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筛查现状及早期诊断进展_刘国伟

大肠癌筛查现状及早期诊断进展_刘国伟
大肠癌筛查现状及早期诊断进展_刘国伟

大肠癌筛查现状及早期诊断进展

刘国伟,蔡全才

【关键词】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案

【中图分类号】R73-31;R73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4-0770-05

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1]。2006年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死亡率已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2],其发病率在40岁开始上升,至60-75岁时达到高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5]。对大肠癌的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然而与其他肿瘤不同,大肠癌的筛查手段多种多样,牵涉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还必须考虑效价比等问题,导致了在究竟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最有效方面还缺乏全球性统一认识。

1 筛查策略

美国癌症协会[6](a m e r i c a n c a n c e r s o c i e t y,A C S)、联邦预防医学特别委员会(u n i t e d s t a t e s p r e v e n t i v e s e r v i c e s t a s kf o r c e, U S P S T F)、美国胃肠病学会(A m e r i c a n c o l l e g e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g y,A C G)、联邦大肠癌协作组(U.S.m u l t i s o c i e t y t a s kf o r c eo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美国消化内镜协会(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f o r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e n d o s c o p y,A S G E)、美国综合国家癌症网(n a-t i o n a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a n c e r n e t w o r k,N C C N)等,各自发布了大肠癌筛查指南。此外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也有各自的筛查指南。因为联邦大肠癌协作组是由美国胃肠病学会(A C G)、美国胃肠病研究所(a m e r i c a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i n-s t i t u t e)和美国消化内镜协会(A S G E)联合组成的机构,发布的指南比较有广泛的代表性,而A S G E[7]和N C C N[8]均在2006年更新了自己的指南,故选择此三者进行比较。

1.1 普通人群

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普通人群。所有指南均建议这一人群在50岁后接受大肠癌筛查,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①大便隐血检查(f e c a l o c c u l t b l o o dt e s t,F O B T);②可屈式乙状结肠镜检查(f l e x i b l e s i g m o i d o s c o p y,F S);③F O B T结合F S;④双重对比钡剂造影(d o u b l ec o n t r a s t b a r i u m e n e m a,D C B E);⑤全结肠镜检查。美国三大机构对普通人群的筛查方案见表1。

1.2 高危人群

人群中约有30%的个体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拥有各种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大肠腺瘤和(或)大肠癌病史和(或)家族史,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家族性息肉腺瘤病(f a m i l i a l a d e n o m a t o u s p o l y p o s i s,F A P)家族史,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 e r e d i t a y n o n p o l y p o s i sc o l o n c a n c e r, H N P C C)家族史等等。现分别描述如下。

【收稿日期】 2008-05-09

【修回日期】 2008-06-25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433

【作者简介】 刘国伟(1977-),河南汤阴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大肠癌的临床研究。1.2.1 家族性息肉样腺瘤病(F A P) 我国的家族性息肉样腺瘤病筛查标准:大肠内弥漫腺瘤性息肉100颗以上;腺瘤不足100颗者,伴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一旦发现符合上述标准者,应当立即做A P C基因检测。见表2。

表1 美国三大机构关于普通人群大肠癌的筛查方案联邦大肠癌协作组

1每10年1次全结肠镜检查。

2每年1次F O B T。

3每5年1次F S。

4每年1次F O B T加每5年1次F S。

5每5年1次D C B E。

没有特别指定哪种为首选。

A S G E

1每10年1次全结肠镜为标准方案。

2每年1次F O B T、每5年1次F S、每年1次F O B T加每5

年1次F S,三者均可作为替代方案。

N C C N

1每10年1次全结肠镜为标准方案。

2每年1次F O B T加每5年1次F S或每5年1次D C B E

作为替代方案。

1.2.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 N P C C) 我国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筛查标准[9]:家系中至少2例组织病理学诊断明确的大肠癌患者,其中存在父母与子女或兄弟姐妹的关系。符合下列一条:a: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患者(包括腺瘤);b:至少1例患者发病早于50岁;c:至少1例患有H N P C C相关的肠外恶性肿瘤(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

我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建议[9]: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符合中国人H N P C C筛查标准的家系应该进行h M-L H1、h M S H2基因的免疫组化研究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 S I)检测,两者均阴性者,无需进行突变检测分析;两者之一为阳性者,则进一步进入h M L H1、h M S H2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分析(g e r m l i n e m u t a t i o n)。一旦突变被明确诊断,该患者的一级亲属应当接受同样的检测。所有可能患有H N P C C的个人均应在20-25岁起或是家族里被诊断为H N P C C最年轻的年龄减10岁起。每1-2年检查肠镜1次,直到40岁,自40岁起每年检查1次肠镜。此外H N P C C易发生肠外肿瘤,一旦诊断为H N P C C,必须同时对肠外恶性肿瘤进行筛查。

1.2.3 散发大肠癌或大肠腺瘤性息肉 有散发大肠癌或大肠腺瘤性息肉一级亲属的个体患大肠癌的危险度会增加2-4倍。对这类患者筛查建议见表3。

1.2.4 炎症性肠病 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患者患大肠癌的危险取决于结肠炎症的范围和持续时间、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年龄(越年轻越容易患大肠癌)、是否存在反流性回肠炎、大

肠癌家族史以及是否并发原发性硬化性毛细胆管炎。单纯的直肠炎并不增加患大肠癌的危险度。

表2 美国三大机构关于F A P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大肠癌筛查方案

联邦大肠癌协作组

F A P患者以及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基因检测但符合筛选标准的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从10-12岁起应每年1次F S,一旦发现多发

性腺瘤即做肠段切除术。

A S G E

1如发现A P C基因突变阳性者,家族中所有10岁以上成员都应做同样的基因检测。

2F A P患者从10-12岁起应每年1次F S,一旦发现多发性腺瘤即做肠段切除术。如未发现过腺瘤,40岁后可每3-5年做1次F S。

3F A P家族中的A P C基因检测阴性者,每7-10年做1次F S。

4如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基因检测,符合筛选标准的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应从10-12岁起应每年做1次F S。

N C C N

1除了在检查方面增加了结肠镜之外,处理A P C基因突变阳性者与A S G E基本一致。

2A P C基因检测阴性者按普通人群处理。

3不能做基因检测的患者,10-15岁起每年1次全结肠镜或F S;24岁起每2年1次全结肠镜或F S;34岁起每3年1次全结 肠镜或F S;44岁起每3-5年1次全结肠镜或F S。

表3 美国三大机构关于散发大肠癌或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家族成员的大肠癌筛查方案联邦大肠癌协作组

1有1个一级亲属在60岁之前诊断大肠癌(或腺瘤),或有2个一级亲属在任一年龄诊断大肠癌的个体,应当在40岁起(或是 家族里被诊断为H N P C C最年轻的年龄减10岁起)接受肠镜检查,每5年随访一次。

2有1个一级亲属在60岁之后诊断大肠癌(或腺瘤),2个二级亲属患有大肠癌,可作为普通人群处理,筛查时间提前到40岁。

3有1个患大肠癌的二级亲属(或任意数目的三级亲属)的个体,筛查策略同普通人群。

A S G E

1有1个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个体,应当从40岁起(或是家族里被诊断为H N P C C最年轻的年龄减10岁起)接受肠镜检查。

如果一级亲属诊断患该病时<60岁,需要每3-5年1次肠镜检查;否则每10年1次肠镜检查。

2有1个大肠腺瘤患者的一级亲属个体,应当从40岁起(或是家族里被诊断为H N P C C最年轻的年龄减10岁起)接受肠镜检查。

如果一级亲属诊断患该病时<60岁,需要每3-5年1次肠镜检查。

3一级亲属>60岁被诊断的情况下,采取任何对策尚无定论。

N C C N

1有1个<50岁时(或是有2个在任何年龄)诊断大肠癌的一级亲属个体,应当从40岁起(或是家族里被诊断为H N P C C最年 轻的年龄减10岁起)接受肠镜检查。如果一级亲属诊断患该病时<60岁,需要每3-5年1次肠镜检查。

2有1个患大肠癌的一级亲属个体,应当从40岁起(或是家族里被诊断为H N P C C最年轻的年龄减10岁起)接受肠镜检查,每 5年随访一次。

3有2个患大肠癌的二级亲属的个体,筛查策略同2。

4有1个患大肠癌的二级亲属(或任意数目的三级亲属)的个体,筛查策略同普通人。

A S G E和N C C N采纳下述方案:溃疡性结肠炎(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U C)及累及区域>1/3的C r o h n患者在发病的8-10年之后必须进行大肠癌的筛查。方法为:每1-2年检查1次全结肠镜。如果患者存在回肠炎,病理采样时必须从回盲部到直肠,每隔10c m在视野的全部4个象限取样,至少取32处样本;如果炎症较局限,可以在病理表现明确的区域取样;如果病理诊断为高级别的不典型增生,或是多处出现低级别的不典型增生,则建议病变肠段切除。单个低级别的不典型增生处理尚有争议。联邦大肠癌协作组强调了肠镜检查时要加强系统性采样。

1.2.5 大肠腺瘤性息肉 既往检查发现有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患者筛查方案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及病理,随访策略见表4。

2 指南中主要筛查方法的评价

2.1 大便隐血检查(F O B T)

F O B T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大肠肿瘤筛查方法。据统计,大肠癌患者中50%-60%、大肠息肉患者中30%的F O B T试验均呈阳性。本试验有3种检测方法:愈创木脂为代表的化学法、免疫金标法为代表的免疫法和卟啉试验。作为经典的方法,虽然最新的指南已将全结肠镜作为首选方案,目前F O B T无疑仍占有重要地位。如果F O B T阳性需行全结肠镜检查。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每个标本采样2次,连续采3个标本为一次检测过程。阳性的样本越多,阳性的结果越有意义。值得注意的是,F O B T是目前唯一得到循证医学证实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病死率的筛检手段[10-11]。有约25万人分别参加了美国、英国、丹麦3个相关的大型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 C T),最长的历时18年。试验证明,F O B T可减低15%-33%的大肠癌病死率,此据推算,每2年1次的F O B T 可降低0.8/1000人·年大肠癌病死率,每年1次F O B T降低4.6/1000人·年。

2.2 可屈式乙状结肠镜(F S)

F S支持依据主要来自3个病例对照研究,最早的一个采用硬式乙状结肠镜,这3项研究证实此检查可减少59%-79%的大肠癌的病死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保护作用可以16年后继续有效[12]。目前应用F S筛查有两个大型R C T(美国的P L C O和英国的F l e x i S c o p e),但都尚未完成。乙状结肠镜仅有60c m,检查范围较局限容易造成漏诊。一项基本针对男性的研究表明F S阴性者中约有2.7%在近端结肠存在高危病变;52%的近端结肠存在高危病变患者的远端大肠是正常的。与之相对应的一项基本针对女性的研究表明,相对全结肠镜检查,单纯的F S检查可能会造成65.3%的高危病变漏诊率。

表4 美国三大机构关于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随访策略

联邦大肠癌协作组

1多发性息肉(>3个)或高级别息肉,在3年内复查全结肠镜。

2发现1-2个管状小腺瘤(<1c m),在5年内复查全结肠镜。

A S G E

11-2颗低度不典型增生的管状小腺瘤(<1c m),可最长在5年后复查肠镜。

2有高级别的腺瘤性病灶或3颗以上(包括3颗)息肉患者,每3年随访1次肠镜,直到所有可见的息肉被全部摘除为止。 310颗以上(包括10颗)息肉患者,肠镜检查不成功以及肠镜前准备不满意的患者,需要在更短的期间内进行随访。如果 随访肠镜阴性,可在5年内进行第二次随访。

4大的无蒂型息肉在被分块切除的2-6个月后必须复查。

N C C N

1不多于3个的管状小腺瘤(<1c m),在3-6年内复查全结肠镜,如果阴性,每5年随访全结肠镜1次。

2下列情况下在3年内复查全结肠镜,如果正常,每3-5年复查1次:①高级别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②腺瘤直径>1c m, ③绒毛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5%以上),④任何大小的多发性腺瘤(>3个)。

3第一次全结肠镜检查中未完全将息肉全部摘除,则需根据病理在3-6个月内复查全结肠镜。

N C C N所特有的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患者的大肠癌筛查策略:建议患者从诊断子宫内膜癌(或40岁)起每5年全结

肠镜检查1次。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F S发现病灶并切除,需不需要再做全结肠镜检查?A C S的建议是,如果在远端结肠发现高危病灶,无论是否切除均要再做全结肠镜检查。A S G E则认为,无论发现何种病变均要做全结肠镜进一步检查。目前仍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能证明5年1次F S结合每年1次F O B T较单纯每年1次F O B T能更好地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

2.3 双重对比钡剂造影(D C B E)

至今仍没有循正医学证据证明D C B E可以降低大肠癌病死率,各最新发布的指南均将其作为一种替代的方案。

D C B E的特点是能检查全结肠,但它既不能进行诊疗操作,敏感度也较结肠镜差。唯一公开发表的有关D C B E的R C T显示,D C B E在发现大肠腺瘤敏感度仅为结肠镜的39%,当腺瘤直径小于0.5c m时下降到32%,腺瘤直径0.5-1.0c m时为53%,腺瘤直径>1.0c m时为48%[13]。D C B E在那些不愿或无法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不失为一种补充手段。目前其地位还受到了C T仿真肠镜的挑战。

2.4 全结肠镜检查

目前全结肠镜检查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介入、治疗等各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各方法所无法取代的,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大肠黏膜的病变,还可以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也是结肠癌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目前各新指南中绝大部分均推荐为筛查中首选检查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配合放大、染色、窄带影象、自发荧光、共聚焦、超声等技术的不断加入,未来前景广阔。

3 大肠癌早期诊断的进展

3.1 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是一项无创、低价、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 75%-80%的直肠癌发生在距肛门7c m之内,均可在手指可触及的范围之内,临床工作中需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3.2 大便隐血检查(F O B T)

三种方法中,免疫法由于受食物、药物影响较小,在大肠癌普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F O B T阳性再行全结肠镜检查。

3.3 粪大肠脱落标志物检测

本方法为非侵入性,为目前诊断大肠癌的最新前沿技术。①脱落细胞检测,收集粪便中大肠脱落上皮细胞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②粪便D N A检测,许多研究显示,在大肠癌组织中检出的基因突变同样可以在患者的粪便中检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目前尚未发现所有大肠癌均发生的单一突变基因,因此目前研究的热点已由过去检测单一基因转向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突变。目前可检测的基因变异包括:K-R A S、A P C、B A T26、p53等[14]。③粪便大肠脱落细胞蛋白标志物检测,为一类非大肠上皮的蛋白成分如钙卫蛋白,对大肠癌高危患者的筛查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另一类为大肠上皮细胞本身的蛋白成分。此项非侵袭性检查非常具有发展前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功能蛋白组分析技术的发展将可能用于临床。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①糖类抗原,可用与大肠癌的诊断,其中C E A最为普遍,但缺乏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证据,可作为术后监测和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此外,C E A抗原存在于肿瘤的细胞表面,所以有作者认为粪便大肠癌相关抗原的检出率会高于血液。其他标志物如C A242、C A19-9、C A50等对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若联合测定,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该因子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最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与大肠癌的演进、转移、复发、分期极其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3.5 蛋白芯片技术

蛋白组织学研究中蛋白芯片质谱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有几个已鉴定出的多肽与调控特殊细胞功能的蛋白相关,如一种分子量为13800的蛋白质出现在所有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血清中,而正常或良性结肠疾病的血清中则测不到;另一种分子量为12000的蛋白质目前已鉴定为胸腺素原,其表达水平在结肠癌细胞中明显高于正常黏膜,有望成为对结肠癌诊断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组分在结肠癌患者中和结肠癌组织蛋白提取物中表达上调,该指标可能作为新型的结肠癌标志物。该技术仍在不断进展中,对新发现的蛋白标志物需经鉴定才能最终应用于临床。

3.6 气钡双重造影

该方法简单可靠,既往为常规检查项目,可显示<1c m 的息肉样病灶,但定性困难。

3.7 C T仿真内镜

历经10年的发展后,目前已成为一项主流的检查项目。根据2005年以来的几个M e t a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随着息肉的增大而增加,对于>9m m的息肉, M u h a l l[15]结论: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是85%和97%,S o s n a [16]结论: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是81%和95%,该法可提供腔外表现。其检查前仍需肠道准备、小于1c m病灶检出能力低、不能活检等缺点影响了仿真内镜的工作效率。该方法可作为无法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观察不全的结肠癌患者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3.8 内镜检查

目前内镜诊断肿瘤的方式已由过去的发现肿块、常规活检、明确病理转变为向异常黏膜表面形态、腺管形态、微血管形态直至直接观察细胞的方向进展,内镜技术的进展明显提高了早期肿瘤的发现,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3.8.1 全结肠电子内镜 目前几乎所有指南均列为首选检测手段,不仅直接观察大肠黏膜的病变,还可以活检对病变部位进行组织学评价,同时还是大肠癌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

3.8.2 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可清楚显示肠黏膜表面隐窝的形态,可观察到大肠黏膜微细结构,如腺管开口形态。常用的染色色素为靛胭脂,直接喷洒,隐窝着色而显示形态和大小,病变组织均不显色。美兰染色直接存留于病变处,显露微小病变。该技术可大致确定病变的组织学分型,符合率达95%。

3.8.3 窄带影像(N B I) N B I是随着早期癌内镜诊断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内镜诊断新技术,着眼于黏膜表面的细微腺管形态(p i t p a t t e r n)及微血管形态(c a p i l l a r y p a t t e r n)的观察,它操作简单,耗时短,通过清晰地观察黏膜微血管结构,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策略的选择。目前认为可较大程度地替代染色技术,改善色素内镜的不足。多项研究均报道N B I技术下靶向活检可明显提高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17]。但是N B I技术下对图象的分析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随着内镜分辨率的逐步提高,N B I诊断的正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18]。

3.8.4 自发荧光技术 当人体组织暴露于短波长光(如紫外光、蓝光或紫光)时,组织内一些成分会散射自发荧光(a u-t o f l u o r e s c e n c e,A F)。早期研究表明,肠道内正常和异常的组织的自发荧光谱有很大不同。经过10余年的研究发展,新的自发荧光内镜可以提供内镜直视下的A F图象(A F I),有助于区分消化道正常和异常病灶,提高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检出率。采用A F I来发现结肠的肿瘤病灶,A F I下病灶的边界更为清晰,可以更好地识别普通内镜下很难发现的小病灶。A F I诊断结肠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1%和89%[19]。荧光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但仍有一定局限性,目前荧光内镜对组织所产生的自发荧光仍缺乏敏感性,其图象质量有待提高。该技术在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验证后有望成为临床实用而普遍的辅助诊断工具。

3.8.5 共聚焦内镜 是微型共聚焦显微镜与标准内镜的联合,使内镜成像放大1000倍,可在活体看到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还可以看到黏膜表面以下250μm深度表现[20]。目前国内外该技术刚应用于临床,其临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3.8.6 超声内镜 超声大肠镜具有超声显像的功能,能观察结直肠及周围的横断面,显示肿瘤的侵犯深度,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T N M分期等。目前应用的超声内镜有两类:一类是内镜前端安装有超声探头,比较适用于较厚的病变或腔外病变的诊断,但进行超声探查的同时无法进行内镜的观察;另一类是通过内镜的活检孔插入细口径的超声探头,主要适用于表面型病变和较浅病变的观察,优点是容易插入,在内镜观察的同时实施超声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

4 我国大肠癌筛查策略

大肠癌的筛查可以降低大肠癌的病死率,但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大肠癌筛查的人数不到50%,如何提高筛查方案的顺从性,增加筛查率是一个普遍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全国性大肠癌筛查统计数据,这对于制定全国性筛查策略是一大不利因素。2007年初,国家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21]。该方案以危险因素数学模型评估问卷和F O B T为普通人群初筛手段。评估问卷所涉及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肠癌家族史、癌症史或肠息肉史和大肠癌相关症状。从方案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危险因素数学模型评估的目的是从普通人群中挑选出高危人群(评估结果阳性)进行进一步筛查,而对于评估结果阴性的人群(近似于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除了免疫法F O B T筛查外,并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分层分析。就我国目前的医疗普及程度而言,单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F O B T也许都还做不到,我们设想能不能针对普通人群根据简单易行的信息获取,如姓名、性别、身高、体重、饮食模式,烟酒嗜好等信息先进行危险分层,再进一步重点筛查危险系数较高的人群,节省医疗资源、提高诊断率,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P a r k i nD M,B r a yF,F e r l a yJ,e t a l.G l o b a l c a n c e rs t a t i s t i c s,2002

[J].C AC a n c e r J C l i n,2005,55:74-108.

[2] 中国国家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S].2007.

[3] 郑树.结直肠癌的预防[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1):1

-2.

[4] 郑树.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

(2):8-9.

[5] S u n gJ.D o e sf e c a l o c c u l t b l o o dt e s t h a v eap l a c ef o r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c r e e n i n gi n C h i n a i n2006[J].A m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6,

101:213-215.

[6] Wi n a w e r S,F l e t c h e r R,R e xD,e t 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c r e e n i n g

a n ds u r v e i l l a n c e:c l i n i c a l g u i d e l i n e sa n dr a t i o n a l e-u p d a t e

b a s e d

o nn e we v i d e n c e s[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3,124(2):544-560.

[7] D a v i l a R E,R a j a nE,B a r o nT H.A S G Eg u i d e l i n e: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c r e e n i n g a n d s u r v e i l l a n c e[J].G a s t r o i n t e s t E n d o s c,2006,63(4):

546-557.

[8] L e v i nB,B a r t h e l J S,B u r t R W,e t 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c r e e n i n g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JN a t l C o m p rC a n c e r N e t w,2006,4

(4):384-420.

[9] 全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中国人遗传性大肠癌筛查标准的实

施方案[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3):191-192.

[10] Ma n d e l J S,C h u r c hT R,E d e r e r F,e t 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m o r t a l i-

t y: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b i e n n i a l s c r e e n i n g f o r f e c a l o c c u l t b l o o d[J].J

N a t l C a n c e r I n s t,1999,91(5):434-437.

[11] S c h o l e f i e l dJ H,M o s s S,S u f i F,e t a l.E f f e c t o f f a e c a l o c c u l t b l o o d

s c r e e n i n g o nm o r t a l i t yf r o m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r e s u l t f r o m ar a n-

d o m i s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J].G u t,2002,50(6):840-844.

[12] N e w c o m bP A,S t o r e r B E.L o n g-t e r me f f i c a c y o f s i g m o i d o s c o p y i n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i n c i d e n c e[J].JN a t l C a n c e r

I n s t,2003,95(8):622-625.

[13] W i n a w e r S J,S t e w a r t,Z a u b e r A G,e t a l.Ac o m p a r i s o n o f c o l o n o s c o-

p ya n d d o u b l e-c o n t r a s tb a r i u m e n e m a f o rs u r v e i l l a n c ea f t e r

p o l y p e c t o m y.N a t i o n a l p o l y ps t u d yw o r kg r o u p[J].NE n g l M e d,

2000,342(24):1766-1772.

[14] J e t e r J M,K o h l m a n nW,G r u b e r S B.G e n e t i c s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J].O n c o l o g y,2006,20:269-276.

[15] M u l h a l l B P,V e e r a p p a nG R,J a c k s o nJ L.M e t a-a n a l y s i s:c o m p u-

t e dt o m o g r a p h i c c o l o n o g r a p y[J].A n n I n t e r n M e d,2005,142(8):

635-650.

[16] S o s n a J,M o r r i nM M,K r u s k a l J B,e t a l.C Tc o l o n o g r a p y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p o l y p s: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J RA mJ R o e n t g e n o l,2003,181

(6):1593-1598.

[17] K u z n e t s o v K,L a m b e r R,R e yJ F.N a r r o w-b a n di m a g i n g:p o t e n t i a l

a n d l i m i t a t i o n s[J].E n d o s c o p y,2006,38:76-81.

[18] M a c h i d aH,S a n oY.N a r r o w-b a n di m a g i n gi nt h ed i a g n o s i s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m u c o s a l l e s i o n s:ap i l o t s t u

d y[J].E n d o s c o p y,2004,

36:1094-1098.

[19] M c N a i i y J B,K i r k p a t r i kN D,H a r i r i L P,e t a l.T a s k-b a s e d i m a g i n g

o f c o l o n c a n c e r i n t h e A p c(M i n/+)m o u s e m o d l e[J].A p p l O p t,

2006,45:3049-3062.

[20] E v a n s J A,N i s h i o k aN S.E n d o s c o p y c o n f o c a l m i c r o s c o p y[J].C u r r

O p i n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5,21:578-584.

[21] 中国国家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S].2007.

(编校:张志明)

A m i f o s t i n e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夏红强,金冶宁

A d v a n c e d r e s e a r c h o f A m i f o s t i n e i n t h e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t o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

X I AH o n g-q i a n g,J I NY e-n i n g

O n c o l o g y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u i j i nH o s p i t a l a f f i l i a t e d t o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h a i20002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R a d i o t h e r a p yi so n eo f v i t a l t r e a t m e n t s t o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b u t a l w a y si n e v i t a b l yc o m e s u pw i t hs i d e

e f f e c t s.T h e c e l l p r o t e c t o r a m i f o s t i n e c a np r o t e c t m a r r o w,l i v e r a n dk i d n e y w i t h o u t r e d u c i n ga n t i-t u m o r e f f i c i e n c y.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o r i n t r a r e c t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i s m o r e s u i t a b l e t o s o m e p a t i e n t s.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e f f e c t h a s d o s e d e p e n d e n c y

a n d l i m i t a t i o n,c a n n o t s t i l l i m p r o v e t h e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K e y w o r d s】a m i f o s t i n e;c e l l p r o t e c t o r;t u m o r;r a d i o t h e r a p y

M o d e r n O n c o l o g y2009,17(04):0774-0776

【指示性摘要】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细胞保护剂阿米福汀可以对骨髓、肝、肾等起保护作用而不影响抗肿瘤疗效。皮下注射或直肠内给药可能更适合某些病人。其细胞保护作用有一定剂量依赖性和局限性。尚不能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阿米福汀;细胞保护剂;肿瘤;放疗

【中图分类号】R73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4-0774-03

放疗,同手术、化疗一样,是当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骨髓抑制,心、肝、肾等脏器损伤,甚至因患者不能耐受而不得不减少放射剂量或终止治疗,影响疗效。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求既能保护正常细胞而不影响抗肿瘤疗效的药物。A m i f o s t i n e(阿米福汀,WR-2721,A M I)就是美国F D A批准的上市的第一个泛细胞保护剂,对机体的造血系统、肝、肾、唾液腺等起保护作用,而对肿瘤组织不产生保护作用。本文就A M I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收稿日期】 2008-05-21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上海 200025

【作者简介】 夏红强(1975-),男,上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放化疗工作。1 作用机制

A M I是一种有机硫代磷酸类化合物,在组织中由碱性磷酸酶水解脱磷酸后变成活性代谢产物WR-1065,后者进一步代谢成半胱胺、亚磺酸和WR-33278。WR-1065分子内的氢-硫键很容易断裂提供氢原子,可以消除放疗或化疗后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如羟基、氧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可以作用于细胞内的大分子如D N A,引起D N A分子内链的断裂,从而导致细胞死亡。WR-1065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D N A的修复速率,促进分子内的修复,逆转细胞的损伤。

此外,A M I在肿瘤和正常组织的蓄积比为1∶(50-100),这种分布不均匀性可能与肿瘤及正常组织中膜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 H值不同有关,也造成了A M I对组织的选择性保护作用。正常上皮组织、纤维组织及脉管系统中含量很高,而大多数肿瘤组织膜碱性磷酸酶表达丢失。而且肿瘤组织多为厌氧代谢,p H值较低,膜碱性磷酸酶活性远低于正常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得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与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得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就是结肠癌中最常见得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就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得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得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得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得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得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得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就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要点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2019,上海)》要点 一、前言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 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二、相关概念 1.人群筛查:也称自然人群筛查或无症状人群筛查,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

2.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 三、筛查目标 筛查的长期目标: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 筛查的中期目标:提高早期癌在结直肠癌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降低筛查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筛查的短期目标:提高人群筛查率,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重要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四、筛查模式和对象 筛查模式: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 推荐筛查对象: (1)人群筛查:50~75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 (2)伺机筛查: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有症状特别是有结直肠肿瘤报警症状的个体,不作年龄限制。 五、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推荐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提高筛查参与率,浓缩高危人群,指导筛查方法选择。 六、筛查方法 各种筛查方法的特点见表1。 推荐的筛查方法:(1)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2)粪便DNA检测,建议筛查周期为

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

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定量FIT技术结直肠癌筛查多中心应用研究课题一、项目组织结构及首批应用研究中心 (一)顾问: 白书忠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 沈祖尧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多个海外院校院士(二)专家指导委员会 指导专家: 张苏展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 代敏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曾强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 季国忠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景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盛剑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 胡乃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明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东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三)项目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兼首席专家: 宋震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课题组副组长: 范竹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吴伟晴深圳市人民医院张群江苏省人民医院冷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罗毅解放军杭州杭州疗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课题组秘书: 毛玲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曹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课题组专家成员: 李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赵丽中天津市人民医院金树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魏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靳海峰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贾丽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冯志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付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国新江苏省人民医院许春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蒋廷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治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温孝如江西省人民医院黄红卫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姜宏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李洪军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承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静辽河油田总医院李继驰辽河油田总医院唐世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李云霞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淑贤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素清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蔡善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黄彦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符力广东省人民医院王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一、引言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若干学术团体已经

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2. 指南工作组:本指南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主要涵盖了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专家。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合作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肿瘤科医师、消化内科医师以及从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指南的推荐意见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受检者。

结肠癌的CT诊断

结肠癌的CT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13T09:43:44.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喻鲁饶[导读]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喻鲁饶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11-02 【关键词】结肠癌诊断 CT (一)结肠癌的CT表现 1.原发灶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利用水灌肠法进行增强CT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 早期结肠癌的CT表现常常类似于腺瘤性息肉,当CT显示有肠壁的局限性增厚并伴有强化时,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 Borrmann 1型癌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与胃癌不同的是,结肠的溃疡型癌(Bomnanon 2,3型)常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的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Borrmann4型癌在结肠癌中很少见,表现为肠壁弥漫均匀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此时应注意与转移癌和克罗恩病鉴别。 2.浆膜及临近器官受侵的判定 由于结肠周围有较为丰富的脂肪组织,因此更易于对浆膜是否受侵作出判定。通常将肠壁的浆膜面在CT上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肠壁外缘光滑锐利,表明癌肿仍局限于肠壁之内。②肠壁浆膜面模糊不清,或伴有浆膜外的索条状影,表明癌肿已穿透壁外。③临近脏器间脂肪层消失,表示周围脏器受侵。采用此标准判断的准确率可达60%~80%,对于癌肿穿透肠壁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癌肿与邻近器官间脂肪层的消失,作为判定受侵的标准时,应当注意参考上下层面脂肪层的情况。当输尿管受侵时,可发现受累部位上方的输尿管扩张。 CT还可显示结肠癌所形成的穿孔、腹腔脓肿、套叠和窦道。 3.淋巴结和远隔转移 局部淋巴结转移(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旁淋巴结)是结肠癌的常见转移方式。 盲肠和升结肠的淋巴主要是回流入结肠上淋巴结和结肠旁淋巴结,其中盲肠的淋巴还可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及肠系膜根部的主要淋巴结,而且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可以播散到腹膜后,并且沿主动脉旁淋巴结或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群上行。右结肠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常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的前方,因此,升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及外侧观察到。由于解剖变异,升结肠的淋巴可以伴随边缘动脉沿着升结肠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在此胃结肠干在胰头前方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主淋巴结的转移可以在肠系膜动脉附近或胰头部观察到。在大多数病例中,肝曲和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以出现在边缘动脉和胰头前面的胃结肠干。脾曲和左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常出现在沿左、中结肠血管走行的肠系膜内。横结肠癌转移可达胰周淋巴结并侵犯胰腺。对于乙状结肠癌,应当注意乙状结肠系膜左右支走行的不同区域这一特点。 (二)结肠癌的分期诊断 结肠癌有许多种分期方法,这些分期方法常常造成临床应用上的混乱。Thoeni、 Moss等曾提出了结肠、直肠癌的CT分期,但由于注重的仅是病灶对肠壁内外的浸润和有无远隔转移,而对淋巴结转移未做评估,因此其在临床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较为常用的是改良的Dukes分期和TNM分期。 原始的Dukes分期是1932年提出的直肠癌分期,仅分为三个阶段:A:癌肿局限于直肠;B:癌肿侵及直肠外;C:伴有淋巴结转移。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对这一分期进行了许多修改,最流行的是Ast|er-Coller分期或称为改良的Dukes分期,虽然这个分期仍沿用Dukes的名称,但已与原来的分期有很大不同。改良的Dukes分期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结肠、直肠癌分期方法,在决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方面显示出很高的价值。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分期方法是UICC—MCC提出的TNM分期,通过这一方法能对肿瘤更好地定义。TNM分期包括:T:肿瘤的原发灶;N:局部淋巴结;M:远隔转移。I~Ⅲ期大致相当于原始的Dukes分期,Ⅳ期相当于D或远隔转移。这一分期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大致为:Stage 0:>95%;StageI:75%~100%;StageⅡ:50%~70%,StageⅢ:30%~50%,StageⅣ:<10%。参考文献 [1]綦先成,张海英,高晓云.结肠CT透明法及仿真内镜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8期. [2]张安田.结肠癌临床误诊原因探讨(摘要)[J];肿瘤学杂志;1980年04期. [3]罗词文.结肠癌的发生过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就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案、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内镜下/外科处理以及辅助治疗与补救措施等达成一些专家共识,最终形成《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B.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或3年1次; C.肠镜检查推荐可至回盲部的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B.推荐方案:推荐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若筛查对象依从性差,对初筛阳性者或拒绝初筛患者可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建议结肠镜检查。 C.对于伺机性筛查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若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B.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C.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 早期肿瘤内镜诊断推荐

A.建议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并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行规范、详细的结肠镜检查,保证检查时间及肿瘤检出率。 B.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建议可参照巴黎分型标准。如有条件,建议结合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 C.对平坦型病变的内镜下处理,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处理推荐 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早期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方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推荐 对于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规范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肠镜检查。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万方数据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玉海, 赵章树, 林国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平阳,325400 刊名: 江西中医药 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4) 参考文献(2条) 1.姜泊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期刊论文]-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05) 2.葛连英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内镜杂志 2002(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宏志.张传珉.张涌泉.许景洪.李立志青年人结直肠癌71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6) 2.刘大鹏.任宏.刘刚.LIU Da-peng.REN Hong.LIU Gang胃癌切除术中、术后亚甲蓝染色检测前哨淋巴结[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2007,15(4) 3.吴汉挠.林生贵.曾伟金.黄小雄.林锡洲.WU Hannao.LIN Shengui.ZENG Weijin.HUANG Xiaoxiong.LIN Xizhou 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 4.王康远.李丰德.于宏伟.陈志俊.宋静琴.范振荣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1,12(1) 5.王志远.罗小林应用亚甲蓝染色测定手烧伤早期削痂深度[期刊论文]-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9) 6.樊宇靖.王立东.刘宾.FAN Yu-jing.WANG Li-dong.LIU Bin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23) 7.陈远光.陈道瑾.杨元华.陈启清大肠癌淋巴结亚甲蓝染色检查法的应用及改进[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6) 8.吴耀忠.黄天斌.黄超亚甲蓝染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2010,7(4) 9.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张萍.彭俊华.Qi Xin-liang.Qie Jian-liang.Zhang Quan-hua.Zhang Ping.Peng Jun-hua 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期刊论文]-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 10.王建华低剂量64层螺旋CT成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医学装备2010,7(3) 引证文献(1条) 1.曹峰瑜.童仕伦.郑勇斌.刘克杰.何小波.甘宏发亚甲蓝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e7923375.html,/Periodical_jxzyy200804033.aspx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CSCO教育文集2014-09-16 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苏展 大部分结直肠癌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变而适宜于开展早诊早治筛查。早诊早治筛查通过发现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能提高早诊率和结直肠癌生存率,有效降低结直肠肠癌发病率,最终使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国72个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结直肠癌平均发病率29.44/10万,死亡率14.3/10万,其中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和嘉善县发病率居前,分别达58.98/10万,47.46/10万,43.65/10万和41.61/10万。全国几乎所有肿瘤登记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在上升。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0年的23.70/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4.75/10万,年增长率达3.76%。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肠癌发病人数必将会进一步增长,这不仅将危害更多人的生命,而且将对我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带来更大的负担。因此,加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势在必行。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大肠癌筛查,而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间,美国50~75岁间适龄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率从52.3%上升到65.4%。与此同时,观察到的大肠癌标化发病率从2003年的52.3/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5.5/10万,平均年下降3.4%;死亡率从19.0%下降到16.7%,平均年下降3%。双率下降的程度在各个州和地区明显呈现出了随筛查率上升越多而下降越多的趋势。如Rhode Island筛查率达到74.7%,其发病率年下降达6.3%。 支持大肠癌筛查的证据主要来自早期的美国名尼苏达州、丹麦菲英岛、英国诺丁汉三大人群大肠癌筛查试验。三大试验均证实了大便潜血检测法结合结肠镜检查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发起了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肠癌筛查,但只有少数报道了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证据。2010年英国一项研究报道了单独使用乙状结肠镜开展大肠癌筛查同样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的专家经过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开展大肠癌筛查在全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中的贡献均达50%以上,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善对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也有较大的贡献。而治疗的进展仅对大肠癌的死亡率下降有11%的贡献。

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现状

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5-08-20T15:06:03.317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2期作者:郑智明 [导读] 厦门市消防支队卫生队福建 361012 副癌综合症是指肿瘤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病人的生理状况,这种恶性肿瘤的远处作用,统称为PCS。 (厦门市消防支队卫生队福建 361012) 早期结直肠癌是指病灶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者。由于病变处于早期阶段,易被病人和医师忽视,病人不会主动就诊,目前筛选方法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致使难于做出早期诊断。随着当代科技的进展,有可能使更多的肿瘤在发生浸润前(原位癌)被检出,近年来,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在早期结肠癌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多,五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影响重大。 1、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 1.1 对高危因素及副癌综合症(paracarcinoma syndrome PCS)的认识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遗传、饮食习惯、血微量元素硒降低、Crohn病、饮酒与吸烟、慢性或出血性溃疡性结肠炎、日本血吸虫(肠粘膜虫卵沉积)。副癌综合症是指肿瘤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病人的生理状况,这种恶性肿瘤的远处作用,统称为PCS。 1.2 相关的临床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脱落细胞学检查、基因诊断(如ras基因、p53基因)、癌胚基因产物(ECA)、放射免疫扫描(RII)、细胞刺激因子(如血管内皮因子VEGF)、组织代谢物的测定(如尿中羟胺)。其中大便潜血试验、脱落细胞学检查临床应用最广,其余检查有待广泛地推广应用于临床。 1.3 内镜检查内镜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极高、优势大,既可以直视下观察并可活检。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纤维结肠镜及电子结肠镜。近来更有配置超声探头的纤维内镜、胶囊弹道镜应用于临床,这极大地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3.1 早期结直肠癌的普通内镜特点Ⅰ型隆起型多见于乙状结肠,内镜下可见表面发红,大多伴有出血,有时表面附有白苔,体积大的肿瘤表面不整。糜烂或呈分叶状。此型肿瘤多为局灶型癌,很少侵犯粘膜下,Ⅰs型较Ⅰp型粘膜下浸润机会高(1-2)。 1.3.2 应用扩大电子结肠镜诊断早期结直肠癌扩大电子结肠镜除具有普通结肠镜的功能外,还可清楚地观察腺管开口的形态。Kudo等根据大量的实际观察将形态分为5型,Ⅰ型为正常腺管开口;Ⅱ型为增生性病变;Ⅲ型分Ⅲs型及Ⅲl型,Ⅲs型及Ⅴ型多为恶性病变,Ⅲs型小型腺管开口。Ⅲl型多为腺瘤;Ⅳ多为腺瘤或绒毛状腺瘤;Ⅴ型多为恶性肿瘤(3-4)。 1.3.3 超声大肠镜的应用在大肠镜的前端配有超声探头的纤维内镜为超声大肠镜。应用超声大肠镜可以观察结直肠及其周围组织的横断面,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侵犯的层次,同时还可以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TNM分期。 1.4 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诊断为肿瘤的最终诊断,但一般都是根据临床表现、手术所见、肉眼观察和光镜下特征综合作出。现时病理检查方法的进展,如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分析(FCM)、自动图像分析、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测定、体外基因扩增(PCR)技术的应用,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更高更准确。 2、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2.1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适用于粘膜及粘膜下浅层的癌。内镜下早期癌切除方法包括息肉切除术、热活检术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分块粘膜切除术(piece meal polypectomy,PEMR)。对Ⅰp、Ⅰsp型首选息肉切除术,Ⅰs型先行息肉切除或EMR,大的Ⅰs型肿瘤行PEMR或肠切除术。Ⅱ型肿瘤首先行EMR,如病理报告病变粘膜及粘膜下浅层,则结束治疗,内镜随诊。LST型肿瘤主要在粘膜层,适宜行EMR(14)。 2.2 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这是应用于那些不宜内镜下的切除的早期结肠癌患者。如有适应症,在掌握好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时,提倡采用。而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则主张常规开腹手术。 2.3 开腹结直肠切除术主要是用于大的内镜切除有困难的Ⅰs型肿瘤,Ⅱ型肿瘤EMR后病理报告达粘膜下深层,LST表面构造消失,结节肥大、溃疡提示粘膜下浸润可能性大者及家族性遗传性息肉(FAP),一旦诊断应立即考虑应用开腹手术切除病变。开腹结直肠切除手术方式大致归纳以下三类。 2.3.1 结直肠癌全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术其优点是根除了全部有危险的粘膜。但其缺点是需行盆腔解剖和会阴部解剖,手术创伤大,有盆腔感染,神经损伤和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故目前仅限用于直肠下端发生癌变的病例。 2.3.2 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或结直肠全切除术、盲升结肠直肠吻合术这二个手术可归为一类,主要适用于:(1)直肠内无肿瘤者,可选作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为防止癌肿的发生和便于术后复查、随访、直肠保留段在8-10cm为宜。(2)结直肠次全切除、盲升结肠直肠吻合术正是弥补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的这一困惑,保留回盲瓣,从而显著改善肠道功能,而直肠保留段可缩短至7-8cm,同时盲升结肠段长亦有6-7cm,这样术后以乙状结构镜检即能达到复查的要求。 2.3.3 结肠全切除、直肠次全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IPAA)此术后功能尚佳,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和难度大,需解剖盆腔,神经损伤,有发生吻合口漏、盆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危险。近期需作辅助性回肠造口,二期关闭造口,故需经历二次手术。因此,这一术式应主要应用于直肠内肿瘤密集者,结肠癌变者,以及作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或结直肠次全切除、盲升结肠直肠吻合术后,保留段直肠内肿瘤再发频繁,无法经内镜予以彻底清除者。此外,对不能或不原终生定期复查、随访监测者亦可首选这一术式。参考文献 1 Kudo S, Kashida H,Tamura S, et al. The problem of "flat" colonic adenoma. Gastrointestinal Endo Clin Nor Amer, 1997; 7(1):87 2 Teari T Miwa H, lmai Y,et al. Analysis of the depressed area of Small flat and depresstd-type colorectal tumors as a mar of malignant protential . Gastrointestinal Endo,1997;45(5):412 3 Kudo S,Tamura S,Nakajima T,et al.Diagnosis of colorectal tumorous lesion by magnifying endoscopy. Gastrointestinal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 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 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图像清晰,能够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 染色放大内镜在结肠癌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的应用[21]检测大肠黏膜微小病变已

大肠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疗常规 一、筛查: 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评价: 一般人群:年龄≥50岁,没有大肠腺瘤病史,没有炎症性肠病史,没有大肠癌或相关肿瘤的家族史。 筛查方案: 高危人群: 个人史:1. 2. 既往大肠癌病史 筛查方案:按照大肠癌随访指南进行随访。 3. 60岁以前发生的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病史 筛查方案:4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以后每3-5年肠镜检查一次。

4. 炎症性肠病 筛查方案:症状首次发生8-10年后每年行结肠镜检查,并于可疑处多取活检,必要时结合钡灌肠检查。 家族史:一个或以上一级亲属患有大肠癌,两个或以上二级亲属患有大肠癌 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 筛查方案:首先进行详细的家族史收集,排除家族性大肠癌综合症后,40岁开始或者在最早发生大肠癌的成员年龄的前10年行结肠镜检查,以后每3-5年行肠镜检查一次。

二、术前检查和处理

三、术后病理报告包含的内容: 大肠癌病理报告标本名称:; 肿瘤部位:; 切除标本长度:cm; 肿瘤距上切端距离:cm;肿瘤距距离:cm; 下切端 齿状线 大体类型:; 早期癌: 扁平型 息肉隆起型 扁平隆起型 扁平隆起溃疡型 中晚期癌: 隆起型 溃疡型 浸润型 胶样型

肿瘤大小:× × cm (长径×横径×纵径cm);浆膜侵犯面积:× cm (长径×横径cm); 组织学类型(2000年WHO分类):; 上皮性肿瘤 腺瘤 管状腺瘤(ICD-O编码8211/0) 绒毛状腺瘤(ICD-O编码8261/0) 管状绒毛状腺瘤(ICD-O编码8263/0) 锯齿状腺瘤(ICD-O编码8213/0) 上皮内瘤形成 低级别腺上皮内瘤形成 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形成 癌 腺癌(ICD-O编码8140/3) 黏液腺癌(ICD-O编码8480/3) 印戒细胞癌(ICD-O编码8490/3) 鳞状细胞癌(ICD-O编码8070/3) 腺鳞癌(ICD-O编码8560/3) 髓样癌(ICD-O编码8510/3) 未分化癌(ICD-O编码8020/3) 内分泌肿瘤 类癌(分化良好的内分泌肿瘤)(ICD-O编码8040/3) EC-细胞、产生血清素的肿瘤(ICD-O编码8241/3) L-细胞、产生高血糖素样多肽和PP/PYY的肿瘤 小细胞癌(ICD-O编码8041/3)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混合性类癌-腺癌(ICD-O编码8244/3)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大肠癌筛查工作实施方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 工作方案(2016-2017年) 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xx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为提高居民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早诊率和治疗率,降低大肠癌未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xx区大肠癌防控工作方案》x卫字2015(29号)文件,结合2015年的工作经验,组织开展社区中心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对社区中心重点人群开展大肠癌筛查,提高市民大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早诊率和治疗率,降低大肠癌未来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项目对象和时间、任务安排 (一)首轮筛查对象:中心辖区50~74岁常住人口(包括本中心户籍及本中心住满6个月及以上的非本中心户籍)。 (二)具体安排为: 2016~2017年度筛查重点为50~64岁常住人口,本年度共完成901人初筛。今后每2年开展一轮人群筛查工作,并将根据情况确定重点筛查对象年龄范围。 三、工作内容 (一)宣传发动 - 1 -- 1 -

通过健康宣传动员等方式,广泛宣传大肠癌筛查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内容,提高中心居民对大肠癌筛查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中心免费初筛 1、知情同意与名册登记 向居民发放《社中心居民大肠癌筛查知情同意书》,告知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参加筛查的获益和可能的风险,回答群众的问题。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同意筛查的居民进行名册登记,将居民信息录入大肠癌筛查数据库。 2、初筛 (1)人群问卷筛查。采用《大肠癌筛查危险因素评估问卷》对筛查目标居民进行大肠癌患病风险评估。 (2)粪便隐血试验(FOBT)。向完成筛查登记的居民发放采便器,每人2支,并告知采便器使用方式。居民将采集好样品的采便器尽快送回社中心卫生服务机构检测(采集与检测时间原则上要求不过夜,夏季则应在4小时内检测)。 (3)大肠癌危险因素评估为阳性或2次粪便隐血试验中任意1次结果为阳性者,即为初筛阳性;大肠癌危险因素评估为阴性且相隔7天的2次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者,即为初筛阴性。 3、初筛阳性者转介 向初筛阳性者发放《肠镜检查建议书》,告知其需及时前往- 2 -- 2 -

大肠癌试题试题(含答案)

大肠癌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D 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 一、前言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3,4],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5,6]。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7],疾病负担沉重。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既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关键问题,也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战略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8,9]。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0],目前在部分省市或地区有区域性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开展[11,12,13]。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计划,2019年4月13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依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健康管理和内镜质控等多学科专家,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14]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并确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相关概念 1.人群筛查(mass screening): 也称自然人群筛查(natural population screening)或无症状人群筛查(asymptomatic population screening),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由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统一投入,以各种手段督促符合筛查条件的全体人群,在规定的、

142系统精讲-肿瘤-第五节 大肠癌病人的护理

1.结肠癌的普查方法是 A.超声检查 B.直肠指检 C.乙状结肠镜 D.大便潜血试验 E.X线钡剂灌肠 【答案】:D 【解析】:考察大肠癌的辅助检查。粪便隐血检查可作为大规模普查时或对高危人群作为大肠癌的初筛手段,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 2.患者男性,58岁,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右半结肠癌。下列哪一临床表现其最不可能出现 A.贫血 B.乏力 C.消瘦 D.腹部肿块 E.肠梗阻 【答案】:E 【解析】:考察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则以慢性肠梗阻、便秘、腹泻、血便等症状为显著。 3.患者男性,58岁,确诊为直肠癌。行Miles手术,术后人工肛门开放初期,病人宜采取的体位是 A.左侧卧位 B.右侧卧位 C.平卧位 D.俯卧位 E.仰卧中凹位 【答案】:A

【解析】:结肠造口护理,应保护腹壁切口:手术后2~3日肠功能恢复后,结肠造口排出粪样物增多。一般宜取造口侧的侧卧位,并用塑料薄膜将腹壁切口与造口隔开,以防流出的稀薄粪便污染腹壁切口而引起感染。此病人左侧人工肛门故应左侧卧位。 4.患者男性,68岁。经直肠镜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其手术能否保留肛门取决于 A.肿瘤的大小 B.左半结肠的长短 C.肿瘤有无远处转移 D.肿瘤距肛门的距离 E.肿瘤是否已侵犯肠管周围 【答案】:D 【解析】:考察直肠癌的治疗原则。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距肛缘的距离。 5.结肠癌的好发部位,多见于 A.降结肠 B.盲肠 C.升结肠 D.乙状结肠 E.横结肠 【答案】:D 【解析】:考察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好发于40~60岁。在我国以直肠癌最为多见,乙状结肠癌次之。 6.大肠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 A.直接蔓延 B.腹腔内种植转移 C.腹腔内播散 D.淋巴转移 E.血行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