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2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语文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类别来划分人格一直很受欢迎。
比如,社交媒体常见的各式各样的心理测验——旨在告诉你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多少种类型,你是其中哪一型;又比如谈到一个人的性格,第一时间跳进人们脑海中的词恐怕就是“内向”或“外向”,这几乎成了区分人格的第一特性。
这大概是人的类别化认知加工天性在作祟。
世界纷繁复杂而认知资源有限,故而大脑对有序的需求很高,倾向于以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对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
然而一旦知觉对象从物变成人,这一过程就过于简单粗糙了。
事实上,任何一个类别内部均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甚至可能大于类别之间的差异。
简单的类别化将无益于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也无疑将消减人们对于精细人性的感受力。
同时,在将彼此进行性格分类的过程中人们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某种社会认同,并且还可以基于分类区隔出“我们”和“他们”,如果这个“我们”还在某些方面优于“他们”那就更好了。
例如,现代社会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外向崇拜”。
人们总是觉得所谓“好”的性格就应该是“阳光活泼、爱交朋友的”,于是那些“沉默安静、喜好独处的”人就会被冠以“不合群”之名,甚至受到排斥,他们中的部分人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会经常苦恼自己是不是性格不好并想要变得外向一些。
这便是用类别来知觉人性的最有害的风险之一——“自我标签化”。
当我们将自己归到某一类别之中并对此深信不疑时,这个本来期待有助于自我了解和探索的框架就可能变成自我设限的牢笼。
山东省百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百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元祐文士开画面题诗之先河,经后世发展,题画诗画面的选择与绘画主体一样,需要“经营位置”,成为中国画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
透过传世画作可以发现,一幅绘画作品上的题画诗不止一首,题画诗人也不止一人,甚至同一个人题咏赋诗也不止一次,可以与多个人反复唱和。
多种题咏方式并存,这是元祐文士题画赋诗的主要特征,奠定了后世题画诗的原始模型。
从题画诗创作的形制来看,有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两种;从题画诗创作的主体来看,有自题画诗和他题画诗;从题画诗的产生来源来看,有即兴式、预约式、主动与被动、个体与集体等不同状态。
由于现实环境不同,题画诗的产生也具有复杂性,并非只有“作画——单人即兴或延迟赋诗”这样的单一结构。
元祐文士题画诗的画题以山水和墨竹居多,形式也较为丰富。
总体而言,有款画多于无款画,题写诗文多于简单的款署,题画诗自此真正属于画面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徽宗时期的绘画会专门在幅面上留有题诗的位置。
但是,从元祐时期存世的绘画作品来看,题诗的位置还主要集中在画作的拖尾之处,但显然此时的题画诗与绘画已经构成了一个艺术共同体。
元祐文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色,即诗人善于根据所题咏绘画的不同画题、风格、尺幅,施以不同的笔墨。
例如《郭熙画秋山平远》《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诗,由于所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诗人往往会选择七言组律或歌行体,书体多为行草,写得笔墨纵横,元气淋漓,有旷放瑰丽之气象。
而在题咏惠崇、李世南等画家的水墨小景时,却多用绝句,书体多为楷行,笔墨清新、短小轻快。
与此同时,题画诗也需要与后记、跋文、题序结合,主要用于社会应酬,通过诗文结合,记录作品的具体信息,使抒情写意的诗画拥有自叙传的形制。
(摘选自康倩《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材料二:表面上看,画上题诗是文人追求诗、书、画在形式上的完整性,本质上,在画上题诗潜藏着画家深刻的心理机制。
广东省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5届高三年级12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给汽车装上翅膀让它飞起来,给飞机装上轮子让它在地上跑起来,是汽车界和航空界对飞行汽车最初的探索。
新能源电动化、分布式驱动和垂直起降成为飞行汽车的典型特征。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努力,是一个技术接力的时代转折点。
时光回转,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
1917年,发明家格·寇蒂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飞行汽车,虽然这辆飞行汽车并没有真正飞上天空,仅实现了--些短距离的飞行式跳跃,却打开了人类关于陆空两用交通设备的想象空间。
在这之后的百年时间里,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都在不断探索飞行汽车的技术,一心想让汽车飞上天。
近年来,汽车广泛进入家庭,机动车保有量过高带来的城市道路拥堵.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有关人士认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拓展交通空间来解决,通过飞行汽车构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新能源汽车和许多跨界技术融合发展,让飞行汽车落地运用具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不久的将来,科幻片中经常出现的地上汽车、空中飞车的城市立体交通场景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具有低空飞行和陆空两栖运动以及垂直起降功能的交通工具,将大幅度㖷高出行效率不仅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还将在应急救援、低空物流、旅游观光领域得到厂泛的应用。
河南省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
河南省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考生留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从其产生时起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受化。
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
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记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游艺”一词出于《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从游艺最早的用法来看,它与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亲密相关,目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游艺还肩负着政教功能,是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工具。
秦汉时期,士人游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突破先秦儒家六艺的内容而日趋多样,但其地位和价值并未发生根本变更,这由从事游艺的士人常被“以俳优畜之”不难看出。
至建安时期,游艺不仅经验了从治国理政的工具到消遣艺术、从单一到综合、从以因袭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而且从事游艺的文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敬重,游艺起先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
在建安文人看来,游艺既是消遣消遣的"游"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竞技性、欣赏性和审美性的“艺”的活动,蕴含着“艺”的艺术特质和“清灵体道,稽谟玄神”(王粲《围棋赋·序》)的文化意蕴。
其地位和价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建安游艺文学生成的重要前提。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常常实行宴集、巡游等游艺活动,在游艺中创作,在创作中游艺。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肇始于莽原时代,碍于自然条件,其规模和形式都受到很火限制。
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在国家诞生以后,文明的交流和互动便更多受到社会中多重因素的影响。
近代以前,规模最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之路,北是亚欧大陆(包括非洲东部地区)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文明交流山东向西、自西徂东,是双向互动的。
从早期的中西交往而论,战争的动力作用不可无视。
战争是野蛮的,却也是开拓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推动力。
人类对财富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不竭动力。
随着文明时代的推进、战争动力机制变得多元而且复杂,战争本身也不完全是出于经济或财富的目的。
丝绸之路的经略历来是中原王朝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张骞通西城打开中西交往的官方通道之后,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稳定与互信,为丝绸之路的畅达提供了保障,也是和睦西部与边疆地区胡汉关系、维护边境地区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
不过,安全与互信也取决于朝廷对国家安全状况的评估。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施行更严厉的海禁,原因是他对边境安全状况存在严重的误判。
高拱、张居正执政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有“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的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重新开海,海盗转交为海商。
事实证明,在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丝绸之路才会物畅其流,实现发展与繁荣,从根本上说,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
从人口和经济规模来说,汉唐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有限。
汉唐时期所谓的“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政治和解的代名词;五代至宋代不再有“和亲”,因为中原王朝处于弱势地位,时或纳贡称臣。
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公元1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
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
”直到1世纪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
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②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
上亿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
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15种之多。
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③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
《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
《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④桑树能合成2000多种蛋白质。
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
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
而为了对付“害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⑤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⑥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
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人的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⑦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
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
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人。
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1.D【解析】D项,“成为了传统文学在新时代创作的标准”曲解文意。
原文第3段说的是“尽管当下的网络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想象的不羁、对各种领域和题材的勇敢开掘,以及表达方式上前所未有的奔放自由,都给铠甲重重的传统文学提供了新的参照和启发”。
2.B【解析】B项,曲解文意,且论据和论点不匹配。
“渐趋完善”错,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发展并非“渐趋完善”;同时,宋词对唐诗的突破、元曲对宋词的突破,说明在饱和期文学能自我协调与发展。
3.B【解析】A项,“到了宋代,人们不再认同这些美”曲解文意,原文中说“三美兼具的文体形式,成了宋词必须打破的桎梏”,只是说宋代的文学在寻求文学形式的突破,并非是宋代人不再认同唐诗的这些审美特点。
C项,“所以作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很小”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提及作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D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相交与融合的现状”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也许在眼下,两者的生产机制和接受群体都有所差异,但假以时日,相交与融合必是大势所趋”。
4.C【解析】C项,“这说明多信使天文学时代已经到来”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预示着多信使天文学时代的到来”。
5.C【解析】A项,“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以来”错,原文说的是“20世纪70—80年代,引力波的存在通过观测脉冲双星系统的轨道变化得以间接证实”,20世纪70—80年代只是间接证实引力波存在。
B项,或然和确然的错位,“李柯伽认为纳赫兹引力波包括宇宙早期原初引力波残存至今的部分”错,原文说的是“还可能有宇宙早期原初引力波残存至今的部分和宇宙弦等奇异对象产生的引力波”。
D项,论点和论据错位,“这说明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极具挑战性,并且困难重重”错,原文中举中国、印度等加入纳赫兹引力波探测领域,是为了说明“发现纳赫兹引力波是国际物理和天文领域竞赛的焦点之一”。
6.优势:中国天眼灵敏度高、可监测脉冲星数目多、测量精度更高,并且自主开发的独立数据分析软件有算法优势。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以一个家族的盛衰为背景展开了对大观园内外的描写,而家族的盛衰虽关涉权力分配、地位高下、社会流动等诸多因素,而实以经济状况的变化为显著标志。
如许伴云所说:“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常直接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倒过来,社会结构中权力的分配、地位的高下、社会阶级的波动、社会成员的上下流动,也都和经济因素息息相关。
”对于社会结构与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红楼梦》给予了深切关注,并分别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处予以了明确的提示。
从“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到“精穷”,到“散余资”,《红楼梦》有条不紊地写出了荣国府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并将大观园的衰败与经济状况的恶化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足以见出其经济生活视野的开阔。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广泛涉及家族结构、经济因素和文化分层,而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赵姨娘对王照风、贾宝玉的嫉恨是一例,贾赦欲逼娶鸳鸯为妾又是一例。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中赵姨娘之所以对王照风、宝玉痛下杀手,实为那一份“家私”。
地不加掩饰地对马道婆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
那时你要什么不得?”而马道婆之所以乐意伙同赵姨娘为非作歹,则是因为可以分到一杯羹。
贾赦逼娶鸳鸯一事发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对这一情节,普通读者也许仅仅留意到贾赦的好色,而细心的读者则进一步看出了贾赦的贪财。
在贾赦、贾政两个儿子中,贾赦虽为长子,却不讨贾母的喜欢,在荣国府的地位因而不如贾政。
娶鸳鸯为妾不仅满足了贾赦的好色欲望,还能提升他在荣国府的地位,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任何事件和矛盾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而在文化、社会、经济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变量。
《红楼梦》对这一变量的梳理和揭示,清晰而有力度。
山东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西学”的强势进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遇冷,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正义论”传统“集体失语”。
殊不知,中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根深叶茂、内涵丰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中国尧舜时代已开始思考正义问题。
《尧典》说帝尧的政治具备了这样的原则:“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尧舜之治成为政治治理的样板,在于他们深入思考“天之历数”,思索在“人心”与“道心”之间“允执厥中”。
“礼”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它从神圣、德性、程序、器物等不同向度确定着权力的合法性。
古代王朝常借助一定的仪式与典礼表示自己“奉天承运”,这源自政权的天命合法性追求。
儒学大师们通过诸如“王霸”“义利”“人禽”等的系列论辩,为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的正义确立内涵和价值标准。
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说:“礼义、仁或仁义、天道、天理便是儒家法哲学中的理想法……儒家法文化的批判精神确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意义,它包含了良法观念,包含了正义和公道。
”《墨子·天志中》说“义者,正也”。
孔子曰“仁”曰“义”,孟子讲“仁义”,荀子则首提“正义”。
“义”包含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含社会制度评判的合宜与公平。
认真对比分析,不仅西人“正义论”的基本内容尽在其中,且意涵更丰富。
中国早期正义论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价值观与方法论,是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至佳选择。
儒家十分看重“爱”与“敬”,《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美国的爱默生说:“我们确信,武力会招致另一种武力,只有爱和正义的法则才能实现彻底的革命。
”对于爱与正义,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信奉全然而彻底。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
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
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
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
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
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
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
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
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
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2024届山东省名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山东省名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民族特征。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
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从甲骨、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到钟鼎铜器中的龙凤饕饕、鸟兽星云,再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唐宋后的山水、花鸟画等,均是用线描方法塑造形象的。
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
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在画家的意念情致下灵动多姿,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
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突出了“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
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均是此意。
清代石涛有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这“不似似之”正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把目力所及的对象按照远近、大小、明暗,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
中国画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可将见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画面中来,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2024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从它与地理学的关系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沿革地理阶段。
当时的研究者不需要经过地理学训练,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运用常规史料分析考辨手段就能把问题解决。
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历史地理学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演进。
随着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引入,研究者需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史料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获得空前发展,得益于深度的史地交叉融合,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架构迅速构建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历史地理学对现代地理学的诉求仅限于科学原理和基本工作思路,至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以传统文献描述为主。
此后,历史地理学进入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时代。
②相比于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数据规模显然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较之于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增量已经不可以道里计。
其中,资料的可得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原藏于海外、民间以及各公藏机构的大宗史料不断面世,很多史料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
因此,资料范围较之过去大大扩展,数据资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历史地理学要取资于地理学的,就不仅包括科学原理,还有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甚至还有斯的问题形态和提问方式。
③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
对待数据,地理学和历史学存在着天然的不同。
地理学的目标是把空间差异讲清楚。
为了精准,不得不运用大量数据。
其所用数据,绝大部分不需要自己去生产,至少不需要手工生产。
而历史学的本质是人文,它的论证讲史料。
而史料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真伪——这史料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然后才是对它的提取和利用问题。
去伪存真,尽量采用接近第一手的史料,才会赢得认可。
若是一味地堆砌史料,往往不被接受。
2025届湖南省等八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湖南省等八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
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的依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仅靠老思维、老经验、老路子显然不行。
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摘编自王诗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材料二: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熟悉的火箭升空画面,感受升空那一刻的激动人心,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又有多少人清楚其背后经历的多次试验与失败?长征故事在祖国大地继续吟唱着。
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就超过400人。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
山东2024届高三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B2.C3.C4.①人格是多样化的,几种类别不能涵盖所有的人格。
②类别内部存在个体差异,简单的类别化无益于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将消减人们对于精细人性的感受力。
③人格类别化的过程中会区分出不同的群体,有的群体会产生优越感,与之相反的群体则会被贴上不利于自我成长的标签。
(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5.①内向不是与外向截然相反的类型,只是在“外向性”上不那么突出。
②内向者也可以兼有外向性格,也就是既外向又内向,即中等的“外向性”。
③在社交上,内向不是“社恐”,内向者完全可以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如果他们的宜人性高,也可以交到好朋友。
(每条2分)6.C7.A8.①一开始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脸上也显出了“恼怒”,可见她对达子是有些抵触的;②看到达子连夜为自己耕好的土地平整细致,而达子则疲惫不堪,小格内心充满感激之情;③当达子提出编蓑衣的建议后,小格先是误会了达子,等到明白达子真正是在帮自己后,她“笑了”,并且晚上就去了河湾,表明小格已开始欣赏和赞美达子。
(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9.①富有画面感的景物描写。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字里行间充满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②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
小格纯朴勤劳、自尊敏感、乐观自信,达子聪明能干、质朴热心、自信有冲劲,他们两个都追求新生活,都抱有新希望,人性美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富有诗意的诗化语言。
小说语言凝练、富有诗意,具有画面美。
④情节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⑤主旨上淡化生活苦难的描写,展现人性美、人情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条2分,任选3个角度即可得满分)10.BDF 11.D 12.D13.(1)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立刻、马上)用刀在船边刻上记号。
(楚人有涉江者,正常语序翻译,1分;遽,1分;契,1分;句意,1分。
江苏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2023年12月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
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
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
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
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
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
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
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
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
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
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个被称为“辛普森悖论”的统计学问题:同样的数字可以传达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相。
2000年到2012年,调整通胀因素后的美国工资中位数上升了0.9%。
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同一时期,高中辍学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7.9%,高中毕业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4.7%,大学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7.6%,至少拥有一个学位的群体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1.2%。
简单地说美国每个经济群体的工资都下降了,但总体平均数却出现了上升。
这就是它被称为“悖论”的原因。
辛普森悖论的关键是识别群体和子群体的差异。
你是否认为这些子群体(高中辍学生、大学生等)在不同时期是固定的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美国工人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提高了。
换句话说,同2000年相比,工资最高的子群体相对于工资最低的子群体变大了。
所以,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中位数出现了下降,但是他们人数的增长拉高了整体工资。
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辛普森悖论,而且缺乏统计学培训,不知道两个如此矛盾的真相能够同时成立。
因此,他们会相信他们听到的版本。
如果他们同时听到两个版本,他们可能会完全失去对于统计量的信心。
在国家经济健康的理解上,没有比国内生产总值更加被人密切关注的指标了。
在大众看来,如果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我们认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会上升。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我们会宣布经济衰退,并且削减重要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着我们所有人。
2015年,爱尔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6%。
对于这个欧元区小国来说,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7.6%,中国是6.9%。
欧元区的平均增长率是微不足道的1.7%。
爱尔兰是如何取得这个成绩的呢遗憾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激增和爱尔兰人几乎没有关系。
这不是他们创造的,他们也不会获得太大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孝感高中、荆州中学、襄阳四中等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多种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互有交叉。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
“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
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
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
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
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
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
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在各类文体自身的序列里,长期的实践也确立了经典文体的地位。
“公开的经典”是指由统治者所确认的正宗经典;“公认的经典”是虽然未被统治者所确认,但却是人们所公认的经典。
一直到清代,正统的文学批评承认的经典从文体上看是正宗的诗文,而小说、词、戏曲及相关的通俗文学都难以列入。
比较典型的《四库全书》,白话长篇小说与戏曲都不收入,词虽收入,但显得非常勉强。
但是,许多上流社会文人与一般民间文人仍然是把它们作为经典的。
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摘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十分丰富,而且各经典类型之间除了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之外,有的还互相交叉。
B.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色,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经典。
C.文学作品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六艺”、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而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大经典”地位。
D.《诗经》等典籍是先秦时期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松战胜敌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发生的变化或调整导致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
B.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可见大经典往往是由小经典构成的,通过对小经典的研究累积能更好地理解大经典。
C.人们对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的推崇表明有些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D.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这些不同的文体经典集一代人之功,形成世所公认的一些文体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对文学经典文体的探讨上,“大”与“小”也兼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文学经典可以作出大经典与小经典之分。
B.时代不同审美风格会有区别,时代经典也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明清时期盛行的八股文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而很快被人遗忘。
C.公认经典和公开经典之间可以并列也可以互相交叉,在《四库全书》中诗歌既属于公开经典也属于公认经典。
D.古代诗文经过时间的磨砺,沉淀在人们心灵之中,已成为我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12分)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傅国涌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
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
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
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
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引渡给国民党政府。
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
他在《独立评论》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
竺可桢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
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
他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
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
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粪土当朝万户侯,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评论”。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
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群体选择。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国语》、《周礼》等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
《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②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博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于“思想革命”的活动。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了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
《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B.傅斯年看重师生情,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他的老师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C.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
D.作者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呈现了传主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文中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6.文章标题为“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5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毛猴的大树徐国平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
他却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
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头晕眼花,双腿发软。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毛猴的这种心态,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
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
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一旁看笑话。
最后,他见路边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
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
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鸭脖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兴奋。
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摔下。
伙伴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竟然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
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锯斧解下树头。
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