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作者:管仲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常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陆游曾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龚自珍也赞叹常州为“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当匹俦。”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媒介,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来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及文化的情怀,实现语文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为此,我利用高职第二册语文课本中《语言的演变》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将常州方言融入其中,希望以此进行一个新的探索。

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结合常州本土文化,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现代常州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常州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常州的热爱之情。尤其在课堂拓展环节,我率先举了常州方言中几个例子,比如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地名“圩塘”,对于这个地名,同学们有了“于”“围”两个音之争,再请同学举出几个例子,看看常州话与古代汉语的关系。通过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当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尤其讲到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有些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时,学生马上就说出常州话里的“脸”就是“面孔”,而且还激动地说:“书上讲的就是常州话!”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节课,通过把教材内容与地方文化结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篇文章近5000字,又涉及语法、语汇、语音等比较专业的内容,学生们却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看到书上的例子,总不忘联想一下常州话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

二、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解课文内容。《语言的演变》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今语言的差别及汉语是如何演变的。把大家熟悉的常州方言纳入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

三、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学生们平时听常州话、讲常州话,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常州话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把常州话放在作者提出的几种演变当中去,对常州话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我在课后还布置了作业,不少学生都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四、增加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在前文中讲到唐代“尉迟恭”的语音之后,我又举了一例:“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学生知道常州方言居然与西汉时期的《史记》有关系,比唐代还要早,又惊讶又欣喜,有的学生又说起常州淹城是春秋时期的遗址,历

史久远,古代汉语在现代常州方言中还有痕迹,是正常的,但言语之中流露着深深的自豪。我认为,通过学生阅读、讨论,这堂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就是教师自身相关知识积累还不够。作为一个外地教师,我对常州方言很感兴趣,但是不曾深入了解,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网上资料,但毕竟不够全面,而且也不够专业,仅仅是常州话与普通话之意译,没有对方言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挖掘,要把常州方言与这篇课文《语言的演变》结合起来,光靠我这三脚猫的功夫是不够的。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举了例子,我听不懂,谈何再去理解这个词汇或这个语音的演变呢?任何一种方言都是博大的,从方言中甚至能够窥视常州的历史,因此,想要把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还要不断提高,接触更多的本土文化。其次是后劲不足。学生对查找十个常州方言或句子感兴趣,但效果并不理想。作业交上来之后,我发现真正能找到与古代汉语有关的并不多,甚至连常州方言能够用现代汉语写出来的,都写错了,如表示“后悔”的“澳绕”,其实就是“懊恼”,但学生缺乏与课文知识的结合,缺乏自己的思考,只管网上写什么就抄什么,而我做为教师,由于前面所讲到的“知识积累不足”,对学生作业中写到的少数常州方言也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是否能从这个方言中找到古代汉语的痕迹,或者我也无法说清一些方言因何形成,如“我们”在方言中称“哈尼估”,因此,这次作业就含含糊糊地过去了,没有达到“考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的目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把教材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可行的,对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是有明显效果的。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带着目的去收集资料,带着自己准备的东西进课堂,这样,课堂拓展才不会是教师的“一言堂”,才不会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齐声大合唱。在地方文化方面,教师也要多积累,同时,如果发动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那么在课堂上,就真的做到了韩愈曾经提到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互相学习,这不是一种更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