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恶苗病浸种用的几种新药

防治恶苗病浸种用的几种新药
防治恶苗病浸种用的几种新药

防治恶苗病浸种用的几种新药

李翠英

【期刊名称】《农家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水稻播种前,用农药浸种,可有效地杀灭附着在种子内外的病菌,防止或减轻其对水稻的侵染危害,是预防和控制恶苗病的关键措施,而在水稻生长期用药防治恶苗病基本上没有效果,目前有登记常用于防治恶苗病的浸种药剂有以下几种:

【总页数】1页(12)

【关键词】

【作者】李翠英

【作者单位】413100,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防治恶苗病浸种用的几种新药/稻丰散中毒急救/四聚乙醛中毒急救 [J],

2.水稻浸种防恶苗病的几种新药 [J], 李翠英

3.几种常用浸种剂防治水稻恶苗病效果比较 [J], 王义明; 黄元巨; 赵恒权

4.几种新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C], 张夕林; 张谷丰; 孙雪梅

5.几种新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J], 夏宏宽; 王良; 周海冰; 张红玲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新药介绍

新药介绍 (尿毒清颗粒)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20073256 【中文名称】 尿毒清颗粒 【产品英文名称】 【生产企业】 康臣药业(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 【功效主治】 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浊证和脾虚血瘀证者。本品可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稳定肾功能,延缓透析时间,对改善肾性贫血,提高血钙、降低血磷也有一定作用。 【化学成分】 大黄、黄芪、桑白皮、苦参、白术、茯苓、制何首乌、白芍、丹参、车前草。 【药理作用】 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浊证和脾虚血瘀证者。本品可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稳定肾功能,延

缓透析时间,对改善肾性贫血,提高血钙、降低血磷也有 一定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l 如果服用任何其他药品请告知医师或药师,包括任何从 药房、超市或保健品商店购买的非处方药品。 2 忌与氧化淀粉等化学吸附剂合用。 3 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豆类及坚果果实等高蛋白食物。 4 本品含丹参、党参、白芍,忌与含藜芦的药物同用。 5 本品含半夏,忌与含乌头的药物同用。 6 医师和药师可能对服用尿毒清颗粒应注意事项具有更多 的信息。 【不良反应】 l 在服用本品期间,如果感到不适,要尽快告诉医师或药 师。情况紧急可先停止使用,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2 如果你对本品的疗效满意,以下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但不是每人都肯定发生,不必紧张。 3腹泻。调整剂量后腹泻停止。 【禁忌症】 含糖制剂,糖尿病肾病所致肾衰竭者不宜使用。 【产品规格】 每袋装5g 【用法用量】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国家一类新药汇总

国家一类新药汇总 ★双环醇片(Bicyclol) 商品名“百赛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所开发的产品,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类抗肝炎合成创新药物。1996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进入临床试验,2001年9月获得原SDA颁发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准文,由北京协和药厂生产上市。目前已在世界16个国家地区获得20年发明专利保护,国内享有12年的行政保护期。 本品是在降酶药物联苯双酯和五味子基础上,经过化学合成筛选的药物,其良好的双重机制,能清除自由基作用以保护细胞膜,并且能保护肝细胞核DNA免疫受损,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临床显示对乙肝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好,毒性小,无致突变性不良反应,适用于轻、中度慢性肝炎。临床显示远期疗效优于联苯双酯,已成为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爱普列特 爱普列特是一种新型的5α-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1993年7月由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扬州制药厂共同协作开发,1996年,爱普列特已批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1999年8月获得原SDA颁发的原料药及片剂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2001年获得转正,现已成为联环药业的主导产品,享受12年的独家生产保护期。爱普列特能选择性抑制5α-还原酶,其抑制作用的选择性优于非那雄胺,不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也是竞争性较强的治疗药品。 该药可抑制睾酮的转化过程,使前列腺体内双氢睾酮含量下降,导致增生的前列腺体萎缩,从而达到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排尿困难等症状,具有安全可靠性。该药已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恩必普(简称NBP)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主要成分为丁苯酞,是我国心脑血管领域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获得两项国家专利。“恩必普”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治疗,主要成分丁苯酞与从芹菜籽中提取的芹菜甲素结构相同。 “恩必普”按现行的注册管理办法可划分为1.1类,其原料药化学名丁苯酞,油状,最初从南方生的水芹菜及其籽中提取分离而得,现已实现化学合成。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石家庄制药集团恩必普药业生产,目前已上市。 ★血卟啉注射液 血卟啉是我国首创的一种光敏剂,属于一类新药,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药,被誉为“光化导弹”。重庆华鼎现代生物制药于2003年获得原SDA颁发的生产批文,独家生产上市,商品名“喜泊分”。 药物通过静脉滴注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恶性肿瘤组织并聚集和潴留在里面,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这些肿瘤,其药物发生光化反应,产生一种单价氧,直接杀死恶性肿瘤组织,全过程对正常人体组织没有损伤。无论对原发癌症或复发癌症,可达到治愈或好转的目的,同时减少患者致残的等痛苦同时,该药也用于癌症的定位诊断和治疗,具有选择性强,对正常组织基本无损伤,副反应小的特点,临床用于癌症的定位诊断率达91%。 ★甘氨双唑钠 一类新药抗癌增敏剂甘氨双唑钠(CMNa)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2002年广州莱泰制药获得原SDA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独家生产上市,商品名“希美纳”。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几种天然产物药物介绍

几种天然产物药物介绍 1.吗啡(Morphine) 结构介绍 吗啡是具有菲环结构的生物碱,是有5个环稠合而成的复杂立体结构,含有5个手性中心,5个手心中心分别为5R,6S,9R,13S,14R。五个环的稠合方式为:B/C环呈顺式,C/D环呈顺式,C/E环呈反式这样的稠合方式使吗啡环的立体构象呈T型。有效的吗啡构型是左旋吗啡,而右旋吗啡则完全没有镇痛及其他生理活性。 作用机理 吗啡结构的6,7,8位为烯丙醇的结构体系,而D环是由链接A环和C环的氧桥形成的,相当于二氢呋喃环。烯丙醇和氧桥结构使得吗啡对酸性条件比较敏感,当吗啡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时,可脱水并发生分之内重拍,生成阿扑吗啡,可兴奋中枢的呕吐中枢,起到催吐的作用。阿扑吗啡还能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诱发中枢性阴茎勃起,治疗性功能障碍。 2.喜树碱(Camptothecin,CPT) 结构介绍 喜树碱是一种细胞毒性喹啉类生物碱,能抑制DNA拓扑异构酶(TOPO I)。喜树碱是由5个平面的环状结构构成,包括一个Beta-3,4-喹啉吡咯(A、B和C 环),连接一个吡啶(D环),最后在接上一个S-alpha-羟基内脂环(E环),在第20个碳的位置含有一个掌性中心。此种平面结构,被认为是抑制拓扑异构酶最重要的因素。 作用机理 喜树碱利用氢键和酵素以及DNA做键结,其中喜树碱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在E环,E环利用三个不同的位置和酵素形成交互作用,在位置20的羟基形成氢键并键结酵素里的天门冬氨酸。喜树碱最关键的构造在于它的手性碳,手性碳是S并非R,因为R是没有活性的。而内脂环的位置有两个氢键去跟精氨酸做

键结。D环的位置和一带正电的胞嘧啶形成键结并且借由与DNA-拓朴异构酶的共价复合物形成氢键,进而稳定了复合物,此氢键是位于D环上位置17的羰基和嘧啶环上的正电胞嘧啶间。此种键结方式能预防DNA的再连结,进而使DNA 损坏且进入细胞凋亡。 3.奎宁 结构介绍 奎宁为二元碱,其中奎核碱上氮原子的碱性较强,而喹啉环的氮原子碱性较弱。奎宁结构中存在是个手性中心,四个手心中心分别为3R,4S,8S,9R。光学异构体具有抗疟活性,但内消旋体则无活性。 作用机理 奎宁是喹啉类抗疟药物,口服后,可被迅速并完全吸收,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脑脊液中,还可以通过胎盘并分泌于乳汁中。干扰溶酶体功能和疟原虫内核酸的合成,对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可控制疟疾的症状。 4.右旋氯筒箭毒碱 结构介绍 右旋氯筒箭毒碱是苄基异喹啉类药物,有2个手心碳原子,构型分别为S 和R。整个分子层折叠构象,两个四氢异喹啉环平面近似平行,中间两个取代苯环与之相垂直。 作用机理 右旋氯筒箭毒碱属于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能与运动终板膜的N2胆碱受体相结合,但结合后它们本身并不能产生去极化作用,而且由于与乙酰胆碱竞争同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引起、由种子传播的种传病害,一般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以前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农技推广部门免费赠送种子消毒处理的药剂,种子处理率超过90%,水稻恶苗病很少发生。农民产生了麻痹思想,放松了水稻种子消毒处理工作,致使2011年水稻恶苗病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据对江口街道林家岙村调查,进行种子处理的甬优6号品种,秧苗恶苗病株发病率1.2%,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同一品种秧苗株发病率平均为13.7%,其中最严重田块秧苗几乎全部发病,所育334m2秧苗(可种0.4hm2大田)无法栽种,改种常规稻。水稻恶苗病在我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普及水稻恶苗病有关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治恶苗病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1水稻恶苗病田间症状 1.1苗期症状 水稻苗期最易感病,且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率有关。重病稻谷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病轻的稻谷种子出苗后,当土温达到25℃~30℃时,就开始表现症状,秧苗全株淡黄绿色,植株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1/2,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和叶鞘窄长,部分病株移栽前死亡。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状 在秧田期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秧苗,移栽后半月至一个月会出现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倒生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根。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暗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株丝状菌丝体,以后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贺伯君1余继华2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黄岩318020; 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植物检疫站黄岩318020) 摘要: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影响发病因子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抓好种子消毒处理为关键性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方法 作者简介:贺柏君(1962-),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的地上部分用镰刀全部采收,进行连株收获。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机械收获,机械采收时应注意行驶速度适中,以免造成燕麦漏采、倒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选晴朗无露水的天气进行,收获后及时脱粒、晾晒,籽粒达到贮藏要求(含水量在14%以下)时,立即装袋入库,贮藏库必须通风干燥。 参考文献 [1]李扬汉.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79. [2]李成雄,王作柱.莜麦的栽培与育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4,123-134. [3]任嘉嘉,魏益民,张波.高温处理燕麦籽粒对制粉及其营养成 分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8(6):98-99. [4]杜燕萍,马均伊,常克勤.宁夏南部山区裸燕麦丰产栽培技术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3-104. [5]任生兰,刘彦明,边芳,燕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88. 178 --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图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 概述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发展最活跃的产业,医药研发进展可谓日新月异。鉴于药监局的监管政策在不断更新,从事医药研发的企业和人员越来越多。考虑到从事医药研发的新人的增加,有必要将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做一个简单梳理。现代药物的概念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分子化合物(如阿司匹林,青蒿素),还包括多肽、蛋白质和抗体,(寡)核苷酸,小分子—抗体复合物,还有疫苗。下面以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药为例,就新药(主要以1.1类创新药为例)研发从无到有,到最后上市的基本流程做一个概述。 新药的发现(Drug Discovery) 1.药物作用靶点(target)以及生物标记(biomarker)的选择与确认 早期人们对药物作用靶标认识有限,往往只知道有效,但不知如何起效。比如,百年来,人们知道阿司匹林(aspirin)具有解热、消炎、

止痛、抗血栓,甚至抗癌作用。直到1971年,英国人John R. Vane 在《Nature》期刊发文才阐明了Aspirin作用机理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并于1982荣获Nobel生理和医学奖。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人类基因图谱的建立,让人类对疾病的机理了解更加准确,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具体的靶标。 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的确定 一旦选定了药物作用的靶标,药物化学家(medicinal chemist)首先要找到一个对该靶标有作用的化合物。这个化合物可以来自天然产物(动物、植物、海洋生物);也可以是根据靶标的空间结构,计算机模拟设计、合成的化合物;还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或以前其它项目的研究发现。比如,某一类化合物具有作用于该靶标的药理活性或副反应等等。治疗勃起障碍的药物Viagra就是由其副作用开发而成。目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跟踪国外研发机构对某一靶标的药物开发,以他们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希望设计出更优秀的化合物。 3.构效关系的研究与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围绕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大量新化合物,通过对所合成化合物活性数据与化合物结构的构效关系分析,进一步有效的指导后续的化合物结构优化和修饰,以期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4.候选药物(candidate)的选定 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几轮优化所有筛选出来的满足基本生物活性的最优化合物,一般就选作为候选药物,进入开发。此时,从事新药发现的药物化学家工作暂告结束。

几种新药的介绍

几种新药的介绍 1.安普霉素 安普霉素又名阿普拉霉素,是一种黑暗链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新兽用抗生素,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开发成功,其特点是抗菌谱广,不易产生抗药性,可用于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感染。作为药物型饲料添加剂,安普霉素能明显促进增重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在畜禽养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药理作用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致病菌有相当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某些链球菌)、密螺旋体和某些支原体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2)药动学特点内服给药吸收差,肌注后吸收迅速。 (3)应用主要用于家禽的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感染,疗效非常显著,被美国FDA推荐为治疗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对支原体病也有效。 (4)用法与用量安普霉素可采用饮水、注射和混饲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禽的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家禽饮水给药,每升水加入本品250~500毫克(25万~50万效价单位),连用5天,预防雏鸡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上市前7天停止给药。由于经饮水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仅为11.0%,因此对雏鸡急性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有限。饮水给药方法更适用于控制肠道感染或自然感染,而对全身性急性感染应以注射治疗为佳。安普霉素可按10毫克/只肌肉注射,给药5天,每天1次,可完全保护大肠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感染鸡。肉鸡按每1000千克饲料5克(500万单位)浓度添加到饲料中,在0~6周龄全期使用,可促进肉鸡生长,提高增重。尤其以生长前期(0~21日龄)作用效果明显。目前市场销售的主要制剂有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20%)、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40%、50%)、硫酸安普霉素预混剂(3%、16.5%)。 2.氟苯尼考 又名氟甲砜霉素,是新一代氯霉素类兽医专用广谱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于敏感菌所致的家禽细菌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氟苯尼考已在亚洲、欧洲、美洲的20多个国家上市,目前该药国内已有生产。由于氯霉素有严重的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在美国已禁止用于食品动物。因此,在动物的疾病防治上,尤其是食品动物,氟苯尼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药理作用属广谱抑菌性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作用,对阴性菌的作用较阳性菌强,是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对敏感菌的抗菌活性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相似,抗菌活性明显优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MIC约低10倍),对兽医上重要的病原菌如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鸡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耐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的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克雷伯氏菌亦有效。 (2)药动学特点该药具有速效、长效的特点,内服、肌注吸收快,半衰期长,在体内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可维持20小时以上,不引起骨髓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3)应用[/b]主要用于家禽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及其他肠道感染等。尤其对呼吸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疗效显著,国外还用于治疗鸟类出血性败血杆菌感染。按推荐量使用无毒副作用,不会对动物和食物造成危害。 (4)用法与用量家禽可按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的剂量内服,1天2次,连用3~5天;或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注或颈部皮下注射(例如5%的注射剂,每千克体重注射0.4毫升),2天1次,连用2次。饮水剂可按100毫克/升的浓度饮水给药(用量以氟苯尼考计),也可按20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喂服。氟苯尼考的停药期为28天。市场销售的主要制剂有注射剂(30%、10%、5%)、粉剂(10%)、饮水剂(2.0%)、预混剂(5.0%)。 3.替米考星 替米考星是一种较新的由泰乐菌素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畜禽专用抗生素,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开发成功。(1)药理作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替米考星具有同泰乐菌素相似的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对巴氏杆菌、支原体的抗菌活性强于泰乐菌素。 (2)药动学特点内服和皮下注射吸收快,血中消除半衰期较长,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力,替米考星在肺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体内分布容积大。在家禽体内的代谢研究发现替米考星代谢产物亦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一种代谢物的抗菌活性为替米考星的4倍,其他几种代谢物有的与替米考星活性相当,有的略弱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 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叶色淡黄绿色,分蘖少或不分蘖,下部茎节节间逆生出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后茎秆腐朽,植株逐渐枯死,发病轻的病株会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有的变成白穗。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后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近几年在本田期还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1.3 抽穗期症状 发病的植株一般抽穗较早,病轻的植株有的无明显症状,但内部有菌丝潜伏;有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穗小,谷粒少,或为不实粒。病重的植株谷穗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变成瘪粒,有的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 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 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或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 病因分析 3.1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 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是喜高温病菌,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病轻的种子出苗后,在这种 温度下开始表现症状,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植株出现隐症现象。 3.2 水稻品种间感病差异较大 有些高产、质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属于易感恶苗病高感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

.2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 从新化合物的发现到新药成功上市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 一项系统的技术创新工程,其通过试验不断改进药物性能,并证明该药物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经过严格的科学审查,最后取得发给的允许上市 的证明文件。 从完整意义上说,新药的研发过程需要历经“药物发现”、“药物临床前研究” 及“药物临床研究”三个阶段。通常,“药物临床前研究”及“药物临床研究” 这两个研究阶段又被统称为“开发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相互关联并且各有 侧重点。 “药物发现”环节是药物研发活动的开始,具有浓厚的科研探索性质,旨在 找到并确定针对某一疾病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此阶段工作内容包括作用 机理的研究、大量化合物的合成、活性研究等以寻找先导化合物为目的的研 究工作,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甚至基因组学 等学科。药物发现处于新药研发早期,是一项创新程度及偶然性极高的科研 活动,失败率极高,不但需要极高的科研水平,且投入巨大,所以往往由高 校或者科研院所在从事基础研究中完成,研发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学 校科研经费拨款,各级政府科研计划资助等,以及部分制药公司的资金投入。 “药物临床前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其主要目的 是针对己经确定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一系列非人体试验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需要向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临床试验申请并接受技术审 评,审评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研究阶段。此阶段工作内容包括药学研究,安 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等成药性研究内容参见图一,涉及到药物化学、 药剂学、药物分 析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毒理学等学科。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禽病防治中的几种新药说明介绍

禽病防治中的几种新药简介 禽病防治中的几种新药简介 抗感染药物在兽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传统药物因长期或不合理应用而降低或失去疗效,新的药物不断发现或合成,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近年来使用的新抗感染药物做一简要的介绍,仅供参考。 1. 安普霉素 安普霉素又名阿普拉霉素,是一种黑暗链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新兽用抗生素,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开发成功,其特点是抗菌谱广,不易产生抗药性,可用于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感染。作为药物型饲料添加剂,安普霉素能明显促进增重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在畜禽养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药理作用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致病菌有相当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某些链球菌)、密螺旋体和某些支原体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2)药动学特点内服给药吸收差,肌注后吸收迅速。 (3)应用主要用于家禽的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感染,疗效非常显著,被美国FDA推荐为治疗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对支原体病也有效。(4)用法与用量安普霉素可采用饮水、注射和混饲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禽

的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家禽饮水给药,每升水加入本品250~50 0毫克(25万~50万效价单位),连用5天,预防雏鸡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上市前7天停止给药。由于经饮水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仅为1 1.0%,因此对雏鸡急性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有限。饮水给药方法更适用于控制肠道感染或自然感染,而对全身性急性感染应以注射治疗为佳。安普霉素可按10毫克/只肌肉注射,给药5天,每天1次,可完全保护大肠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感染鸡。肉鸡按每1 000千克饲料5克(500万单位)浓度添加到饲料中,在0~6周龄全期使用,可促进肉鸡生长,提高增重。尤其以生长前期(0~21日龄)作用效果明显。目前市场销售的主要制剂有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20%)、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40%、50%)、硫酸安普霉素预混剂(3%、16.5%)。 2. 氟苯尼考 又名氟甲砜霉素,是新一代氯霉素类兽医专用广谱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于敏感菌所致的家禽细菌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氟苯尼考已在亚洲、欧洲、美洲的2 0多个国家上市,目前该药国内已有生产。由于氯霉素有严重的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在美国已禁止用于食品动物。因此,在动物的疾病防治上,尤其是食品动物,氟苯尼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药理作用属广谱抑菌性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作用,对阴性菌的作用较阳性菌强,是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引起

新药的开发流程及周期

新药的开发流程及周期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正好这几天在研究国内的新药研发申请审批流程,一般来说,一种新药(创新药)其大致的流程可以用下图概括: 具体来看,各个阶段其耗时也是有差异的:立项(4个月)→临床前研究(9-24个月)→CDE待批临床(大于1年)→临床试验(3-5年)→CDE待批生产(1年-n年)→批文生产转移(约6个月),尤其是重磅新药其从立项到最后获得生产批准文号,直到通过GMP认证上市销售起码要8-10年。拿金赛药业的重磅创新药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为例,从2005年获批临床,到今年1月获生产这份流程图和这篇文章给出了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以及每个步骤所花费的时间。总体来看,每5种进入临床的药物中只有1种能进行所有的试验和批准过程。 新药开发阶段如下:

临床前试验:由制药公司进行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以观察化合物针对目标疾病的生物活性,同时对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估。这些试验大概需要年的时间。 研发中新药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Application, IND):在临床前试验完成后,公司要向FDA提请一份IND,之后才能开始进行药物的人体试验。如果30天内FDA 没有发出不予批准的申明,此IND即为有效。提出的IND需包括以下内容:先期的试验结果,后续研究的方式、地点以及研究对象;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动物研究中发现的任何毒副作用以及化合物的生产工艺。另外,IND必须得到制度审核部门(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的审核和批准。同时,后续的临床研究需至少每年向FDA提交一份进展报告并得到准许。 临床试验,Ⅰ期:此阶段大概需要1年时间,由20~8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参加。这些试验研究了药物的安全性方面,包括安全剂量范围。此阶段的研究同时确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等项目。 临床试验,Ⅱ期:此阶段需要约100到300名志愿患者参与进行一些控制研究,以评价药物的疗效。这个阶段大约需要2年时间。 临床研究,Ⅲ期:此阶段持续约3年时间,通常需要诊所和医院的1000~300名患者参与。医师通过对病患的监测以确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 NDA):通过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公司将分析所有的试验数据。如果数据能够成功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司将向FDA提出新药申请。新药申请必须包括公司所掌握的一切相关科学信息。典型的新药申请有10万页甚至更多。根据法律,FDA审核一份NDA的时限应该为6个月。但是几乎所有案例

六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六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用抑快净、灭克、克露等六种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试验表 明52.5%抑快净WG1500 倍和60%灭克WP1000 倍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显著,在发病前或初期每7d 施1 次药,共3 次防效均在85%以上。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uonospora crbensis(Berk.et curt.)Rostsv.]侵染所致。菌丝体无隔无色,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发育,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霜 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非常大,当相对湿度在85%以上, 温度在10-26℃的范围内都可受到霜霉病的侵染,而且湿度越大发病愈 严重。大棚黄瓜栽培中由于湿度大,更易发生这种病害。在幼苗期便可 感病,成株发病多在进入开花结瓜以后。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渍状浅 绿色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其色泽变为黄绿、黄色,最后 变为褐色,在潮湿的情况下,叶背面的病斑处长出黑色霉层。由于此病 蔓延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必须及时,用药合理。近几年广大菜农在防 治该病时往往不注意轮换用药和间断用药,过分依赖某种高效农药并连 年使用,导致一定程度的抗药性。为了筛选出既具保护活性又有治疗活性,防效好残效期长的药剂,笔者于2002 年上半年对六种杀菌剂进行 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及处理 试验选择了市场销售的六种药剂。试验设7 个处理:(1)60% 灭克WP(有效成分:氟吗啉、代森锰锌,沈阳化工研究院)1000 倍;(2)52.5%抑快净WG(有效成分:恶唑菌酮、霜脲氰,美国杜邦公司)1500 倍;(3)72%克露WP(有效成分:霜脲氰,美国杜邦公司)500

新药研发流程

新药研发流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新药研发及上市项目流程 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靶标的确定: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 2、模型的建立: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 3、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也称新化学实体,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4、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由于发现的先导化合物可能具有作用强度或特异性不高、药代动力性质不适宜、毒副作用较强或是化学或代谢上不稳定等缺陷,先导化合物一般不能直接成为药物。因此有必要对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以确定候选药物,这是新药研究的最后一步。 新药开发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临床前试验,研发中新药申请,新药申请,批准: 1、临床前试验:由制药公司进行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以观察化合物针对目标疾病的生物活性,同时对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估。这些试验大概需要3.5年的时间。

2、研发中新药申请:在临床前试验完成后,公司要向FDA提请一份IND,之后才能开始进行药物的人体试验。 3、新药申请:通过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公司将分析所有的试验数据。如果数据能够成功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司将向FDA提出新药申请。 4、批准:一旦FDA批准了一份新药申请,此种新药就可以被医师用于处方。公司必须继续向FDA提交阶段性报告,包括所有的不良反应报告和一些质量控制记录。

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摘要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15~420 g/hm2(有效成分)防治黄瓜霜霉病,药后7 d时防效可达74.3%~81.7%,可有效防止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等可作为复配组成或轮换药剂搭配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效 黄瓜霜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一年四季在大棚、温室、大田黄瓜上危害,主要靠气流、雨水传播。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病田严重的可减产10%~30%,局部田块可导致死亡率50%以上,甚至绝收。黄瓜发生该病后,叶枯黄,结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结瓜就死亡,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1-6]。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长期重复使用防治对象单一、作用位点少的内吸性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不仅加重了农药残留,且病原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7-9]。因此,选择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农药,不仅可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显著提高化学防治效果,减缓抗药性的产生[10-12]。本文通过研究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明确其防治效果、合理用量及使用安全性,为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进行,试验田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供试田块栽培条件均匀一致,供试黄瓜品种为津春4号。供试药剂: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722 g/L 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70%霜脲氰·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10 g/hm2(A)、315 g/hm2(B)、420 g/hm2(C);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62.5 g/hm2(D);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E);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997.5 g/hm2(F);空白对照(CK)。4次重复,共28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5月18日及5月24日,分别按处理浓度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喷雾处理,喷水量300 kg/hm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1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2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 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3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性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4.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在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情况调查中发现,水稻的不同品种发病情况相关很大。如种植东农419品种的区域,恶苗病的发病率为9.89%,而通系112品种的种植区域恶苗病的发病率为2.95%。 4.2 恶苗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关。水稻催芽和苗温度过高。温度超过30℃,有利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3 恶苗病的发生与播量及秧苗的机械损伤有关。播量过大,秧伤根,导致水稻生长衰竭,降低抗病力,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