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养生讲解

情志养生讲解
情志养生讲解

古代中医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情志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中医认为,人生病不外乎外因性疾病与内因性疾病两大类:外因性疾病主要是“六淫”和外伤、疬气、劳逸、饮食、蚊虫致病。“六淫”即自然界过盛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内因性疾病主要指七情致病。是指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失调引起疾病。

中医认为,外因致病轻,往往都是由表及里,逐步加重,如受了风寒或风热患了感冒,一般都是先有鼻塞流涕、嗓子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影响到气管,出现咳嗽吐痰,进而发展到肺炎,如疾病不能很好的治疗,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肌炎、肾炎。这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医认为外因性疾病轻,而内因性疾病重,情志失调直接伤人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所以中医看病非常重视情志。

七情致病气耗生命:

中医认为情绪对人的伤害最大,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严重危害人的身体。

中医把情绪分为七种,也叫“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并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悲思伤肺、忧伤脾、惊恐伤肾。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医七情与人健康的关系。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

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七情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七情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打太极拳、跑步做运动是养生,情志养生才是最高境界的养生。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中医。能达到治心水平的中医,能治国也。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2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引发的医学反思

人衰老的最大原因是情志伤气伤内脏所致。2004年,深圳媒体报道了一个惊

人的医学数据,全市700万人口,精神分裂症病人有20万人,失眠病人比例为城市人口数的4比1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如此高比例的精神神经类病人说明什么呢?医学专家如何来看待这个数字,深圳快速的经济发展,并不代表社会人文也在高速发展,我在深圳居住了一年,总觉

得深圳人在经济腾飞的追求中太躁,人们赚了钱,却失去了健康。如果在健康和金钱间选择,我还是劝人们把心静下来,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去生活,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赚钱,钱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珍惜生命,珍惜健康,黄金有价,生命无价。

中医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因生活压力太大,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畅,个人不能正确对待得失,因此所致的情绪躁动会使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医治疗则以熄风潜阳、情志调节入手。而西医诊断精神分裂症病人是脑内化学递质失衡。认为是脑内化学物质发生变化引起,治疗从调整脑内化学物质入为主,在这一疾病的治疗上西医就不如中医了,西医忽略了人是一个社会人。既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就必然受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同样的人,有人在逆境中能坚强地应对,从而成就了伟大的人格。有人则焦虑紧张患病。同样的外因,为什么一个人脑内化学递质失衡,另一个人没失衡,这除了生理失调外,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

综合分析看,精神、心理、思想意识是直接影响健康的因素。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是不会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人身体状况的好坏,所以说中医的情志养生是养生的第一秘诀,古人的修心养性是高层次的养生。

第二节健康长寿的最高秘诀

历代名医治病都很重视情志调节,情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是情感修养的操行, 是一种素质,是品德,是一种修为。因此我认为情操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高低的

第一标志。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情操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高低的第一标志。

情操修养与健康长寿

上文说了情志在中医养生学里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又应该从何入手去修心养性呢,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又应该从何下手去指导病人呢?下面我就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从中医大夫的角度谈谈情志养生。

情操这二个字在我们平常人看起来,与健康好像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古代中医认为情操是养心的第一要诀,而养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和长寿。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他成功的秘密,就是不断发现别人的优点。正如美国的戈尔曼在《情绪智能》一书中说的,有高尚情操的人,是具有高情绪智能的人,是能通情达理之人。情操高尚的人孝敬父母,关心子女,家庭和睦。

情操高尚的人,生活兴趣广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见山山好,见水水美,见人人善;与人相处友善和谐。这种良好的情操修养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健康长寿也就自在其中了。

情操高尚的人心平气和,精神内守,心态平和。西医认为,愉悦的心理状态会让人产生良好的内分泌状态,神经功能稳定,心血管系统健康。中医认为,情志调养好了,人就阴阳平衡,气血调畅,所以少生病,寿命长,即便生了病也很快会康复,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中医讲的长寿第一秘诀,就是陶治情操。

下面我想讲两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来谈谈中医的“修心养性”说。

天堂人的聪明和地狱人的无知

有一个人想看一看地狱天堂的区别。他先来到地狱,地狱的人正在吃饭,但奇怪的是,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直叫。原来他们使用的勺子一米长,虽然争先恐后舀着食物往各自的嘴里送,但因为勺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

“地狱真悲惨啊!”这个人想。

然后,他又来到天堂。天堂的人正好也在吃饭,一个个却红光满面,充满欢声笑语。但奇怪的是,天堂的人使用的也是一米长的勺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天堂和地狱拥有相同的食物,相同的工具,相同的环境,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啊!”

天堂与地狱的天壤之别,仅在于做人的一念之差:因心态不同,就造成了极不相同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面临天堂或地狱的生活选择,当我们懂得付出、帮助、爱、分享,我们就生活在天堂。若只为自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实质就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地狱和天堂,就在自己的心里。

佛和牛粪的差异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苏东坡与和尚佛印参禅,苏东坡经常败在佛印手下,一天他俩相对而坐。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说:我看你像是一尊佛。

苏东坡心中暗喜,接着就问: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呢?

佛印问:像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不语,苏东坡哈哈大笑。

苏东坡回到家,得意地告诉苏小妹说:今天我终于胜了。

苏小妹听完后说:你又输了。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佛印有佛心,他看你就是佛,而你的心理状态不好,心理像牛粪,所以看别人是牛粪。

佛印有情操,他带着深厚的情感在看人,他爱人生,爱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充满感情,佛印的情操修养显然高于苏东坡。

情操修养的行为外化表现在爱心,一个有较高情操修养的人,往往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充满着爱的感情,从中医的角度讲,一个人情感修养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也即情操修养成熟了,人就成熟了。这种成熟的情操修养,外化在他的行为中,就表现为能用充满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看待人生。这种良好的心态,会使他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就象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人往往责任心都很强。在单位,他会带着对企业的感情去工作;在家里,他会带着对家庭的热爱去生活;与朋友相处,他会体谅和关心朋友,宽厚和帮助朋友,这种良好的素质,自然使他心态平和,体内阴阳平衡,不浮躁,做事靠谱,身体自然健康。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自然合谐阳光。

情操修养差的人,往往心态不和谐,爱发牢骚,看什么都不顺眼,在家里不负责任,自然家庭关系不好。在单位也不可能带着爱企业的感情去工作,当然也就做不好工作,与朋友相处肯定也不会有好的情感交往,更不可能有两肋插刀的友爱,由于这种修养,人生自然显得轻浮无根,因为他的感情处处无所寄托,自然也没有人为他两肋插刀,这种不良的心态,导致工作不能出最好的成绩,生活由于缺乏爱的情感,自然显得枯燥无味,身体健康状况当然会受影响。因此中医认为,要想身体好,陶冶情操是关键,高尚的情操是良好心态的保证,也是健康长寿的需要。

聪明人做事的黄金定律

美国19世纪的哲学家、诗人拉尔夫·爱默生说:“人生最美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的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是: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在帮助自己。你帮助五个人,五个人都会帮助你。所有成功的人都懂得付出。先付出才能收获。

心中有多少爱,才能分享多少爱。分享的越多,得到的越多。当你对别人好的时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好的情操带给我们丰富的生活,顺心的工作,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而身体健康长寿,事业进步,家庭和谐,子孝父慈,社会文明。

第三节中医情操面面观

中医《黄帝内经》里用了大量的篇幅讲情志养生的重要性,讲心因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实中医也很简单,归纳起来就讲了三个理:

第一点讲的是,人体自身的生命特性。认为阴阳平衡,精气神俱足,气血流畅,经脉畅通,是健康的保障。

二是把生命放到宇宙自然中进行考察,说的天人如何相应之理,也即宇宙自然如何影响生命的理,讲的是宇宙星球、气候季节与地球上生命的关系,告诉人们要顺应四时,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去强身健体。

三是把人放到社会中进行考察,说的是社会与生命,也即社会科学与人有什么关系,因此讲述的是人应该如何面对社会、适应社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道理,以德求生的道理。并认为情操修养是长寿的关键。

在中医学里,社会科学是与生命科学紧密相连的科学,甚至社会科学就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理很简单,因为情志影响生命,社会影响情志。

下面我从生活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情操修养的妙用。

中医大夫眼里的现代教育

其实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中医养生提倡的情操修养,也是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缺少的品质。如现在我们的家长在培养下一代的问题上,可谓是费尽心机,千方百计望子成龙,父母的情融汇于儿女的每一个细胞,深入骨髓。可是从医生的角度

看,现代人教育孩子只重视了数理化的高分,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不注重孩子情操的培养,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在这里我想给我们的家长和研究教育的专家们提几个问题:如果说你要想把你的孩子培养为一个艺术家,那么一个没有高尚情操修养的人,能否做出高品位的艺术?一个情操修养不高的作家,能否写岀烩炙人口的小说?一个作曲家如果没有很高的情操修养,能否作出扣人心弦的旋律?大家都知道,香港歌星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掌声,全中国人民的掌声,不完全是因为张明明的嗓音有多么好,而是因为他的歌声中荡漾着浓浓的中国情。

我见过很多人模仿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模仿冰心写《樱花赞》的散文风格写文章,风格是模仿下来了,阅读起来却枯燥无味,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关键是作者没有情操修养的深度,人的情操修养不成熟,人格素质不成熟,当然也就没有成熟的作品。

所以从医生的角度看教育,现在人们的教育失去了重心,按照教育学来说,学生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是放在第一位的,何以为德?情操应该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一个中医老师经常让他的女儿给他洗脚,孩子从海外留学回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爸爸洗脚,师母责怪说:“你自己不会洗脚吗?”老师笑着说:“你不懂,洗脚的学问大着呢。”我知道,老师是在培养女儿的情操素质,同时也在沟通两代人的感情。老师真是用心良苦。

据说老师每次回老家,也必然要给90多岁的爸爸妈妈洗脚,剪指甲。老人在别人面前说起儿子时,总是乐呵呵的说:“我儿子是个孝子!”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钢琴艺术家,他教育孩子的方法与众不同,他让孩子学习钢琴,可是并不希望他将来成为钢琴家,他让孩子画画,并不是希望孩子成为画家,他让孩子学习游泳、滑冰,并不是希望孩子成为体育运动员。他说:“孩子的未来让自然规律来确定,顺其自然吧,我只是想通过学习使孩子多一些兴趣爱

好,陶冶情操,免得将来长大后性格孤僻,情操低俗,生活没情趣,活得太苦,更无法成材。”他真聪明,孩子被他调教的活泼可爱。

名家妙论徐悲鸿画马真谛

我认识一个画家,他的马画得非常好,在海外影响很大,有当代徐悲鸿之称。一次与他聊天说起绘画艺术,他说我的画与徐悲鸿比相差远矣,徐老师画的马笔笔带情,他画的每匹马都活泼可爱,在徐老师的笔下,他画的不是马,而是他深爱着的孩子。

他问我:你注意过徐老师的画吗?

我说:注意过,只是觉得好,但看不出道道。

他说:我研究徐老师的马多年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匹马的眼睛都有感情的流放,姿势都婀娜有情,他们就是一群有情有义的可爱的孩子。

我说:你既然知道,那就按他的风格画呗。

他摇摇头笑着说:不是看出来就能达到的,人成熟了画才能成熟,作品的神韵需要作者的情操素质去注入。

听了他的话我明白了绘画的道理。与写小说一样,作家的情感必须融于小说。相传明朝一个大作家写小说,把书中的一个主人翁写死了,他自己哭倒在地,妻子不知所然。难怪鲁迅说:“我们要先做人,其次才是做医生、做律师、做工程师。”

怎么这些“大家”们都同一个观点呢?原因是,情操修养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成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共同的品质。

高超的医术是感情的结晶

教我学习玉玄针法技术的师父,他选择徒弟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情操修养要高。老师说只有高尚的情操,看病才能有感情投入,看病才能细致入微深入钻研。

老师说:高明的医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对病人有感情有同情心,看病负责任,日积月累,经验自然就丰富了。秘方、验方在工作中自然就出来了。高超的医术是由情感结晶出来的。

听完老师的话,我感叹不已,妙哉、精辟,多么深刻的人生道理,其实哪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就不是用感情结晶出来的呢?老师说话很简单,可他却道出了人生成功的秘密。

中医情操解读高品味人生

修心养性、情志养生是中医长寿的秘诀,事实上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是做人的根本。情操的高低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就的高低,是人最基础的修养之一,是一个人的品德。只有情操修养高尚的人,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好事业。

因为一个高尚情操的人,他会带着感情去工作,他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工作之中。常言说一个人动情了,事情就好办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用情比用心更深一层,有了情就有了深度。

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有情有义是对一个人很好的评价,有情有义也是一个人很高尚的道德水准。如果这世间没有了情,就成了动物世界了。

佛教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其实就是中国人心目中情操修养最高境界的象征。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高尚情操的化身。在观音眼中,万物皆有情。只有情操高尚的人,才有可能看透万事万物的根本。做事也才能深得人心。观音菩萨是一个神话人物,她的大善,源于艺术的加工和创造,但也的确反映了人们对善良与爱的尊敬和神往。它说明了一个道理,高尚的情操能成就人生。

中医情操论伟人

人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人,小平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近些年来,研究毛泽东的人很多,但我从医生的角度看,人们

往往很重视对毛泽东所做的事情进行研究,对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进行研究,可研究毛泽东高尚人格修养的人很少。

我认真看过毛泽东选集,有两篇文章使我看后就忘不了,其中一篇就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中国对农民运动缺乏领导,刚刚翻身起来的农民缺乏教育,不讲政策,打着革命的口号打砸抢,做了很多过激的事,革命所到之处一片混乱。一部分共产党人自己也看不下去了,共产党主席陈独秀也不得不说农民运动糟得很,准备取缔农民运动。这时,毛泽东到乡下去做实际调查,他的眼光和别人就不一样,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受压迫,不敢反抗,不敢说话,现在中国农民终于敢说话了,终于敢起来反抗了,虽然有些不讲道理,但这毕竟是一个进步,因此他认为,农民运动不是糟的很而是好的很,只要正确的引导,这是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这股力量将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带着对中国苦难农民的深厚感情,客观的评价了这个“糟的很的农民运动”。他带着这些苦难的农民革命了,他宽容了他们的错误,理解了他们的无知。由于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和热爱,毛泽东同情农民,他的情操修养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确立了正确的观点,历尽艰辛,他终于带领着这些朴素的穷人翻了身,有了衣穿,有了饭吃,中国人也从此站了起来。

过去《毛泽东选集》是必修课,我研究《毛泽东选集》,看到毛主席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他给军队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始终体现着他对穷人的同情,对民族的爱,这份情使中国人站了起来,这份情推翻了-个政权,建立了一个国家,同时也成就-代伟人。如果说医生高超的医术是医生对病人感情的结晶,那么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对中华民族感情的证明。本篇总结本篇总结上医治心!积极的心态,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精气神,就是我们身体最好的营养。消极悲观,怨天尤人,怨恨嫉妒,就是身体的毒素,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夺走我们的生命。非凡的成就,是由高尚的情操铸就的。成功的人生,也是由高尚情操铸就的。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 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1.培养幽默的情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轻松,表达了 人类征服忧患和困难的能力,它是一种解脱,是对生活居高临下的“轻松”审视。一个浑身洋溢着幽默的人,必定是一个乐天派。人 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若以幽默对待必会 增添无穷妙趣。有这样一个以幽默巧避“家庭战争”的故事。古希 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人。有一天,哲 学家正和他的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他妻子突然跑来,不由分说 大骂一通,接着又提起装满氷的水桶猛地一浇,把苏格拉底全身都 浇透了。学生们以为老师一定会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笑了笑,风趣地说道:“我知道,响雷过去,一定会下雨的。”大家听了, 不禁哈哈大笑,他妻子也害羞地退了出去。 这种以幽默来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即使对方把弦绷得很紧,也会缓和下来,做出热情的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幽默是一种积极的 心理预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 能够调节人体神经中枢,有利于排泄积郁,解除疲劳和烦恼。所以,经常生活在幽默风趣的气氛中,脸上就会经常显现出健康轻松的微笑。 2.别让自己寂寞无聊 当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一种忧烦的氛围之中,这时最好不要独处于寂寞之中,应该主动地多接近一些乐观、通达的 朋友,远离寂寞。接近待人诚恳、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朋友,无 形之中会使你变得豁达开朗,忘却忧愁,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创造 生活的潜在能力。 孤独和孤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必然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神经一体液的调节失去平衡,免疫系统的

中医情志养生:内经中的情志养生(精)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

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黄帝内经》,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丰富得多,成熟得多。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在形神关系方面,《内经》已认识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御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要求人们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此外,对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种种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卫生等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是我们研究情志保健的宝贵资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畅言养生的重要性,同时责怪和痛斥时医、时人无视养生,是“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准名利是务”,实在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劝导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理”。可见,关于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仲景当时已比《内经》作者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国时名医华伦,不畏杀身之祸,以激怒疗法治愈太守笃病的事迹,见于《后汉书》的记载而广为人知。他还“晓养性之术”,重视心理卫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情志养生 常笑可养肺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d.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6篇)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 “民以食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 “五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 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情志护理与养生

情志护理与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头昏、头痛、面红耳赤、肝区剧痛、血压上升、呕血、甚至脑血管意外等;喜则气缓,喜能缓解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人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失神、乏力、懈怠、狂乱等症;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出现喘憋症、懒惰等,可使肺心病、肺结核加重;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出现惊慌失措、面色苍白、突然晕厥等症;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可出现二便失禁、遗精、阳萎等症;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伤神损肺,气机郁结,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运无力、胃受纳腐熟失职,则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长期精神紧张易使人患高血压、心

健康从情志开始调节

情志分七情和五志,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这种精神情感活动统称情志,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是,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会使人发生病变。 《黄帝内经》的情志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概括了人的情志修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中医有一种情志致病学说:认为人的七情是统于心而分之于五脏的,有点“心脏领导下的多脏器合作”的机制,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也就是每一个脏腑都对情感有感。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情绪和脏腑的联系依靠气机的运行来建立,例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生气时气血上冲,清朝唐容川在《血证论》里讲:“病家误,戒忿怒,忿怒无非些小故,血随气上不循经,犹如轻车就熟路”,三气周瑜就是怒则气上的经典宣传。过度喜乐,人的警惕心就会下降,容易出现意外发生,所以有乐极生悲的成语。人悲痛之时就丧失了英雄气概,例如林冲夜奔的唱词:“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深刻描绘了悲愤无奈的心情,哪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风!恐惧可以导致二便失禁,惊吓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过度思虑导致气机留而不行,例如古代害“相思病”导致的食饮不进、形销骨立就是如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太冲穴位调节情志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输穴。 原穴具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是肝经的经气和肝之精气汇聚最深的地方。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这就是说可以用太冲来诊断肝脏的问题,太冲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爱生气、精神压力大、肝脏有问题的人;刺激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所以太冲具有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的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五脏有疾,当取其原。所以,肝脏的问题,从太冲上治,其功效也是十分明显的。 输穴,就是时症出现的时候用输穴。啥意思呢?肝经丑时当令,1-3时丑时肝经气血运行最旺。如果每天丑时必醒,并且过了丑时才能睡着,说明肝脏有问题;还有譬如每天或经常丑时肚子痛,过了丑时不痛了,这也是肝脏肝经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每天或经常在丑时发,过了丑时止,这都可以在输穴上治,也就是从太冲上治。 先人总结出一句针灸歌诀,“针必足三里,灸必关元”,意思是说针灸治病,必定会用到足三里和关元,这样病才好得快。可现代人治病,大多不用太冲就是不显效或好得慢,真是因为现代人肝气不疏、肝脏负担过重所致,所以本人认为这句口诀改为“针必足三里,灸必太冲”对现代人的疾病治疗更合适。

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华养生之道精选文档

中医与养生论文浅谈中 华养生之道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浅谈中华养生之道 养生概念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文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故养生即保养生命,追求健康和长寿。 健康和长寿从何而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此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除了有一小部分(15%)取决于遗传外,绝大部分与后天的环境,特别同各自的生活方式(60%)有关,故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一定要有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要有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之道。 20世纪末叶,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75位诺贝尔奖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题,在巴黎开会,会后发布了《巴黎宣言》。《宣言》明确指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再把病治好的医生。”并进而提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何谓正确的养生观和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简单概括起来,养生之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天体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运行规律完全相同,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均以顺应自然为要。自然界有四季,人体的养生也同样遵循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即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在每一季的养生要点和方法均有不同。如在春季,人体应以护阳助阳为主;在夏季应以阴阳共补、祛湿健脾为主;在秋季应以润燥、温补肝肾为主;在冬季应以补气血、养脏腑为主;等等。我们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才能悟得养生长寿之道,才能达到养生长寿之效。 二、清静愉悦、节宣有度: 人体要健康,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非常重要。一个负面的情绪对于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正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伤人,使人气血紊乱,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而致人疾病丛生,或出现神疲乏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它具有运行气血,使其外达肌表、内至脏腑、沟通上下、营运全身等功能。十二经脉,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是否正常,对身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让我们

来了解一下十二经络所主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胆:负面情绪主焦虑胆: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 肝: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疏通肝经,可以降肝火、平和情绪。 肺:负面情绪主悲伤肺:正向能量是主一身之气。负面情绪主悲伤。肺经淤堵的人容易悲伤。疏通此经络,可以减低悲伤情绪,找回正向能量。 大肠经:负面情绪主懊悔、烦恼大肠经:正向能量主传导、排毒、存污。负面情绪主懊恼(懊悔、烦恼)。大肠不通容易烦恼、无名火;大肠泻下容易对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已。疏通大肠经、改善大肠功能,可以消除这类负面情绪。 胃:负面情绪主急躁胃:正向能量主接纳、豁达。负面情绪主急躁。胃经淤堵的人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语言、行为均容易急躁。容易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姓名:曾伟燃学号:2009111183 系别:09级临床医学6班“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中所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上》所说的“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具有其深度的养生思想观: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

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同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的看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 生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

浅谈中医药文化养生

浅谈 中医药文化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养生 在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流传到现在并依然起着重大作用的中国医学就是这诸多成就之一。中国医学又称“中医”,它与中国京剧、中国画并成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主要分为汉医、藏医、蒙医、苗医等。 中医学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夏商西周时期,药物分类思想已初见端倪。春秋战国之际的《黄帝内经》的著成更是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中药养生的传统理念。那么什么是中药养生的传统理念呢?那就是形神共养、协调阴阳、天人合一、统筹兼顾等。所谓的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药养生我们要遵循七大原则,即:①协调脏腑。②畅通经络。③清静养神。④节欲保精。⑤调息养气。⑥调和调养。⑦持之以恒。 中医的辉煌时期在古代,在中国近代开始没落,至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的摧残。文革之后邓小平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的物质条件,国家又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的中医药从此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呈现出一派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景象。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中国的中医药大显神威,现在中国的中医药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很多外国人都对神秘的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中医同西医治病有着很大的不同。西医治病主要靠的是药物的力量,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它力求用自然的力量或来自整体的力量来治病,这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有人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的病。”也有人说:“中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说法未免过于偏激,不过中医重视宏观的“森林”,西医注重微观的“树木”倒也是事实。西方人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国人用整体思辨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仅治标更加注重治本。西医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注重治标不注重治本。因此我认为中医更有利于人的健康。 中医治病离不开神奇的中药。中国的中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的药方。汉代诞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的药物理论和治病用药经验。《诗经》里记载了100余种有益于健康的药物。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延寿药物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不少方士、医家烧炼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汉方士的炼丹服食法。唐代的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服用药物以延缓衰老的思想,他在《千金方》中就曾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方药,如服用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杞跟方、孔圣枕中丹等。对于中医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能盲目的进补、食用。药都有它的针对性,生什么病就吃什么药,俗话说的“对症下药”就是这个

情志养生讲解

古代中医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情志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中医认为,人生病不外乎外因性疾病与内因性疾病两大类:外因性疾病主要是“六淫”和外伤、疬气、劳逸、饮食、蚊虫致病。“六淫”即自然界过盛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内因性疾病主要指七情致病。是指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失调引起疾病。 中医认为,外因致病轻,往往都是由表及里,逐步加重,如受了风寒或风热患了感冒,一般都是先有鼻塞流涕、嗓子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影响到气管,出现咳嗽吐痰,进而发展到肺炎,如疾病不能很好的治疗,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肌炎、肾炎。这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医认为外因性疾病轻,而内因性疾病重,情志失调直接伤人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所以中医看病非常重视情志。 七情致病气耗生命: 中医认为情绪对人的伤害最大,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严重危害人的身体。 中医把情绪分为七种,也叫“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并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悲思伤肺、忧伤脾、惊恐伤肾。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医七情与人健康的关系。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