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5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件:4有无相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首页
X Z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天 下 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 知 道 什么是恶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 相 比 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 后 是 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首页
X Z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 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 活 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 时候是柔软易断的 ,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 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 逞 强 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点评:不 要 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优 势 或 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全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 就能战胜对方。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很大作 用 。 老子“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 等 ,都是在忍让和委屈中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也属于中国式的智慧,它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 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个体、家族和邦国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 辩 证 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2018-2019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课件(共40张)

10/17/2019
“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 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 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 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 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10/17/2019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 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家庭因为平时 理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结果矛盾、积怨日益加深 分道扬镳;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不注重细节上的 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 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同样 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 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 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是导致 一大重要诱因。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 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发现某些 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 以避10/17/免2019 悲剧的发生吗?!
商业上,新品类的运作;社会中,人的成长, 是“无中生有”呢?
10/17/2019
•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 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 “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 态度。
有一次,美国唱片业协会CEO希拉里,罗森亲眼目睹 工程师讨论用户界面设计的情形。当时,乔布斯和工程师 为了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争执不下。罗森发现,乔布斯与工 的,不过是在幕上一块大约只有一张便条大小的区域里,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件(40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
安土重迁。
•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
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
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
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 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 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 复本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四单元 有 无 相 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6] 你从本文中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明确]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 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1] 选文1,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 立项,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问题2] 选文2,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什 么道理? [明确] 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3] 选文3,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哪些 危害?说明了什么? [明确] 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 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问题4] 选文5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表达了什 么观点? [明确] 直接表达了老子对“无为”的重视和追求。 [问题5] 选文6中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说明了什么? [明确] 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要防患于未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这段话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提醒人们做 任何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由易到难的,希望人们 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 做成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 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也是老子的一 种处世哲学。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 几乎成功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 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 、校正字音(1)斯恶已(2)音声相和(3)共一毂(4)埏埴以为器5)凿户牖以为室(6)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7)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8)其脆易泮(9)起于累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千里之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三、研读文本:(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
(4)分析。
1、研读第 1 节:【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1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的,长和短是互相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的,前和后是互相的,这道理是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有无相生课件 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

有无相生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YY预预习习导导引引 UUXIXIDADOAOYIYNIN
HH核核心心归归纳纳 E EXIXNINGUGIUINANA
《老子》一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 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他罗列出 一系列对立的事物,如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 后、大小、多少、强弱等,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 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中,人们应该如何 对待这一切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来作指导,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 观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因小成大、积少成多、慎始慎终、柔弱处 上……
YY预预习习导导引引 UUXIXIDADOAOYIYNIN
HH核核心心归归纳纳 E EXIXNINGUGIUINA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 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 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 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 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 据上风。
HH核核心心归归纳纳 E EXIXNINGUGIUINANA
读音 yǒu yōng lěi lé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YY预预习习导导引引 UUXIXIDADOAOYIYNIN
HH核核心心归归纳纳 E EXIXNINGUGIUINANA
3.解多义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件(41张PPT)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 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 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 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视互相补充的,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 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2020/11/17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
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 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 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 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 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 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 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 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 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 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 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 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2020/11/17
• 美丑、 •善 • 有无、 • 难易、 • 长短、 • 高下、 • 音声、 • 前后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 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 理。
启发:现在,人们可以从中 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 和谐处世的智慧。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 课件5

美 ,
• 第6则
故其安是易多持,其故未兆是易天,其天脆为易泮图,其大微味易散。第为
终之于以未易有,夫治能之于以未下乱。下合大抱之难木,小生无于毫为末五。
无九层圣之必台,轻起成于累圣土大。千难里于之行于,始多于味足下无。则
难民之人从多事,诺常其于几人成事而败事之其。慎其终如少始。,则为无败
矣事。犹 难 必 大 终 必 必 细 易 , ,
。难。寡。不作作。,报 事
之 信 为于于
怨无
, , 大细易
以事
,。,
德
,
慎常民千九合治为其其其 第
终于之里层抱之之脆未安 六
如几从之之之于于易兆易 则
始成事行台木未未泮易持
,而,,,,乱有,谋,
则败 始起生。,其,
无之 于于于
微
败。 足累毫
易
事
下土末
散
。。。
。
有无相生
认识自然 认识自己 认识人生
对任 立何 统事 一物 的都
是
人 贵 有 自
伟细 要要做 大节 善注事 源决 始重要 自定 善积有
知
平成 终累预
之 明
凡败
见
总总结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 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 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 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 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1
恒 也
。
随 ,欢音 声 相 和 , 盈,迎光长短相形,各临成, 位指有无相生, 斯不善已。老导皆知善之为师斯 恶 已 ; 天 下 皆 知 美
第 则
前高难善之
后下易,为
相富平相蓝光中相学 张都利美 ,
有 无 相 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经典实用课件 (共40张PPT)

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 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 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 “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 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7/5/2020
• 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020/7/5
有无相生
第二课时
高二(13) 余 浩
2017.3.29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整体感知
• 朗读第1、3、4、5、6则 • 学生翻译 • 梳理内容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 一个永恒的道理。
7/5/2020
探讨 • 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 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 自以为是。
7/5/2020
• 第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 难矣。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 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 的民们下1而行的返面无言为生回通为的能活到过。——取;真几顺法消诚个不其于除质概争自“ 战 朴 念—然道 争 的 略—,” 的 生 窥不不的 祸 活 老伸强自 害 形 子展作然 ; 态 哲自妄扬性 与 学己为弃与 心 的的。奢自境主侵此侈发。要占观的性思欲念生;想望主活政:。要,治是在权针上力对者不统引干治导涉者人人 2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3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 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 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4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 神空间。 5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 含有7/5/20无20 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田稼恶.,籴贵民饥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4)兵兵弃.旱甲相曳乘兵.,而天走下 大屈
故上兵.伐谋
大 樊小将多军少以.,穷报困怨来归以.丹德
(5)以倚 何柱以.而解笑忧,?箕唯踞有杜以.康骂曰
夫焚夷百以家.近之,言则,游以.者愚众黔首
(6)则是险以以兵远强,则则..灭至者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4)人之生也柔.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软弱 (5)其死也坚.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
课前基础预练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三十辐.( ) 埏.( )埴 自矜.( )者 起于累.( )土
共一毂.( ) 凿户牖.( ) 余食赘.( )形 其死也枯槁.( )
答案:fú ɡǔ shān yǒu jīn zhuì léi ɡǎo
1.通假字 (1)自见者不明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其脆易泮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死而不亡者寿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起于累土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通“现”,表现 (2)“泮”通“判”,分 离 (3)“亡”通“妄”,荒谬 (4)“累”通“蔂”,盛土的工 具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课件(共65张PPT)

老子常常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在日常生 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 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 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 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 标越来越远。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解析】 A 项,“见”同“现”。B 项,“亡”通“妄”,荒 谬。C 项,“知”通“智”。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一词多义 (1)恶物天或下恶皆.之知美之,为厌美,恶,斯动恶.词已 丑,形容词 (2)强强自.行胜者者有强.志刚竭强力,,形形容容词词
其死也坚强. 硬,形容词
其.死也坚强 他,代词 (3)其当其.无 它,代词
为大于其.细 它的,代词
有车之.用 的,结构助词 (4)之物 民或之.从 恶之事.,常它于们几,成代而词败之
【解析】 B 项,“于”,介词,表所自,从/介词,表比 较,比;A 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C 项,“也”, 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D 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 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 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看出了 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 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 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4.1 有无相生5-人教版

四、孔老之别
(一)再读孔子,感受孔子的思想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孔子试图为这个社会建立一种信仰。如,人应该仁、义、 礼、智、信、勇,人应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大处下,柔弱处上。
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
持守柔弱,反对逞强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老子还发现了自然间最柔弱的东西——水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二)师生共赏第2节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道家“有用无用”之辩
支离疏与孔子 身体严重残疾——却有用而长存 道德之圣——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落荒而逃。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Fra bibliotek三、迁移探究
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反复朗读。说出你从中 悟出了老子的什么智慧?
师生小结:《老子》中蕴含着许多精炼的俏皮的智慧, 他不像孔子那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谆谆教诲人们,让人 们去追求精神的至高境界;而是像一位阅历深厚的智者, 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当我们倾听完一个尽职尽责的父
亲的教诲后,我们总想听听智者超凡脱俗的生活艺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说课课件(26张PPT)

26
20
思考领悟
❖ 3.读第四、五、六则,找出你认为对自己的 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并把自己的感 受和大家分享。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
21
感受鉴赏
比较思考老子和孔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15
课程设计
❖ 1.重点与难点:感受老子“形象性强、凝练纯净 、感染力强”的语言特色。 探究老子的思想特 点,即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知行合一。
❖ 2.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法与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相结合。
❖ 3.课时安排:1课时
❖ 4.教学过程
16
月 亮 的 味 道
17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2
梳理探究
❖ 2.诵读第一段选文,大家边听边找出该段中对立 的词语,并探究老子的思维特点。 辩证思维
❖ 清浊 强弱 荣辱
❖ 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取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说 说你的理解。
要求:句式对称,不超过二十个字
3
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第二十八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第三十六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第十五章
月 亮 的 味 道
1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通过“有”来阐述“无” 逆向思维
❖ 补充:老子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相传生活在春秋 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后隐退著书,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著有五千言《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 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éi)土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3)翻译。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4)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2、研读第3则。
(1)诵读。
(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
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
(《老子》二十四章)(3)翻译。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4)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研读第4则。
(1)诵读。
(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 áng,刚强)。
知足者富。
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
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
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4)分析。
《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
4、研读第5节。
(1)朗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梳理。
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
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
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3)翻译。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成困难,因此它始终没有困难。
(4)分析。
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
5、研读第6则。
(1)朗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
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
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
(3)翻译。
事情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很遥远的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
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4)分析。
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五、课堂练习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1、学生发言。
2、教师提示。
《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
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