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人生价值
1、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关系,一般说来,它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和积极意义。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因为价值是一种关系,所以当我们谈论到价值时,总是相对主体而言的。孤立的、单独的事物本身无所谓价值。
2、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3、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的特点:
(1)社会历史性
(2)实践性
(3)双重性
人生价值的内容: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实践活动对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了。个人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力求各方面进步以实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及目标的实现,是个人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条件。
另方面,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而且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不仅意味着个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人生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什么是人生价值的评价
人生价值评价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判断,即价值主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生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做出判断。
人生价值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主观性。对自
己和他人的人生价值作何评价和怎样评价,受到评价者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也受到其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水平、评价方式和角度的影响。由于主观意识上的差异或截然相反的意识观点,在价值评价上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或结论。
(2)客观性。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其一,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其二,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因此人生价值的评价有着客观的统一的标准。
(3)社会性。人生价值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
2、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在与一个人的人生实践活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自我实现的程度。其中,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也就是说,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3、人生价值评价的原则
(1)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结合的原则。在人的行为过程中,动机和效果大多是相符合的,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事与愿违、歪打正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人生价值评价过程中,如果只看行为效果,就有可能出现评价失误。因此,对人的行为动机和效果进行综合考察,才能使人生价值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2)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结合的原则。人类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因此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要看其满足社会物质需要的贡献,而且还要注重其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贡献。精神财富是对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现在这代人往往注意我们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大。”他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独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所以,人生价值的评价要把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统一起来考察。
(3)坚持能力大小和贡献相结合的原则。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考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相对应的责任联系起来。人们承担的责任一般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从事不同的职业和工作的人
,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不同,从而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的贡献的质和量也有差异。但是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只要对社会尽职尽责,作出了他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古人云:“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也;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充其量也。”毛泽东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所谓社会条件,包括了社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一般精神文化条件,还包括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因素。这些条件对人生价值目标的制约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2)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要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
个体的价值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这是一种定向的规定。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个体的价值目标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目标取代个体目标,在基本取向一致的前提下,个体的价值目标可以是多样的。个体的价值取向必须与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目标取代个人目标,而是指个体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价值追求在基本取向上必须与社会基本目标相一致。在这个前提下,个体可以自由和多样化地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进行追求,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才可能使社会呈现出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或者说,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使社会既有序,又充满活力,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才可能是最充分的。
二是个体的价值目标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并不是指简单地附和社会实存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符合代表社会本质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实存的价值形态都会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只有能够代表社会进步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形态才属于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2、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的条件出发
在选择人生价值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条件,包括素质和潜力、气质和性格、能力和特长等,这是解决个体人生价值追求的定位问题,从而为自己确定价值目标的起点、具体的目标、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找到客观的依据。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人生价值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价值追求定位的个体性必须是在与社会价值对个体追求定向一致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二是个体价值
目标的定位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三是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确定起点和目标固然有大小高低之别,但是起点与目标应是方向一致的两个端点,二者的重合是人生奋斗的结果。四是人生价值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是有区别的。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存在差别,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不是说人的主观努力不起作用。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积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她会不断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积累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3)立足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抱憾终生。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1)社会实践是确立人生价值的根据和源泉
人生价值目标属于认识范畴,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也需要到实践中得到检验。人生价值目标需要在创造价值的实践中逐步具体化和不断修正。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正是在实践中将人生提升到新境界的过程。
(2)人生价值目标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辉煌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创造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却不付诸实践,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人生价值是在不懈的奋斗中实现的。所谓奋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和创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理想目标的过程。人生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奋斗过程。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可以说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推动力,优胜劣汰则是必然的。“终身教育理论”之所以在70年代得以正式确认.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道理。该理论认为,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王作、退休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早巳不适应现代社会发
展的需要了。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陈旧速度明显加快,仅靠年轻时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相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就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理论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闲暇和退休生活。这种理论表明,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劳永逸,只有不懈努力和终身奋斗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与各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困难以及障碍进行艰苦斗争。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所面对和承受的艰苦条件的内涵是不同的。战争年代,一个人要追求其人生的价值,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而在今天很少要求我们这样去做,更多的只是要求我们付出劳动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不一样的。任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都不可避免要在不同程度上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只有在艰苦的奋斗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