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病防病 《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 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已病防传 ②整体观念: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病理上相互影响。 ③脏腑学说 ④五行学说 ⑤临床意义
-
4
①理论依据
②整体观念
③脏腑学说:
生理:肝藏血主疏泄,疏泄脾胃以助运化
←→脾统血主运化,滋生肝血
①当先实脾 调:陈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
②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每季度末18天为脾土当旺之时; ➢四季脾旺之时,或脾气不虚,可不必实脾。
3.治未病的目的?
已病防传:防止疾病传变、蔓延,保护未病脏腑。
4.பைடு நூலகம்习上工,不作中工。
-
6
:肝虚的治法——调补助益法即酸甘焦苦并第2段用法:
1.酸甘焦苦并用法: 补用酸:酸入肝,肝虚补之以本味;
导。
-
13
第2段:杂病发病的三条途径: 经络受邪 正气无力抗邪 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正气尚能抵御外邪为外皮肤所中也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仲景病因学与陈无择三因论的区别
仲景三条
陈无择三因
立论 依据
内 分 类外
其 他
以脏腑、经络为内外, 既强调正气,又不忽视
客气邪风
病理:肝对脾的影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水湿内停 脾对肝的影响:脾虚(思虑、劳倦)→ 肝血不足
④五行学说: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黄疸
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⑤临床意义:如肝炎最初表现腹胀、纳呆、便溏、乏力等 脾虚症状,而胁痛则随后出现。
-
5
2.如何治未病? 补:参、芪、术、炙草、蜂蜜、饴糖等
-
12
【解析】
第1段: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
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正常气候-生存条件
不正常气候-致病因素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可以预防。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病与否,正气主
如: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等。 助用焦苦:焦苦入心 心旺感气于肝
※ 心为肝之子,子令母实 补心血,养肝血。 如炒当归、炒丹参等 泻心火,护肝阴。如炒地黄等
益用甘味:甘入脾,调补脾气
补土制水
培土荣木 如:参、芪、术、苓、木香、砂仁等。
-
7
2.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解释酸甘焦苦并用法的治疗意义: “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 “伤”字作“制”解。 心旺制约肺金,木不受邪乘而肝病自愈。
3.肝病辨虚实,虽当异治,然顾脾则一。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虚证:甘味药培土以荣木,酸味药、滋腻药影响脾运, 故应健脾助运,以防碍脾。脾气旺盛,有助于 肝病的康复。 肝实证:木旺必乘土,即使脾脏不虚,泻肝太过也易伤 脾,泻肝之前,应先调护脾脏,使脾气健运, 不受肝邪侵犯或药害。
-
8
第3段:虚实异治——为杂病的总治则 误治 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实: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正治 补不足——虚则补之——扶正 损有余——实则泻之——祛邪 以肝病 实证——泻肝顾脾——从相制方面以理肝用 为 例 虚证——补虚顾脾——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一
-
1
篇名含义
1.脏腑经络:杂病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 脏腑病变 — 内伤自病为主 经络病变 时病转归
杂病兼感外邪
2.先后病:
脏腑间先后病 (1)传变规律 脏腑经络间先后病
痼疾 (2)病有先后 卒病
(3)证有先后 先血后便——近血 先便后血——远血
(4)治 则:当分缓急,治有先后
临床肝病传脾之证很常见,治疗时一定兼顾 脾脏,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肝实证脾虚应实 脾,即使脾不虚在泻肝时也应照顾脾脏。如仲师 的小柴胡汤、四逆散。后世有逍遥散,方中白术、 云苓、炙草即顾脾;当归、白芍补肝体;柴胡、 薄荷理肝用。
-
11
(二) 发病与预防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
邪由经络入脏腑, 为深为内
邪自皮肤流传血脉者, 为浅为外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
以内伤外感为内外, 合天人表里立论
五脏情志所伤
六淫外感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房室、 跌仆、金刃所触) 14
第3段:养慎-内外和谐,防病慎疾的原则
内养正气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病防病
外慎风寒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
2
原文分析
一、病因、发病及预防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 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
余脏准此:
肝病如此,他脏之疾可以类推。
-
9
【按语】
1.“脾旺不受邪”是仲景的重要立论。因脾 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盛,可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病后的康复能力,在杂病的 防治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要重视脾旺的问题。
2.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不可机械推论。后世发 展却有临床意义。
-
10
【临床应用】
早期治疗、已病防传
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
气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
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1)
-
3
【解析】
第1段:以肝病为例,说明脏腑相关及肝病的治法 1.为什么治未病? ①理论依据: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 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 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 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 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 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 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已病防传 ②整体观念: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病理上相互影响。 ③脏腑学说 ④五行学说 ⑤临床意义
-
4
①理论依据
②整体观念
③脏腑学说:
生理:肝藏血主疏泄,疏泄脾胃以助运化
←→脾统血主运化,滋生肝血
①当先实脾 调:陈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
②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每季度末18天为脾土当旺之时; ➢四季脾旺之时,或脾气不虚,可不必实脾。
3.治未病的目的?
已病防传:防止疾病传变、蔓延,保护未病脏腑。
4.பைடு நூலகம்习上工,不作中工。
-
6
:肝虚的治法——调补助益法即酸甘焦苦并第2段用法:
1.酸甘焦苦并用法: 补用酸:酸入肝,肝虚补之以本味;
导。
-
13
第2段:杂病发病的三条途径: 经络受邪 正气无力抗邪 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正气尚能抵御外邪为外皮肤所中也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仲景病因学与陈无择三因论的区别
仲景三条
陈无择三因
立论 依据
内 分 类外
其 他
以脏腑、经络为内外, 既强调正气,又不忽视
客气邪风
病理:肝对脾的影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水湿内停 脾对肝的影响:脾虚(思虑、劳倦)→ 肝血不足
④五行学说: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黄疸
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⑤临床意义:如肝炎最初表现腹胀、纳呆、便溏、乏力等 脾虚症状,而胁痛则随后出现。
-
5
2.如何治未病? 补:参、芪、术、炙草、蜂蜜、饴糖等
-
12
【解析】
第1段: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
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正常气候-生存条件
不正常气候-致病因素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可以预防。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病与否,正气主
如: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等。 助用焦苦:焦苦入心 心旺感气于肝
※ 心为肝之子,子令母实 补心血,养肝血。 如炒当归、炒丹参等 泻心火,护肝阴。如炒地黄等
益用甘味:甘入脾,调补脾气
补土制水
培土荣木 如:参、芪、术、苓、木香、砂仁等。
-
7
2.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解释酸甘焦苦并用法的治疗意义: “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 “伤”字作“制”解。 心旺制约肺金,木不受邪乘而肝病自愈。
3.肝病辨虚实,虽当异治,然顾脾则一。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虚证:甘味药培土以荣木,酸味药、滋腻药影响脾运, 故应健脾助运,以防碍脾。脾气旺盛,有助于 肝病的康复。 肝实证:木旺必乘土,即使脾脏不虚,泻肝太过也易伤 脾,泻肝之前,应先调护脾脏,使脾气健运, 不受肝邪侵犯或药害。
-
8
第3段:虚实异治——为杂病的总治则 误治 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实: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正治 补不足——虚则补之——扶正 损有余——实则泻之——祛邪 以肝病 实证——泻肝顾脾——从相制方面以理肝用 为 例 虚证——补虚顾脾——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一
-
1
篇名含义
1.脏腑经络:杂病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 脏腑病变 — 内伤自病为主 经络病变 时病转归
杂病兼感外邪
2.先后病:
脏腑间先后病 (1)传变规律 脏腑经络间先后病
痼疾 (2)病有先后 卒病
(3)证有先后 先血后便——近血 先便后血——远血
(4)治 则:当分缓急,治有先后
临床肝病传脾之证很常见,治疗时一定兼顾 脾脏,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肝实证脾虚应实 脾,即使脾不虚在泻肝时也应照顾脾脏。如仲师 的小柴胡汤、四逆散。后世有逍遥散,方中白术、 云苓、炙草即顾脾;当归、白芍补肝体;柴胡、 薄荷理肝用。
-
11
(二) 发病与预防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
邪由经络入脏腑, 为深为内
邪自皮肤流传血脉者, 为浅为外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
以内伤外感为内外, 合天人表里立论
五脏情志所伤
六淫外感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房室、 跌仆、金刃所触) 14
第3段:养慎-内外和谐,防病慎疾的原则
内养正气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病防病
外慎风寒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
2
原文分析
一、病因、发病及预防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 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
余脏准此:
肝病如此,他脏之疾可以类推。
-
9
【按语】
1.“脾旺不受邪”是仲景的重要立论。因脾 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盛,可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病后的康复能力,在杂病的 防治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要重视脾旺的问题。
2.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不可机械推论。后世发 展却有临床意义。
-
10
【临床应用】
早期治疗、已病防传
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
气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
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1)
-
3
【解析】
第1段:以肝病为例,说明脏腑相关及肝病的治法 1.为什么治未病? ①理论依据: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 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 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 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 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 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 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