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件(统编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
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
秦师的重任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烛之武
于秦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于 秦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 晋无礼”)
四、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 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 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 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 力。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越国以鄙远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即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军 第四段:迫晋撤离
(一)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二)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 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 《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 又名《春秋左氏传》。
二、时代背景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 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 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 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 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 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 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 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汀。
4、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5、连长下命令叫我们立刻出发去阻击敌人。 6、现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相信,他虽然落下了不少课程,但
是,只要他坚持不懈奋起直追,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
烛之
武退
——
《左 秦师
传》
一、左传知识
《左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 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 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五、状语 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 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可以由 副词、短语等来担任。
(1)修饰性的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 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 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吾其还也
以乱易整——不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 (48张PPT)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
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 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 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 秦军埋下了伏笔。
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储备
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 主语:“==== ” 划在主语下面 • 谓语:“—— ” 划在谓语下面 • 宾语:“~~~~” 划在宾语下面 • 定语:“()” 用在定语前后 • 状语:“[ ]” 用在状语前后 • 补语:“〈〉” 用在补语前后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 因有二点:
1、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 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贰: 从属二主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驻扎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把…当作边邑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增加
7、行李之往来。
行李: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共: 通“供”,供给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恩惠
共其乏困 有
之 说服秦伯 武 (经过) 退 秦 师
晋有野心 (离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 可 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秦晋退师 (结果)
子犯请击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文公——不可 失其所与——不知
秦晋围郑示意图
1、理解文章写烛之武在接受使命前的“推辞”。 ①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 诚肯认错。 ③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 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 2、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的 深意。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渡河
11、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12、阙秦以利晋。
阙: 侵损、削减
13、秦伯说。
说: 通“悦”,高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如果)没有
夫: 那
(三)词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
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午后],天很闷。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六、补语 是谓语后面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
时间等。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临危受命的爱国者 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有着血肉情感的平凡老者
1.晋文公面对秦国的是倒戈如何做得?
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
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
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3、如果你是晋文公会这么办? 4、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分析句子成分(用符号标出)
1、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 的历史潮流
2、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3、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开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
2、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 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 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 秋

源自文库




秦晋围郑示意图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 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 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 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 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你 打了 他 你 告诉 小张 我 给 你们俩 十朵玫瑰花
四、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 作用的词或短语担任。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1)修饰性的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 (风平浪静)的港湾 ( 漂亮)的小猫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 (野生)动物 (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 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
3、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 ‖ [只]答应了<一声>。
临泉一中‖ 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我 ‖ [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 ‖热烘烘的。
人参这种植物, ‖ 娇嫩<极了>。 说话 ‖ [要]简洁<些>。
三、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后。可由名词、代 词、数词等来担任。
(3)乏困 (4)夫人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一、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 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等 来承担。
例如: (1)今天晚上 ‖ 特别冷。 (2)[明天这个时候], 我们 ‖ 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3)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4)公正廉洁 ‖ 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二、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 问题。谓语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四)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 之有
(4)秦伯说,与 郑人盟
(5)失其所与, 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 供给、供应。
厌,通 “餍”, 满足。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2、词类活用
• 烛之武退秦师 •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说退秦师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对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退出(示弱) 层
有害(离间) 层 深 入
有利(利诱)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转第四段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 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 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 步履蹒跚。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挑 投 釜 保
擒拨 其 底 全
故离 所 抽

纵间 好 薪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讲究语言艺术

以“利”巧攻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辩 的 外
以“害”巧析形势

善于利用矛盾

以“史”巧施离间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