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和地震深度的统一

合集下载

测井、地震资料的时间域与深度域匹配研究的开题报告

测井、地震资料的时间域与深度域匹配研究的开题报告

测井、地震资料的时间域与深度域匹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油气勘探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准确地理解地下储层的结构和性质对于油气开发越来越重要。

测井和地震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它们能够提供有关地下储层的信息。

测井技术主要应用于井内储层的物性测量,例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电阻率等;而地震勘探主要通过反射波特性来获取储层的深度、厚度、构造等信息。

然而,测井和地震采集的数据是在不同的时空域中得到的,往往有时间域和深度域之间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获得尽可能精确的地下储层信息,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匹配和校正。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测井和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深度域的匹配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匹配算法,找出最佳的匹配方法,提高地下储层的解释精度。

三、研究方法(1)数据采集和处理本研究将选择一组典型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进行研究。

首先,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采集、格式转换、噪声去除、插值等操作,以准备配对分析。

(2)时间域匹配时间域匹配是指将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在时间轴上进行精细的对准。

可能的方法包括同步的交叉相关和延迟时间分析等。

通过对时间域配对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时间域匹配方法。

(3)深度域匹配深度域匹配是指将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在深度轴上进行精细的对准。

可能的方法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深度转换等。

通过对深度域配对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深度域匹配方法。

(4)匹配结果评估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对匹配结果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学参数的保真度、井壁脱落的影响、噪声水平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找到最佳的测井和地震数据的时间域和深度域匹配方法,提高对地下储层的解释和评价的精度,有助于指导油气勘探和生产中的决策制定,发掘潜在的油气资源,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布

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布

摘 要 :地震相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在地震剖 面图上所反映 的主要特征 的总和 , 是沉积 和地震之 间联 系
的 枢 纽 。利 用 不 同相 带 的 井 在 地 震 剖 面 上 的标 定 结 果 和 声 波 时 差 统 计 , 常 规 地 震 剖 面 和 瞬 时 相 位 剖 面初 步 在 得 到 相 带 戈 分 图 。根 据 地 震 反 射 层 的外 形 结 构 、 率 、 幅 及 连 续 性 等 特 征 , 立 三 种 沉 积 相 对 应 的地 震 相 模 Ⅱ 频 振 建
中图分 类号 : 6 1 P3
文献 标识 码 : A
收稿 日期 :21一1一2 oo o 9
S im i c e a s fc to s d o g i e s c Fa i Cl s i i a i n Ba e n Lo g ng s Da a a e s i t i t t nd S i m c Atr bu e
W u J n i u l ,He C e g ,Xu M i ,L o Huf n n hn n u ie
( . le eo n o ma in En ie rn 1 Colg f I f r to g n e ig,Ch n d i est f c n lgy,Ch n u 6 0 5 e g u Unv r i o Teh oo y e gd 1 0 9,C n ; hia
b d e h tr f c r m h e s c s c i n,wh c S t e 1 k b t e e i e ta d s i m. o is t a e l tfo t e s imi e t e o ih i h i e we n s d m n n es n
2 .Ge p y ia op cig Co a y o N PC ih a o h sc l Pr s e t mp n f C n S c u n—C u n i g Untd Ex oa in En n ei g h a qn ie plr to gie rn

地震、测井和地质数据融合与实现

地震、测井和地质数据融合与实现

地震、测井和地质数据融合与实现丁卫平;余先川【摘要】厚覆盖区地下地质模型所依靠的数据主要是地震和测井资料,但地震数据反映范围广而分辨率低,测井数据则分辨率高而反映范围小,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组合利用,克服各自不足是论证的重点,说明了用数据树的形式组织所有井与地震地质等数据,并能同时生成和编辑多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来确定不同井的深时关系,为把不同域的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融合显示建立基础,提供了实时修改子波的频率和相位来做合成记录的功能,也有反射系数与子波的分布褶积等最新的方法,以慢镜头的形式说明合成记录的形成过程.这些功能的应用,给用户确定正确的地下速度场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为地质模型建立提供了先进的方法.【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2(036)001【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合成记录;地质模型;深时关系;频率;相位;实时修改;目的层;分布褶积【作者】丁卫平;余先川【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22在地层覆盖区进行石油、煤炭、盐类、地下水、金属等资源勘查时,由于地表完全被第四系覆盖,有时覆盖厚度很大,可达上百米,在海洋石油勘探中,海水更深达上千米,这时最常用的野外勘探是地震和测井等工作。

地震可以是二维的,也可能有三维的,它们主要反映了地下地质体(层)的弹性特征,而测井则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密度测井、电阻率测井、微电极测井、测向测井、感应测井、倾角测井、声波测井、井径测量、伽玛测井,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地下地层或岩体的某方面信息,要想对地层或岩体有深入的认识就必须将多种测井曲线综合利用。

另外,在测井过程中,获取了大量地质方面的数据,如岩性(芯)数据,这是很重要的原始地质数据,反映了从井的上部到下部的详细地质情况,是研究有关该地区地质情况的很好的原始材料。

地震方法的特点是面积性(三维)或者剖面性(二维),但是与测井数据相比,地震的分辨率低很多,测井分辨率则相当高,但只代表一测井点下部的详细信息,经过处理后用来进行解释的地震数据如果能与测井数据以及井岩性等地质数据结合起来将克服各自的局限,充分反映地下的地质、构造、矿产等情况。

测井资料与地震属性关系研究综述

测井资料与地震属性关系研究综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1期,2005年1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 ol.41,N o.1(Jan.2005)述 评R eview 1)中石油CAPC 物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G PK L0403)收稿日期:2003212230;修回日期:2004204202测井资料与地震属性关系研究综述1)卢宝坤 史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 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是地震勘探中两种最重要的资料,由于地震波的频散,使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面地震记录不能完全匹配,因此使用之前必须对二者进行频率校正;地震资料在测井资料约束下可以进行反演,以求取地下波阻抗,主要有两种方法:基于褶积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和基于波动方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可以用多属性变换由地震资料预测测井信息。

上述3种方法是目前研究测井资料与地震属性关系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震属性;多属性中图分类号 P 631141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匹配地震勘探中,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是两种最重要的资料,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较低,但它却具有范围广、横向连续性好的特点。

而勘探区中的测井数据能提供井位处的地层层位的变化情况,并且具有岩性信息,但只反映地层模型坐标系中某一点的纵向变化情况。

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用测井资料弥补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的缺陷,也可以用地震资料预测井位,为油区勘探和开采服务。

目前,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油气藏的描述和监控是地震勘探技术的主要任务,而实现这一过程,合理运用测井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地面地震与声波测井方法的不同,使测井资料与地面地震资料不能完全匹配,直接表现是测井资料制作的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道存在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频率的波的传播速度存在频散现象。

目前实际应用的声波测井中心频率一般为20kH z ,高于地震波频率。

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赵邦六;董世泰;曾忠【摘要】井中地震的接收或激发设备位于井中,接近目的层或目标地质体,避免了近地表和环境干扰,得到的地震波信息能更直接反映地层、油藏或目标体的地质属性,其精度和探测范围介于地面地震和测井方法之间,成为两种技术的空间(纵向、横向)拓展和有效补充;井中地震深度、时间、速度、时变子波、频谱及相对能量关系等信息相对精确,具有识别精度高、数据保真度高的特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目标日趋复杂和多种井中地震技术快速发展且日益成熟,井中地震将在复杂构造、复杂储层、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Walkaway/Walkaround/三维VSP、微地震等技术,在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提高分辨率地震处理、储层连通性识别、剩余油预测、油气藏建模等方面,将会发挥独特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7(052)005【总页数】12页(P1112-1123)【关键词】井中地震;Walkaway/Walkaround/三维VSP;复杂构造;复杂储层【作者】赵邦六;董世泰;曾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赵邦六,董世泰,曾忠.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5):1112-1123.井中地震勘探始于1917年,Fessenden在他的专利报告中首次提出利用井中震源和检波器探测矿体位置。

1927年,美国第一个深井检波器下井探测盐丘,首创了利用地震资料指导钻井的先例。

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Siotnick和Dix利用井中检波器测量速度。

20世纪50年代初,LeVin和Lynn讨论利用井中观测方法观察地震脉冲的波形衰减。

常规测井的基本原理

常规测井的基本原理

常规测井的基本原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l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常规测井基本原理流程:①发射源工作:在钻井作业中,向井下发射源(如放射性同位素、电磁波发生器)发出特定类型的能量场或粒子。

②能量交互:发射的射线或波在穿过地层时,与岩石、流体中的原子核、电子相互作用,产生吸收、散射或激发现象。

③信号响应收集:地层对能量的响应差异导致到达井筒传感器的信号强度、时间延迟或能量谱发生变化。

④数据记录:测井仪器实时记录这些变化,生成反映地层物理特性的曲线或日志,如电阻率、密度、声速等。

⑤深度同步:测井过程中,通过电缆或自带系统精确测量深度,确保所有测量值与井深一一对应。

⑥资料处理:将原始数据上传至地面工作站,进行深度校正、滤波、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

⑦解释分析:运用地质、地球物理知识,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判断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

⑧综合评价:将测井资料与其他地质、地震数据综合,构建地下地质模型,评估油气藏潜力,指导钻探决策。

常规测井通过分析地层与特定能量场的相互作用,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关键的地层信息。

地震监测与测井数据的多尺度融合研究

地震监测与测井数据的多尺度融合研究

地震监测与测井数据的多尺度融合研究地震监测与测井数据的多尺度融合研究是地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震监测数据和测井数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地下的介质进行探测和监测,通过对两种数据的融合,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地下结构信息,为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一、地震监测数据的特点与应用地震监测数据是指通过地震台网、地震监测仪器等设备所获取的地震波数据。

地震监测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时空分布广泛:地震监测台网遍布全球各地,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记录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幅信息。

2.数据量大:地震监测台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地震波形、震源机制等信息。

根据地震监测数据的特点,可以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并通过对地震波形和震源机制的分析,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地震活动的规律。

二、测井数据的特点与应用测井数据是通过井下仪器在钻井过程中对地层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测井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多参数反演:测井数据可以获取地下不同介质的物理参数,如密度、声波速度、电阻率等,从而获得地下结构的详细信息。

2.垂向连续性:测井数据可以提供沿井深方向的连续数据,具有高垂向分辨率。

利用测井数据,可以确定地层界面、识别地层岩性、评价储层储量和渗透性等,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三、地震监测数据与测井数据的融合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地震监测数据和测井数据的优势,需要将两者进行融合。

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地震波形反演: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反演,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然后将测井数据中的速度信息与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匹配,从而提高速度模型的准确性。

2.时频滤波:利用时频滤波方法,可以将地震监测数据和测井数据进行融合,从而获得更精确的地下结构模型。

3.综合解释: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和测井数据进行综合解释,利用地震波速度、电阻率等信息,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地下反射面和地层界面的位置。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地震监测数据与测井数据的多尺度融合,结合两者的优点,更好地理解地下结构并进行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评估。

测井、地震结合等时地层对比与储层横向预测

测井、地震结合等时地层对比与储层横向预测

$ 第十二章$ 测井、 地震结合等时地层对比与储层横向预测$ 波速度变化范围很大 ( 表 !" # ! ) 。
表 !" # !$ 各类岩石地震波速度范围 岩石类型 沉积岩 花岗岩 玄武岩 变质岩 速度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章! 测井、 地震结合等时地层对比与储层横向预测!
第二节 ! 储层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一、 储层测井特征分析
储层测井特征分析的任务就是从井资料出发, 分析储层地质特征变化对各种测井信 息的影响, 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及相应的测井处理、 解释方法, 从岩心对测井的标定入手, 对储层孔隙、 裂缝进行分析, 分析储层的有效性, 计算储层参数, 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井间储层的分布模式。 "# 储层的常规测井特征 常规测井通常指目前在油气勘探开发中, 裸眼井 ( 包括探井、 评价井、 开发井) 测井工 程中经常要测量的测井方法, 也是测井储层评价最基本的方法。如四川最常用的测井方 法有井经、 自然伽马、 自然伽马能谱、 中子、 密度、 声波、 微球聚焦、 浅侧向、 深侧向等测井 方法。 常规测井通过测量地层的自然放射性反映地层的岩性特征, 通过测量地层的声波时 差、 含氢指数、 地层密度、 电阻率和井眼大小等地层参数来反映地层的孔隙裂缝特性、 渗 透性和含流体性质。当储层发育时, 也就是该地层的孔隙 ( 洞) 、 裂缝和渗透性相对发育, 在各常规测井资料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一般来说, 储层孔隙度增加, 会导致声波 时差增大、 中子孔隙度增大、 密度测井值降低, 电阻率值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储层所 含流体为油气时, 电阻率通常为中高值, 深、 浅双侧向一般呈现正差异; 当储层所含流体 为水时, 电阻率为低值, 深、 浅双侧向一般呈现负差异或无差异。对于大段孔隙发育的渗 透性地层, 因为容易形成泥饼, 井径曲线常常表现为缩径; 对于裂缝发育的渗透性地层, 井径曲线常常表现为锯齿状。 $# 储层的特殊测井特征 特殊测井是相对常规的综合测井而言的。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除了进行常规的 综合测井外, 还会根据构造、 地层、 储层特征, 选测一些特殊的测井项目 ( 如成像测井、 阵 列声波、 偶极声波测井及核磁共振测井等) , 解决一些特殊的地质问题。特殊测井技术测 井对储层识别、 储层分析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储层的特殊测井响应一般有如下特 征。 ・ &"% ・

地震基准面、补心海拔等几个数据关系浅析

地震基准面、补心海拔等几个数据关系浅析

技术与检测Һ㊀地震基准面㊁补心海拔等几个数据关系浅析毛洪涛摘㊀要:在构造成图过程中ꎬ新手往往理不清关于钻井的几个深度关系ꎮ比如ꎬ补心海拔㊁测量深度㊁海拔深度㊁井口高程㊁井口海拔等ꎮ尤其在地震解释中引入了地震基准面概念后ꎬ很多人更难搞清期间的运算关系ꎬ这就给后期的成图带来很大的风险ꎮ所以ꎬ弄清海平面㊁地震及基准面㊁补心海拔㊁地面海拔㊁测量深度㊁海拔深度这几个常用的数据的实际意义和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就尤为重要ꎮ关键词:地震基准面ꎻ补心海拔ꎻ数据一㊁概念补心海拔也叫方钻杆补心(KellyBushing)ꎬ一般简写为KBꎮ意思是钻杆都是从钻井平台上开始下放的ꎬ而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ꎬ这中间就会有个钻井平台本身高度的差异ꎬ是为补心ꎮ补心海拔=地面海拔+钻机补心高度地面海拔:从海平面0值起算ꎬ以上为正值ꎬ以下为负值ꎮ钻机补心高度:是指钻井平台方补心至地面的距离ꎬ即方补心的地面高度ꎻ如果钻井设备撤走ꎬ提供有 联入 这个数据ꎬ实际也是从方补心算起ꎻ联入是指方补心至油层套管头上平面的距离ꎮ 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 这句话是不对的ꎬ如果一个油田单位的测井资料里没有做特别地说明其测井深度是从哪一个位置为起算点的ꎬ那么石油行业标准的通常做法是测井的基准面是该井自身的补心海拔高度ꎬ即地面海拔再加上补心高的位置ꎬ也就是钻井平台的位置ꎬ包括下表层套管㊁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时ꎬ都是从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ꎬ实际测井时ꎬ也可能表层有一段不去测量ꎬ但测量仪器依然是从钻井平台放下去的ꎬ所以深度起算点依然是该井的补心海拔ꎬ不管表层有一段是否测量ꎬ由于钻井及下套管的深度是绝对准确的ꎬ而表层套管末端与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有一个连接处ꎬ通常叫作表套鞋或套管脚ꎬ这个深度是准确的ꎬ所以一般是用这个深度较准测井深度ꎬ而这个深度就是从钻井平台即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ꎮ不论如何ꎬ石油行业早就规定ꎬ最后提供的测井曲线深度一般必须是从该井的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ꎬ使用时如果需要做补心海拔校正ꎬ则必须将测井深度减去补心海拔ꎬ使得测井数据均从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ꎮ二㊁具体实践在做井震标定时ꎬ必须充分清楚地震数据起算点与测井数据起算点是否一致ꎬ不一致的必须先做到一致ꎬ否则后面的井震标定准确性就无从谈起ꎬ虽然单纯地通过识别地震标志层来标定是业界常用的做法ꎬ但是很明显ꎬ在井震数据起算点都没有校正到统一的基准面上来的前提下ꎬ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㊁有很大风险的㊁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井震不一致的错误ꎬ因此ꎬ建立地震工区时ꎬ必须清楚地震数据体的基准面是多少ꎬ表层替换速度是多少ꎬ这在地震采集及地震处理时就已经是确定知道的ꎬ而且ꎬ静校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准面校正ꎬ力图消除地表起伏不一致带来的时差ꎬ在确定了地震基准面和表层替换速度后ꎬ在加载测井曲线数据和钻测井分层数据时ꎬ井上的深度由于是从该井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ꎬ所以就必须将井深度校正到地震基准面上来ꎮ校正的方法很简单ꎬ先用地震基准面减去该井补心海拔ꎬ再将井深度加上这个差量即可做到井深度从地震基准面为起算点ꎬ如此ꎬ方能在大前提下㊁在起算基准上保证井震数据的一致性ꎬ后面的标定也就因为有了统一的起算点而更加容易做到准确ꎬ否则如果起算点都没有做到一致ꎬ光是通过标志层来确认标定ꎬ确实很难说标定的准确性ꎬ而一旦反生不好标定的情况ꎬ也不好判断是什么原因ꎬ因为起算点都不一致ꎬ很难说是哪里不对头了ꎮ另外ꎬ标定时对于速度的使用ꎬ根据个人的经验ꎬ必须事先做好速度和深度的拟合关系ꎬ以此来判断大概在多少深度或时间范围内统一使用表层替换速度来计算时深关系ꎬ这一点很重要ꎬ否则也会影响标定的准确性ꎬ当最后解释完也进行了时深转换后ꎬ得到了深度域的构造图ꎬ也叫深度等值线图ꎬ这里的深度肯定全部是正值的ꎬ再将深度统一减去地震基准面的海拔ꎬ这样就最终得到了标准的并且是基于大地水准面的海拔等值线图ꎬ这个等海拔的构造等值线图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正有负了ꎬ也有的不换算到大地水准面上来ꎬ而是直接使用地震基准面的起算基准ꎬ在确定钻探井位时再根据该点的地面海拔换算成埋深图ꎬ方便地面施工人员施工ꎮ作者简介:毛洪涛ꎬ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ꎮ971。

地质建模新方法探索——以地震和测井数据构造建模为例

地质建模新方法探索——以地震和测井数据构造建模为例
人 员特 别关 心地下 地质 模型 ,这 些对沉 积矿 产 的 分 布有 很重要 的关系 。地质 模型 建立 可 以有很 多 种 方法 ,比如重磁 电数据也可 用来 建立地质模型 , 但 比较 准确可靠的方法还是利用地震和测井 方法 。
映 了地 下地 层或岩 体 的某方 面信 息 ,要想对 地 层
系覆盖 ,有 时候 覆盖 厚度 很大 ,可达 上 百米 ,在
海洋 石油勘 探 中 ,海 水更 深达 上千 米 ,这 时候 最
常用 的野 外勘探 是地 震和 测井 等工 作 。地震 可 以
为 了克服 地震 和测 井: 时各 自的缺 陷 ,发 辞释 挥各 自的长 处 ,有 必要 将 二者 结合起 来显 示并进
在 地层 覆盖 区进 行石 油 、煤 炭 、盐类 、地 下 水、金 属等 的资源 勘 查时 , 由于 地表 完全 被第 四
点下 部 的详 细信 息 ,经过 处理 后用来 进 行解释 的 地震 数据如 果 能与测 井数 据结 合起来 将 克服各 自 的局 限 ,充 分 反映地 下 的地质 、构 造 、矿 产等 情 况 。对 于 资源勘 查尤 其是 、天然 气 、煤炭 、 百油 钾盐 、 磷块 岩等 沉积 矿产 的勘 查有很 重要 的意 义 , 对 于厚覆 盖 区的勘 查则 意义更 加 重大 。
此 开发 一个 测井和 地震 相互 融合 利用 的软 件很有
必要 。
作 者 简介 :丁卫 平 ( 95 ) 男,地 球化 学和 数学地 质专 业 ,高级 工程 师 1 6 ̄ , 收稿 日期 :2 1-12 ;改 回 日期 :2 1-51 011-9 o2o -2
16 1






2 地震与测井数据 的融合

地物重点-地震、测井

地物重点-地震、测井

1.煤矿地质保障的三个层面现行的高产高效矿井地质条件保障是以物探技术为先导,钻探、巷探等基础地质手段加以配合,同时依托电脑技术实现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

其工作模式可分为三个层面:(1)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查明煤层构造是主要工作,主要勘查手段为二维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与钻孔。

(2) 采区采前地质条件勘查,主要工作是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老窑及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

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3) 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在综采设备安装或开采前,查明工作面内一切地质异常现象,为工作面持续开采提供地质保障是主要工作。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主要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弹性〕波在浅岩层、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其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另一是波传播中其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

前者是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后者则更多的表现出地下地质体的岩性特征,有时亦是地质体结构特征的响应。

3、地震地质条件岩土介质的岩性、物性、成分和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构造和地表条件等的不同,都会使得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发生变化。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岩土介质的密度、岩土介质的孔隙度、地质埋深和地质年代、岩性和弹性常数。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地震勘探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地区是否具有应用地震勘探的前提,也就是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

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其地震地质条件主要是指浅部岩土介质的性质和地质特征,以及地表的各种影响因素:疏松覆盖层、潜水面和含水层、地质剖面的均匀性、地质界面和地震界面的差异、“地震标志层”确实定。

4、二维地震勘探特点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1)查明大于十米断层(2)查明大于十米的褶曲(3)查明第四纪地层〔4〕查明大于三十米陷落柱5、三维地震勘探特点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1) 查明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断层,提供落差小于5m的断点,平面摆动误差小于30m;(2) 查明幅度大于等于5m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板深度误差不大于1.5%;(3) 查明新生界(第四系)厚度,深度误差不大于1.5%;(4) 探明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

测井与地震结合进行有利相带预测技术

测井与地震结合进行有利相带预测技术

测井与地震结合进行有利相带预测技术技术原理:综合运用测井交会图技术、成像测井岩相学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以及地面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识别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对地面地震进行乔氏标定,通过对地震属性的提取,预测特定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及厚度变化。

技术特点:测井、地质及地震多学科综合应用。

技术指标:○1 测井资料数字处理相关技术指标;○2 测井岩相学分析;○3 地面地震资料处理相关技术指标;④用部分井资料岩相分析对井震结合形成的相图进行检验,符合率应达75%。

适用范围潜山型、岩溶型、生物礁型等岩相特征明显的碳酸盐岩地层。

实例:1 测井与地震相结合识别白云岩有利相带:中国石油海外某碳酸盐岩区块,油气主要富集在石炭系中统白云岩地层中。

白云岩在硬石膏岩、泥质灰岩、灰质泥岩等的包围之中,分布不稳定,纵横向厚度变化较大,表现为典型的非均质性。

通过实验室岩心分析及测井资料综合研究发现,灰岩、白云岩、泥岩的光电指数光电吸收指数峰值不同,彼此间隔较大。

虽然该区各种岩性经常混杂在一起,如含有灰质泥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造成光电指数界限有部分重叠,但作为岩性的主体,各种岩性对光电指数的浮动范围还是比较有限,加上声波时差等参数的约束能够彼此区分开。

地震上预测白云岩的思路是,先由井震联合反演及乔氏标定得出足够精度的层速度体和光电吸收指数光电指数数据体,然后由两图叠合剔除目的层段上面光电吸收指数值在白云岩约束外的数据,其中泥岩围岩可以通过声波时差(即层速度)和光电吸收指数交会约束予以剔除,由此预测出白云岩分布区,如下图所示。

测井与地震相结合识别白云岩有利相带。

利用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识别优质烃源岩——以松南新区断陷群为例

利用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识别优质烃源岩——以松南新区断陷群为例
局 限 性 。 而 地 球 物 理 资 料 蕴 含 大 量 的 烃 源 岩 信 息 。 运 用 测 井 资 料 和 地 震 资 料 ,并 结 合 地 化 分 析 资 料 , 可
以更准确地进行烃源岩 ( 特 别 是优 质 烃 源 岩 ) 的 识 别 、追 踪 。 利 用 测 井 资 料 连 续 性 和 纵 向分 辨 率 高 等 诸
发 育 的 优 质 烃 源 岩 进 行 研 究 ,取 得 了较 好 效 果 。
[ 关键 词 ] 测 井 响 应 ;地 震 反 射 ;优 质 烃 源 岩 ;松 南 断 陷群
[ 中图分类号]T E l 2 2 . 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 0 0 0— 9 7 5 2( 2 O 1 3 )0 8— 0 0 0 7 —0 6
石油天然气 学报 ( 江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年8 月 第3 5f O i l a n d 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J . J P I )A u g . 2 0 1 3 V o 1 . 3 5 N o . 8
特 点 。 结 合 地 化 资 料 ,建 立 优 质 烃 源 岩 的测 井 响 应 特 征 , 可 以进 行 优 质 烃 源 岩 的 识 别 和 厚 度 的 划 兮 ;
利 用地 震 资 料 不 爱 井 资 料 的约 束 和 平 面 上 的 预 测 性 , 结 合 地 化 分 析 资 料 ,建 立 优 质 烃 源 岩 的 地 震 响 应 特 征 ,作 进 一 步 的 横 向追 踪 后 ,可 以把 优 质 烃 源 岩 的 分 布 范 围 精 细 地 刻 画 出 来 。使 用 该 方 法 对 松 南 断 陷 群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0 6 2 0 [ 作者简介]赵宏伟 ( 】 9 8 0一 ) ,男 ,2 0 0 , 1 年 成 都 理 工 大学 毕 业 ,工 程 师 ,现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勘 探 工 作 。

利用井震结合精细标定层位王硕1张琼2

利用井震结合精细标定层位王硕1张琼2

利用井震结合精细标定层位王硕1 张琼2发布时间:2021-11-04T02:33:29.008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3期作者:王硕1 张琼2[导读] 准确地标定层位是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通过层位标定建立钻井揭示的地层与地震反射同相轴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地震层位的追踪解释和地震相分析提供依据,提高层位标定的准确性1,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2,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摘要:准确地标定层位是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通过层位标定建立钻井揭示的地层与地震反射同相轴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地震层位的追踪解释和地震相分析提供依据,提高层位标定的准确性。

选择多井标定,能够大大提高最终标定结果的可靠性。

由于井震精度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两者的闭合误差,为了有效地消除或减小这种误差带来的影响,采用了闭合差技术制作合成记录,实现井震标定统一。

关键词:井震结合精细标定层位研究一、测井曲线标准化由于测井仪器的差异、采集年代的不同,或采集条件的影响,必然会造成测井数据的误差和各井之间同一标准层段的数据不统一,造成井震的闭合和各井之间的标定特征误差。

测井曲线标准化就是对测井曲线特别是声波时差曲线,通过调整基值和数据变化范围,使数据达成统一标准,消除系统误差,达到提高标定精度和解释预测精度的目的。

二、层位标定的技术方法—闭合差技术在层位标定的过程中,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产生是关键的一步,利用井的声波时差曲线来产生波阻抗,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性质参数有严格的定量关系。

通过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从而标定目的层在剖而上位置。

目前,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油气藏的描述与监控已成为地震勘探技术的主要内容。

由于地面地震与声波测井野外工作方法的不同,使得声波测井所获得的地层速度与地面地震以及VSP技术所获得的速度并不一致,地震资料与声波测井资料存在一定差异。

这突出地表现在由声波测井资料制作的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差。

14、胜利钻井院]关于地震和测井声波速度关系的研究

14、胜利钻井院]关于地震和测井声波速度关系的研究

关于地震和测井声波速度关系的研究解莉萍曹锡玲孙正义高兴坤(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钻井信息中心257000)【摘要】文中利用已钻井的地震声波速度和测井声波速度数据,采用“软计算”技术建立两者关系模型,通过地震资料横向外推,以获得同区块待钻井的高分辨率地层和岩性变化细节。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利用RVM(相关向量机)和数据模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软计算地震层速度测井声波速度RVM 数据模版前言国内外都把钻井工程看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探井的成败决定着能否把预测的资源量变为现实的可采储量[1]。

而当今探井成功率只有30-40%左右。

钻前特别是井底以下未钻达地层的压力预测,对于保障钻井安全、提高钻探效率、降低钻井成本以及及时采取对油气层的保护措施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测井资料是直接在井下地层附近观测的数据,具有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但是其探测横向范围小;地震资料在横向上可在很大范围内追踪地层厚度和岩性变化,但纵向分辨率相对较低,而且是远离地层界面的间接观测。

如何能将这两种资料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将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测井数据,通过地震资料横向外推,以获得地下一定范围内精细的高分辨率地层和岩性变化细节,至今仍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2]。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太复杂,不是单学科可以解决的,在信息激增的时代,多学科交叉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处理方法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3]。

“软计算”是计算方法的集合[3],包括模糊推理、神经元计算、遗传计算、概率推理、数据挖掘、特征提取等等处理方法。

根据参考资料[3],全球几个主要的石油公司利用“软计算”技术,使他们的油气钻井成功率从九十年代初的3%~30%提高到1996年的47%。

可见,消除学科间的壁垒,利用先进的处理方法,从现有的数据中挖掘隐含信息,提高钻井成功率,不但是行业的趋势,也是一个石油企业乃至国家技术水平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Elevation,海拔。

所有的海拔都是从平均海平面(MSL,Mean Sea Level)算起的,向上海拔增加,向下海拔减小,MSL处为0。

所以就很明显,MSL以下的Z值都是负值(图2)。

KB:Kelly Bushing,补心海拔。

其实,Kelly Bushing是方钻杆补心,在Petrel中就用KB表示方钻杆补心的海拔。

很明显,这个值也是以平均海平面MSL为基准的(见图1)。

MD:Measured Depth,测量深度。

从方钻杆补心(KB)开始,沿着井眼测量的深度(图2)。

很明显,测量,包括测井的时候,都是从方钻杆补心开始。

TVD:True Vertical Depth,垂直深度。

从方钻杆补心(KB)开始,井眼的真实垂向深度(图2)!老外很严谨,为什么要加一个“True”啊,因为对应MD不“True”。

直井MD 和TVD是一样的,斜井,水平井就不同了,MD更多的体现了“长度”的概念,TVD才是True 的“垂向深度”。

TVDSS:True Vertical Depth Sub-sea。

平均海平面下垂直深度(图2)。

这个说的很明白,Sub-sea,从海平面往下真实的垂向深度。

不过,这个sea是平均海平面。

补心高(度):补心的高度,指方钻杆补心至地面的距离,也就是方钻杆补心的地面高度。

补心海拔=地面海拔+补心高(度)。

个人认为,“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这句话是不对的。

如果一个油田单位的测井资料里没有做特别地说明其测井深度是从哪一个位置为起算点的,那么石油行业标准的通常做法是测井的基准面是该井自身的补心海拔高度,即地面海拔再加上补心高的位置,也就是钻井平台的位置(也就是KB)。

下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时,都是从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实际测井时,也可能表层有一段不去测量,但测量仪器依然是从钻井平台放下去的,所以深度起算点依然是该井的补心海拔。

由于钻井及下套管的深度是绝对准确的,而表层套管末端与与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有一个连接处,通常叫做表套鞋或套管脚,这个深度是准确的,所以一般是用这个深度较准测井深度,而这个深度就是从钻井平台即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

所以,石油行业早就规定,最后提供的测井曲线深度一般必须是从该井的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使用时如果需要做补心海拔校正,则必须将测井深度减去补心海拔,使得测井数据均从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

在做井震标定时,必须充分清楚地震数据起算点与测井数据起算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必须先做到一致,否则后面的井震标定准确性就无从谈起.虽然单纯地通过识别地震标志层来标定是业界常用的做法,但是很明显,在井震数据起算点都没有校正到统一的基准面上来的前提下,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有很大风险的、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井震不一致的错误,因此,建立地震工区时,必须清楚地震数据体的基准面是多少,表层替换速度是多少,这在地震采集及地震处理时就已经是确定知道的,而且,静校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准面校正,力图消除地表起伏不一致带来的时差,在确定了地震基准面和表层替换速度后,在加载测井曲线数据和钻测井分层数据时,井上的深度由于是从该井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所以就必须将井深度校正到地震基准面上来,这里有两种做法,针对有些软件会自动做这样的校正,所以此时应该带着补心海拔数据加载井数据,而针对有些软件不自动做这种基准面校正,则需要事先将井数据深度校正到地震基准面上来,校正的方法很简单,先用
地震基准面减去该井补心海拔,再将井深度加上这个差量即可做到井深度从地震基准面为起算点,如此,方能在大前提下、在起算基准上保证井震数据的一致性,后面的标定也就因为有了统一的起算点而更加容易做到准确,否则如果起算点都没有做到一致,光是通过标志层来确认标定,确实很难说标定的准确性,而一旦反生不好标定的情况,也不好判断是什么原因,因为起算点都不一致,很难说是哪里不对头了。

另外标定时对于速度的使用,根据个人的经验,必须事先做好速度和深度的拟合关系,以此来判断大概在多少深度或时间范围内统一使用表层替换速度来计算时深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也会影响标定的准确性,当最后解释完也进行了时深转换后,得到了深度域的构造图,也叫深度等值线图,这里的深度肯定全部是正值的,再将深度统一减去地震基准面的海拔,这样就最终得到了标准的并且是基于大地水准面的海拔等值线图,这个等海拔的构造等值线图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正有负了,也有的不换算到大地水准面上来,而是直接使用地震基准面的起算基准,在确定钻探井位时再根据该点的地面海拔换算成埋深图,方便地面施工人员施工。

另外,在地震数据起算点(地震基准面海拔高度)和测井数据起算点(该井补心海拔高度)一致性的问题上,有人也会这么做的,就是将地震的基准面校正到大地水准面上来,然后对井数据的深度也做一个补心海拔校正,使得井震数据均是从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的,这样做当然也可以,但是别忘了,当初地震采集和地震处理时,之所以设定了地震基准面,并且通常地震基准面海拔高度一般都会高于该工区最高的地面海拔,就是为了后续的科研工作有一个统一的适合本工区的深度起算点,保证所有的深度从该基准面起算都是向下增加的、都是正值,便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地震基准面就是一个人工拟定的虚拟的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水平面,就是为了保证工区所有数据的起算基准的一致性以及深度数据的正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