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皮肤病验案四则
『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病
『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病□王彦权
段某,男,29岁,经人介绍到笔者处就诊。
患者大腿内侧、腹股沟处多发湿疹,局部发红、渗液、瘙痒已有1年余,并伴有肛周潮湿、瘙痒、异味,胃脘满闷,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分析:患者皮肤发红,主热;渗液,主湿;肛周湿痒,湿热下注;胃脘满闷,中焦不畅;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蕴于肌肤;湿热下注前后二阴,则肛周和腹股沟处发生皮肤潮湿、发红、瘙痒等。
治疗该病应从脾胃入手,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半夏18克,黄连3克,黄芩10克,干姜8克,党参15克,甘草15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大枣3枚。
共7剂,每天1剂,分2次服用。
患者服药7剂后,腹股沟瘙痒和肛周潮湿症状祛除,左腿湿疹减轻。
笔者嘱咐患者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
方解:半夏,除湿清热为君;杏仁、薏苡仁、茯苓,宣肺、健脾、除湿、止痒为臣佐。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满闷,属方证对应,治疗皮肤病,因病机相同,故疗效显著。
该案例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
(作者供职于偃师市高龙镇石牛村集体卫生室)。
半夏泻心汤治皮肤病案
半夏泻心汤治皮肤病案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现代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之肠胃疾病。
也常灵活运用于治疗这类病机的皮肤病。
1.痤疮患者女,32岁,2008年10月30日初诊。
额部及面颊部出密集丘疹及粉刺3年,曾多处治疗效不佳。
纳欠佳,时恶心,胃中不适,多梦形疲。
舌淡白,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痤疮。
辨证:上热下寒。
方药:黄芩15g,黄连5g,党参15g,干姜9g,陈皮9g,姜半夏10g,桔梗10g,赤芍12g,炒枣仁20g,连翘18g,公英30g,炙甘草9g。
10付,水煎服,日2次。
二诊:药后皮疹大部消退,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弱,左可。
中药原方干姜减为6g,去桔梗,加蜈蚣2条。
9付。
三诊丘疹全部消退,仅剩少许粉刺,舌淡胖,苔薄白,脉右弱。
黄芩12g,黄连5g,党参15g,干姜6g,当归12g,砂仁9g,云苓18g,山药15g,公英30g,连翘18g,甘草6g。
10付,水煎服。
2.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女,41岁,2010年5月1日初诊。
主诉:面部出红色丘疹,红斑,伴鳞屑20余年,痒甚。
病史:2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面部出红色丘疹,红斑,伴脱屑,常用激素膏外搽有效,停用则加重,曾在省内多家大医院诊为“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迁延至今。
现面部淡红斑,脱屑,瘙痒,皮损边界不清,大便溏,日2~3次,月经量少。
舌偏淡,苔白腻淡黄,脉弱。
诊断: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证属上热下寒,治应清上温下。
方用半夏泻心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芩15g,黄连6g,干姜9g,清半夏10g,生黄芪20g,防风12g,炒白术10g,荆芥9g,白鲜皮20g,炙甘草6g。
15付,水煎服,日2次。
二诊面部丘疹、红斑均消退,尚有少许脱屑,舌尖红,苔淡黄腻,脉同前。
脾胃虚寒已除,中药原方去干姜、白鲜皮,加丹皮12g,15付。
三诊皮疹完全消退,舌暗稍红,苔薄黄腻,脉弱。
改用黄连7g,清半夏10g,生黄芪 20g,防风12g,云苓 20g,栀子12g,丹皮12g,通草6g,桑叶9g。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 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 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 不转运可知。
▪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脾瘅》
半夏泻心汤医案
▪ 周(五九) 酒热湿痰。当有年 正虚。清气少旋。遂致结秘。 不能容纳。食少。自述多郁易 嗔。议从肝胃主治。
▪ 半夏 川连 人参 枳实 茯苓 姜汁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半夏泻心汤医案
▪ 唐(女) 气臌三年。近日跌仆呕 吐。因惊气火更逆。胸臆填塞胀 满。二便皆通。自非质滞。喜凉 饮。面起瘅瘰。从病能篇骤胀属 热。
▪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枳实 干姜 生 白芍 铁锈汁
▪ 《临证指南医案 肿胀》
半夏泻心汤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胃逆不降,食下拒纳,大便不 行。
▪ 熟半夏 川黄连 枳实 白茯苓 橘皮白 干姜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 杜(六四) 老人积劳久虚。因 渴饮冷。再伤胃阳。洞泄复加 呕吐。不受汤饮食物。上不得 入。下不得出。此为关格难治。
▪ 人参 半夏 川连 淡干姜 ▪ 《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
▪ 川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舌灰白,胸痞,疟来欲呕昏厥, 此暑热不解,邪欲深陷,议泻 心法。
▪ 黄连 黄芩 厚朴 杏仁 姜汁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脉无力,寒热夜作,烦渴恶心, 舌黄中痞。虽是伏暑为疟,然平 素烦劳,即属内伤,未可泥于发 散消食,先进泻心汤以泄蕴热。
▪ 并入草果以醒脾。二服后接用。 ▪ 人参 干姜 半夏 生白术 附子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病体会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病体会孙欣【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12【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皮肤病【作者】孙欣【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中医医院天津市30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半夏(洗)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甘草(炙)6g,黄连3g,大枣(劈)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上7 味以水1200ml 煎取600mL,分2 次服),半夏泻心汤主治胃气不和,寒热错杂之虚痞[1],笔者在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应用于皮肤病多种疾病的治疗,常有满意疗效,现将体会叙述如下。
1 验案举例1.1 湿疹:张某某,男,38岁,于2014 年 4月 11日就诊,四肢及腰腹部起皮疹伴痒 6月余,现见四肢及腰腹部散在红色丘疹水疱,时有渗出部分已结淡黄色痂,以双下肢为重伴痒,夜晚尤甚,脘腹胀满欲呕,烦躁易怒,纳差,小便短赤,大便日行2~3 次便溏,舌淡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属寒热错杂,湿邪泛溢肌肤,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黄芩6g,干姜6g,黄连3g,赤芍15g,丹皮10g,豆蔻10g,砂仁6g,茯苓15g,泽泻10g,生牡蛎20g,白癣皮15g,白花蛇舌草15g,连翘15g,金银花10g,甘草10g。
上方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渗出减少,前方继服 7剂后痊愈。
按: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中医外科学》[2]六版教材将其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盛,血虚风燥3型,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认为以上3型并不能满足临床辨证需要,上述病案根据症状表现脘腹胀满欲呕,便溏,舌淡苔黄腻可以断定为中虚胃热,寒热错杂之半夏泻心汤症。
询问患者病史自述23岁时因发烧后便秘,服通便药,自此常感胃部不适,喜暖怕凉,饮食稍不慎即腹泻,近几年胃部胀满加重,时时欲呕。
分析此患者因服用清热通里攻下药物后诛伐太过而伤其中气,从而不仅寒凉伤中,且致邪热内陷,进而寒热互结,阴阳不调,升降失常,上下不能交泰,气机升降失调,纳运失司,致脘腹胀满欲呕,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从而内湿生成,湿邪泛溢肌肤,致皮肤出现水疱渗出,湿性趋下,故易累及下肢,痰热内扰上犯于心,诸疮痒痛皆属于心,因此烦躁易怒。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原创版】目录1.半夏泻心汤的概述2.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3.半夏泻心汤的治疗功效4.半夏泻心汤的医案分析5.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注意事项正文【半夏泻心汤的概述】半夏泻心汤是中医药学中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
痞证是指由于气滞、血瘀、痰湿等邪气阻滞于胸腹部,导致脏腑气机不畅,出现以胸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等症状的病证。
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作用,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
【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和大枣等七味药。
其中,半夏为君药,具有辛温散结、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黄芩、黄连为臣药,具有苦寒清热、燥湿止痛的作用;干姜、人参、炙甘草为佐药,具有温中补气、调和诸药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的治疗功效】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具有以下治疗功效:1.消痞散结:半夏泻心汤能消除胸腹部的痞块、结块,缓解痞证引起的疼痛、胀满等症状。
2.寒热平调:半夏泻心汤具有调整寒热平衡的作用,能使体内阴阳之气平衡,改善患者的体质。
3.燥湿止痛:半夏泻心汤能有效地燥湿化痰,缓解痞证引起的疼痛、泄泻等症状。
4.补中益气:半夏泻心汤中的人参、炙甘草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半夏泻心汤的医案分析】患者,男,45 岁。
主诉:脘腹胀满、疼痛,纳呆,便溏。
查体:脘腹按之疼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痞证。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 10g,黄芩 10g,干姜 6g,人参 10g,炙甘草 6g,黄连 6g,大枣 4 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
连服 7 剂后,症状明显改善,脘腹胀满、疼痛消失,纳呆、便溏好转。
继续调治,直至病愈。
【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注意事项】1.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痞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调整。
2.半夏泻心汤中的药物多为寒凉之品,易伤脾胃,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经方新用之仝小林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医案四则
经方新用之仝小林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医案四则半夏泻心汤临床辨证要点:心下痞满不痛,肠鸣呕吐下利,纳呆微渴,苔腻微黄。
某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集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于一体。
临床运用有几类:一是脾胃不和;二是脾胃虚弱;三是寒热错杂;四是阴阳不和;五是虚实共见。
此五者或仅见一证,或兼见几证,均可考虑加减化裁使用。
验案一:失眠赵某某,女,23岁,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2009年1月12日初诊:眠差多梦10余年。
诉自幼眠差多梦,晨起对梦境记忆清晰,劳累则多梦明显,饭后呃逆阵作,无反酸,时腹胀腹泻。
纳食不佳,口淡无味。
怕热,多汗。
月经延迟,时有血块,量少。
时心烦易怒,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身高160CM,体重67.5KG.。
面色红赤,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
诊断:失眠(阴阳失和)处方:清半夏30 黄连9 黄芩15 红参(单煎兑入)6 炒枣仁60 诃子15 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
(g)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后诸症改善,守方加减,黄连易为15g,黄芩易为30g,盖患者心烦易怒仍作,为肝血不足,炒枣仁加倍至120g。
红参至9g。
继服28剂后复诊,诸症缓解,体健神佳。
按:(1)患者以“眠差”为主症,兼有劳累则加重,伴腹泻、呃逆、口淡、纳差、舌边齿痕等为脾胃虚弱,坤阴下降之象。
但有兼见面红、时心烦为阳明胃不降,即坤阳不降之征。
然失眠总属阴阳失和,病在阳不交阴也。
兼有脾胃气虚和火热上亢,何理?盖《素问·逆调论》中早有解释,“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胃气以降为和,若胃气不降反上逆则为“胃不和”,伴有脾气不升。
胃为“六腑之海”,主一身之气血;又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
气逆在中则表现为呕吐、呃逆、腹泻等。
升降失常,阳气逆乱,以火热之症表现于外。
盖病机总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
(2)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为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
刘爱民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刘爱民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闫爱利;刘爱民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1(10)1
【摘要】刘爱民教授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文中介绍其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皮肤病验案四则,以飨同道.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闫爱利;刘爱民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刘爱民教授运用荆芥治疗面部皮肤病经验 [J], 李静;姚登峰
2.刘爱民运用疏肝法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J], 赵帅东;刘爱民
3.刘爱民教授运用桂枝治疗皮肤病经验 [J], 徐胜东;王坤;姜云平;段田野
4.刘爱民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J], 宋坤;郭雪峰;赵帅东;刘爱民
5.刘爱民教授运用麻黄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J], 张琳琳;李静;吴娇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愈斑秃一例探析经方体质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愈斑秃一例探析经方体质斑秃,中医又名“油风”,俗称“鬼剃头”,主要病因为精血不足,肝肾亏虚。
本案例从体质着手,反其道而行之,主方选用半夏泻心汤,配合局部用药,也收到满意的效果。
1.案例张某某,女,10岁。
2014年1月10日初诊,其母述患者半年前经常可见发根松动,容易拔起,而未在意。
一个月后偶然发现头顶处有两处一元硬币大小的斑秃区,两区间隔2cm,经四个月访遍当地中医,不仅没得到控制,反而后头部又增一圆形斑秃区,直径5cm,其母着急,也曾求神问道,未见效。
刻诊:三块斑秃区已一发无存,皮白光亮,触之滑手,发根仍松动易起。
肤色黄暗,面有油光,神情呆滞,体型肥胖,食欲旺盛,总感觉饿,喜食肉食,从不吃蔬菜。
大便偏干,经常数日一行,平时痰多,有恶心感,唇暗红,苔黄厚腻,脉滑。
近半年成绩一落千丈。
观前人处方,药大多为黄芪、何首乌、熟地、旱莲草等养血之品。
余从体质入手,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6g,黄芩10g,黄连6g,干姜5g,山楂15g,泽泻15g,薏苡仁15g,连翘15g,大黄6g。
7剂,水煎服,两煎合并,分温三服,日一剂。
1月18日复诊:患者斑秃区皮肤由光滑变为粗糙起皮,自觉发根手拔不易起。
服药期间大便畅,日两行,咳痰减少,舌苔由厚变薄。
自觉药很入口,不觉其苦。
上方减大黄为3g,其余不变,继服7剂。
1月27日三诊:患者头顶部两处斑秃已见一寸长黄色毛发丛生,后头部只见旧的秃发面积缩小,未见新发长出。
患者食欲减少,大便规律,信心大增。
上方加当归10g,制何首乌10g,继服10剂,隔日一剂。
2月18日四诊:患者头顶部两处已分不清原有斑秃区域,后头部斑秃区也有两寸长的新生黄色毛发丛集,感觉面部清爽,食欲大减,喜食蔬菜水果,神情活焕。
效不更方,继服5剂,隔日一剂。
2月28日5诊:全部斑秃区都已黑发丛生,其母言其女现在象换了个人,变得积极活跃,成绩也名列前茅。
诸证大好,遂未开药。
后访半年未复发。
徐瑞荣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三则
中国乡村医药徐瑞荣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三则李国燕 徐瑞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家张仲景之《伤寒论》,为寒热错杂之痞证主方,全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平调寒热、调和肝脾、消痞散结的功效。
血液肿瘤疾病以虚损为主,邪毒为标,夹痰、夹毒、夹瘀。
导师徐瑞荣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衡阴阳,使用时无须拘泥于“痞证”,临床上只需病机契合,症状相符皆可用,现选取案例三则,以飨同道。
一、腹胀案患者男,47岁,2019年8月6日初诊,患者主诉4月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最高至39℃,伴头晕、乏力、牙龈出血及双膝关节疼痛。
遂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60%,可见Auer小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第7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液AS-DCE(部分+),淋巴细胞占10.5%,全片可见巨核细胞7个,血小板少见;免疫组化:CD34+2%,D117+50%,MPO大部分细胞阳性;血常规:WBC 12.03×109/L,RBC 2.53×1012/L,Hb 78g/L,PLT 25×109/L。
提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患者于2019年5月始行DA化疗方案(柔红霉素30mg,1~3天;阿糖胞苷100mg,1~7天)2个周期达部分缓解作者单位:250014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在读(李国燕);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徐瑞荣)通信作者:徐瑞荣,期,后出现腹部胀满不适,腹部及胸骨压痛,呃逆,发热汗出,食欲缺乏,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大便干结,每2~3日一行,舌淡红,苔黄,脉细数。
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清半夏9g,黄连、黄芩各6g,干姜3g,人参、厚朴、陈皮各9g,甘草6g,大枣5枚,7剂,水煎服。
8月13日二诊:患者自述腹胀、呃逆减轻,腹部胀痛、头晕、乏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大便较前易排出。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焦三仙各9g,7剂,水煎服。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摘要:一、半夏泻心汤简介二、半夏泻心汤适应症三、半夏泻心汤医案解析四、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五、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正文: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半夏泻心汤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一种重要方剂,主要由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药材组成。
本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和肠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医案来分析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半夏泻心汤简介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具有辛开散结、降逆止呕的作用;黄芩、黄连苦寒,与人参、炙甘草、大枣等甘温药并用,具有寒温并用、调和肠胃的作用。
全方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之功。
二、半夏泻心汤适应症1.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等胃肠道症状;2.胸闷、心烦、失眠等心系症状;3.咳嗽、喘息等肺系症状;4.头痛、眩晕等头部症状;5.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症状。
三、半夏泻心汤医案解析患者,男,35岁,因饮食不慎导致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等症状。
就诊时,患者面色晄白,苔白腻,脉弦滑。
根据症状和舌脉辨证,患者属于寒热错杂证,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服药3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调理1周,症状消失。
四、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1.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痉挛等;2.心血管疾病:如胸膜炎、心悸、失眠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4.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眩晕、癫痫等;5.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五、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孕妇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3.半夏泻心汤含有半夏等刺激性药材,如有过敏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4.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的简介、适应症、医案解析、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的阐述,旨在为广大患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医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心理紧张导致的腹泻。
这个方子最早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创制的一剂治疗腹泻的名方。
下面我将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来介绍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女,35岁,主因情绪不稳、易怒,伴有腹胀腹痛,大便稀溏,频繁,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经过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腹痛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患者李某,男,42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情绪得到缓解,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两个临床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情绪不稳定导致的
腹泻方面的应用。
这些案例表明,半夏泻心汤在调理情绪、缓解腹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泻心汤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情绪相关的腹泻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心悸;痞证;失眠;汗证;咳嗽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
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
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
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其应用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只要符合“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邪(热)阻滞”的发病机制,无论哪个系统的病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
笔者临证使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兹举验案4则。
1 心悸案例1:患者,女,56岁,工人,2005年4月13日初诊。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心电图示:室性早搏。
西医予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刻下:心悸时作,伴胸闷憋气,常太息,头晕,眠差,多梦易醒,口苦口粘,体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可,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心率76次/min,律齐。
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
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篇一: 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1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滞顾王某,男性,1.3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
患儿2月前出现口水增多,不停流涎,渐致口周糜烂红疹成片,哭闹不安。
多方-治疗不效。
诊断:滞顾。
治宜清热燥湿健脾。
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6g,土获等15g,砂仁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2日复诊:流涎减少,红疹渐消,溃面缩小。
继服5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燥湿清热之功,故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耳鸣不寐证李某,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
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
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
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 柴胡15g,炙甘学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继服6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
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患儿,5岁,男。
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
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半夏洗,半升(12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千姜三两(9克),甘草炙,三两(9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失常。
治则: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散结除痞。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为辛开、苦降、甘调的代表方。
方中以半夏、干姜辛散脾胃寒湿,开结消,黄连、黄芩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苦寒易于伤中气,因此,配以姜、枣、草甘温以补脾之虚,而助湿之运化,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以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升降失常为主,临床以胃脘部胀闷或者疼痛为主症。
多伴有脾虚湿盛的相关症状,如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弱或微,泄泻、便秘、呕吐等症状也常常可以见到。
本方攻补兼备,具有升清降浊,寒温并调之功,其所治之虚,以中焦脾胃气虚为主,临床上呕吐、泄泻、胃脘痛等病,症见胸脘痞满、纳呆、呕吐、腹泻、神疲乏力、胃痛、舌淡红或舌红、苔黄白腻、脉细弦等,皆可使用本方治疗。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
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
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结之剂。
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
痞与结胸,有高下焉。
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日陷胸汤;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
《内经》日:苦先人心,以苦泄之。
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
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
《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
半夏泻心汤方证治痤疮
半夏泻心汤方证治痤疮患者某,女,27岁,2013年11月4日初诊:面部痤疮2个月,左面颊明显,纳食不规律,大便溏,日1-2行,口干苦,手心热,足凉,既往有月经量少,或前或后,乳腺增生,苔白,脉细。
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半夏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黄芩,黄连,党参,干姜,清半夏,赤小豆,当归,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1月14日二诊:面部痤疮减轻,手心热好转,大便溏已,日1-2行,晨起口苦,食后胃脘痛,嗳气不多,眠差,夜间多醒,苔白,脉细。
上方减黄连,加茯苓。
11月25日三诊:胃脘痛不明显,大便日1行,痤疮有新起。
苔白,脉细。
上方加生薏苡仁。
12月9日四诊:近3d腰痛甚,无汗出,胃脘痛未作,手心热减,面部有新起痤疮,口干不苦,大便日1-2行,眠多梦,思睡。
苔白,脉细。
处以初诊方加桂枝,生薏苡仁,败酱草。
12月23日五诊:面部痤疮减轻,但腰痛不减,大便日2行,口干,苔白腻,脉细。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荆防薏苡仁败酱草合赤豆当归汤证:桂枝,白芍,炙甘草,苍术,茯苓,生薏苡仁,荆芥,防风,败酱草,赤小豆,当归,生姜,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2月30日六诊:腰痛已,面部痤疮明显减轻,大便日2行,口干,心慌,乳胀微痛,苔白腻,脉细。
上方去苍术,加生山药。
2014年1月20日七诊:腰痛未作,月经量增,乳房胀已,痤疮消,但饮酒后反复。
嘱其巩固治疗,注意饮食规律。
按:此女性患者,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后辨方证是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证。
二诊时,根据症状反应变化不大,六经证减轻,但是六经证还是属于厥阴证,辨方证还是属于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方证。
根据她具体的病情,把黄连减为,因睡眠不好加茯苓。
三诊时病情有些变化,以湿热明显,因而加生薏苡仁。
四诊时因近日出现腰痛,即出现表证,故加桂枝,生薏苡仁还是用,又加败酱草。
五诊时根据临床表现,重新仔细地辨证。
【黄连解毒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湿疹心...
【黄连解毒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湿疹心...
董某,女,50岁,全身丘疹,以躯干部为重,色红,抓破后流水,有血痂,部分皮损粗糙,有色素沉着,痒痛难忍,夜不能寐,烦躁不安,口苦口干,脘腹胀满,嗳气频作,纳食可,大便黏,两日1行,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细。
患者绝经1年,既往有糖尿病史4年,现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大便时溏。
分析其病机,患者素喜肥甘,脾虚不运,湿浊内蕴,加之年逾七七,又见肾虚肝旺、湿热胶着、心肾不交之证,此乃虚实夹杂,脾肾不足为虚,虚者为本;心肝火旺,湿热蕴蒸为实,实者为标。
治疗当标本兼顾,先以清热泻火、祛湿止痒治其标,兼调脾肾;后则调补脾肾治其本,兼化湿清热。
方选黄连解毒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连,黄芩,黄柏,炒栀子,法半夏,太子参,干姜,赤芍,生地,蝉蜕,白僵蚕,生白术,苦参,紫草,旱莲草,荆芥,甘草。
病情改善,瘙痒减轻,大便软,日1行,腹胀缓解,仍心烦不安,舌红,苔黄厚腻,脉细弦。
虑其大便已畅,火热之势已去,前方去黄柏、栀子之苦寒,去干姜之辛热,加苍术、白豆蔻健脾化浊,竹叶清心除烦,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瘙痒明显减轻,无新疹出现,夜已能眠,情绪好转,大便正常,
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周身瘙痒基本消失,无新疹出现,皮损部位仍有色素沉着,纳食好,大便时溏,睡眠不实,舌尖红,苔淡黄稍腻,脉弦细。
治疗改为调补脾肾为主,兼清热化湿,方选黄连阿胶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守方加减治疗近4个月,诸症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疗皮肤病验案四则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厥阴证常用方,全方寒温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配伍精妙;凡有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口干口苦符合上热下寒之象者,均可选用。
曾宪玉教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脂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结节性血管炎、痤疮等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证的皮肤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厥阴证;脂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结节性血管炎;痤疮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厥阴证常用方,从八纲辨证分析,厥阴证与少阳证同为邪在半表半里证,少阳证属阳,厥阴证属阴,邪处半表半里,无直接出路,治宜和解。
原文此方用于柴胡证误下而成心下痞,表现“但满而不痛者”“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现代认为“心下痞”属于脾胃病的范畴,故常将此方用于慢性胃炎[1]、功能性消化不良[2]的治疗,疗效颇佳。
曾宪玉教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脂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结节性血管炎、痤疮、湿疹、酒渣鼻等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证的皮肤病,疗效满意,现举4例,报道如下。
1脂溢性皮炎
患者,男,岁,2018.1.17因“面部起红斑脱屑伴瘙痒2年余”就诊。
曾外用甲硝唑凝胶、抗脂洁尔等,皮疹未减轻。
刻症:头部大量油腻性鳞屑,鼻部及周边片状红斑、干燥脱屑。
口干不苦,咽干,欲冷饮,偶反酸、嗳气,进凉食、饮食不洁时大便泄泻,畏寒,四逆,易生冻疮,舌红苔白根腻,脉沉。
诊断:脂溢性皮炎。
辨证属上热下寒之厥阴证。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姜半夏12g、党参10g、干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黄芩10g 、黄连3g、薏苡仁20g、凌霄花10g,7剂。
停用甲硝唑凝胶、抗脂洁尔。
1.24日复诊,红斑减轻,鳞屑已无。
口干减,大便仍泄泻,舌红、苔黄腻。
上方加生石膏30g 蒲公英10g,14剂。
电话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头面部红斑、鳞屑伴口干、咽干欲冷饮为上有热;脾阳虚寒、不耐冷饮,则进凉食后易泄泻;脾阳不足,胃气不振则水湿不化,寒饮郁而化热上泛则嗳气、反酸;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达四末,失其温煦之功,则畏寒、四逆、易生冻疮。
以半夏泻心汤温中清上,凌霄花质轻上行,凉血退斑、薏苡仁健脾祛湿,《本草新编》云:“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二诊大便仍泄泻,舌苔由白腻转黄腻,余症皆减,湿热之邪仍在,增蒲公英补脾和胃、泻火,与生石膏合用,使湿热得清而脾胃不伤。
2慢性荨麻疹
患者,女,岁,全身起风团伴瘙痒1年,2017.12.11就诊,刻症:风团数小时自行消退,近2周服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次,3次/天,艾叶泡水外洗,诉可稍减轻。
口干欲冷饮,身热遇热加重,嗳气,大便稍稀,胸闷心慌,夜尿0-1次,月经推迟量少,舌淡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慢性荨麻疹。
辨证属寒热错杂之厥阴证并血虚水盛。
治宜平调寒热,养血利水。
方用半夏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
方药:姜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3g、生石膏30g、赤小豆15g、当归10g、丹皮10g,7剂。
12.18复诊:月经仍推迟4天未行,风团减轻。
胸闷、大便稀较前减轻,舌红苔白腻,脉弦。
上方去丹皮,加蝉蜕10g,增干姜为10g,14剂。
2018.1.1三诊:瘙痒较前减轻30%,遇冷风团加重。
大便近变干,口干减轻,反酸已,嗳气减轻,胸闷未作,心慌已,舌红,苔腻减。
辨证为太阳厥阴合病,予以半夏泻心汤合麻黄汤加减。
方药:上方去赤小豆、当归,减干姜为6g,姜半夏为12g,加麻黄12g 桂枝10g 杏仁10g,14剂。
2018.1.10四诊:已停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瘙痒减轻70-80%,大便日1行,成形,口干、嗳气减,胸闷未作,末次月经量增多,夜尿1-2次,舌淡红根白腻减。
上方加生姜6g,9剂。
按:首诊口干欲冷饮、身热遇热加重为热,嗳气,大便稀为中焦虚寒,水饮不得运化,辨属上热下寒厥阴证,脾阳虚衰,生化乏源,血海空虚则月事推迟量少,《金匮要略·水气
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湿邪内盛则胸闷心慌,夜尿频数,大便稀。
以半夏泻心汤温中清上、赤小豆当归散养血利水,治疗后大便成形、风团和瘙痒减轻,示里虚寒得减轻。
三诊时患者诉风团遇冷加重,属风寒束表之太阳证,故合用麻黄汤解表散寒,使寒湿从表而解,服用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再加用生姜合大青龙汤方义,加强解表散寒之功,患者服用后诸证得解。
3结节性血管炎
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结节、斑块伴疼痛数月”反复于我院就诊,辅检:PPD 试验弱阳性,血常规、血沉、CR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类风湿全套均正常,病检提示小叶性脂膜炎。
予清热利湿中成药、吲哚美辛、白芍总苷治疗1月后症状持续未缓解。
2017.7.17再次就诊,刻症:双外踝水肿性红斑,双小腿散在黄豆大小结节,压痛(+)。
口糜,耳鸣,喜热饮,大便偏稀,舌淡红、苔厚根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结节性血管炎。
方用半夏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
方药:姜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3g、赤小豆15g、当归6g、茯苓15g、泽泻30g、薏苡仁30g,7剂,停用清脉饮、吲哚美辛、白芍总苷。
8.2 复诊诉服上药后结节疼痛加重3天难忍,之后结节渐消退。
口糜已,耳鸣减。
大便成形,舌红薄白苔,脉弦。
上方加连翘15g,14剂。
按:考虑患者口糜、耳鸣为上热之象;大便偏稀喜热饮属里虚胃寒;长期服用苦寒之剂更伤脾阳,湿性趋下、重着黏滞,故双下肢水肿性红斑结节持续不消,苔厚根黄腻,脉滑,为湿邪困扰之象。
辨证属上热下寒之厥阴证兼夹湿邪为患,予以半夏泻心汤温下清上,赤小豆当归散利湿活血,茯苓、泽泻、薏苡仁祛湿,共奏平调寒热,活血祛湿之功。
服药后患处疼痛加重,当属里虚寒得干姜、党参之助,与寒邪相争之反应,邪去正安,寒湿之邪得散,结节消退,二诊诸证皆减,效不更方,加连翘以增其清热散结之力。
4痤疮
患者,男,岁,面部反复起粉刺丘疹6年余,近加重,于2017.11.1就诊。
刻症:面部散在红色丘疹、结节及囊肿20余个,粉刺40余个。
平素恶寒,易口糜,畏冷食,大便2日1行,舌淡红、边齿痕,苔黄腻,脉弦。
诊断:痤疮。
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证。
予半夏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
方药:姜半夏12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赤小豆15g、当归10g、赤芍10g、连翘15g、白芷10g,14剂。
11.22复诊:恶寒减,面部丘疹结节明显减轻,双颊见凹陷性疤痕仍进凉食则泄泻,口糜,脉弦。
分析:患者恶寒已,皮损减轻,去祛风排脓之白芷,加清热利湿、消肿散结之蒲公英15g,14剂。
2018.1.24三诊:丘疹、结节已消退。
偶泄泻,舌红,薄黄苔。
上方减连翘14剂以善后。
结语
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既能散结除痞,又能降逆止呕;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除烦;人参、大枣甘温除痞,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复脾胃升降之常。
全方寒温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配伍精妙。
《伤寒论》149条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当属对“呕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患者误下治后的治法之一,误下之后,阳气被伤,小柴胡汤证之“血弱气尽”之里虚寒象更甚,故除痞满外,多见肠鸣、大便泄泻之症;寒饮之邪郁而化热上犯,故常见口干、口苦、口糜之热象。
本方属厥阴病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并不仅限于“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的主症,曾宪玉教授临床对凡见上热下寒之口糜、口干,四肢厥冷,痞满、进食生冷易腹泻, 苔腻者,如慢性荨麻疹、痤疮、酒渣鼻、湿疹和血管炎等均可辨证选用。
现代人生活紧张,;饮食不节,嗜食寒凉辛辣,脾胃易伤,常居空调之室,易表现为上热下寒之厥阴证,故此方用之机会甚多。
黄仕沛教授常用本方之姊妹方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粘膜疾病,获良效[3]。
厥阴病里虚寒盛,故临床
常合赤小豆当归散、当归芍药散应用,以加强养血利水化饮之功。
“凡有诸内者必形之诸外”,皮肤病尤如是,专皮损而轻整体难免局限,唯着眼皮损而调整体之阴阳,去偏颇之邪气,机体寒热调,阴阳和,则疾自愈。
参考文献:
[1]邓天好,谭达全,陈慧,尹抗抗.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近3年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2015,11:190-193.
[2] 李赛,李东. 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J]. 北京中医药,2016,05:456-461.
[3]黄仕沛,何莉娜.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9-1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