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食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食俗
学生姓名:王赟张雷
内容摘要:陕西独特的风味特色和精湛的烹调技术,素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
在饮食烹调、调味、菜品的色泽、食品原料的选择上别具一格。
本文按照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从陕西三个食风区:关中平原食风区、陕北高原食风区和陕南山区食风区论述了不同地区食俗的不同,从中总结出陕西食俗的多样性及差异性,为陕西民俗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
关键词:陕西食俗民俗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陕西的美食不可不提。
陕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陕西有着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
《朱子诗传》云:“秦之佑,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汉书·地理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
务本业。
”在饮食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带有地方色彩的食俗。
一、陕西食俗概述
回顾历史,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和 4 个农民政权,都在陕西的长安及其附近建立过都城。
这5个王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
反映在饮食习俗方面,即陕西独特的风味特色和精湛的烹调技术,素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
在饮食烹调上,无论酿,汆、炸、炖、炒、烧、烤、烩、蒸、煮,或煎、扒、涮、爆等技巧都特别讲究火功;在调味上,料重味浓,以酸辣见长。
在菜品的色泽方面,能保持原料的原有色泽。
如“奶汤锅子鱼”、“红烧肉”、“枸杞炖银耳”,都保持原鱼、原肉、原枸杞的本色;在食品原料的选择上,一般采用地方特产的优质品种。
同样是鸡、鱼、鸭,由于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烹调出的菜肴味道也迥然不同。
如非三爻村的倭倭鸡不做“葫芦鸡”,非黄河鲤鱼不做锅子鱼等。
另外,陕西菜还讲精选时鲜,粗料细做。
如“金边白莱”、“油炸香椿鱼”,就是用极普通的白菜、香椿芽制做的。
就其特色而言,“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
二、陕西三大食风区
按照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陕西可划分为三个食风区:关中平原食风区、陕北高原食风区和陕南山区食风区。
(一)陕北高原食风
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纬度较高,无霜期短,粮食以谷(小米)为主,兼产荞麦等杂粮。
历史上,这里是民族杂居区,现在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
一、日常食俗
在旧时代,陕北人民生活贫困,常常是糠菜半年粮,所谓“借的吃,打的还,跟上碌碡过个年”。
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红红火火,二月里捏捏搁搁,三月里菜儿抹合,四月里豌豆角角,五月里白面蒸馍。
”解放后,陕北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民生活才大大改善。
陕北人多一日三餐。
冬天白日短,也有吃两顿的。
农忙时的三餐,早、午饭多在地里吃,晚饭回家吃。
俗话说:“早饭要早,午饭要饱,晚
饭要少。
”有的地方吃晚饭叫“喝汤”。
人们认为晚饭少吃,对身体有利。
当地的家常饭少说也有二三十种。
最常吃的是黄米捞饭。
因谷子耐旱抗风,适于陕北山梁沟峁上种植,米的质量也好。
制作时,将黄米下锅煮开花后,捞出入蒸笼蒸熟,即可吃饭喝汤。
童谣里有:“摆溜溜,摆溜溜,黄米捞饭炒肉肉。
”其他的还有如钱钱饭(豆钱钱)、荞面疙凸、荞面饸饹、抿尖、熟米炒面等。
洋芋(马铃薯、土豆),陕北人多称它“山药蛋”,是陕北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食品,平日做菜,有洋芋片、洋芋丝、洋芋擦擦、洋芋不拉及“炮洋芋”,皆美味可口。
陕北人民喜欢吃菜,入冬时,家家都要腌几大缸白菜、萝卜、蔓青等。
喜欢将猪肉与酸白菜同熬。
如果是合合饭(多种原料混制),大多少不了洋芋片,蒸馍馍时多配南瓜、红薯(甘薯)。
平日吃饭,旁边有菜盆,吃馍馍时,菜是自舀自吃。
也喜吃羊肉,羊肉的吃法同蒙、维等兄弟民族的手抓羊肉相似。
陕北各地有不少名产名食,例如延长的斤梨、红枣,延安的米酒油糕,延川的黄梨,吴旗的米醋,甘泉的美水酒,志丹县的羊肉、山桃,宜川的小米、黄鲤鱼,洛川的苹果,黄龙的大板栗、核桃,神木的红豆,榆林的香哪、羊肉,府谷的果干、番红,横山的山羊肉,绥德的旋饼,定边的咸盐,米脂的花生,佳县的大红枣等,可以说县县都有宝。
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很多,如:果馅、羊杂碎(羊下水)、枣糕、火烧、油糕等。
二、岁时食俗
1.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起,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碌了。
要赶集买红纸、年画,扫窑洞,糊灶围子,剪窑花糊灯笼。
最辛苦的当然还是准备年茶饭。
年茶饭是过年的传统食品,一般要吃到正月底。
除自家食用外,亲友邻居间还要相互馈赠,表示友好,也能显示各家主妇的烹饪水平。
年茶饭主要有黄米馍馍、炸糕、摊黄、油窟连和花儿小馍等。
黄米馍馍的制法是将黄米入水中浸泡数小时,捞出控干水,上碾子碾成米面,将米面发酵,再像包包子一样,包上豆枣馅,蒸熟即可。
摊黄的制法是将发好的黄米面对水和稀,将稀面糊倒在热铁鏊中摊成圆形饼,熟后对折,即是摊黄,也叫黄黄,制作油窟连,米面先要放锅里炒制,待炒至发黄后,和面入瓷盆里置炕头上发酵,将发好的面擀成圆片,中间开孔,呈环状,入油锅中炸制而成。
炸糕的制法也有特点,即在锅上蒸米面,熟一层,上面再撒一层,这样一层层熟透后,翻在案上,蘸冷水揉制成条,冷却后切薄片,入油锅炸制而成。
陕北的正月热闹非凡,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尽情的欢乐:扭秧歌,打腰鼓,品山、跳火塔,转九曲。
熟人相见,总要拉回家里尝米酒,款待年茶饭。
被邀者肚子再饱,也要多少吃一点,否则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人。
走亲戚拜年,主人要给孩子压岁钱,用红头绳穿着面窟连绑着钱送给孩子。
2.清明此节食俗是制作子推面花,这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的。
别的时间人们也做面花(也叫花花),但不如清明时讲究。
子推面花的制法是:使用发酵白面,捏一个大蒸漠,象征着人头,另取小团面,制成各种小动物,插在大馒头上蒸制。
蒸熟后,再涂以红绿食色即成。
陕北的妇女们,手很巧,三搓两揉,一个活灵活现的小鸟就出现了:头上捏出个尖嘴,用剪子一剪,鸟嘴就张开了;嵌上两颗花椒籽粒,眼睛就睁开了;一根压扁的细面条贴在鸟身上,用梳子一压,就成了翎毛。
如今面花已发展为民间手工艺术。
面花的名目繁多,如“蛇盘兔”、“猴子吃桃”、“龙凤呈祥”、“鲤鱼钻莲”、“福禄寿”等。
清明过后,各家的墙上均挂着一串串各式面花。
兔子象征灵活,老虎代表勇敢,鹿儿谐音为福禄,还有“若要发,养呱呱(鸡);若要富,蛇盘兔”的种种说法。
3.端午五月端午吃粽子,也是陕北人的传统风俗。
包粽用芋叶,原料多为糯米和大枣,多包成三角形。
4.中秋此节群众有自制月饼的习惯。
通常是先将核桃仁、芝麻、花生仁合在一起压成粉状,加上青红丝、冰糖作馅。
然后用上好白面与猪油或清油掺和,揉成大面块,然后撅
成小块,擀成圆片,包上馅,压进月饼模子里,倒出后放在月饼鏊子里烙烤,上边还可以点上红绿食色,酥香可口。
近年来,电器普及,使用电烤箱更为方便,火力也均匀。
5. 腊八陕北习俗,此日也要吃腊八饭。
陕北盛产五谷杂粮和红枣、花生,熬粥味香可口。
民间相传,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菜庄稼地里草多。
还说吃腊八粥有逐瘟驱邪及祈祷五谷丰收之意。
在吃饭之前,还要先盛一碗撒在农具和牛羊圈里,希望六畜兴旺。
每家的腊八粥都熬得很多,不能吃完,要留下一部分,每顿往锅里加几勺。
有”腊八粥,吃到年尽头”之说。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为过年忙碌:“吃了腊八饭,赶紧把年办”。
三、信仰食俗
陕北地域偏僻,俗尚鬼神。
又是民族杂居之地,遗留的信仰食俗不少。
常见的民俗中,有谢土地敬天地敬灶神的仪式。
灶君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供以“糖供”。
逢年过节蒸枣山(用面条卷成梯形,每卷中心放一红枣蒸熟),也要置灶前供放,以示吉祥。
五谷神是农民关心的神,每当第一场谷子在场里扬出后,主人将木锨往谷堆里一插,摆上献场糕,有的要插几炷香、烧几张黄表纸,放爆竹磕头祭五谷神。
吃献场糕之前,先撕下几小块,往天上扔几块,又往地上扔几块,算是敬天敬地(在山野里吃饭,也要用勺子先舀一点撒在地上,请天地共享)。
有的在谷堆里埋上“糕蛤蟆”,让孩子们争抢。
糕蛤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能像蛤蟆那样往上蹦,越过越好。
陕北还有一种专供神灵的食品供儿,通常人们并不食用它。
其制法是:将面团擀成长条,从两头一反一正向中心卷,卷成双筒立起,再用筷子从中间一夹,成为四柱体,入笼蒸熟即成。
四、礼仪食俗
1.社交礼仪食俗陕北人质朴好客,很重友情。
民谚曰:“门户紧如债,拔得锅儿卖”。
意思是说,人再穷,人情的门户应十分当紧,卖锅也要待客,平日里看望老人或长辈,多拿点心。
正月里,有走亲戚的习惯,女看娘,除了送年茶饭外,还要蒸油包包。
2.婚姻食俗陕北有喝订婚酒、给女方送高母饭、吃儿女饺子等婚姻食俗。
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家一定要吃荞麦饸饹。
最为隆重的要算送面花了。
一个面花足有两公斤多重,常见的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莲生贵子”等,取其长命百岁、早生贵子等吉样之意。
在送贺礼的仪式中,随着赞礼先生一声高唱:“进礼喽!”亲友们由舅家带头,端着托盘,献上面花和其他礼物。
这些面花凑在一起,供宾客们欣赏评比,借以增加喜庆气氛。
婚礼宴席,第一天是男方外家陪女方外家,第二天叫浮头席,是女方外家陪男方外家。
在所有宴席中,一席为首席,首席的上席是介绍人和男女外家的坐席,首席坐不下,再安排次席。
一殷每席8 人,有3 个上座,左上右次。
开饮后,男方要将女方的陪嫁(即“填箱”)在席上宣读,女方送亲客要答礼。
然后新郎新娘及公婆为宾客敬酒。
吹鼓手三吹三打向坐席客“讨赏”。
男女外家均赐赏。
酒宴中的下酒菜和吃饭用的菜碟数,要符合“八碗”、“十三花”、“十全”、“十五观灯”的讲究。
碟碗放置也有规矩,稍有差错即招致麻烦。
常常因为座次安排不当等因由,客人索性起席,主人免不了要多费口舌,赔话调解。
婚宴常从早晨坐到晚,有的还认为有乞丐来坐席是吉祥的。
新郎到妻家,岳父要为新上门的女婿摆宴,新郎坐上席。
妻弟妻妹们为耍戏姐夫,在饺子中包上辣椒面、盐等。
陕北宴席的八碗是:红饶肉、白条肉、丸子、肘子、酥肉、鸡肉及两碗素菜。
近年来风行的九魁十三花,是在八碗基础上另加一菜四汤,有时还有甜八碗即8 味素菜,并无统一的规格。
一般来说,城市趋向于素多于荤。
眼下,婚宴是越来越讲究了。
3.生育食俗小儿满月,吃烙馄饨(饺子)。
比较娇气的,要请干大(认干亲),这要吃八碗或吃糕。
待孩子度过12 周岁算过关。
4. 丧葬食俗葬礼中的迎祭饭很热闹。
祭饭花样很多,都盛在盘中,司祭的赞礼先生道一声“游来!”端盘子的人边扭边舞,吸引着很多人围观。
(二)陕南山区食风
陕南即指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毗邻川、鄂、甘诸省。
有秦、巴山脉环抱,汉水横贯汉中、安康两地区。
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主产水稻,麦、黍次之。
四季蔬菜种类繁多,长年花果飘香,故而汉中盆地久有“小天府”之称。
这里居住的多为汉族。
极少数的回民散居各地,饮食风俗与关中地区回民相同。
汉族既有关中汉族的面食习惯,又有川鄂汉族好食大米的特点。
一、日常食俗
陕南人日常一般为三餐饭。
早饭多吃大米粥(往往配上豆类同煮),配食大米面皮或油饼、馍头。
以各种腌菜、泡菜、浆水菜、红豆腐等为下饭菜。
中午,多为大米干饭(山区人要加玉米糁煮),午饭菜肴讲究丰盛,有荤有素,做法或熬、炒、焖、炖、煎、蒸。
晚饭多为面条,人们喜欢吃的有浆水面、炸酱臊子面和梆梆面。
农忙季节,农村人除一日三餐外,每天“小午”(约中午12 点左右)还要加餐,给正在田间劳动的入送些烧饼、馒头之类的食品和茶水,称为“打么台”。
陕南人的主食,除大米饭和大米制品外,面食也很丰富。
如饺子、炸酱面、炝锅面、烩面、拉丝面、扯面、梆梆面、锅盔馍、烧饼、油煎饼、馍头、枣糕馍、蒸面、炒面等。
大米制的食品有:大米面皮、米凉粉、米糕馍、米糙粑、米豆腐,米粽子等。
四季小吃有汤圆、各种粉皮、抄手(馄饨)、豆腐脑、油条、油糕、糊油茶、八宝粥及酥脆油馓子、油豆巴等。
菜肴,以汉中为例,既有秦风,又有川味。
但仔细品尝一下,其味道既不姓“秦”,亦非姓“川”,而别具一格。
陕南人在饮食方面有两种偏爱,一是爱吃酸、咸、麻、辣味,尤喜吃“酸”,二是爱吃肉。
爱吃酸是陕南人的普遍爱好,而秦、巴山区人更甚,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
因此,家家都有一口能装百斤菜的大瓷缸或大木桶。
缸口用洗净的石板压住,内装浆水菜。
并有大小坛子10 多个,除腌制各种腌菜外,还泡有各种酸泡菜、酸辣角、大蒜等。
一年四季,酸菜不断。
如菜豆腐、浆水面、苞谷搅团、荞面鱼等便饭都要调浆水菜。
吃大米干饭时也配以浆水菜烧豆腐、浆水菜炒肉片、泡菜炒酸辣鸡丁、酸辣红肉等。
就是在宴席上,酒过三巡菜上数道后,也要来一盘酸脆清香的泡菜或一碗醒酒汤。
吃大肉,是陕南汉族人民的另一种偏爱。
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和“三天不喝油汤,心里躁得发慌”的顺口溜。
这里差不多家家(城市居民除外)养有大肥猪,喜欢吃肥厚的大块肉。
过去,富裕人家天天不离肉,贫困户逢初一、十五也要吃一顿大肉,叫做“打牙祭”。
近些年,一般人家每年都要宰一两头大肥猪,趁肉皮未干,抹上盐和调料,挂在靠近火塘、炉灶的墙壁上,经过烟熏火烤,就成了色洋殷红晶亮,味道醇香的腊肉。
这里人吃肉,无论是腌菜炒肉,或是烧、焖、蒸、炖,肉块都切得厚而大,称为“木梳肉”、“杠子肉”。
特别是“过桥肉”,肉片两端要担在碗边上,每块肉足有100 克重。
这种吃法,外地人往往是望而生畏,不敢动筷子,但也必须吃一点,否则主人会误认为你嫌弃菜做得不好。
陕南人民有喝茶的嗜好。
茶园遍及秦、巴山区。
当地有清早饮茶的习惯。
故有“清早茶一杯,金榜中高魁”之俗语。
秦、巴山区一带的人们尤爱喝罐罐茶。
因其用料不同,制法有别,风味各异。
如:糊油茶其味香醇可口;油炒茶可解渴消暑,提神解乏;蒸油茶此茶多为春冬季节饮用。
陕南人还特别喜爱饮酒。
一般家庭四季都备有“甜酒”,黄酒也是少不了的。
甜酒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米泡洗后,用专制的木桶蒸熟,趁温热时拌入酒曲发酵,六七天后即成,酒味甜而醇香,据说产妇喝了甜酒乳汁会增多。
黄酒(米酒)以糯米为原料,用当归、黄柏、肉桂等十多种中药配制曲子酿成。
有提神、补血、强身壮骨之功能。
“谢村黄酒”最为有名。
长期以来,陕南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做黄酒待客。
每年秋后及冬春之际,各家也要做些黄酒供自饮和待客用。
人们走亲访友,也以黄酒为最佳礼品。
当地俗话说:“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
”因黄酒是自己家产,可以让客人尽兴饮用,不显得寒酸。
同时,黄酒有营养,不伤身,故而有“收罢秋,谷入仓,陕南村户米酒香”之美谈。
谢村黄酒现在
已进行现代化生产。
产品已有“黑米贡酒”、“女贞子黄酒”等五六个品种,行销国内外。
下面介绍几种陕南风味食品:大米面皮这是陕南人的家常便饭。
面皮除凉食外,还有炒、烩面皮等食法;菜豆腐这是陕南地区特有的风味膳食;米糕馍(米雪糕、甜糕、泡巴馍)是汉中、安康等地特有的食品;梆梆面(醋汤面)是陕南人用以调剂生活的便饭;热凉粉是汉中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石泉豆腐干是陕南的风味小食品;笼笼肉(粉菜肉)是汉中人最爱吃的佳肴之一,肉肥而不腻,粘香,老年人尤其喜欢吃。
二、岁时食俗
陕南人对过年过节非常重视,即使是贫寒之家,到了节日也要尽力讲究一番。
1.春节在春节前,人们都习惯把过节所用的主副食准备齐全。
要备好大米,还蒸好枣糕馍,枣糕馍是一种用甜酒水发酵制成的白面呛面硬馍,馍上插有大枣,用笼蒸制而成。
能长期存放,食用时再加热,形状颜色如故,商店多甲细绳将馍捆成串出售。
另外也要蒸些馒头,做豆腐及豆制品、做黄酒及甜酒,备好蔬菜。
在腊月卅日晚上,全家人要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正月初一早上要先喝甜酒,后吃元宵,取“甜美团圆”之意。
早饭是吃“元宝”(形如饺子)。
儿歌云:“过大年,放花炮;吃元宵,喝醪糟,妈妈还要煮元宝。
”
个别元宝里还要包进硬币和冰糖块。
据说,谁吃到这种“元宝”,谁在新的一年里运气最好。
吃元宝是取“全家进宝”之意。
是日午饭要备菜饮酒。
正月初五的早饭,家家都吃面片子,称为“吃补丁”。
要用精白面和好擀成片,切成“棋花”方块,煮熟后捞出,浇上臊子(讲究肉菜鲜嫩,汤鲜味美)。
补丁即修补衣服的布块,有民谣说:“正月初五吃补丁,免得一年塌窟窿。
”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财运好转,不向外借债了。
2.端阳节是日饮雄黄酒,炸油糕,煮糯米粽子,配蜂蜜吃,还要吃大蒜和鸡蛋。
六月六清早喝面茶。
做法是将白面炒熟后,用沸水冲搅成糊状,放白糖或食盐服用。
据说喝了面茶可开胃消滞,不拉(泻)肚子。
3.中秋节亲友间互送月饼,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及应时瓜果。
4. 重阳节是日家家做糯米糍粑,亲友之间相请吃糍粑、喝米酒,有“共庆丰收”之意。
民谣云:“九月九,喝辣酒;吃糍粑,庆丰收。
”因此,是日又称“糍粑节”。
糍粑分为软、甜和硬、咸两种。
做法是将淘净的糯米下到沸水锅里,一滚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芝麻和白糖,其味香甜可口,称“软糍粑”,温食最佳。
硬糍粑又叫“油糍粑”。
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揉成团,擀开后加放食盐和花椒粉做的“豆沙”,再卷条切片,放油锅里炸制。
油糍粑上呈树木车轮状花纹,红黄美观,其味咸、麻、香脆。
5.冬至每年冬至节前后,陕南农村都要杀年猪和吃胞汤,这是陕南农村的传统风俗,至今盛行。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年腊月出来伤害人畜,人人慌恐不安。
这年,人们早做准备,合力杀了怪兽,分食其肉庆贺。
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用杀猪来纪念这件事,故称“杀年猪”。
久而久之,人们无论平日生活如何,都要专喂一头大肥猪,等到农历的冬至前后宰杀。
猪杀了后。
把猪头、蹄、肝、肚、肠全部内脏及部分猪肉,焖、炖、熬、炒为美味菜肴,请亲邻共餐,叫“吃胞汤”或“吃胞饭”,意为:亲如同胞,共同分享。
即便是已往吵过嘴、闹过矛盾的人,这天也要有请必到,否则为失礼。
6.腊八是日要吃腊八粥,陕南人原叫“杂合粥”。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位后,欲逃奔襄阳老家,途中饿昏,适逢一讨饭老头将讨得的残汤剩饭给刘秀吃了。
刘秀吃罢,连称“好饭”。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一日,忽然想起当年老头给他吃的杂台粥来,不觉口涎欲滴,立即降旨让御厨做“杂合粥”。
但无论准做的刘秀都觉得没有当年那老头的粥好吃,一气之下,连杀了几个厨师。
这年腊月初八,有一人自称专会做杂合粥。
刘秀传上殿来一看,原来是当年那个救命的老头。
老头说:“我来见陛下,并非求报,只求皇上开恩,不要
再叫厨师为你做杂合粥了。
现在,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当年的美味了。
”老头讲罢,扬长而去。
从此,刘秀再也没杀过厨师。
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刘秀降旨:每年腊月初八,宫内吃一顿“杂合粥”。
后来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陕南的腊八粥有“五味”和“八味”两种,即用5 种或8 种原料熬制。
如可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及各类豆子煮成,有的还要加大肉丁、豆腐、粉丝、莲菜、萝卜等和调味品。
过去人们要用腊八粥先敬祖先、粮仓。
家中主妇还要手端一碗粥向天地、山林、河流、花草、雀乌抛撒,边走边念道:“天地吃点腊八饭,风调雨顺丰收年。
山林吃点腊八饭,来年林茂果子繁。
河水河水吃腊八,长流不断浇庄稼。
”人们以此形式,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
三、信仰食俗
过去的一些古会宴席都很讲究。
如“孔圣会”席上的猪肉只煮七成熟。
“龙王会”席上忌用鱼虾水产。
“关圣会”忌用大枣。
“天爷会”席上必有“杂糕菜”(用糯米加豆类五种制的甜食),意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财神会”宴席(包括经商者的请客宴)必有“金砖”(鸡蛋加瘦肉末、面粉油炸方条)、“元宝”(即炸元宵),取招财进宝之意。
不过,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了。
四、礼仪食俗
1.社交礼仪食俗陕南人很好客,家里来了客人,必备酒备菜。
席上,年长者要坐上座,第一杯酒先敬给长者。
吃菜时,如全鸡、全鱼上桌,必先请老者开菜(先动筷子)。
鱼头(称‘龙头’)、鸡头(称‘凤头’)必须让长者享用。
鸡翅和爪却要让给年岁最小的人吃。
据说是有“愿年青人勤奋、飞黄腾达”之意。
吃菜时要在离自己最近的盘碟中夹菜,不能乱翻乱挑。
筷子不能在桌上碰击或敲打碗盘。
不能向主人要“锅巴”吃,自己更不能去锅里铲(铲锅巴在这地区认为是坏话)。
此谓之“饭桌三忌”。
2.婚姻食俗离娘酒巴山地区的姑娘结婚前夕,跟娘亲告别时(出嫁者)举行的一种仪式。
结婚前一天,新郎带上坛酒、猪肉等来到女方家,并和姑娘双双进厨房做菜暖酒。
到晚上,酒菜摆上桌面,先请姑娘的母亲坐上座,再请姑娘的父亲和亲友坐陪。
先由一对新人为母亲敬酒、奉菜、敬礼,后轮番敬酒并唱感恩歌:“雨纷纷,泪纷纷哟,手捧美酒敬娘亲哎⋯⋯”随后,新娘父亲和亲友也唱一些劝慰新娘母亲的歌。
新娘母亲擦着眼泪也要唱”劝女歌”、“劝婿歌”等。
离娘酒要喝米酒,菜肴要做适合老年人吃的菜,一般是山药焖肉、板栗蒸鸡、清炖猪臀等。
在结婚宴席上,客人入席后,先上 4 盘凉菜(水菜),4 盘干果(干盘子),一盘瓜籽,表示”“四时春色、瓜果丰登”。
开席的第一道菜必是红肉。
不管怎样做法,必须带“红”,取“鸿喜满堂”之意。
跟着上全家福(烩菜),取”合家团聚”、“有福同享”之意。
第三道菜是大八宝饭。
其用料是糯米、百合、白果、红枣、莲子、水晶(猪板油粒)等八种,各有含义。
如大枣、莲子取“早生贵子”意,百合取“百年合好”意,白果取“白头偕老”等意。
前三道忌上炒菜,因“吵”与“炒”谐音。
三道菜之后。
便可随便上菜。
但最后一道菜必是鱼,没有鱼时还要做假鱼代之,取“吉庆有余”之意。
南郑、西乡、镇巴县一带,在这种宴席上,每上一道菜还有””唱礼先生”报菜名(俗称说席)。
如报:“红肉上席!”唱礼先生便高唱:“挂红灯、披红彩,红喜门中红宴开;亲戚朋友贺红喜,满堂喜气红运来!”腌菜酒这是巴山地区新婚之夜举行的一种“闹房”仪式。
洞房里,桌上摆出新娘的嫁妆腌菜(是新娘作为嫁妆带来的),并配有酒、水果等。
新人并坐在一起,闹房的姑娘、小伙子围坐一圈,边吃边喝,边唱喜歌。
歌唱形式不拘,歌词优美风趣,常常引得哄堂大笑。
腌菜茶新婚第二天清早,将嫁妆腌菜摆起,泡上浓浓的巴山菜,一对新人请宾客及父母一起围桌而坐品茶(菜不切,都用手拿起整条菜慢慢地撕
着吃)。
亲友们挨次唱歌助兴:“妹子手巧好嫁妆,什锦腌菜喷喷香;老汉吃了牙不痛,小娃吃了不尿床。
妹子贤惠郎勤俭,劳动致富建家园。
”四喜汤圆婚后第二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叫“回门”。
丈人家招待新郎要吃四喜汤圆,取“婚姻圆满”、“四季平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