家长辈一样,让人觉得他们仿佛不是高高在上,顶着光环的名人,而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缺点和瑕疵,这或许就是大师的魅力所在,闲庭信步间笑看花开花落,这或许与管理不搭边,但却是我读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是如此”,这句话是整本书的开场白,我想这也许就是书名的由来。真要说到与管理学的结合,介于我个人学识与经历的局限性,我对第三章

《怀恩师》感触最深,所以也想对该部分谈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们每个人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过自己认为的好老师,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现在人生产生影响。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可能是大家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最直观定性。但读完第三章《怀恩师》,我猛然间觉得其实教师也是一个管理者,教育本身就是管理。

首先,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每个学生的特点不一样,擅长的领域不一样,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而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管理人,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或者特点安排适应的岗位就是管理的基础奥义。在这方面教育和管理实际上是相通的。汉高祖刘邦曾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军粮,吾不及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假使汉初三杰的岗位换一下,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提到“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合适的教育方式”。彼得.德鲁克幼年的启蒙恩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似乎就应证了这句话。在书中,彼得.德鲁克是这么描述恩师教育方式的:她花几天或几星期去观察学生的表现,思考每个学生的能力,他们该怎么做。她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出一套课程,然后让学生各自发展,自己在一旁观看。她还不断得催促学生在原来做的不错的地方力求突破。她总是和颜悦色,但不常称赞学生,当然学生若表现不错,她还

是会让他们知道。

其次好的教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与管理中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又显得不谋和。彼得.德鲁克在书中提到,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让他学到:高品质的教导与学习,充沛的活力与乐趣,这些都可并行不悖。彼得.德鲁克20岁出头就在大学教书,并终身以教书、著书为业,他在书中坦言,如果没有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他这一辈子大概都不想教书。可见好的教育如此重要,好的教育可以成就一个人,好的管理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思考生活,或许就能体味到人生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