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合集下载

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1)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由道德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

品德的实质、功用跟感化
实质:品德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看法方式,归根究竟是由经济根底决议的,是社会经济关联的反应。

功用:*品德的功用是指品德作为社会看法的专门方式关于社会开展所存在的成效与才能。

*品德的功用会合表示为,它是处置团体与不人、团体与社会之间关联的行动标准及完成自我完美的一种主要肉体力气。

*在品德的功用零碎中,要紧的功用是看法功用跟调理功用。

品德的看法功用是指品德反应反应社会现实特不是反应社会经济关联的成效与才能。

品德的调理功用是指品德经过评估等方式,指点跟改君子们的理论运动,和谐人们之间关联的成效与才能。

感化:品德功用的发扬跟完成所发生的社会妨碍及实际后果,确实是品德的社会感化。

1)品德可以妨碍经济根底的构成、稳固跟开展
2)品德对其余社会看法形状的存在跟开展有侧重
年夜的妨碍
3)品德是妨碍社会消费力开展的一种主要的肉体
力气
4)品德经过调剂人们之间的关联保护社会次序跟
波动
5)品德是提高人的肉体境地、增进人的自我完美、
推进人的片面开展的内涵能源
6)在阶层社会中,品德是阶层妥协的主要东西
品德发扬感化的性子由品德反应的经济根底、代表的阶层好处所决议。

只要反应进步消费力的请求跟提高阶层好处的品德,才会对社会的开展跟人的素养的提高发生踊跃的推进感化,否那么,就倒霉于乃至障碍社会的开展跟人的素养的提高。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 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2.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同 时,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 4.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德育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 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 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 用。 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生态 诸功能均赖其文化功能的实现而实 现。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 产生的实际影响。 具体指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 享用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性功能 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 高境界。
1、生产领域的功能; 2、经济形态领域的功能; 3、生活及消费领域的功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道德?道德的主要社会作用 2、怎么理解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3、什么是品德?
4、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什么意义?
5、怎么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6、何谓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 7、试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8、何谓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9、何谓德育的享用功能? 10、怎么理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阅读资料
1、《德育原理》檀传宝2006年版 2、《最新道德教育读本》李华林 2002年版 3、《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龚群 1998年版 4、《道德教育评论2006》朱小蔓 2007年
“每一种活动、每一种探求、每一
种实践,其目的都在于某种善”. 亚里斯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
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 与发展都有相关的利益追求.而介入 于这一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个人,他的 相应的德性品质,都与这个实践整体 的善内在相关.缺乏相应的个人德性, 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败坏着 这种实践的善,有损于整体的善的目 标的实现.
3、社会伦理与个人德性的内在连接
点在于社会实践.
任何一种社会实践都是具体的、 客观的社会活动.任何一种社会实践 的展开,都有相关的社会形式、相应 的社会组织,有着相应的社会机构以 及要求技术技能.然而,任何一种社会 实践活动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都要 具有相关的社会伦理的规定以及相关 的个人的德性或说个体的道德.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一)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

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

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

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

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又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这种能动作用的夸大或贬低乃至否认都是错误的。

因此,要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道德决定论”(或称“道德万能论”)。

“道德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孟子说过:“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把道德的作用看成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所在。

荀子亦有相类似的看法,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所谓的“礼”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显然,荀子把“礼”看作是修身、成事、治国之根本。

欧洲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夸大道德的作用。

他们否认阶级斗争,试图用道德的手段,特别是用“爱”的说教,一方面劝导富人于穷人仁慈,为人类作出牺牲;另一方面劝导穷人忍让,在物质利益上知足,空想“爱”能化干戈为玉帛、阶级对抗的社会能得以改造,社会主义理想蓝图就会变成现实,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二者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具有明确的内容;而道德规范
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抽象、模糊。 (3)二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和深度不尽相同。 (4)道德与法律所依靠的力量不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
一、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 的反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 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 所说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 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 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 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
一、道德的本质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一切社会道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与社会经
济关系的根本变革相联系的,当旧的经济关系 被新的经济关系代替后,旧的道德体系或迟或 早也要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由于社会经济 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的过程,因而新的道德体系代替旧的道德体系 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一、道德的本质
(一)非马克思义的道德本质说 1、道德是由人的精神或理性决定的 2、物质生活水平决定道德 3、个人利益决定道德
一、道德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
道德观念,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考 察道德现象,认为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 经济关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利 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同时也是一种 实践精神。
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一) 、道德与人类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 永远存在下去,是历史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 史阶段产生的。 我们知道,道德是人对道的得,(同学们想象 我们在讲到的概念时那瞪的大大的眼睛),道 德是人的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人无所 谓道德不道德。要回到道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 的,首先要回答人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二) 、道德与社会关系 上面我们说,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有了 人之后才产生的,人的产生出现实道德产生的 必要条件,没有人就不可能有道德。但人的产 生不是道德起源的充分条件,并不是说有了人 马上就有了道德。第一批从动物脱离出来的人, 虽然已不再象动物那样完全靠本能的指导来行 动,但作为正在形成的人,他们仍然在很大的 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本能。他们野处群居,没 有夫妇匹配之合,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没有 伦理可言,乱伦想象普遍存在。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提法是道德有没有明确的 根据或基础,能找到理由说明人应该善良、 做公正的事而不做坏人坏事吗?
1、如果一个人有宗教信仰,那么他就确实有 了他本人的道德的基础,他们认为当且仅当生 活中有上帝,来世或某种宗教时,他们的生存 才有意义、有目的、他们才有理由做到有道德。
2、一个人基于自觉的自身利益能证明,无论 如何,行善一般比作恶要好,创造一个好的世 界和社会一般比创造坏的好。需要说明的是, 并非暗示一个人应该追求自身利益,只是说如 果人人都尽力做好事,做好人而避免和制止坏 事,这就符合每一个人的自身利益。例如,一 个团体内没有任何人杀人、偷窃、说谎、欺诈, 那么该团体的每个成员就都会得益。任何一个 成员都会说:“我做好事不做坏事符合我的自 身利益,因为这样做我就受益,不这样做我就 会被排除团体或受到惩罚。”

大一思政笔记第五章

大一思政笔记第五章

大一思政笔记第五章通常涉及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第五章道德教育的笔记要点:1.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正当与不正当行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具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主义原则等鲜明特点。

-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4.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6. 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

-道德实践是指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

-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二、道徳的一般本质
1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
• 的性质。
•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 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
• 3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关系中 的不同地位与不同利益 ,也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 盾斗争。
• 4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 第二,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精神或理性决定的。
• 宗教认为,道德是上帝的意志的反映。 • 道德是“主观意识的法”,是客观精神争取自由
的一种表现,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归根到底 是被“绝对精神”决定的东西。 • 道德的基础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 是道德行为的本源和评价依据。
评价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 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 一 关于道德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 第一,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 生产力水平越高,创造的 会物质越丰富,道德的积极作用
就会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而生产力水平低下、连基本的 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就使道德丧失了物质基础。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
•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势必要转化为明确的目的和在此指 导下的行为,并且根据主客观情况及时地调节预期目的, 更好地指导行为。
三、道德的特殊本质
• 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着眼,将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道德还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 特殊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和联 系都逐渐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 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也会相应地产生 一定的要求。这些秩序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们自觉意识到以后进行创造的产物。这些秩序、要 求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公理性、普遍性的东西,是把人们的 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活动与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 东西联系起来的枢纽,是对人们“应该”怎样生活的图景 的一种展示。

五章、道德的本质和功能

五章、道德的本质和功能

第五章道德的本质和功能第一节道德与人一、人的本质概要本能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本性是指动物的个性和属性。

人的本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本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就人的本质来说,就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二、人的本质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人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争论。

中国早期的哲学家、思想家们探讨了人性的含义、人性的善恶、人性的形成及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董仲舒等人离开了人的社会性,他们对人的观察,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

其人性论大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性论。

因而,不可能科学地认识人性,进而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

三、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1. 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语言、思维和理性等方面。

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2. 人的本质是现实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人总是具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第三,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反映到人的本质中来,就必然带有阶级性。

第四,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规定人的本质。

三、人为什么需要道德1.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道德是人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的基础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2.道德所反映的伦理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可以完善人们的伦理关系。

3.道德具有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调节人我关系、群己关系,激励人不断向上,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道德能够丰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性发扬光大,人格完善高尚,使人变得更美好,生活得更幸福。

第四讲 道德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

第四讲 道德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

(二)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道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体现为 “不太情愿的自愿”、“被动的主 动”。每个人的道德中都有他律的 成分,道德水平的不同只是他律性 和自律性的程度不同而已,并不是 他律性或自律性的消失。 “有红绿灯为啥还要交警”
(三)道德是阶级性和全民性的统一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阶级性与 全民性是交融互渗、相互统一的: 阶级性中包含着全民性的因素,全 民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全民性带有 阶级性的烙印,阶级性渗透在全民 性之中,实质上是道德的特殊性和 普遍性的关系。
(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道德根源于现实,受现实关系的制 约并适应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同人 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道德要 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立足现 实生活、面向社会生活实际,考虑到大 多数社会成员的接受程度和觉悟程度。 道德虽然源于现实,但更指向理想, 由“是什么”指向“应当是什么”。
二、道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 现象的特殊性
(一)道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二)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三)道德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 (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五)道德是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一)道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客观的外在的社会道德,只 有内化和体现为个人道德才能实 现其功能,主观性的个人道德只 有外化和提升为社会的道德才能 获得现实的生命。
二、道德的基本功能
(六)道德的激励功能 道德能够激励人们通过对“应 有”的追求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促使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 善,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 学习道德榜样 自我激励(座右铭)
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 2、道德的结构与功能
参考书目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2、甘葆露主编;《伦理学概论》,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周中之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 社,2004年版;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
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也是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3
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4
道德就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
5
二、道德的本质
【学生关于道德本质的看法】: 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潜在发展 内化 是人们对各类行为所追求的,认为是正确的、理应遵守的准则,是良知引导的一种约束。作用 知道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塑造真善美。真善美化作行动。(多人这样认为)内化 符合人们追求集体美好而存在的潜在的约束。规范 道德是人类的进化。起源 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一面。作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规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规范 复杂庞大的准则体系。规范 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在人的一生中没被意识到并发掘而已。本体 摩西十诫。规范 人的精神行为准则。内化的规范 心灵的底线,凭自己的良心。内化的规范 社会运转的隐性维持元素。从作用来说 为人类社会保持正常秩序的规范。从作用来说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好坏的标尺,而这个标尺以舆论为准则、何谓道德的底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真是无法判断。我们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随大流?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Βιβλιοθήκη 050201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求真:主体与客体相对立,主体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求美:主体以自身的意识为对象,自身精神升华。
道德:道德活动则受精神境界、意识状态所支配、决定。善的活动受善的意识支配,恶的活动受恶的意识支配。
其次,健康的道德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权利等深刻的肯定,它并不外在于人,更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2、德性在生活中
(1)人的生活的双重性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意义生
活)
物质生活即生物性的生活,与动物相比只是
消费形式上不同,生化功能的本质却相同
意义生活是从物质生活方式的“文明”性开
始,人有不甘“物于物欲”的精神诉求。 (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
(2)德性生活
人的生活的实存状态,同人性相似,是 一元统一的。 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 含量不同的实存着,彼此内在的对立统一, 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 就是“德性生活”。
德性是人格的中介;德性生活是物质生活到
意义生活的中介。 “中介”的意味:人性中的兽性是基础 但只是人的工具性,神性是人的目的性;生 活中的物质层面是前提和生活的出发点,但 意义生活是生活的归宿。 神性与兽性,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要在人格、 生活中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张力;同时又要通 过现实化了的德性、德性生活去实现人及其 生活的旨归。
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并 使之有伦理、政治文化等的创生能力。 学校德育通过文化功能去达成其他社会性功 能目标。
3.“适应性”
(1)“适应性”不是一对一的“尾随” 回顾:适应现实离不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 前瞻:对现实的超越,吸收未来的道德文化 当前分析:结合两方面,分析判断道德内容
表现为一种自律。他律、自律的道德仍然是 共具一种外在性。 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自由的道德发自 “本心”而非“良心”。 (孟子的“人皆有恻隐之心”,人有向善求 善的本能)
(3)享用功能(“苦—乐”的关系)
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精
神方面),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其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领会、 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 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 德可看做道德人生的立美创造。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h
36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 根本途径。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案例二 案例三
h
37
h
24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 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第一次系统 明确的提出“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
h
25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的 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 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 践行度。
h
3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
h
4
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 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 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 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一种方式。
h
5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
价等方式,指导和
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践活动,协调人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 公、服务社会。
h
30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 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h
31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 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并不单纯是一个道德概念; 诚信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讲诚信,从长远来看,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

伦理学复习大纲【题型】一、名词解释:2’*5=10二、辨析:4’*5=20三、简答:8’*5=40四、论述:10’*3=30【导言】【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

2、伦理与道德①伦:从人从伦,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辈”,指人与人之间的辈分次第关系。

理:事物和行为当然的律则和道理。

伦理: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指处理人伦关系的道理或规则。

②道:做人的根本的原则和方法,正确规则。

德:通“得”,对道认识、实践后心中有得。

是内心修养与身体力行的统一。

道德:既有“德行与德性的规范”之意,也有“符合规范的德行和德性”之意。

③伦理:更多地表达既有的社会关系(秩序),有社会倾向,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意味。

道德:更多地用于个人,更多含有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将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把伦理学界定为研究道德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独特性上,来理解和把握道德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现象,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判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软约束)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要点:①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道德的主体是人,调节的范围主要是人与人(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诸种关系。

②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之处在于,它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等为评价标准,同时道德约束是一种柔性的、内在的软约束。

③道德常常表现为规范或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系,同时又表现为践行原则规范所形成的德性品质、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是一个由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组合起来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4、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新发展:道义与功利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两方面:①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谁决定谁,以及它们之间有没有反作用。

道德的本质[优选内容]

道德的本质[优选内容]

行业借鉴#
29
• 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实然的反思性 把握。
• 作为集合体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揭示的
是社会应当具有何种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 秩序,它所探究的是存在秩序、规范、关系及其 合理性。
• 作为单个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指示的
是个人应当具有何种品质美德,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它所探究的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生活 方式。
“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
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
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爱因斯坦
第三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他
行业借鉴#
1
(一)道德的起源
•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三)道德与宗教
•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道德与宗教有着原初 的混沌一体。在原始的禁忌、祭祀、巫术 中,存在着原始宗教与原始道德。
•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 教礼仪来强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影响力。
行业借鉴#
32
区别
• 第一,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超然与必然
宗教总是把现实的客观必然性,转换成超 人类、超尘世的虚幻的异己力量;道德反 映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它赋予必然以正当和善的意义,以此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行业借鉴#
9
• 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 本视角。
行业借鉴#
10
(二)道德的本质
•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 于社会经济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结构和要素、道德的社会功能。

通过本章的学习:1、把握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2、认识道德结构的构成要素,形成道德的结构概念。

3.认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双向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经济基础的现状和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四)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用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调节道德行为。

(二)现存的社会道德规范没有也不必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靠自觉,靠教育,靠提高道德境界。

古代“德化政治”则以政治、法律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推行强制开道。

注意区分道德危害和犯罪为害的程度不同,是能否应用强制手段的关键。

道德为害严重,成为犯罪,强制执法。

犯罪行为轻微,是道德问题,批评教育。

(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自我意识解决道德行为调控。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一)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价值目标(观念的)——价值追求(实践的)——价值实现(精神满足的)。

(二)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目的实现要行动,因而是实践的,又是精神的。

第二节道德的结构一、道德结构的内容(一)道德结构划分道德结构是道德体系内部的各个道德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表现。

道德要素分析的层面不同,道德要素是不同的。

不同的要素划分,道德结构也是有差别的。

第一层面:道德现象、道德关系。

道德主体、道德客体。

第二个层面:道德思想意识体系、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活动体系。

第三个层面:道德心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规范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

(二)概念含义1、道德现象:人们可以观察到的道德的外在表现。

2、道德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身,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害(利益)关系。

3、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的人。

4、道德客体:道德行为承受者。

5、道德思想意识体系——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于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认识的程度,是通过社会教育与个人修养所达到的一定的道德境界,它包括道德观念以及据此而形成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动机、良心和义务感。

例如: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

儒家的“入世观”,积极参与、干预现实生活,“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6、道德规范体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所依据的一定的行为标准。

7、道德活动——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各种道德行为。

二、道德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道德意识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思想基础,道德规范体系又是道德意识的集中表现。

(二)道德意识是道德活动形式的思想基础。

(三)道德规范体系是道德活动形式的基础。

(四)道德活动与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关系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三、道德结构的特征(一)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第三节道德的功能一、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即是道德对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

(一)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

(二)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

(三)教育功能: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四)辩护功能:又可称为道德的论证功能,即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特别是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进行道德的辩护和论证。

二、正确评价道德的社会作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结合起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滞后作用。

在经济基础的作用下,道德必然或先或后发生改变,去适应经济基础,适应社会存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以精神文明作用的方式、传统文化的方式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作为意识形态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生影响的。

不能夸大和贬低道德的社会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一)“道德决定论”与“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夸大道德的能动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道德无用论”:根本否定道德的能动作用,它是非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以德治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德治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

2.超越传统文化,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3.当代中国的“德治”要重点解决道德教育和官德问题。

考核要求:1.识记:(1)道德的认识功能。

(2)道德的教育功能。

(3)道德的调节功能。

(4)道德的结构要素。

(5)道德的结构2.领会:(1)道德的一般本质。

(2)道德的特殊本质。

3.分析:(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4.综合应用:正确评价道德的功能及社会作用,并用以说明“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观点是错误的。

第四讲考题范式2006年秋期伦理学期末考题(闭卷时间:120分钟)姓名:系班学号:一、概念解释(每题3-8分)重点1、道德结构——是道德体系内部的各个道德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表现。

道德要素分析的层面不同,道德要素是不同的。

不同的要素划分,道德结构也是有差别的。

2、道德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身,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害(利益)关系。

3、道德思想意识体系——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于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认识的程度,是通过社会教育与个人修养所达到的一定的道德境界,它包括道德观念以及据此而形成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动机、良心和义务感。

4、道德活动——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各种道德行为。

二、填空题(每空0.5分)1、道德现象即人们可以观察到的道德的(外在)表现。

2、道德主体即实施(道德行为)的人。

3、道德(客体)即道德行为承受者。

4、道德规范体系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5、道德结构——是(道德体系)内部的各个(道德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表现。

(道德要素)分析的层面不同,(道德要素)是不同的。

不同的要素划分,道德结构也是有差别的。

6、道德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身),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害(利益)关系。

7、道德思想意识体系——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于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认识的程度,是通过(社会教育)与(个人修养)所达到的一定的(道德境界),它包括道德观念以及据此而形成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动机、良心和义务感。

8、道德活动——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各种(道德行为)。

三、判断题(每题0.5分)重点下列命题如果正确则在括号里面写“对”,错误则在在括号里面写“错”。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对]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对]3、经济关系的变化立即引起道德的变化。

[错]4、道德规范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

[错]5、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错]6、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化的规范。

[错]7、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对]四、正误题(每题1-3分)下列判断、命题如果错了,请将其改正,如果正确的错改,则倒扣相应的分数。

1、经济关系的变化立即引起道德的变化。

[错]改: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规范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

[错]改: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3、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错]改: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没有也不必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6、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化的规范。

[错]改: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化的规范。

五、举例说明下面的判断命题(每题3-5分)重点1、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举例:封建经济关系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道德也从封建道德向资本主义道德变化。

2、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经济基础的现状和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举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的性质。

3、举例说明道德的调节功能。

举例:尊师爱生的道德规范调节师生关系和行为。

童叟无欺的道德规范调节买卖双方的关系和行为。

4、区分道德危害的程度不同,是否应用强制手段的关键。

举例:说人坏话是道德问题,但诽谤人到严重的地步必须强行制止。

5、区分犯罪为害的程度不同,是能否应用强制手段的关键。

举例:打人没有造成伤害和造成伤害以及严重的程度,是强制处罚的关键。

六、选择填空(每空0.2分)1、道德的( d ):主要是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

道德的( c ):是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

道德的( a ):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a教育功能、b辩护功能、c调节功能、d认识功能七、辨析题(每题3-5分)简单辨析说明下面一段文字、实例的伦理道德是非曲直。

(无)八、简述题(每题5-10分)1、简单论述道德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1)、道德意识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思想基础,道德规范体系又是道德意识的集中表现。

(2)、道德意识是道德活动形式的思想基础。

(3)、道德规范体系是道德活动形式的基础。

(4)、道德活动与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关系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九、问答题(每题10-15分)1、从道德的本质上正确理解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和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用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调节道德行为。

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没有也不必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靠自觉,靠教育,靠提高道德境界。

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