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有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实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1.主观方面。
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在尊重青少年独立的前提下采取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而是过多地干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处处以不放心、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出现,过多地下“行政命令”,就会使学生把这种不自觉的斯壹对抗转变为有意识的对立情绪,即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方面。
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绝大部分学生面对教师的冷峻面孔、高声呵斥、滥下结论和盲目泄愤的行为,都会产生一种消极抵触情绪,继之对教师产生厌倦、反感心理,甚至以言行为发泄自己心理上的郁闷,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隔阂,在心理上则有了逆反情绪。
二、对策探究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能够对症下药,通过适当手段来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充分利用“暗示”效应。
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协助,少埋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实行暗示,能够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相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体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实行暗示。能够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增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要善于通过环境实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2.充分利用“爱心”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平日要多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
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另外,教师还要持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3、充分利用要发挥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能够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规范和准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4、要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特别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更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实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能够通过召开家长会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只有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实行,才能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