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诫子书诸葛亮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考查重点字词。①及鲁肃过寻阳: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

②即更刮目相待:就重新另眼看待了。更:重新,另外。

③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振作。

121.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孰:谁。广:增长。

122.考查内容理解。相同点:甲文的内容是:吴主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学习的故事。乙文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希望儿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所以共同点都是劝说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同点:甲文写了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23.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侧重谈学习,乙文侧重谈品行。所以,我们可以从学习的角度谈体会,也可以从养成良好品德的方面谈体会。例如从吕蒙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乙文启示我们节俭,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志存高远。例如: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3)

【点睛】

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揭然②有所存,恻然③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④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⑩,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②揭然:高举的样子。③恻然:恳切的样子。④细碎:琐碎的杂念。

124.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 )

A.忍屈/伸去/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

B.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

C.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

D.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

12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学须静也(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B.意与日去.(距离)

C.何患于不济.(成功,实现)

D.夫志当存.高远(怀有,怀着)

126.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

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乙)文中“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从这几句可看出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D.(乙)文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作为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

1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128.《诫子书》论述了修身和为学都要“__________”的道理,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能“致远”;《诫外甥书》则论述了“__________”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两篇文章都强调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

124.C

125.B

126.B

127.(1)不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

没有出息的人。

128.静志当存高远志向

【解析】

【分析】

1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根据意思判断,“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的意思是: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根据结构判断,“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都是动宾短语,结构一致。故选C。

125.B.解释错误,去——离开。故选B。

点睛: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126.B.表述错误,《诫子书》中不仅概括了治学的经验,还谈到了品行和立志的问题。故选B。

127.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1)重点词语:淡泊,内心恬淡;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句(2)重点词语:窜伏,混杂;凡庸,平庸;下流,低下的社会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