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12个基本概念新解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弱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
3. 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3.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创新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1. 教师培训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质量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推动学习科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新课改的名词解释
新课改的名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新课改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教育改革的内涵和目标。
一、学习力学习力是指学生在不同学科和学习场景中,能够主动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传统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新课改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旨在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而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中,学校不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其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体性主体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发展。
在新课改模式下,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目标。
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新课改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改旨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新课改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是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准,旨在推动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课程标准包括基础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及跨学科和专题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明确的课程标准,新课改能够引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解读共223页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பைடு நூலகம்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语文新课标12字解读
“任务驱动”:任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任务,驱动是用学生学习成长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自己去认知、内化、实践、生成。
“情境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活情境体验,情境是真实情境(模拟也是真实的),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方式“真实探究”:解决真问题,是符合需要的、有探究价值的、解决问题的、学生自己的探究。
致力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1.碎片化(围绕一个任务完成----任务具有完整性、复杂性、挑战性、真实性)一节课一个任务。
2.灌输现象---过程不留给学生老师包办,讲得多,问题不放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尤其是知识构建和重点问题点拨)。
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
“任务驱动”:任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任务,驱动是用学生学习成长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自己去认知、内化、实践、生成。
“情境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活情境体验,情境是真实情境(模拟也是真实的),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方式“真实探究”:解决真问题,是符合需要的、有探究价值的、解决问题的、学生自己的探究。
致力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1.碎片化(围绕一个任务完成----任务具有完整性、复杂性、挑战性、真实性)一节课一个任务。
2.灌输现象---过程不留给学生老师包办,讲得多,问题不放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尤其是知识构建和重点问题点拨)。
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
“任务驱动”:任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任务,驱动是用学生学习成长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自己去认知、内化、实践、生成。
“情境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活情境体验,情境是真实情境(模拟也是真实的),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方式“真实探究”:解决真问题,是符合需要的、有探究价值的、解决问题的、学生自己的探究。
致力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1.碎片化(围绕一个任务完成----任务具有完整性、复杂性、挑战性、真实性)一节课一个任务。
2.灌输现象---过程不留给学生老师包办,讲得多,问题不放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尤其是知识构建和重点问题点拨)。
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
这次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
这次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其中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与几何图形的学习关系比较密切,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几个核心概念。
对于空间观念这个核心概念的培养,首先我们要非常重视二维和三维图形的转换。
教学中我们多选择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如果一只蚂蚁要从这个长方体中的点A出发,沿表面爬到对角的B点,请你求出这个线路的最短路程。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考虑,这种二维与三维图形的转换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要结合立体几何的学习内容,像展开与折叠、截几何体、视图与投影等,还包括平移、旋转等图形变化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去研究、探索、交流、表达,说出他的感受,说出他的想象,充分地留给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
唯有过程充分了,观念和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才能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真正落实。
对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
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识别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
并为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如:在圆的教学中,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直观操作,发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
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这个过程中就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
新课改的概念和
新课改的概念和新课改是指新的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更新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新课改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改倡导综合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过分注重学科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其他方面的素质。
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第三,新课改提倡跨学科整合教育。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分割和隔离,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学习的孤立化。
新课改认为应该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促使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新课改倡导注重实践性教学。
传统教育以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提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改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包容性教育。
传统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统一化管理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殊需求。
新课改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特点,采取个性化教育,并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性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机会。
新课改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也需要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新课改,共同促进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新课标改革理解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改革理解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与意义1.1 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新课标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教育体制的僵化:过去教育体制长期以来的僵化和刻板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
(3)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求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1.2 意义新课标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教育改革:新课标改革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更是对整个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 培养人才需求: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 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标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2.1 主要内容新课标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新课标改革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理念:新课标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3) 教材编写:新课标改革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2 特点新课标改革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从方向到背后逻辑,一文读懂新课标里的所有新理念、新名词
从方向到背后逻辑,一文读懂新课标里的所有新理念、新名词暑假期间,不少老师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对2022版新课标进行学习。
只是,“素养导向”“学业质量”“大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学科实践活动”……等词汇高频出现,让大家阅读起来有一种“难理解”的感觉。
本文整理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些新理念、新名词的解读,也梳理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信老师读完后,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能更好地深入学习。
在此,对各位专家的倾情分享表示感谢。
文章指引:1.课程标准地位、重要性2.课标最大亮点——课程核心素养3.育人总目标确立,义务教育学生画像4.核心素养概念、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点5.学科要培养核心素养6.布鲁纳、施瓦布的学科结构化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论7.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这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8.课标基本框架9.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者关系10.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11.教学提示12.大观念13.学习任务群14.大概念15.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16.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17.跨学科主题学习18.课程内容结构优化19.学科实践活动20.2022版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21.与课标理念匹配命题与评价课程标准地位、重要性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尺子的规范。
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引擎和支点,是改革源头,是课改第一依据、直接依据及原点推动力。
2022版课标修订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
新课标有可操作性,能用、好用、管用;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改革完整链条。
课标最大亮点——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想得到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育人目标落地行动路线图。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解读共223页文档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解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引言: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就是新课改。
新课改旨在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和考试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新课改中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概念,常常令人感到困惑。
在本文中,我将就新课改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分享我个人对这些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一、新课改的核心概念1.1 学科观学科观是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学科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体系结构。
学科观的基本思想是将知识按学科进行划分,注重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联系。
在新课改中,学科观的贯彻意味着要把传统的功利教育转变为注重学科内涵和学科精神培养的教育。
1.2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健康身心等多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是新课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教育环境,以及教师的适度引导和启发。
通过培养学生主体性,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观点2.1 对学科观的理解和观点学科观的提出,使教育不再只是培养学生进行机械的知识运算,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科的整体性和多元化,不局限于知识的表面,而是深入了解学科的本质和内涵。
2.2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观点素质教育是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它意味着学校和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培养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3 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和观点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展示和实践的机会。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 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二国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趋势1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2 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4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三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过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修改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五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六新的教学观1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第1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关心。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达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爱、同情、责任感。
以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确立了“课程即经验”的新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然而,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程理念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育体验系统,旨在使学生获得教育体验系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体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本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改变和创新给定的内容,使给定的内容能够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个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外部,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一起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句话说,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学习者拥有和获得知识的主要活动过程。
因此,自然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我是课程。
2 、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完整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和生命的完整。
人是一个智能和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命的完整性表明人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构成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寻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课程忽视甚至分离了孩子的完整性。
一方面,学习等同于“阅读”,阅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书”进行测试,而忽视非学术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经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1.1 新课改的起源和背景新课改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1年12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90年代初创,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
1.2 新课改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情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素质。
同时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追求真理、依靠事实。
实事求是原则是做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主导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思想方法及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
2.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态度,或者增加他们对学习更积极的回报,并为自己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2.3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是以学习者的年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文化程度、习惯、风格、个性、思维方式和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因素为依据,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差异化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合理的、适宜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4 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指,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方式。
2.5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地方。
学生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目标的主体。
三、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任务3.1 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名词解释
1、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2、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知识与技能: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
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5、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
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
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6、知识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7、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施良方《学习论》)新课程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8、学习方式(6类)1、自主性学习的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基本含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基本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下的几组概念辨析
新课程下的几组概念辨析一、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高频词语,它的使用惯性使得一些人把它同“课程改革”混起来说。
我们以往提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内进行,重点是指教学教研人员对课程处理方式的探讨和教学行为的研究。
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后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点,当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学改革可以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开展,也可以在一所学校、几所学校或更大范围内进行,而课程改革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一所学校、几所学校的事。
它首先是政府行为,还要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
我国建国以来先后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目标,与前七次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具有步子快、速度快、难度大、范围广等特点,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是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二、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由于二者产生的特定背景不同,使得其内涵也有很大区别。
创造教育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带来创造教育研究的热潮。
在国内,陶行知在20 世纪20 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当时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压抑儿童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提出的,属于教育改革的范畴。
而创新教育的提出是在世纪之交,教育所基于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它包括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投资模式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等,它比创造教育涵盖更广。
从具体实施内容看,创造教育更侧重在操作层面,如展开创新性思维和技能训练,动脑、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等;而创新教育则侧重开发人的潜能。
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新课改是指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对新课改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培养,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课改要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
新课改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学科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三、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环境。
新课改倡导从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个性化发展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
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旨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传达。
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新课改要求教学评价要注重多元化、综合化和个性化,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能力和发展潜力,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核心概念包括素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个性化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 12 个基本概念新解
教学园地 01-21 1959
新课改背景下 12 个基本概念新解(自教育在线)
1、教育是什么?保全创造、自主生长 教育当然不是钳制、专制,不是向着“传统”一味开倒车或者倒退到封建社 会里去,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去尊重和保全“人”的自 由、天性、兴趣、创造。
把权利交还给学生是今天教育的使命,教育即解放、 开放、激发、唤醒。
与教育最亲密的两个词是“放生”、“唤醒”。
2、教学是什么?“引狼出室” 应试教育的瓮中捉鳖,只能囚禁学生的创学,唯有出得室才能重新成为“小 野兽”,才能“动物凶猛”,因而我们说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
老虎什 么时候才不需要圈养?从野外生存能力开始。
与教学最亲密的两个词是“惟学”、“不教而教”。
3、课堂是什么?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有“四维目标”,即学会、会学、乐创学,立足学会,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形成智慧。
与课堂最亲密的两个词是“差异性”、“生态化”。
4、学习是什么?思维的发酵 “智力体操”这个词很不错。
不尊重思维就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有了兴趣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发展和锻炼思维,才会有创新;只有人人会思 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一切预设的生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与学习最亲密的两个词是“经历”、“自悟”。
5、教师是什么?纵火者 教师要有能力燎原整间教室,点燃每个学生的激情,影响其一生。
因为好教 师最主要的三个素养是:人格、性格、专业化。
专业化水平高的未必是好教 师。
与教师最亲密的两个词是“激励”、“格调”。
6、学生是什么?未来一切的造物主,和上帝齐名 放水养鱼,搭建舞台,无法无天„„一切有利于学生开放和成长的都是好东
西,反之一切的囚禁都不是好东西。
囚禁和专制就会产生暴虐,就会厌学厌 世,就会没有道德底线,就会„„ 与学生最亲密的两个词是“责任”、“慈悲”。
7、教室是什么?小宇宙 教室也是个宇宙,教围绕学去动,才是“日心说”。
与教室最亲密的两个词是“道”、“德”。
8、课改是什么?从油锅里捞孩子 脚踏两只船,不是早就证明很容易出状况吗?别再为传统课堂辩护了,毒药 可以解渴,但副作用不正在越发显现吗。
与课改最亲密的两个词是“模式”、“状态”。
9、教材是什么?“媒婆” 它只提供学习的范例,而不是全部的学习内容,教材扮演的很像是“媒婆” 角色。
与教材最亲密的两个词是“方法”、“重构”。
10、师生关系是什么?合伙人 师生之间是朋友?兄弟?父子?是朋友就会敷衍,是父子就会忍让,是兄弟 就会包庇,“人情社会”的师生关系还是“合伙人”更准确,既然是合伙,就 该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风险共摊、荣辱与共。
与师生关系最亲密的两个词是“双赢”、“妥协”。
11、教学关系是什么?大多情况水火不容,偶尔也会如漆似胶 教只能服务于学。
某些时候教和学是敌对关系,无法调和,因而我们才限制 讲,在时间上去保障学。
与教学关系最亲密的两个词是“诱导”、“让位”。
12、阅读是什么?滋补品 滋补品治不了大病,反对阅读倡导者“三株口服液”那般放大功效的包治百病 的宣传。
其实,课堂的问题靠阅读是无法治愈的,必须通过课改必须先实施手 术,唯有治愈课堂并发症才能解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再通过阅读滋养身 子,而且阅读要增加选择性,读前先“消毒”,千万不可把学生当垃圾桶,什么 书都读。
与阅读最亲密的两个词是“合体”、“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