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述摘要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a429d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0.png)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随着微生物的不断演变和耐药性的出现,对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靶向微生物细胞的关键结构或代谢途径,干扰其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人类战胜各种感染病。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抗菌谱,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能力的化合物。
根据来源和结构,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长期滥用和不当应用,导致许多细菌产生耐药性。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它们可以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或抑制真菌细胞内酶活性等方式,抑制或杀灭真菌。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氟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流感、艾滋病等病毒引起的疾病。
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或增强宿主免疫力等方式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疾病,如疟疾、银屑病等。
抗寄生虫药物可通过破坏寄生虫代谢途径、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等方式,对寄生虫产生毒性作用。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奎宁、吡喹酮等。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干扰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来发挥作用。
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1. 细胞壁合成抑制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从而杀灭细菌。
2. 核酸合成抑制抗生素如利福平和环丙沙星,通过抑制微生物核酸(DNA或RNA)的合成,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从而杀灭微生物。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61a7960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d.png)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非常有效。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种类繁多,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人工合成抗菌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包括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
人工合成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用于预防术后切口和手术部位感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选用,注意药物的选择、剂量和使用时间。
如果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抗菌药物综述
![抗菌药物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61886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5.png)
一线抗结核病药包括 异烟肼 利福平 乙胺丁醇 链霉素 吡 嗪酰胺
异烟肼 (肝药酶抑制剂) 活动性肺结核有杀菌作用,静止期结核杆菌有抑 菌作用,各类结核均为首选(杀菌力强、不良反 应少、可口服、低廉)
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过 度兴奋)应与、注意补充维生素B6); 肝毒性(快代谢型易发);皮疹;粒细 胞减少;
▪ 8.抗菌后效应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抗生素浓度
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 效应。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主要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抗生菌作用的药物是
(B )
A.青霉素G B.四环素 C .多粘菌素E D.环丙沙星 E..利福平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胃肠反应
利福平 (广谱)静止、繁殖期均可
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早期用药、联合用药、 适量、坚持全程规律用药
.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 5.最低抑菌浓度(MIC)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 的最低浓度。
▪ 6.最低杀菌浓度(MBC)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浓度。
.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 7.化疗指数 是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常以化疗药物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 第四代头孢 头孢匹罗、、头孢利定
①抗菌谱:对G+菌、G-菌均有高效。 ②对β-内酰胺稳定性高度稳定。 ③对肾基本无毒性。
.
大环内酯类
▪ 抗菌谱窄,似PG,但较PG广。(G+菌,
G-球菌,厌O2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 团菌等有效)
▪ 抗菌活性较PG弱 ▪ 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与细菌军团菌病和白喉带菌者等的首选药
抗菌药总结
![抗菌药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ab126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9.png)
抗菌药总结简介抗菌药是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
抗菌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菌药进行总结,介绍其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等方面的内容。
分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合成病原体细胞壁的酶。
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结构独特的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咪唑类抗生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有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作用机制细菌细胞壁的抑制某些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一些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细菌核酸的干扰部分抗菌药物可以与细菌的核酸结合,干扰细菌的DNA或RNA的合成和复制,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些药物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等。
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适应症包括咽炎、扁桃体炎等。
在治疗这些感染时,可选择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下呼吸道感染对于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支气管炎、肺炎等。
在治疗这些感染时,可选择能够涵盖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常见的适应症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在治疗尿路感染时,可选择覆盖尿路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皮肤软组织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常见的适应症包括蜂窝织炎、脓肿等。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9b4a03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1.png)
氯霉素
氯霉素口服易吸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伤 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作用强,对立克 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都有效。目前主要治疗细菌 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还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治疗性休克, 二重感染等
。
磺胺类为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但对病毒, 支原体和螺旋体无效。
不良反应: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 统毒性,过敏反应。
氨基糖甙类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阴型杆菌,革兰 阳性菌有杀菌作用。
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 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奈替米星等
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过敏反应 。
多粘菌素类主要用于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 素耐药而又难以控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有效,但注射肾毒性强烈,故现仅局部应用 。
抗菌后效应(PAE):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 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 制作用任然持续一定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B-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影响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如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
素类,氯霉素类 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类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
失。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5,增加主动流出系统
抗菌药物的分类
一.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B内酰胺类 二.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三.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e1519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2.png)
10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3. 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① 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 抑制叶酸的合成: 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18
缺点: 滥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 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 伪的安全感,延误正确治疗。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①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后腹膜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
16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7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优点: 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
可扩大抗菌范围; 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SMZco. SMZco.SMZco.
7
6.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药物最低浓度 杀菌药( bactericide):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药物
8
7.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一般用 动物实验的 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是衡量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d5f0016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8.png)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摘要:
1.抗菌药物的概述
2.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4.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5.结论
正文:
1.抗菌药物的概述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药物。
在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了抗药性问题的加剧。
2.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抗菌药物的滥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不规范的处方、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必要的升级用药等。
这些现象导致了抗药性细菌的产生,使得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时变得无效。
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针对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我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其中,两项核心指标为:
(1)抗菌药物使用率:通过统计分析,对比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评估其使用是否合理。
(2)抗药性监测:对抗菌药物的抗药性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抗药性细菌的种类、数量和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4.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的培训、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5.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质控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关键环节。
通过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加强抗药性监测,可以有效地降低抗药性细菌的产生,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名词解释 抗菌药物
![名词解释 抗菌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c0da1d6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f.png)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的作用是抑制或杀死细菌,从而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两大类:抗生素和抗菌药(包括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1.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生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
抑制或杀死细菌,例如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
质合成、阻止细菌核酸合成等。
例子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
四环素等。
2.抗真菌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可能涉及皮肤、黏膜、
内脏器官等部位。
抗真菌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核酸
或蛋白质的合成来抑制真菌的生长。
举例包括伊曲康唑、氟康
唑等。
3.抗病毒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与抗菌药物不同,抗病毒药物
通常是通过干扰病毒的复制和生命周期来发挥作用。
例子包括
阿司匹林、奎贝特、奥司他韦等。
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于控制和治疗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谨慎,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减少抗药性的风险。
33章 抗菌药物概述
![33章 抗菌药物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71f8348f01dc281e53af0e5.png)
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 球菌
细菌
G -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 形杆菌、肺炎杆菌、伤寒 杆菌、副伤寒杆菌、流感 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理想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1. 高度选择性:理想的化疗药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 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 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 能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消灭病原体。 化疗指数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 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以安全指数 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的比来 衡量。 2. 不易产生耐药性 3. 药动学特点优良:速效、强效、长效 4. 性状稳定 5. 价格低廉
1.
产生耐药原因:
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 如改变细胞膜结构,改变特意 性蛋白所构成的通道,合成新 的蛋白阻塞药物进入细胞的 通道将药物隔离在菌体外.
1.
细菌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 细菌产生酶物质使药物失活, 有钝化酶、水解酶俩种。前 者称合成酶,使药物与酶合 成,改造药物构型从而失效, 水解酶则是直接使抗菌药物 结构改变而使其失效。
三、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一)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减退时,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 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对肾有毒的药物,如 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甙类等,宜避免 使用。对肾功能无损害或损害不大的药物在一 般情况下,可按常规给药,但要求肝功能必须 正常。 肾功能轻、中和重度减退的给药量分别为 正常剂量的2/3~1/2,1/2~1/5和1/5~1/10。 (二)肝功能障碍的影响 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 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等。早 产和新生儿的肝脏对氯霉素的解毒功能较低, 氯霉素列为禁用。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32ac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3.png)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抗菌药物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1.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来源于微生物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通常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阻断蛋白质合成等来发挥抗菌作用。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康唑、氟康唑等。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干扰真菌DNA合成等来发挥抗菌
作用。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等来
发挥抗菌作用。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磺胺类药物、吡喹酮类药物等。
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寄生虫的代谢、杀死寄生虫等来发挥抗菌作用。
总之,药理学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药物的选
择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类型、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摘要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410d35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9.png)
应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向医生反映不 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和救治。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给相 关部门,以便进行调查和分析。
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和 防范意识。
04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案例分析
0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预防
不良反应的类型与表现
过敏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呼吸 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
导致过敏性休克。
肝毒性
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
引起肝衰竭。
肾毒性
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严重时可引起肾衰竭。
血液系统毒性
可能导致贫血、白细胞 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 状,严重时可引起出血
菌。
氟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主 要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和呼吸
道等感染。
氨基糖苷类
如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主要 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失
去完整性而死亡。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 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 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外泄而死亡 。
•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议题。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医生需要了解各 种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外排机制
细菌可以通过外排机制将进入其细胞 内的抗菌药物排出,降低抗菌药物的 细胞内浓度。
抗菌药物的定义
![抗菌药物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61b05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2.png)
抗菌药物的定义
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它们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
一些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他抗菌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或代谢途径,抑制细菌的复制和生存,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磺胺类抗生素。
然而,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维护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
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需要权衡利弊,确保合理使用,并遵循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抗菌药物概论 概念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概论 概念 抗菌药物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d42a70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7.png)
红霉素类、磺胺类。
4.杀菌药 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 杀灭细菌的药物。β-内酰胺类、
Add氨Yo基u糖r T苷ex类t 。
5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是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药物浓度。
概念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 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耐受性,连续用药之后,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必须增加剂量才能保持 原有的药效。
耐药性的分类
Add your Title
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耐药性现状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程度; •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时代的结束。
6 化疗指数(CI)
CI是化疗药的治疗指数,一般用半数致
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来表示。
CI↑
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7 抗菌后效应(PAE)
PAE是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设计 临床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可改变叶酸的代谢途径,直接 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进而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病原菌对药物的泵出速度增加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可增强主动 外排系统,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降低疗效。
减少细菌耐药的措施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足够的剂量与适当的疗程; •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抗菌药;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局部用药,避免滥用; •医院加强耐药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概述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对病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患者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保护患者不受或少受用药有关的损害。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依据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分类•青霉素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其他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霉素)•糖肽类•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抗(耐)药性(resistance)1、含义: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身不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抵抗力。
这种耐药菌可通过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变异等,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
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从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表现: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的出现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3、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合理选用抗菌药2.足够的剂量和疗程3.必要时联合用药4.有计划的轮换供药5.开发新的抗菌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青霉素G(penicillin G)〔性状〕干燥粉末,水溶液中极不稳定。
〔体内过程〕不宜口服,肌内注射吸收快而完全。
c.s.f 中浓度低,炎症时可达有效浓度,几乎全部以原型经尿排泄。
延长作用时间可制成混悬液制剂。
〔抗菌作用〕窄谱对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体及不产β-内酰胺酶的厌氧菌有良好活性。
〔临床应用〕敏感菌感染的首选:如:1.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丹毒、扁桃体炎、心内膜炎……;2.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3.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4.脑膜炎;5.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6.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需同时应用相应的抗毒素以中和外毒素。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皮肤过敏、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过敏性休克:最严重,表现有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中枢抑制。
2.局部刺激症状:红肿、疼痛、硬结;3.大剂量应用可引起精神错乱、抽搐;高血钾症或高钠血症。
〔临床应用提示〕•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用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500单位/ ml,皮内注射0.05 ml~0.1 ml)。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肌注0.1%的肾上腺素0.5 ml~1 ml,临床症状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给药1次,同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
青霉素类药物为杀菌性抗生素,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
若采取静脉滴注给药,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小时~1小时内滴完。
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等。
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
肺炎链球菌(但肠球菌耐药)、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
不同品种的头孢菌素可以有各自的抗菌特点,如头孢噻吩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优,而头孢唑林则对某些革兰阴性菌有一定作用。
第二代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
主要品种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等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而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表现在:1.抗酶性能强:一些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常可有效。
2.抗菌谱广: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较第一代有所扩大,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部分枸橼酸杆菌、部分肠杆菌属均有抗菌作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个别品种相近),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优越。
头孢他定、头孢派酮、头孢曲松等1.抗菌谱扩大: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比第二代又有所扩大,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消化球菌、以及部分脆弱拟杆菌有效(不同品种药物的抗菌效能不尽相同)。
对于粪链球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无效。
2.耐酶性能强:对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一些革兰阴性菌株,第三代头孢菌素常可有效。
〔临床应用〕第一代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可用于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第三代用于治疗对其他多数药物耐药的病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尿路的严重感染,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无效;第四代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对染色体β-内酰胺酶更为稳定。
〔不良反应〕•常见者为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过敏者约有5%~1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第一代的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大剂量时可出现肾脏毒性,这与近曲小管细胞损害有关;•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偶见二重感染;头孢孟多、头孢哌酮高剂量可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
氨基糖苷类抗菌谱主要含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不动杆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等。
有的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结核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
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其他品种也均可引起。
孕妇注射本类药物可致新生儿听觉受损,应禁用。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肾曲管,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继而出现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多,进而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等。
肾毒性的大小次序为卡那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
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
本类药物的抗菌谱包括葡萄球菌、化脓性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产气梭状芽胞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螺旋杆菌、钩端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
有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不良反应]•肝毒性:在正常剂量下,肝毒性较小,但酯化红霉素则有一定的肝毒性,故只宜短期少量应用。
同类药物也有肝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胆汁瘀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耳鸣和听觉障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过敏: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
•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内注射。
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
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和DNA 拓扑异构酶IV,从而影响细菌DNA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达到抗菌目的。
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四代。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
第三代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其特点是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不适、疼痛等;2.中枢反应: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并可致精神症状。
由于本类药物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因此可诱发癫痫,有癫痫病史者慎用;3.光敏反应:少数喹诺酮类药物如洛美沙星较明显,因此,服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照射;4.关节损害与跟腱炎: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人不可使用;5.可产生结晶尿,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6.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易致肝损害;7.心脏毒性:QT间期延长;8.干扰糖代谢:糖尿病患者使用时应注意。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1.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2.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3.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 分级管理:“特殊使用”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4.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监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案例分析配伍禁忌用药:患者,女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胸闷,全身疼痛去村卫生所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4g、地塞米松5mg、利巴韦林6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 中混合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