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有一妻一妾》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餍:也写作“厌”,满足,这里指“吃饱”。 反:通“返”。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 第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个“之”,动词,“到”。
第一段:齐人的诡秘行动及炫耀,引 起了妻子的怀疑,她要探个究竟。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则 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重 复了一遍,为什么?
课文分析 2.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 让他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参考答案:用比喻
课文分析——3.文中哪一段用了比喻?这一段共用了几个 比喻?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共用了五个比喻: 禾苗——人民 禾苗枯槁——人民处于暴政下痛苦生活 旱苗盼雨——人民盼望不嗜人的君王 禾苗茂盛——人民在仁政下生活 由水之就下——民之归附,实行仁政的效果
《孟子》简介
• 《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全书共7篇,每篇又分为上下篇,共126章,约 35000字,被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孟子 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其议论尖锐,机 智而雄辩。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重点难点】鉴赏故事叙述的精妙,把握寓意。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 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
明确:而未尝有显者来
蚤:通“早”; 蚤起,施从 施:通“迤”,斜行; 国中:京城。 良人之所之,遍 墦:坟墓;道,方法; 国中无与立谈者。 其余:(古今异义)今,“剩 卒之东郭墦间, 余”, 本文“他留下来的(祭 品)”。
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 品读: 他:此其为餍足 1.“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2.“不足,又顾而之他。” 之道也。
3.“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2.判断句式。
第二段:妻子跟踪,良人真相显露。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 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 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是 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 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 这样改好不好?
明确:
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 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兴冲冲地继 续吹嘘夸耀,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 增强了讽刺性。
•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 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 矣!”
• 所以:“用……的方法、手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 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他把孔子“仁”的观 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 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战国中期,正当“百家争鸣” 的时代,社会更加动荡,思想也更加活跃。孟子在继承孔 子学说,形成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以及与墨家、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从而 确定了他在儒学中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寓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就应该“及时 改正,不可拖延。
ຫໍສະໝຸດ Baidu 孟子见梁襄王
•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 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 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 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孟子到达魏国的都城大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 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 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 •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 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 的一贯思想。 谁能统一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 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朗读课文《齐人有一妻一妾》
• 本篇选自《孟子离娄下》。 《孟子离娄下》共 33章,通过孟子的言论及他与学生的对话,阐述 仁义和中庸之道的思想观点。 瞷(jiàn)
墦(fán)
讪(shàn)
施(yí)从良人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 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 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 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 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基础知识-字词正音
卒然 沛然 嗜杀 枯槁 恶乎定
cù pèi shì
gǎo
wū
基础知识-解释下列红色的字
1.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语:告诉 就:走近 畏:害怕, 畏惧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恶:何,怎么 3.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嗜:爱好,喜欢 一:统一 4.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领:脖子 6.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 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 王的印象不好。(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 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无人君样子,无人君 威严。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 教养。 )
• “卒然问曰”: 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 着的人君气度。 •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言谈中 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第三段:妻妾羞惭悔恨,良人丑态毕现。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 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结尾一段:“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 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译文: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 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 真少啦!
5.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能不能一之?
参考答案:不能
结合选文1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 措施? 明确: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 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 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 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 原因。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 月间的枯苗需雨。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 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 “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 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 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导入语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 “仁”的主张,提出来“仁政”说,我们曾学过《寡 人之于国也》一文,孟子在此文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 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 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 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列举的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 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 们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
所谓“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人或 动物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 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 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其“虚 托”的故事部分,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 其“蕴涵”着的哲理或启迪意义,指导我们的 生活和人生。
《日攘一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 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 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 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 已矣,何待来年?”
选文4:
原文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 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 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 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 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 之?’”
本文为何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一是 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 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 人物内在品格的猥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 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 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 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是两种道 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寓言故事”说理
选文3:
•选文3译文——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
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先减 轻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实行,怎么样?”孟子说: “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居一只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预备减少一些, 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下年就完全不偷了。’如果 知道这种行为不正当,便应赶快停止下来,为什么 要等到下年呢?”
课文分析 4.孟子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参考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 样,天下莫不与也)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 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 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基础知识——文中 “之”字的用法
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 :
• ②结构助词,如:
• ①代词,如: “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
•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 “则苗浡然兴之矣” •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选文4翻译】
•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 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 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 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 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 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 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 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 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 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 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 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 希:很少。
• 第四段: 揭示寓意。讽刺了那些为寻求 富贵利达而不顾羞耻、不择手段的人。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 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 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
你 认 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齐 人”吗? 明确 :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 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时 ,没有人做与 “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 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 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 矛头从寓言故事中延伸出来,瞄准了许许 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
讪:讥讽 其妻归,告 中庭:庭院中。 其妾曰:“良人 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者,所仰望而终 骄:形—动,显威风 身也。今若此!” 品读: 与其妾讪其良人,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 此!” 而相泣于中庭。 2.“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而良人未之知也, 文言句式: 施施从外来,骄 1.判断句式; 其妻妾。 2.倒装句式: (1)状语后置,“相泣于中庭”; (2)宾语前置,“而良人未之知也”。
第一段:齐人的诡秘行动及炫耀,引 起了妻子的怀疑,她要探个究竟。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则 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重 复了一遍,为什么?
课文分析 2.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 让他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参考答案:用比喻
课文分析——3.文中哪一段用了比喻?这一段共用了几个 比喻?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共用了五个比喻: 禾苗——人民 禾苗枯槁——人民处于暴政下痛苦生活 旱苗盼雨——人民盼望不嗜人的君王 禾苗茂盛——人民在仁政下生活 由水之就下——民之归附,实行仁政的效果
《孟子》简介
• 《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全书共7篇,每篇又分为上下篇,共126章,约 35000字,被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孟子 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其议论尖锐,机 智而雄辩。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重点难点】鉴赏故事叙述的精妙,把握寓意。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 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
明确:而未尝有显者来
蚤:通“早”; 蚤起,施从 施:通“迤”,斜行; 国中:京城。 良人之所之,遍 墦:坟墓;道,方法; 国中无与立谈者。 其余:(古今异义)今,“剩 卒之东郭墦间, 余”, 本文“他留下来的(祭 品)”。
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 品读: 他:此其为餍足 1.“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2.“不足,又顾而之他。” 之道也。
3.“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2.判断句式。
第二段:妻子跟踪,良人真相显露。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 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 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是 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 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 这样改好不好?
明确:
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 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兴冲冲地继 续吹嘘夸耀,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 增强了讽刺性。
•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 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 矣!”
• 所以:“用……的方法、手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 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他把孔子“仁”的观 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 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战国中期,正当“百家争鸣” 的时代,社会更加动荡,思想也更加活跃。孟子在继承孔 子学说,形成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以及与墨家、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从而 确定了他在儒学中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寓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就应该“及时 改正,不可拖延。
ຫໍສະໝຸດ Baidu 孟子见梁襄王
•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 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 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 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孟子到达魏国的都城大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 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 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 •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 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 的一贯思想。 谁能统一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 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朗读课文《齐人有一妻一妾》
• 本篇选自《孟子离娄下》。 《孟子离娄下》共 33章,通过孟子的言论及他与学生的对话,阐述 仁义和中庸之道的思想观点。 瞷(jiàn)
墦(fán)
讪(shàn)
施(yí)从良人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 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 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 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 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基础知识-字词正音
卒然 沛然 嗜杀 枯槁 恶乎定
cù pèi shì
gǎo
wū
基础知识-解释下列红色的字
1.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语:告诉 就:走近 畏:害怕, 畏惧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恶:何,怎么 3.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嗜:爱好,喜欢 一:统一 4.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领:脖子 6.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 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 王的印象不好。(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 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无人君样子,无人君 威严。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 教养。 )
• “卒然问曰”: 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 着的人君气度。 •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言谈中 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第三段:妻妾羞惭悔恨,良人丑态毕现。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 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结尾一段:“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 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译文: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 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 真少啦!
5.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能不能一之?
参考答案:不能
结合选文1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 措施? 明确: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 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 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 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 原因。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 月间的枯苗需雨。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 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 “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 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 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导入语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 “仁”的主张,提出来“仁政”说,我们曾学过《寡 人之于国也》一文,孟子在此文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 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 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 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列举的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 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 们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
所谓“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人或 动物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 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 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其“虚 托”的故事部分,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 其“蕴涵”着的哲理或启迪意义,指导我们的 生活和人生。
《日攘一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 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 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 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 已矣,何待来年?”
选文4:
原文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 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 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 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 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 之?’”
本文为何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一是 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 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 人物内在品格的猥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 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 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 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是两种道 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寓言故事”说理
选文3:
•选文3译文——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
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先减 轻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实行,怎么样?”孟子说: “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居一只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预备减少一些, 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下年就完全不偷了。’如果 知道这种行为不正当,便应赶快停止下来,为什么 要等到下年呢?”
课文分析 4.孟子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参考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 样,天下莫不与也)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 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 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基础知识——文中 “之”字的用法
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 :
• ②结构助词,如:
• ①代词,如: “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
•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 “则苗浡然兴之矣” •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选文4翻译】
•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 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 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 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 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 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 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 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 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 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 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 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 希:很少。
• 第四段: 揭示寓意。讽刺了那些为寻求 富贵利达而不顾羞耻、不择手段的人。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 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 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
你 认 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齐 人”吗? 明确 :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 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时 ,没有人做与 “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 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 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 矛头从寓言故事中延伸出来,瞄准了许许 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
讪:讥讽 其妻归,告 中庭:庭院中。 其妾曰:“良人 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者,所仰望而终 骄:形—动,显威风 身也。今若此!” 品读: 与其妾讪其良人,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 此!” 而相泣于中庭。 2.“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而良人未之知也, 文言句式: 施施从外来,骄 1.判断句式; 其妻妾。 2.倒装句式: (1)状语后置,“相泣于中庭”; (2)宾语前置,“而良人未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