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文学院语言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类马竟尧 2008213195
摘要:各地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不同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
的文化,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不例外,不仅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更包含了情感和社会习俗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天津方言亲属称谓的主要特点是,从儿称的现象比较多;在父母称呼子女时昵称现象很普遍;称呼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时喜欢用血缘关系的称谓;从儿称的现象比较多;有时亲属称谓也在非亲属的人之间运用,在社交中运用尤其突出,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另外,天津方言的称谓中对于辈分也比较看重,而且会尽量服从听话人乐意接受的原则。
关键词:特殊称谓亲属称谓昵称天津方言
一、从儿称现象
所谓从儿称现象,就是指说话人降低自己的辈分从孩子的角度去称呼,通常是称呼同辈亲属或长辈的亲属。在天津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的称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称呼, 面称为“爸”“妈”, 背称为“我们婆婆”、“我们公公”、“我丈人”、“我岳母”。另一种是从儿称, 即以孩子的辈分去称呼, 如在与别人聊天时提到自己的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时称呼为“我们爷爷(奶奶) ”“孩儿姥姥(姥爷) ”等。
丈夫、妻子对对方兄弟姐妹的称呼丈夫, 在书面语里可以用“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 “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来表示, 但这些词语一般用于背称,不会出现在面称中。通常是第三者在论及他们的关系或向第三者提及时用这些书面语和背称。如: “她小姑子人不错。”“他们小姨子挺能干的。”“我们大伯子出国了。”有时,孩子在场时, 很多天津人在面称中使用从儿称, 如: “姑姑, 给我们拿块糖。”“老伯, 带我们出去遛遛”甚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使用从儿称。例如, 姐姐称弟弟:“大舅,给我们盛碗汤。”“老舅, 把电视拧大点声。”等。
天津方言中这种从儿称的现象是有一定原因的,像婆媳关系,胥岳关系都是比较敏感的,有时儿媳称呼公婆不好开口,采用从儿称就可以缓解这种尴尬的情形。相对于胥岳关系来讲,婆媳关系是不太好处理的,女婿直接称呼自己的岳父岳母“爸”“妈”就比较自然,但是从儿称,可以抬高对方的辈分,以表现出自己对岳父母的尊敬,也是符合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的。对于同辈的姻亲关系,天津人普遍认为如果当着孩子的面直接称呼对方为“哥”“姐”会对孩子辈分的观念产生不好的影响,是孩子混淆亲属关系和辈分。有些调皮的孩子甚至直接学着父母的口吻直接叫对方“哥”“姐”对对方也不够礼貌,从儿称也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尴尬情况出现。
二、父母对子女的称呼
父母对子女的称呼最常见的就是小名,一般在天津地区,小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名字中的一个字重叠,成为小名。如张萌——萌萌;杜新芃——芃芃;刘畅——畅畅等。另一种是在学名之外另造小名。如马琳——少少;刘明哲——
壮壮;周丽娟——多多等。采用这两种方式起小名是针对孩子年龄小,语言能力还尚未发育完全,所以这种重叠式的小名可以方便孩子的记忆和发音,而且也能够体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昵。
“小老儿”, “老疙瘩”, “小妹儿”是父母称呼自己最小的孩子时用的称呼,“小老儿”是称呼家里最小的男孩,“小妹儿”用于称呼家里最小的女孩,“老疙瘩”既可以称呼家里最小的女孩又可以称呼最小的男孩,在这种称呼中“老”字的运用较多,“老”在这里不是真的形容孩子的年龄,而是一种亲昵的表达,尤其在老一辈的天津人中使用较为普遍,在计划生育以前,一般的家庭中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而家长一般是最疼爱那个最小的孩子,因此就用“老”来表示亲昵的程度很深。当然这种称谓只能用在家人,朋友之间,是不能用在正式场合的。
“儿子”的称谓在天津方言中的运用也是比较多的,“儿子”的意义原本是指父母的男孩子,一般是不用于当面称呼的,而在天津方言中,“儿子”这一称谓具有了新的意义和语言色彩,常常用于父母对子女的面称。这种称呼主要有两种人使用,一种是孩子的父母,如:父亲对孩子说:“儿子,你要努力学习呀。”母亲对孩子说:“儿子,今天想吃什么,妈给你做。”另一种是与孩子的父母同辈的亲属,朋友,同事等。如老张的同事对老张的儿子说:“儿子,给叔叔唱个歌。”又如刘女士的朋友对刘女士的儿子说:“儿子,来让阿姨抱抱。”“儿子”这个面称一般用于学龄前的儿童,不用于已经上小学的儿童,或者上中学的少年,更不能用于已经成年的孩子,对于这一部分人群一般就用学名来面成了。父母在与他人对话时,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儿子会在前面加一个“我们”以示一种炫耀和骄傲。如老张和老李在聊天,老张说:“你们孩子学习怎么样啊?”老李说:“我们儿子,学习倍儿棒。”老李此时用“儿子”就是表示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好的一种炫耀。相对“儿子”这一称谓,“女儿”就不会被用作和“儿子”类似的面称,而是用“闺女”这一具有浓厚口语色彩的的称谓来代替,但是一般也不会用于面称。如老王和老张聊天时提到了老张的女儿,老张说:“我们闺女身体还行吧。”
三、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的应用范围也会随之扩大,意义和用法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在天津方言中这一现象也是很典型的,尤其是在其中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的现象,这样可以拉近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的距离,以便使言语交际更顺利的进行。
“大姐”一词在天津方言中运用的很多,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中,排行第一的女孩。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对陌生人也可以这样称呼,在天津的小贩和的哥之中这种称呼是很常见的如:“大姐,您了买点嘛?”“大姐,您了上哪儿?”值得注意的是,“大姐”这个称谓,应用的范围是很广的,上至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下至三十多岁的青年妇女,都可以用,甚至对于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天津也可以用“大姐”这一称呼。另外对于已婚的妇女跟据其年龄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称谓,如“大娘”、“大妈”表示对老年女性的称呼,而“大嫂”则表示对中年妇女的称谓。相对于“大姐”“大哥”是青年和中年男性之间管饭运用的称呼。像“大哥”“大姐”这样的称呼一般都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一些少年对不便于使用父辈称呼的男性或女性也会用“大哥”“大姐”这样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