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南海深海沉积物来源真菌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研究内容摘要及意义细菌是长期以来困扰人类健康的杀手,如何从海洋中, 特别是从可持续利用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中寻找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的抗菌药物已成为近年来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一株来源于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真菌(N00053)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因此,我们拟将该活性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酵培养;运用现代色谱学的分离手段和波谱学的结构鉴定技术,结合抗菌活性筛选实验,快速分离鉴定并筛选出该真菌中的抗菌活性成分,为南海深海沉积物来源真菌抗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深度开发南海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
1、课题国内外现状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Fleming和Waksman等人从微生物相互拮抗规律中发现了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灰黄霉素等一系列抗细菌和真菌抗生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用药以及细菌变异速度的加快,细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此外,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人类的免疫力不断下降,新的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超级耐药菌不断出现,这些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迫切需要快速和持续开发新类型的抗菌药物。
寻找新颖结构和独特抗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成为近年来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自1967 年美国海洋技术协会主办了“向海洋要药”的专题讨论会以来,海洋微生物一直是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的重要来源[1,2]。
由于海洋特别是深海环境条件特殊, 如低温或高温、高盐、高压和寡营养等, 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 海洋微生物产生了独特的代谢系统和机体防御体系。
海洋微生物在物种、遗传基因、代谢途径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方面均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具有资源可持续利用、生长周期短、代谢易于调控和可通过大规模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海洋微生物特别是海洋真菌、海洋放线菌和海洋细菌己是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新的生理活性物质重要来源之一[3]。
关于海洋真菌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由来已久。
1945年7月Brotzu在地中海撒丁岛海域分到的一株海洋真菌即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ium acremonium)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多种抗菌素,如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 C,Cephalosporin Pl,P2,P3,P4,P5以及青霉素penieillin N。
海洋真菌中的甾体和酚类化合物

第27卷,第4期光 谱 实 验 室V ol .27,N o .42010年7月Ch inese J ou rnal of S p ectroscop y L aboratory July ,2010海洋真菌G lioclad ium sp .中的甾体和酚类化合物①①863基金(2007AA 09Z 413;2007AA 09Z 435);宁夏医科大学特殊人才科研启动项目(XT 200704)资助②联系人,电话(0951)6980120;E 2m ail :asi m ov 1983@s ohu .com作者简介:姚遥(1983—),男,江西省余江县人,博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9209226;接受日期:2009210217姚遥② 李娟 王妍 闫乾顺 曹家庆a(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银川市胜利南街1160号 750004)a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沈阳市文化路103号 110016)摘 要 从山东乳山采集的海洋真菌G lioclad ium s p .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化合物和4个酚类化合物,经1H 2NM R 、13C 2NM R 和M S 等现代波谱手段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麦角甾25,7,22E 2三烯23Β2醇(1)、232甲基麦角甾25,7,22E 2三烯23Β2醇(2)、32羟甲基苯酚(3)、42甲基21,22二苯酚(4)、42(22羟乙基)苯酚(5)、22羟基262甲基苯甲酸(6)。
关键词 海洋真菌;胶枝霉属真菌;甾体;酚类化合物中图分类号:O 65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38(2010)04212682051 引言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越来越得到广大药物研究者的关注[1,2]。
海洋环境十分独特,包罗了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所谓生命极限环境。
这些陆地所不具有的极端环境,使适应了这种环境的海洋微生物产生陆地微生物所不具有的代谢机制,从而产生了很多结构新颖的代谢产物。
海洋抗菌活性物质

1889年De Giaxa首次报道了海水中存在有潜在的抑制炭疽、霍乱病 原菌的细菌。过了近60年后,Rosenfeld 和 Zobell描述了一些海洋细 菌可产生抗生素. 后来Krassil ni kova和Buck的工作进一步确证了海 洋细菌的抗菌作用,其中Buck的研究表海洋细菌对酵母有抑制作用. Burkholder 等从海洋含溴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omoutilis)中 分离到抗生素硝吡咯菌素pyrolnitrin(1), 掀开了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的序幕, 随后有多种海洋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素被发现。 Isnansetyo和Kamei从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phenolica sp. nov. 中得到1个新的抗生素 MC21-A(2), 该化合物对耐青霉素的葡萄球 菌有杀菌作用, 其作用效果与万古霉素相当, 但是作用机制与万古霉素 不同,MC21-A主要是通过透化细菌细胞膜来发挥作用的。 Choi等从韩国济州岛潮间带的海泥中分离到一株海洋细菌Hahella chejuensis, 运用多种色谱分析的方法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得到2个新 的17环的大环五烯化合物chejuenolides A 和 B(3, 4)。研究表明, 这 2种大环五烯化合物具有抗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 菌的抗菌活性, 同时他们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表现出较弱 的抑制作用, 在浓度为150 μg· mL−1时的抑制活性在65%-75%。PTP1B 的 抑制剂被认为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及其相关的代谢综合症的一种很有潜力 的化合物。
抗菌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物质三 类,其中主要以抗细菌活性物质为主。已报道的海洋抗菌活 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放线菌、海洋细菌、海洋真菌及海洋 微藻等。 一、海洋放线菌 二、海洋细菌 三、海洋真菌 四、海洋微藻
海洋来源曲霉属真菌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21, 10(3), 92-101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pihttps:///10.12677/pi.2021.103013海洋来源曲霉属真菌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李欢欢,杜新阳,陈超逸,祁江峰,王颖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收稿日期:2021年4月17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12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9日摘要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区域,与陆地相比,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定恶劣环境条件。
具体而言,海洋包含温度,静水压力和盐度水平范围广等的特征。
响应海洋环境,海洋微生物如真菌逐渐进化出许多特殊的适应机制,包括产生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生物分子。
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巨大生物多样性为寻找具有众多有价值生物活动的新化合物提供了有希望的资源。
因此,对海洋真菌尤其是曲霉属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探索研究为先导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本文对近年来从海洋来源曲霉属真菌中获得的天然产物以结构的不同进行了列举,并指出了其生物活性,暗示着曲霉属真菌在海洋微生物高效活性乃至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的挖掘工作中值得重视。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曲霉属真菌,生物活性,天然产物,次级代谢产物Current Research on NaturalProducts and BiologicalActivities of Aspergillus Fungifrom Marine SourcesHuanhuan Li, Xinyang Du, Chaoyi Chen, Jiangfeng Qi, Ying Wang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pr. 17th, 2021; accepted: May 12th, 2021; published: May 19th, 2021李欢欢 等AbstractThe ocean covers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s surfaces exhibiting have many different specific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mpared to land. Specifically, oceans contain characterized by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levels of salinity. In response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icroorganism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many special different adaptation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specific secondary metabolites as biomolecules. The enormous biodiversity present in marine ecosystems provides a promising resource to find new compounds with numerous worthwhile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of marine fungi, espe-cially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Aspergillus , has formed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drug dis-covery. This article enumerates the natural products obtained from marine-sourced Aspergillus fungi in recent years in terms of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nd points out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implying that Aspergillus fungi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av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high-efficiency activity and medicinal value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KeywordsMarine Microorganisms, Aspergillus Fungi, Biological Activity, Natural Products, Secondary Metabolites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海洋占地球面积70%以上,拥有比陆地更广阔的面积和更丰富的生物资源,在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日益被关注的今日,物产富饶的海洋为更多科研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提供了发挥思路。
六种南海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

六种南海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海洋真菌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真菌,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在药物、化妆品、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海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的海洋真菌资源备受关注。
然而,南海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南海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南海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其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等。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系统地分离出南海海洋真菌,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
2. 初步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
3. 提取出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
4. 研究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和化学特性。
5. 研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1.南海海洋真菌的分离和鉴定从南海水域采集不同种类的海洋真菌,加入琼脂培养基中,进行菌落形态观察、生长速率比较、细胞形态和染色体学研究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
2.筛选生物活性菌株用多种方法,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菌试验等,对南海海洋真菌进行筛选,选出具有生物活力的真菌菌株。
3.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采用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如溶剂萃取、色谱分离和分子筛分离等方法,对南海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采用不同的色谱分离技术,如薄层层析、正相高效液相层析,反相高效液相层析,凝胶过滤等方法,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4.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和化学特性研究采用高分辨质谱仪、核磁共振、单晶谱、紫外光谱等手段,对纯化后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表征和结构鉴定。
5.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研究采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对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并探讨其在药物、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意义与预期结果南海海洋真菌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开展南海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对于深入挖掘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南海海洋生物产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海海绵化学成分的分析

南海海绵化学成分的分析南海海绵化学成分的分析南海是我国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其拥有着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其中海绵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
海绵在南海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海绵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本文将对南海海绵常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一)类固醇类固醇是海绵中的常见成分之一,它们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菌、抗肿瘤、抗炎等。
研究表明,南海海绵中存在着丰富的类固醇。
例如,从南海六连屿海绵中分离出了多种类固醇,其中包括甾体类化合物和环烷醇类化合物。
这些类固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对某些肿瘤细胞和细菌产生杀灭或抑制作用,因此有着重要的药物研发价值。
(二)多糖多糖是海绵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们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免疫增强、抗菌、抗肿瘤等。
南海海绵中也存在着丰富的多糖。
例如,从南海白排角海绵中提取出的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此外,从南海白云山海绵中分离出的多糖对某些肿瘤细胞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三)生物碱生物碱是海绵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菌、抗肿瘤、抗炎等。
南海海绵中也存在着一些生物碱。
例如,从南海偏圆海绵中分离出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从南海粘黄海绵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能够对癌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了很好的抗肿瘤活性。
(四)寡肽寡肽是海绵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菌、抗肿瘤、抗炎等。
南海海绵中也存在着一些寡肽。
例如,从南海凯引海绵中分离出的一种寡肽能够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且对某些癌细胞产生了抑制作用。
此外,从南海猫毒海绵中分离出的寡肽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HIV-1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
南海海绵中存在着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类固醇、多糖、生物碱和寡肽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这些化学成分在药物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对深入研究海洋生物和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甾醇

从南极采集的八方软珊瑚Dasystenella acanthine中 的分离得到6个新的氧化甾醇72—77,通过体外多种肿 瘤细胞的生理活性试验表明,6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都很好。
从软珊瑚Nephtea arecta中分离出6个多羟基甾醇
来自中国南海的软珊 瑚Alcyonium Patagonicum的24methylenecholest4-ene-3β,6β– diol 62 对P-388细 胞株具有细胞毒性 (IC50=1μg/mL)
甾醇硫酸盐是一类具有抗hiv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圆实冠形软珊瑚短足软珊瑚柔指形软珊瑚扇形珊瑚柳珊瑚竖立短指软珊瑚sinularaerect24一亚甲基一19一四羟基胆甾醇对宫颈癌胃癌高转移肺癌和鼻咽癌有明显的抑制作条状短指软珊瑚sinular从采自中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软珊瑚lemnal结构与柳珊瑚甾醇很相似
醇、胆汁酸、甾族激素、甾族பைடு நூலகம்物碱等。
1、甾醇
结构特点:含有环戊烷全氢化菲(多环芳烃)骨架的 动物甾醇C17一般是 化合物。C-3有-OH,C-5上有一个双键,C-17上 含8个碳原子的侧链
;植物甾醇的侧链 为9~10个碳原子
有一个-R,各种甾
醇的区别主要在于
-R的不同。海洋甾 醇的结构特殊表现 在侧链的多样性和 甾体核的变化。
从采自中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软珊瑚 Lemnaliaperisyla得到新的甾醇(4),结构与柳珊瑚甾醇 很相似。
从中国台湾采集的软珊瑚Clavulariav iridis 中得到3个新的甾醇stoloniferoneE–G 63-65 均表现出强的细胞毒活性。
ED50: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 半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 LD50: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 半出现死亡的剂量。
海洋真菌Hypoxylor oceanicum对1,2,3,4-四氢萘的转化及其产物测定

海洋真菌Hypoxylor oceanicum对1,2,3,4-四氢萘的转化及其产物测定李厚金;蓝文健;林永成【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05(024)004【摘要】南海海洋真菌Hypoxylon oceanwum(326#)以葡萄糖(10 g/L)、蛋白胨(2 g/L)、酵母膏(1 g/L)、20%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在培养液中添加200mg/L的1,2,3,4-四氢萘,培养7 d,对转化产物进行提取,经GC-MS和NMR检测,发现转化产物中有1个主要氧化产物3,4-dihydro-4-hydroxy-1(2H)-naphthalenone,占96.16%.另外3个氧化产物为:3,4-dihydro-1(2H)-naphthalenone,1,2,3,4-tetrahydro-1-naphthalenol和1,2,3,4-tetrahydro-1,2-naph-thalenediol.该微生物催化氧化反应发生在四氢萘的非活性的饱和碳上,显示出海洋真菌Hypoxylon oceanwum(326#)具有独特的生物氧化机制.【总页数】3页(P45-47)【作者】李厚金;蓝文健;林永成【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3;O657.61【相关文献】1.1,2,3,4-四氧代-1,2,3,4-四氢萘的新工艺研究 [J], 顾海宁;吴政杰;徐洪顺;余永志;徐伟明2.1,1,4,4,6-五甲基-1,2,3,4-四氢萘的合成 [J], 尹群;张睿;胡涛;刘秀杰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中间体1,2,3,4-四氢萘-1-胺盐酸盐的合成 [J], 程鹏;曾庆东;彭杨;张万萍;李文军;鲁振浩;余瑜4.20种四氢萘类抗真菌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测定 [J], 梁蓉梅;曹永兵;周有骏;汪涛;卢嘉;姚斌;姜远英5.南海海洋真菌Hypoxylon oceanicum的代谢产物 [J], 李厚金;林永成;王立;周世宁;L.L.P.Vrijmoed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

( .E 一 3E 4 )1 朗)毗 喃 葡萄 糖 基 一 径 基 一 ( 羟 基 十^ 碳 酰 基 ) 基 一 甲 基 _’4 9 十 ^ 碳 } 22 - 氨 1 3, ,
关键词
海 洋真菌 . R…
s , p 代谢产物 , 神经鞘胺醇甙
避 海洋微 生物是近 年来 的一个研 究热 点。 越来越多 的研 究也表明, 海洋微生物,尤其是那些跟海洋动物
培 养 2 0d
1 4 提 取 和 分 离 . 发酵液过滤, 菌体和培养液分别收集 . 菌体 晒干 甲醇浸泡. 培养液浓缩 乙酸乙酯提取 。提取浓缩 物拌
硅胶过 桂. 石油醚 乙酸 乙酯 . 甲醇梯度淋洗。 收集 其菌体和培养物 共分离得到 l 0个化 台物 。菌体 中分 各组分再经反 复柱层析. 重结晶纯化。从菌体中分离 出 A-C( 1, 图 )从培养液中分离得到 D-J图 1 。其 得 A 20 g B约 5 , 0 g 从培养液中分离得 D ( ) 1 m , C3 m , g 中 ( ',E)13D一 3E 4 一 1 -_ 吡喃葡 萄糖基 一 轻基 2(1羟 3 _2_
1 1 试 剂 与 实 验 仪 器
葡萄糖为化学纯 , 蛋白胨 B ,酵母膏 B 其他 R R, 实验 用试 剂 均 为市售 A R试 剂 ,所 用 仪 器为 D - O ,
H: 0 3,N 2 2 1 计算值 : 6 9 H 1 6 N: 1 2 .9 , C: 84 , 05 ,
( 山大 学 生命 科 学 学 院 广州 507 ) 中 12 5
( 香港城 市大学生物学 和化学系) 提要 首次 对南海海 洋真 菌 F  ̄' p( 2 8 )的代谢产特进 行研 究,从 菌体和培养液 u / s 49 mn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甾体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甾体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林啟福;甘春芳;崔建国
【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8(030)007
【摘要】海洋微生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机体防御机制,从而能产生许多结构特殊、活性显著的化合物,被认为是最具开发前景的新药源.目前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碱类、大环内酯类、肽类、甾体类、萜类、聚酮类、糖苷类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海洋细菌
以及海洋微藻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甾体化合物.
【总页数】8页(P1266-1273)
【作者】林啟福;甘春芳;崔建国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钦州535011;
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南宁530001;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9.2
【相关文献】
1.天然来源的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孙彦君;王俊敏;王雪;郝志友;陈辉
2.具有生物活性氮杂甾体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J], 范良华;崔建国;甘春芳;苏绍烊
3.海洋来源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李姗姗;陈睿轩;王伟毅;陈建明
4.海洋来源甾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吴靖娜;刘智禹;潘南;苏捷;路海霞;蔡水淋
5.大型真菌来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吴莹莹; 高利慧; 康前进; 鲍大鹏; 王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油真菌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我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油真菌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王洁;江黎明;崔丽娇;薛珊珊【摘要】采用尼罗红平板筛选法从我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分离鉴定出的178株海洋真菌中筛选产油菌株,对其脂肪酸进行抽提并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产油真菌的总脂肪酸含量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89株产油真菌,其中14株海洋真菌的总脂肪酸含量占冷冻干燥菌体质量的1.41%Z7.7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2.51%~68.8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03%~36.49%.我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油真菌资源丰富,在生物油脂开发利用中具有较高价值,获取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8(043)008【总页数】5页(P115-118,126)【关键词】硇洲岛;产油真菌;尼罗红平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脂肪酸【作者】王洁;江黎明;崔丽娇;薛珊珊【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河南漯河462002;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23;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TQ646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多以C16、C18为主,主要集中在海洋微藻、海洋细菌和陆地真菌[1-4]。
微生物油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还含有一些游离的脂肪酸和非极性物质。
目前发现产生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除海洋微藻外,主要有深海细菌和极地细菌。
微生物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调节人体脂质代谢、改善血液微循环、调节心脏功能、增强记忆力等[5]。
筛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产油海洋微生物也可用于可再生生物柴油的生产,被认为是解决化石能源危机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从海洋微生物中获取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海洋来源甾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海洋来源甾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吴靖娜;刘智禹;潘南;苏捷;路海霞;蔡水淋【摘要】我国海域辽阔,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海洋生物中含有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天然化合物,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海洋生物体内,它们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和抗病毒等诸多生物活性,现对海洋甾体化合物分离纯化、生物来源、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以期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福建水产》【年(卷),期】2015(037)004【总页数】13页(P325-337)【关键词】甾体化合物;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作者】吴靖娜;刘智禹;潘南;苏捷;路海霞;蔡水淋【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华侨大学生物化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1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1.77甾体化合物(sterols)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内的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母核,根据母核上取代基、双键位置或立体构型等的不同又可分成多种类型,性激素、甾醇、胆汁酸、强心苷、甾体皂苷、甾体生物碱等均属于此类[1]。
海洋放线菌#A34和真菌#1942活性成分研究彭虹王立,林永成

海洋放线菌#A34和真菌#1942活性成分研究彭虹1王立,林永成2*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摘要海洋环境十分独特,极端的生态环境必然赋予生存于其中的海洋微生物不同于陆生微生物的独特的遗传背景和生理性能,并使其发展出独特的代谢方式,因而为寻找海洋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潜在的丰富的源泉。
本文阐述了海洋放线菌和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进展。
实验部分对放线菌#A34和真菌#1942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从南海真菌#1942发现,价格昂贵,有细胞毒性的sterigmatocystin,其含量高达约1g/100L ,有可能开发成为资源菌。
关键词代谢产物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一引言海洋,占地表总面积71%,是独特生态系统工程的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地。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微生物独特的遗传背景,海洋微生物已发展出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的独特代谢方式,因而为寻找海洋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潜在的丰富的源泉。
研究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不仅能够从中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病毒等活性物质,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用工业发酵生产可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放线菌和真菌的研究情况2.1 海洋放线菌的研究情况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大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革兰氏阳性菌,最早由Cohn(1875)由人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到一株丝状病原菌——链丝菌(streptothrix)而发现的。
由于Waksman (1943)和其他研究者的创造性工作,陆续放线菌的一些种中分离到氯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和红霉素等。
从此,放线菌作为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微生物资源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世界药物市场上的67%的抗生素产品来自微生物,其中2/3又是放线菌所产生(Newman and Laird,1997)。
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类型丰富,有内酯类、吡喃酮类、醌类、生物碱类、肽类、酰胺类等化合物。
南中国海红树林海洋真菌2492号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南中国海红树林海洋真菌2492号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王 军1,佘志刚2,姜广策2,林永成2,L 1L 1P 1Vrijmoed3(1.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80;2.中山大学化学和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3.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学和化学系,香港)摘 要:研究了来自香港海红树林Phra gmites australi 的海洋真菌2492号的次级代谢产物。
用乙酸乙酯对该菌的培养液进行了液-液萃取,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用IR,MS,UV NMR 波谱法推导确定了单离到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在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有生物活性的生物胺,分别是Hypoxylin A (2),Hypoxylin B (1),N _乙酰酪胺(3)和2492_1(4)。
关键词: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生物胺中图分类号:O62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6579(2005)02-0132-03 海洋微生物是寻找药物先导的一个新的源泉,人类已从海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许多有生物活性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1]。
但由于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对海洋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条件仍然了解得很少,极需进一步的研究[2,3]。
近几年,对来自南中国海红树林的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发现了大量的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揭示了海洋真菌具有极大的药用开发前景。
本文报导了首次对采自南中国海海洋真菌2492号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化学研究工作。
2492号海洋真菌从香港红数林Phragmites australi 中分离得到,菌体为白色,种属未定;采用了悬浮养殖的方式,对它进行了发酵,从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根据13C NMR,1H NMR,DEP T 谱等波谱数据推导确定它们的结构为非肽类含氮化合物,分别是Hypoxylin A (2),Hypoxylin B (1),N _乙酰酪胺(3)和2492_1(4)。
南海马尾藻内生真菌中甾醇化合物的研究

化学成分南海马尾藻(Sargassu m sp )内生真菌No ZZF36中甾醇化合物的研究杨瑞云1,2,李春远1,林永成1*,彭光天1,周世宁3(1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桂林541004;3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 从南海马尾藻(Sargassum sp )内生真菌N o ZZF 36中分离得到4个甾醇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菜子甾醇(1),麦角甾醇(2),过氧化麦角甾醇(3),麦角甾 7,22(E) 二烯 3 ,5 ,6 三醇(4)。
关键词 马尾藻(Sargassu m sp );内生真菌;甾醇中图分类号:R 284 1;2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454(2006)09 0908 02基金项目:国家863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3AA624010);广东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021732)*通讯作者:林永成,Te:l 020 ********,E ma i :l ces l yc @zsu edu cn 。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功能,海洋微生物已经发展出独特的代谢方式,提供了在陆地微生物中未遇到过的代谢产物。
研究人员已从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众多的新化合物,使得海洋微生物成为又一个天然药物资源的巨大宝库 1!。
甾醇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内,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也是多种激素、维生素D 及甾体化合物合成的前体,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现已有以甾醇为主要成分的临床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胸闷、心悸等心血管障碍的防治。
海洋内生真菌No ZZF36是由中山大学周世宁教授从中国湛江海域采集的马尾藻(Sar gassum sp )中分离得到,种属尚未鉴定。
通过药理初筛发现,该菌显示出强抗菌活性。
代谢产物的名词解释

代谢产物的名词解释代谢产物的意思代谢产物(metabolite)指新陈代谢中的中间代谢产物(intermediate metabolite)和最终代谢产物(final metabolite)。
指新陈代谢中的中间代谢产物(intermediate metabolite)和最终代谢产物(final metabolite)。
如某些代谢产物乳酸、乙醇,抗生素等是某些微生物在特殊代谢条件下的中间代谢产物。
因此掌握有关代谢规律和条件,有利于这些产品的生产。
代谢产物造句欣赏(一)肾脏是消除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最重要的器官。
(二)这里不想罗列影响植物生长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三)本图企图说明包括众所周知的利己激素在内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一般生物合成途径。
(四)植物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五)代谢产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调控骨代谢的体外实验研究(七)活性及脂质代谢产物的影响(八)298菌株代谢产物对果蔬采后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九)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十)提高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与技术(十一)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生长量与酚甙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异(十二)摘要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中镰孢菌代谢产物对大豆根部的影响。
(十三)001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十四)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大鼠少突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十五)摘要目的对一种蛹拟青霉代谢产物中抗肿瘤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
(十六)丙烯腈对大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十七)南中国海红树林海洋真菌2492号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十八)摘要海洛因在体内极易代谢,其主要的代谢产物为单乙酰吗啡、吗啡等。
(十九)光强对喜树幼苗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的影响(二十)异细胞通常含有不同种类的物质,如鞣酸类,油类,晶体和一些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造句精选1、作为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在肢体以及其他器官的发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2、外施LOX代谢产物茉莉酮酸、愈创木酸亦可促进乙烯释放,而LOX抑制剂对乙烯释放有抑制作用.3、一台透析仪正在过滤这条狗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当动物的肾脏不能正常工作时便需要这种治疗。
南海海域真菌检测

所 以环境对真菌造成 的选 择性压力远低 于陆生 真
菌, 故海洋真菌造成多样化的演化方式少, 海洋真菌 种类也较少 。资料表 明[ , 品采集 的不 同时 间、 2样 】 地点对真菌菌种 的多样性有很大关系。海洋真菌的 采集 大多是海底沉积物 、 或浸泡于海水 中的木头
山东医药 2 0 年第 4 卷第 3 期 08 8 2
道 , 内一些 学者 对 沿 海 地 区某 些 口岸 海水 及 大 陆 国
4 l 5m 加入 5m 液体沙保氏增菌液 中, l 3 5℃增菌 l 2
~
架海域 微生 物调查 也 进 行 了许 多 工作 , 基 本 都 是 但 基 于细 菌 而言 , 而对 海洋 中真 菌的报道 相对 较少 , 特 别 是对 海洋真 菌分 布 的研究 尚少 , 规模 的真 菌检 大 测 较少 。研 究 表 明 _ , 国 只在 8 1我 J O到 9 0年代 初 于
表 的南海海域 , 共采集海水 4 7个点 。水 样采集方
法: 用无 菌海 水 采集 器采集 海 面 11深 处 的海水 , 1 1 每
别为 0 0 10 , 、 、0 % 对氟康 唑分别为 8 3 1. %、 . %、6 7
个采样点取两份 。培养基 : ①增菌培养基 : 液体沙保 氏培养基 ( 真菌 肉汤 )②分 离培养基 : ; 沙保 氏葡萄
2 1 南海真菌检 出情况 .
离出真菌 3 8株 , 其中胶红酵母菌 9株( 3 7 ) 无 2 .% 、
名假丝酵母菌 8株 ( 1 1 、 2 . %) 近平 滑假 丝酵母菌 6
株(58 )奥 默毕赤假丝酵母 4株 (0 5 ) 浅 1.% 、 1 .% 、 白隐 球 菌 3株 ( . %) 白色 丝 孢 酵 母 菌 2株 79 、
南海海洋真菌Julellaavicenniae的代谢产物

南海海洋真菌Julellaavicenniae的代谢产物
乐长高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8(037)004
【摘要】从中国南海海洋真菌Julellaavcenniae的菌体中分离出17种化合物,从它的培养分离2种倍半萜。
根据IR,NMR,MS和GC-MS等光谱数据,确定菌体代谢物中麦角甾醇和5种脂纺酸和酯的结构及其含量。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乐长高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32
【相关文献】
1.一株南海海洋真菌Sporothrix sp.#4335的甾体类代谢产物研究 [J], 温露;郭志勇;佘志刚;林永成;VRIJMOED;LLP
2.南海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386#)次级代谢产物再研究 [J], 魏美燕;邵长伦;谭倪;胡谷平;王长云;佘志刚;林永成
3.南海海洋真菌4454号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冯燕;彭毓敏;朱峰;杨杏兰
4.南海红树内生海洋真菌#2492代谢产物的研究 [J], 朱峰;林永成;王军;周世宁;Vrijmoed L L P
5.南海红树内生海洋真菌#2492代谢产物的研究 [J], 朱峰;林永成;王军;周世宁;Vrijmoed L L P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6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1No.2 2003年2月 Jour nal of Fos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un.2003文章编号:1008-0171(2003)02-0060-03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朱 峰1,彭毓敏2,陈光英3,林永成3(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广东佛山,528000;2.南海中医院药学部,广东佛山,528000;3.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对南海海洋真菌2492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 hr amites a ustr a li,从其菌丝体的乙醇粗提物分离出3个甾体化合物:(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
它们的结构通过I R,F ABMS和NMR谱图得到确定。
关键词: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甾体化合物;结构中图分类号:Q949.32 文献标识码:A陆源天然产物一直以来是人类丰富的药物资源,但随着对陆地资源的深入开发,从中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已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传染性病菌对传统抗生素的抗药性正在迅速发展,因此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海洋这个尚未开发的巨大天然资源宝库,特别是对从海洋微生物中找到新的特效药物寄予极大的希望[1]。
本研究组在从海洋微生物筛选新药的过程中,已发现多种结构奇特而具有强生理活性的化合物[2~4]。
本文研究了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的海洋真菌2492的胞内代谢产物,从其菌丝体分离得到3个甾体化合物,通过解析IR,FABMS和NMR谱图推出它们分别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麦角甾醇,A),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过氧化麦角甾醇,B)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三羟基麦角甾醇,C)。
图1 甾体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1 实验部分1.1 仪器、试剂与菌种INOV A-500核磁共振仪,VG ZAB-HS质谱仪,Bruker Vector2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X4型显微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
收稿日期:2002-02-26基金项目:国家863资助项目(2001AA624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2058)作者简介:朱 峰(1971-),男,江西上犹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林永成(1945-,男,广东肇庆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葡萄糖CR ,蛋白胨BR ,酵母膏BR ,粗海盐(微生物养殖用),其他均为市售AR 试剂。
海洋真菌2492从采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hr agmites austr ali 的样品中分离得到,其种属未定,为内源真菌。
菌种由香港城市大学Vrijmoed 和Jones 教授提供。
菌种分别保存在香港城市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
1.2 菌种培养培养基用葡萄糖5g ・L -1,蛋白胨1g ・L -1,酵母膏0.5g ・L -1,牛肉浸膏0.5g ・L -1,天然海水50mL ・L -1,pH 7.0制成。
120L 培养基分装500mL 三角瓶,每瓶装培养基200mL ,1.25×105Pa 灭菌15min,冷却后接种,在30℃静置培养45d 。
1.3 提取与分离120L 发酵总物用纱布过滤,收集菌丝体,湿菌丝体用5L 乙醇充分提取(冷浸提取3次,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后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6次,得粗提物约10g,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A (50mg),B(3mg)和C(10mg)。
1.4 化合物的实验数据化合物A,无色针晶,H mp 184~186℃,FABMS (m /z ):396[M+H ]+,377,157,119,91,69(base),55;1H NMR(CDCl 3)D :6.50(d,8.5Hz,1H),6.24(d,8.5Hz,1H),5.21(dd,15.5,8.0Hz,1H),5.14(dd ,15.5,8.0Hz ,1H ),3.97(m ,1H ),1.00(d ,6.5Hz ,3H ),0.91(d ,6.5Hz ,3H ),0.89(s ,3H ),0.84(s ,3H),0.82(dd,6H),未列出氢为不可分辨多重峰。
化合物B ,无色针晶,H mp 154~156℃,IR (KBr )v :3423,2956,2871,1655,1459,1369,1241,1057,1034,969,833,802,610cm -1;1H NMR (CDCl 3)D :5.57(d ,3.5Hz ,1H ),5.38(d ,3.5Hz ,1H ),5.23(dd,15.5,7.5Hz,1H),5.17(dd,15.5,7.5Hz,1H ),3.63(m,1H ),2.47(dd,13.25,2.5Hz,1H),2.28(t,12.25Hz,1H),2.07~2.02(m),1.98~1.96(m),1.90~1.84(m),1.78~1.42(m),1.41~1.24(m ),1.04(d ,6.0Hz ,3H ),0.95(s ,3H ),0.92(d ,7.0Hz ,3H ),0.83(d ,7.0Hz ,6H ),0.63(s ,3H )。
化合物C,无色针晶,H mp 243~246℃,FABMS (m /z ):431[M +H]+,413[M-H 2O+H ]+,395,377,205;1H NMR(DMSO-d 6)D :5.23(dd,15.5,7.0H z,1H ),5.18(dd,15.5,8.0Hz,1H),5.07(m,1H ),4.48(d ,5.5Hz ,1H ),4.21(d ,5.5Hz ,1H ),3.75(m ,1H ),3.58(s ,1H ),3.36(m ,1H ),2.02~1.90(m),1.87~1.77(m),1.67~1.58(m),1.50~1.19(m),0.98(d,6.5Hz,3H ),0.90(s,3H),0.88(d,6.0Hz ,3H ),0.80(d ,d ,6.5,7.0Hz ,6H ),0.53(s ,3H )。
13C NMR (DMSO -d 6)D :139.6(s ),135.3(d ),131.3(d),119.4(d),74.4(s),72.1(d),65.9(d),55.3(d),54.1(d),42.9(s),42.2(d),41.9(d),40.0(t),39.8(d),38.9(t),36.6(s),32.4(s,2C),31.1(t),27.6(t),22.5(t),21.3(t),20.9(q),19.7(q),19.4(q ),17.6(q ),17.2(q ),12.0(q )。
2 结果与讨论化合物C 的FABMS 给出分子离子峰431[M+H]+,结合氢谱有46个质子和碳谱有28个碳推出分子式为C 28H 46O 3,计算不饱和度为6。
从氢谱可看出甾族化合物的特征:18-角甲基(D 0.53,s,3H)和19-角甲基(D 0.90,s,3H )的单峰信号,质子信号主要密集在D 2.02~1.19范围,可初步判断这是一个甾族化合物。
氢谱中显示两组烯质子信号,其中一组侧链烯质子信号[D 5.23(dd,15.5,7.0Hz,1H),5.18(dd,15.5,8.0H z,1H )],另一组为甾环母体烯质子信号[D 5.07(m,1H)]。
碳谱也可看到4个烯碳信号[D 139.6(s),135.3(d),131.3(d),119.4(d )]。
因而确定化合物C 含有两个双键。
碳谱提示只存在3个连氧碳信号[D 74.4(s),72.1(d),65.9(d)],对应氢谱位移为D 3.75(m,1H)和3.36(m,1H)。
由于碳谱不存在其他连氧信号,因而说明氢谱中D 4.48(d,5.5Hz,1H),4.21(d,5.5Hz ,1H )和3.58(s ,1H )处的信号为羟基质子信号。
从FA BMS 谱可找到三个失水后的碎片强峰(413[M-H 2O+H]+,395[M-2H 2O+H]+,377[M-3H 2O+H]+),进一步说明该化合物含有三个羟基。
氢谱中提示存在四个成双峰的侧链甲基质子信号D 0.98(d,6.5Hz,3H)、0.88(d,6.0Hz,3H)和61第2期 朱 峰等: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6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1卷0.80(dd,6.5,7.0Hz,6H)。
FABMS谱可找到碎片离子峰306[M-125+H]+,说明有式量为125的侧链。
这是麦角甾醇的特征。
综合解析谱图推出该化合物为三羟基麦角甾醇,进一步通过与文献[5]波谱数据对比以及与标准物的NMR谱图对比,并与标准物进行T LC对照确定化合物C为(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
化合物A的FABMS给出分子离子峰为396[M+H]+,结合氢谱推出分子式为C28H44O,不饱和度为7。
氢谱给出甾族类化合物特征:18-角甲基(D0.84,s,3H)和19-角甲基(D0.89,s,3H)的单峰信号;四个成双峰的侧链甲基质子信号D1.00(d,6.5Hz,3H)、0.91(d,6.5Hz,3H)和0.82(d,6H);两组烯质子信号:一组侧链烯质子信号[D5.21(dd,15.5,8.0H z,1H),5.14(dd,15.5,8.0Hz,1H)],另一组为甾环母体共轭烯质子信号[D6.50(d,8.5Hz,1H),6.24(d,8.5Hz,1H)];1个连氧CH信号D3.97(m, 1H);其余质子信号主要密集在D2.00~1.00范围内。
这是麦角甾醇的氢谱特征,结合其熔点为184~186℃,故可初步推断这是麦角甾醇。
进一步通过与文献[6]波谱数据对比以及与标准物的1H NMR谱图对比,并与标准物进行T LC对照确定该化合物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
化合物B的氢谱与化合物A很相似,差别主要在于甾环母体烯质子信号移向高场D5.57(d,3.5 Hz,1H)和5.38(d,3.5Hz,1H),这说明化合物A中甾环母体共轭双键变成了化合物B中的单个双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