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脱毒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菌种脱毒技术

贵溪市象山食用菌研究所(可口啤酒)近年来,食用菌病害甚多,至今尚无有效控件方法。食用菌防治药物应用于生产,久而久之产生药害严重。若将食用菌菌丝尖端生长点脱毒技术应用于食用菌生产,可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所谓植物脱毒,是将植物茎尖生长尖端组织进行分离,将分离组织置于特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从而获得脱离原体病毒、病菌的新生种苗。具体到食用菌的脱毒繁种,严格说来,一般的食用菌进行组织分离并不能达到使菌种脱毒的目的,这是由于子实体已生长至中后期,携带病毒、病菌的概率相当高,故脱毒效果不明显。而将食用菌丝尖端生长点进行脱毒,这样经过脱毒菌种抗逆性抗杂性抗病毒虫害能力增强,食用菌品质产量得到很好提高。

食用菌菌种脱毒方法

1.菌丝尖端脱毒技术

将事先按常规制作好的试管母种培养基与食用菌一起放入接种箱消毒30分种后、接入待脱毒菌种。接种方法:挑取米粒大小的一块种源,接入平板边缘。接种后置于规定温度下培养。当菌丝萌发至最长为2厘米时,用尖刃接种工具切取菌丝尖端1毫米左右,接入新制母种培养基平板上。此为1次脱毒。一般可连续脱毒3~4次。脱毒次数越多,脱毒效果就越有保证。

2.原基组织脱毒技术

该技术最大程度革除了原有组织分离时子实体处于生长中后期,携带病毒、病菌可能性极大等弊端,真正实现了分离尖端组织的脱毒目的。具体操作为:常规配制试管母种培养基,调破氮比为30∶1。碳氮比不可小于20∶1,以免菌丝过度旺盛生长结成菌皮,不易现原基。接种、培养等操作按常规进行。待菌丝发满试管后,施行温差、湿差、光照等刺激,一般约7天即可现出原基。此时原基的形态是白疙瘩。待原基长到1厘米左右时,即可进行脱毒分离。用刀片将原基表层削去约1毫米,然后用尖刃刀片将原基划切,使每块大小1毫米2左右。用接种针将分离的原基块移入试管母种培养基中进行常规培养。再用菌丝尖端脱毒效果更佳.

食用菌脱毒菌种有三大技术优势

一是恢复了菌种原有的生物特性。多年以来,许多菇农朋友从各个菌种供应点买回的菌种,明明介绍的是黑蘑菇,种出来却变成了白色的,造成了不少损失。究其原因,除了供种单位管理混乱、职业道德差等因素外,主要原因就是菌种在长期的保存、转管、再保存、再转管的频繁转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了病毒、病菌,从而使菌种发生了退化或者变异。

二是抗性得到了增强。在脱毒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高低温锻炼、营养贫乏等技术手段,迫使菌株适应恶劣的条件,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下能够适应且表现良好的都是能够提高抗性的好菌株。

三是抗病性提高了。经过近10多年推广,结果表明,脱毒菌种较之普

通菌种发病率下降60%以上。近年生产中发生严重的黄斑病、褐腐病等给广大菇农朋友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用脱毒菌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大大提高了菇农的生产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