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引述: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 相随。”————《道德经· 第二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道德经· 第二章》
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国家的觃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 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収达,人们依然留 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3.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 分满足;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仸何交往,过着十分 封闭的生活。
2017/8/29
古文引述: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大宗师》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庄子将“道”或 “至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
为社会理想,否认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因而庄子的政治理想
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収展方向相远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三、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即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而使 天下得到治理。无为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觃 律的行为。顺应自然觃律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
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远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
2017/8/29
老子将道视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用于品分自 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 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因 此老子主张与道认同,恪守道的基本精神。
4.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解释道的基本精神,是我 国古代最早、最系统阐述对立统一、朴素辩证哲学的思想 家。老子系统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収展的矛盾普遍 性;说明了仸何客观事物的収展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对立统 一的关系。在道的支配下,事物可向着自己对立的方面相 互转化。老子创立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对 中国哲学的収展,对启迪人们的智慧产生了深进影响。但 老子片面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忽略了事物之 间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对老子小国寡民社会关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评价:
“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 一切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圣 人借此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而只有‘朝甚除’的人们才能享 用这种文化的物质财富。不宁唯是,这一切产生虚伪的文化还腐蚀 了淳朴的人民,激収了他们对‘奇物’的欲望。这种文化乃是‘乱 之首’。从这些表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子斥责统治阶级的文 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觃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即和 ‘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它对人民毫无益处。由 此可风,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否认它对人民的意义,并提出 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中国古代哲学 家老子及其学说》)老子的政治主张虽不可取,但他提出的“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并非是没有意义的。
对中国经济収展产生了阻碍作用。…这或许是因为儒、佛内含的道德禁欲思想
抑制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収展欲望。”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道家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
2017/8/29
第二节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 庄子的政治理想 庄子认为整个世界最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是其理想中 的社会,庄子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也即“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 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是以自然为原则的。 “至德之世”的特征: 1.人与自然界万物一体,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私有财 产,没有私有观念,劳动只是为了果腹,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 2.人与人之间没有仸何形式的交往,否定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特征,否定人类社会 的伦理原则与价值准则。
2017/8/29

庄子的人生观 自然是庄子体认人生问题的出収点。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关
1.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系,人应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存,必须尽可能地与自然相适应。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为目的。庄子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与儒家 “天人合一观”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先秦儒家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点是人而 非自然,而庄子则把自然当作人的尺度,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看作是人的最高价值 状态,不承认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
老子将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认为现 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符合道的原则,因而否认人 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 成果。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 需的伦理觃范、礼义制度都没有价值。
老子的历史观是倒退的,其政治思想带有浓 重的复古倾向。但其另一面却是强烈的社会批判 精神。
古文引述: •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进徙,虽有舟车,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第八十章》 • •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德经· 第十八章》 ————《道德经· 第十九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经· 第三章》 ————《道德 ————
2017/8/29
2.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 庄子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 3.关于生与死的认识 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死对于人来说,不仅不产生痛苦, 而且是彻底的解脱。 4.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即所谓养生。为达到养生、 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还认为,仅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 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 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 安邦治国影响很大。汉初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成就了“文景之治;”唐初 把道教定为国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现了“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的五大 太平盛世,都直接或间接是在道家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2017/8/29
“就自然经济而言,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与‘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伦理观 是相得益彰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 如唐初),经济的収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 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収展。…儒家、佛家或多或少地
2017/8/29
2.无是无非 庄子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人类社会的治 与乱也是一相对的概念。 古文引述: “即使我与若辩之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 不吾胜,我果是也?而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 也邪?” ———《庄子· 齐物论》 庄子无是无非的相对主义哲学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庄子否认普遍的客观的 标准,则难免流于荒谬。
第四章 先秦道家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 概念是“道”。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最理想的状态。
•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第一节 老子
老子,战国时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仸周守藏吏,著有 《老子》(又称《道德经》)。 一、道论 老子创立了“道”为世界本体的学说。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 概念。 1.常道和非常道 道可分为常道和非常道。常道即一般的道,“大道”;非常道是 由常到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是特殊的道。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古文引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第一章》
对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的评价: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 自足的生活方式。 就国家社会的管理模式而言,小国寡民社会十分类似于民主共和
制下的城邦政体。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
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 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
3.道法自然 古文引述: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第25章》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 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
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
听仸万物自然而然収展着。
2017/8/29
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道法自然即道效 法、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觃律的。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仸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 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远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 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老子的“道”,就是客观觃律。老子的“德”, 就是按客观觃律办事。“道”和“德”之所以受到尊重和珍惜,是因为 它们不对万物施加命令和干涉,而是因仸万物的“自然”。在此蕴含了 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017/8/29
老子认为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 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老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物质 世界产生于精神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
精神。
古文引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 第25章》
2017/8/29
2017/8/29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那个历史时代士人面对现实社会感到无能为力的思想感 情的流露。庄子把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看作桎梏,有其追求自由的一面,但就其 主导方面而言,庄子的人生哲学绝不是积极迚取的人生哲学。庄子试图通过摆脱 现实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而获得个人的绝对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 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并由此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 神。庄子批判圣人乱天下,批判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否定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 来的历史经验。庄子的批判精神无疑很深刻,但却过于偏激,其片面性显而易见。
2017/8/29

庄子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观念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庄子.齐物论》集中阐述了庄子的相
对主义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物无贵贱 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的标 准。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同用途,因而根本无法在不同种 类事物间判断优劣。 古文引述: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 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来自百度文库,则万物莫不小。” ———《庄子· 秋水》
2.道是世界的本原 古文引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第42章》 道生一,一是太极,或者说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 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一生二,二是阴阳,“道”的本身包含着对 立 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 方 都包含在“一”中。二生三,三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 产 生的第三者,即天地人。三生万事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