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70分)
1、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

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②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
③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这主要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5、唯一两获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宁肯为了写《蒙面之城》,在西藏生活了2年。

他原以为到了西藏肯定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但事实却相反。

后经过15年的生活磨砺,才完成了这种超越。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与上升性B.真理都有条件和范围
C.人的认识水平是无限的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6、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黄旭华,亲自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获得了核潜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这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0、右图漫画《望而生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对象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感知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事物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

这说明()
A.人们难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12、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13、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介绍了“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成就,说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这表明()
①科学构想源自实践,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②实践高于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发展的,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客观的,真理能够精准预测现实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4、恩格斯说:“谁想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这说明 (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发展真理;
④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要敢于坚持真理;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③④
15、目前,转基因技术备受人们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它能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反对者则从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等方面提出质疑。

这说明()
①认识因对同一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认识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2014年8月,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促使小学生在农事实践中健康成长。

其哲学依据在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受实践能力制约D.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1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如何施政和推进改革时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下列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②③
B. ①④
C.①③
D.②④
18、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之所以强调“更要与真理为友”,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追求真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C.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D.追求真理是学生成长的最终目的
19、倒洗澡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实验。

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出()
①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基础②真理与怀疑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12年1月31日,袁隆平荣获马哈蒂尔科学奖。

他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冲破育种经典理论束缚,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

这表明()
A.事物的发展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代替旧事物
B.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的固有认识创造新联系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取得创新性成果
22、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下列说法与毛泽东的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打柴问樵夫,渡船问艄公
B.学以致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经过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23、3D打印又称三维打印,其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种“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2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道理的有:()
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②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长体矣——荀子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⑤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
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2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回顾所研究过的课题时,重视实践,我感到十分重要。

”以下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7、人类探测器终于登上了彗星!经过十年的飞行,2014年11月12日,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所搭载的登陆器“菲莱”在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彗核上成功登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体现了()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8、“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客观的 C.真理有是非标准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29、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
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下列诗句中,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2、观察下图,图中右侧的白色矩形要显得比左侧的黑色矩形大,其实两个矩形是一样大的。

最近,科学家对这一长期令人困惑的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

原来人眼有响应明暗的功能,亮和暗在人眼视网膜上的处理过程由两个不同的通道完成。

这说明()
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③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真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说道:“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

但是现在,在严肃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可行性的分析文章。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的②社会科学规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
③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
35、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

”这说明()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价值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上形成的
二、探究题(共30 分)
36、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

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

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

这些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7、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38、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39、材料:从2013年1月7日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

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

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姓名:班级: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社会实践及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要求认识也要随之变化发展,使主观符合客观。

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④两项虽然正确,它们不是根本原因,不能入选。

因此,本题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实践决定认识、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2、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①③④体现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能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A项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C、D两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A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实践是在主观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能够把主、客观加以对照,从而成为检验标准。

故选A。

BCD没有体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A
【解析】
试题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6、C
7、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没有涉及矛盾,故排除。

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黄旭华亲自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入选。

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没有涉及认识得到发展,故排除。

D选项观点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实践引向歧途,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D
【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一概而论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排除。

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三人成虎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故排除。

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百感交集与认识反复性无限性无关,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千虑一得,强调通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强调认识反复性、无限性,故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9、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表明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C 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D
1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在平面内和在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是不同的,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有可能会变成谬误,D正确;A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2、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活动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否认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否认客观物质性,故排除。

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观点认为实践与动物没有区别,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

C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杜威的观点并没有涉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故排除。

考点: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13、B
14、B
1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对同一客观对象,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能力、价值观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①④正确;②与题意无关;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③说法错误。

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相关知识。

1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李克强总理的话阐述如何施政和推进改革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①“要躬行”,要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④“实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②论述的是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③强调勤奋、思考的重要性。

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A错误,不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追求真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B符合题意,应选;C不符题意,不选;追求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D错误,不选,故答案选B。

19、D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

③④正确且适合题意;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发展的基础也是实践,①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D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体现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选D;①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选,并且材料中没有体现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②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即通过实践把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变为现实,与材料无关。

【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1、C
22、C
【解析】“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选C。

A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D错误,经过实践检验的不一定是真理,可能是谬误。

【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3D打印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3D打印在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 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表明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进步而变化发展。

A、B、D三项均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题意,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C项。

24、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既说明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手段、内容、形式、规模、水平及深度不同,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历史性特征;也说明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

由此可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④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 A
26、C
【解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并不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排除。

②③选项观点错误,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排除。

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实践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也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7、D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体现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同时还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人类在彗星上成功登陆,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入选。

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并没有关系,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世界的物质性
2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鱼和水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得出的认识是不同的”,表明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由此可见,答案是D项。

29、D
【解析】
试题分析:萧伯纳和周国平对人生的两大悲剧和两大快乐的不同的认识,说明人们的认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可能不同,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虽然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答案选D。

考点:影响认识的因素
30、C
【解析】①表述有误,亲身的实践经验与他人的实践经验是一样的,不能认为谁比谁更可靠;材料没有体现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③不符合题意;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获得结论,可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符合题意;经过实践检验最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

31、C
【解析】“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的哲学寓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

A说明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不符题意,不选;B说明的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符题意,不选;D说明的是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不符题意,不选;答案C正确。

32、C
【解析】科学家对图中两个矩形是一样大,这一长期令人困惑的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真理性认识,②④正确。

①与题干无关,不选。

题干没说违背规律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本题正确答案选C。

33、D
解析: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转化的,所以①观点错误,不能入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社会科学可以影响或引导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并不规定其方向(更何况文学是否隶属于社会科学尚不确定),所以②不选;以前时间旅行仅仅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之中,而现在理论物理学家开始研究时间旅行的可行性,说明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所以③入选;时间旅行从文学想像领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所以④入选。

34、
【答案】 A
【解析】人对自然千百年来态度的变化说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①符合题意;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存在先对立后统一的说法,③说法错误;人与自然接触的越深入,矛盾越加明显,②符合题意;④说法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自然的认识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考点】对立统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35、B
二、探究题
36、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37、
38、(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政府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政府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铁腕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政府尊重客观规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到“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美丽中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