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专题系列之五十八】知识管理中如何实现“场景化协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管理专题系列之五十八】知识管理中如何实现“场景化协
同”
——知识管理场景化协同模型的建构过程分析
知识管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与实践,从一开始的文档化知识管理,逐渐向知识的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产生了不少的创新理论模型和优秀实践案例。

在近几年,从企业实践角度,知识管理越来越强调与实际业务的结合及协同,特别是面向不同业务场景,需要有针对性地筛选并建立协同模型,将知识与实际业务紧密融合,改变以往的知识与业务“两张皮”的状况。

由此,在企业的具体应用场景下,如何实现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成了一个新的命题。

试着给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下一个基本定义:在企业具体的业务过程中,根据不同场景/业务的要求,通过有效的协同模型,将完成某项工作的人、知识与业务/任务要求融合为一体,以此建立完成某项工作的标准工作包,为后续类似工作参考,进一步实现知识工作的标准化。

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需要厘清一个基本前提:不是所有的业务场景,都需要知识管理与实际业务的融合。

对于一些标准化、固化的业务,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工作规范/标准,那么这些工作完全可以基于规范开展,没有必要再增加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没有必要为了知识管理而增加一些工作和管理的成本。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首先要对企业内不同的业务场景,进行筛选分析,明确哪些场景需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方法/工具,实现有效的场景化协同。

一般来讲,三类业务工作可以考虑“场景化协同”:
需要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工作:这类工作不难筛选,特别是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有相当比例的业务工作需要有创新,无论是基于客户的需求创新,还是技术发展的创新,它不是简单地复制以往案例或经验,要求创造性地完成;
●涉及到多人/多岗位协作完成的工作:这类工作需要做一定的精选,特别是对
于在不同岗位之间信息/文档/知识交互比较多的工作,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具体场景下的协同;
●所完成的成果没有严格标准限定的工作:这类工作在知识密集型企业或项目型
公司很常见,往往会以任务的形式出现,某项工作也会基于客户的需求而变化,产出成果不固定。

针对于以上三类工作,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具体场景下的协同模型,以保证将工作过程中的人、知识与业务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更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

概括来讲,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可以从“规划设计”、“执行监控”、“反馈优化”三个层面展开。

1.知识管理场景化协同:规划设计
所谓场景化协同的规划设计,需要针对确定的具体业务/业务场景,明确任务、知识及人员的三方面要求,建立好协同模型,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按此展开。

具体来讲,此过程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业务/任务梳理与规划、知识整理与应用和人员界定与管理机制明确。

1)业务/任务梳理与规划
如同以上分析,当明确了哪些业务/业务场景需要进行协同,还要根据该项业务/任务的具体要求明确相关的子任务及工作细节。

●定义业务/任务说明:根据工作要求/客户需求等,确定某项业务/任务的具体说
明,主要明确要做什么以及做成什么。

这是所有协同工作展开的核心,作为不同层面协同的终极目标。

●确定业务/任务要求:根据以上定义清晰的工作说明,确定具体的工作成果要
求,如,在什么时间完成,产出的成果是什么,等等。

●确定业务/任务的完成方式: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完成此项工作的方式,是个
人单独完成,还是多人协作完成;是多份分工完成后再汇总,还是多轮次的讨论完成。

这些方式的界定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协同的工作效率。

2)知识整理与应用
在明确了具体场景下的工作要求后,需要认真分析这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作为完成工作的支撑。

●界定相关知识范围:根据业务/任务要求,从存量知识集合中明确可使用的知
识范围。

这里的“存量知识集合”既包括内部已有的成果、经验类知识,也包括可获得外部知识内容。

进一步,对应工作要求,初步框定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参考、借鉴的知识范围,如以往案例、研究报告等。

●确定知识来源并整理:在界定了知识范围之后,需要从知识的可达性进行分
析,明确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哪些知识内容,比如,对于外部的知识,是通过人工收集方式,还是数据库对接的方式获得;对于内部知识,哪些既有的资料,可以拿到并参考使用?综合之后,形成具体的针对这些工作可参考的知识集合。

●确定知识应用方式:结合业务/任务要求,进一步界定这些可参考的只是通过
什么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如何推送或传递到相关业务环节及工作人员处,是通过会议交流方式,还是通过后台的信息系统自动推送,等等,保证“手边即可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

3)人员的界定与管理机制明确
凡是涉及到协同的工作,都需要不同角色人员的参与,因此,在这些工作中,哪些角色承担什么职责,以及管理机制是什么,这些管理性的要求要定义清楚,以保证协同工作的有序开展。

●界定人员角色与职责:任何需要协同完成的工作,都是需要多个角色参与的,
那么就要针对具体的工作要求,清晰定义出该项工作对应的专家、主导者、参与者及汇报对象等不同角色是谁,以及在工作完成过程中,各个角色应该承担什么工作职责。

●确定人员参与方式及管理要求:根据业务/任务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不同角色
人员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具体工作中,以及相关的管理要求,如参与频率、时间要求等,形成配套的管理机制。

同时,需要界定清楚任务的参与者与监督者两个管理角色分工。

综合以上三步工作,可以基于具体的业务场景,规划构建清晰的场景化协同模型,接下来,需要根据此模型,展开工作,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触发开展动态的调整,以更好满足具体工作的要求。

2.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执行监控
在规划清楚场景化协同模型的基础上,要保证相关工作高效、高质量的开展,还需要严格的执行与监控。

具体来讲,此过程需要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驱动执行和动态模型调整。

1)人工/自动化驱动执行
无论是通过自动化方式,还是人工方式,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效的驱动,可以通过类似于项目/工作计划的方式,固化相关执行步骤,并推动不同角色人员参与到具体工作中。

●确定具体执行计划:基于对具体场景化模型的设定,可以考虑采用wbs分解
的方式,根据任务要求和人员参与要求,排定执行计划,对于关键的节点/里程碑,作为监督检查的控制点。

●人工/自动化驱动执行:结合具体的执行计划,如果有业务流程自动化工具支
撑,可以将其计划和模型固化其中,通过系统的自动提醒,驱动相关工作的完成;如果没有业务流程自动化工具,就需要考虑任务监督者的监督驱动,可以设定专岗,按具体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定时或按任务要求,监督检查相关工作的完成。

2)动态模型调整
对于任何一项协同工作的开展,无法保证初始的设定可以完美地执行,因此,此过程中,需要结合执行过程的监督,对于工作中无法逾越的难点,提供触发调整机制,对协同工作模型进行动态的调整。

可以理解,此过程一旦启动,将回溯到“规划设计”过程,重新优化场景协同模型。

整个驱动执行过程,是场景化协同模型的落地过程,也是验证模型是否适合的过程,因此,在驱动执行过程中,除了基于监督进行监控调整之外,还需要为下一步反馈优化提供输入。

3.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反馈优化
一项工作完成后,事后的总结很关键,可以综合总结这些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反馈到具体场景的协同模型中,便于未来同类型工作开展时综合参考,建立更准确的协同模型。

因此,此过程需要关注两项任务:工作完成总结和成果反馈优化。

1)工作完成总结
根据设定的协同工作模型,结合具体的工作执行及成果完成情况,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整体工作的知识地图,涵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工作成果与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这个过程也是“增量”知识产生的过程,而增量知识反馈到已有的知识集合中,进一步充实未来可综合利用的知识内容。

2)成果反馈优化
对于在具体业务场景下所完成的总体工作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成果提炼或知识萃取,形成可供同类工作参考借鉴的可复用知识内容,这些有价值的知识总结可以作为后续类似场景协同模型的标准参考,从而提升未来这些工作的完成质量与工作要求。

通过以上的过程,围绕规划设计、执行监控以及反馈优化,可以针对某类具体业务场景形成一系列的工作成果,包括知识成果及管理成果等,这些内容又可以进行三方面的延展:
●建立面向某类工作形成标准工作包:通过多频次、类似场景的工作总结,可以
在企业内部形成某类工作的标准工作包,涵盖工作要求、知识要求及人员要求等,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标准化的场景协同模型。

●建立面向某类工作的项目计划及管理要求:对于需要多角色、多环节协同的工
作,短时间内无法建立标准的场景协同模型,可以考虑参考已有的部分成果,建立针对这些工作的标准项目计划和管理要求,形成具体的模板,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复用。

●建立面向岗位(角色)的知识应用模型:从岗位/角色维度,多个场景应用实
例的综合分析,可以抽取建立面向某岗位(角色)的知识应用模型,明确企业
内对某些具体岗位的应知应会、技能、项目经验等具体要求,为人员的培养及工作职能的界定提供支撑。

知识管理本身是一个重实践的命题,而知识管理的场景化协同只是其中一个具体的实践课题,虽然可以从理论及方法角度,进行初始的设计分解,但具体应用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挑战,对于以上提及的步骤/方法,肯定会有完善、调整,企业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不必“削足适履”,可以考虑如何结合自身的具体业务,把知识与业务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建立起满足具体业务场景要求的协同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