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王国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 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有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 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 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 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 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
课外推荐阅读《人间词话》
精矣,王国维!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赞叹王国维的博大精深: “先生之学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 寻。” 郭沫若:“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 王国维。” 朱光潜:“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 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人间词话》不仅关乎诗词鉴赏,还关乎其他艺 术欣赏领域,甚至还关乎人生,她是大家的一本 小书,是我们后学者可置于案头枕边常读常新的 好书。这一节课只算老师抛砖引玉,推荐课外读 一读《人间词话》。
) )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 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 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苦想,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第三步,才是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 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 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
根本区别:
前者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后者将 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 强。
概括:
有我之境: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重在感受——情感 无我之境: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重在体悟——哲理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 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 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 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 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 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 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 “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 的伤感。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 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 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 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 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 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 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 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 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 专家也鲜矣!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 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 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 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 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 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 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 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 些是“有我之境”。
之说?这里明明有 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 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 上的“无我”,而是指 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 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衬人事之仓猝。“寒波”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 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 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感到“寒波澹澹”、“白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尝是真的“无我”呢?只 是“我”没有直露而已。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十二 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 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 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 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 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 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 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 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 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 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五十之年,只 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 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 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 彩的“谜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 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 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 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 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元好问《颖亭留别》
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是 什么?
张先① 《天仙子》 水调②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③ ,伤流景④ , 往事后期空记省⑤ 。 沙上并禽⑥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⑦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⑧应满径。
注释: ①时为嘉禾小倅(cuì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 浙江省嘉兴市)判官。嘉州,宋代郡名,即秀州。倅:副职。 这里指判官。②水调:曲牌名,相传为隋炀帝杨广所制,流 行于唐。③临晚镜:就镜自照而感伤衰老。④流景:似水年 华。⑤后期:瞻望未来。记:思念。省(xǐng):反思,省 悟。⑥并禽:双栖的鸟类。⑦弄:摆弄。⑧落红:落花。
“弄”,是把弄、玩弄的意思,作者运用比拟的
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起风后云开月出,花被风所吹
动,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的景象。
作者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象,将无形之风暗
示于字面之外,写活了月下之花,细腻生动,
寄予了对美好景致的喜爱之情,著一字而境界全 出。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本意为“绿色”,这里用做动词,还有“吹绿 了”的意思 ,作者将春风拟人化,增添了动态美,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在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 片新绿的景象,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 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表达了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象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抒发 怀念故乡、思归心切做铺垫,也暗含重返政治舞台、 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 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 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 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 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 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 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整体把握: 讲了Baidu Nhomakorabea些内容?
如何编排?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闹”是热闹的意思,作者运用了比拟的修 辞手法,化静为动, 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了枝头红杏之众 多、纷繁,呈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寄寓了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 盎然的季节到来的欣喜之情,著一字而境界 全出。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提 “移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陶渊明《饮酒》你如何理解“无我”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文章主张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 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 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 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 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 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 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 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