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高级技师7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诊断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诊断很多验光师问,查了很多的功能方面的检查,但不知道怎么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判断是什么样的视功能问题,发现了又怎么处理?我们平时通过调节、集合等的视觉功能检查,如调节反应、正负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活度、ACA、集合近点、正负融像性集合等,检查出的双眼双眼视觉功能异常都属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注意:如果是通过遮盖试验检查时发现属于显性斜视的,常常需要到眼科医生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甚至需要手术常见的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集合不足集合过度散开不足散开过度单纯外隐斜单纯内隐斜融像性运动障碍其中:集合过度、散开过度属于高AC/A值型双眼视异常;集合不足、散开不足属于低AC/A 值型双眼视异常;单纯外隐斜、单纯内隐斜、融像性运动障碍属于正常AC/A值型双眼视异常。
我们就是通过上述调节、集合等的视觉功能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类型。
不同的异常常常有一些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表:在诊断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的视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是否正常。
视功能检查(如调节反应、正负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活度、ACA、集合近点、正负融像性集合等)使用的都是视觉心理物理学的方法进行的,没有完全统一的正常值标准。
以下是我总结的主流正常值标准。
大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参考。
功能测量的正常值参考立体视(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检查图或立体视测量板;要注明是使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正常值:成人≤60'(不同的检查设备标准不同)色觉检查正常值:全部能读出。
如发现有不能读出的,查阅色觉检查图谱中的答案,给出相应诊断。
(写明检查用的工具:如俞自萍色盲检查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推进法测量调节幅度正常参考值:18-年龄/3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正常参考值:比推进法测量结果小2D可以和推进法的检查结果比较。
一般测量调节幅度首选推进法。
负/正相对调节NRA/PRA正常值:NRA +1.75至+2.25 ;PRA -1.75至-3.00调节滞后/调节超前(BCC)正常值:+0.25~+0.75D(非老视眼);+0.50D(平均)调节灵活度正常值:隐斜测量正常参考值:远距隐斜:1±2△外隐斜近距隐斜:3±3△外隐斜计算性、梯度性AC/A:正常值:3/1~5/1 ;4/1~6/1辐辏近点(NPC)正常参考值:破裂点3± 4cm 、恢复点5±5cm。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内隐斜
视近 内隐斜
融像性散开
L
R
融像性散开
L
R
图表分析法
概述
Z用图表反映眼的调节与聚散的关系 Z通过图表可显示:
视远/视近隐斜度 视远/视近的融像性聚散 AC/A 调节幅度 双眼单视区域/清晰的双眼单视区域
5
图表分析法
BI exo 35 25 15
12
11
10
调9
节 需
8
求7
( 6
分类
Z外隐斜 集合不足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CI) 单纯性外隐斜 Basic exophoria (BX) 散开过度 Divergence excess (DE)
Z内隐斜 散开不足 Divergence insufficiency (DI) 单纯性内隐斜 Basic esophoria (BE) 集合过度 Convergence excess (CE)
1
调节不足
概念
Z顾名思义,调节幅度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期望值 Z是最常见的调节功能异常
调节不足
症状
Z眼部症状 视疲劳:视近不能持久 视物模糊:尤以视近明显 其他:复视、眼干、畏光、流泪等
Z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头痛、颈部僵硬、全身乏力等
调节不足
体征
Z调节幅度下降 通常比Hofstetter最小调节幅度公式的期望值低2D或以上
不能松弛
症状
Z模糊 Z视疲劳 Z眼痛 Z头痛
调节过度
调节过度
体征
调节幅度 相对调节 调节准确度 调节灵活度
推近法 负镜法 NRA PRA FCC MEM 反转拍
↓ -
调节超前 正镜面↓
4
异常双眼视的分析与处理

近眼位:2△eso 集合近点: 4cm 远用:BI X / 6 / 3 近用:BI 4 / 16 / 8
加-1.00D眼位:5△eso
BO 10 / 20 / 9 BO 18 / 25 /16
调节灵活度不良 症状:与近距离工作有关 1.视物模糊:特别是从视近物到视远物或从视远物到视近物明显 2.稍作近距离阅读和工作后即感眼胀、头痛 3.阅读困难,疲劳、嗜睡 4.阅读注意力下降 5.眼眶周围有牵拉感 6.所阅读字体移动 7.希望尽可能避免近距离工作
BO立体镜
同视机
散开过度
症状:1.复视、 2.广场恐怖症、 3.不喜欢参加群体活动
体征:1.看远时外隐斜度数大于看近10~15△ 2.远处正融像性储备减弱 3.AC/A大于7
处理: 1.视觉训练: 2.远距离负镜附加:(近视诱导) 3.棱镜处方:远棱镜缓解
注:20~35岁适合负镜附加
基本型内隐斜
看远视轴平行,双眼处于放松状态,看近时双眼内转,形成视疲劳
近距离用眼时,双眼内转幅度大,紧张力也大,即便看远,仍需内转 容易近视
看近时双眼内转较小,很难发生视疲劳,不易产生近视
第二步:找问题眼位是在远还是近
如果是远处眼位异常,就是散开的问题,可能是散开过度或散开不足。如果眼位的 问题在近处,应该是集合的问题。
体征:1.看近时内隐斜大于看远人 2.集合近点(NPC),可直达鼻尖 3.AC/A大于7 4.近距离BI范围变小,BO范围变大 5.PRA减弱 6.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完成困难 7.BCC结果>+0.75D
处理:1.屈光矫正:远视,矫正可消除内斜视缓解症状 2.附加镜片:正镜附加,通常0.75~1.25D的下加光
处理:视觉训练
10级正常双眼视、非斜视性双眼异常、双眼单视的测量

Vieth-Muller圆(Vieth-Muller Circle) :通过注视点和两眼入瞳中心的几何 圆,也称作理论单视圆或几何单视圆圆。
双眼视差(视网膜视差、生理视差) binocular disparity :在两眼的物像与视网膜对应
主视觉方向 二级视觉方向
视觉方向取决于主视觉方向与二级视觉方向之间的夹角。 视觉方向的准确性与接受野成反比,取决于视网膜神经 元的大小
眼位中心视觉方向法则是Hering视觉方向第一法 则:
重叠在一起的视网膜像被视觉系统解释成刺激来 自同一方向,而分隔的视网膜像被解释成刺激来自 不同的方向。视觉方向准确性取决于视网膜神经感 受元的大小,外物成像于中心窝区的准确性远高于 周边视网膜。
第一章 正常双眼视
眼科教研室 陈梨萍
双眼视觉:两眼同时看物体。 优点
1、两眼视觉有叠加的作用,降低视感觉阈 值,扩大视野,消除单眼的生理盲点,;
2、形成空间感觉(立体知觉); 3、增加对物体距离和大小判别的准确性。
缺点:
双眼视觉缺陷障碍,将引起单眼视觉所没有的 症状,如复视、弱视、斜视、抑制、异常视网 膜对应、立体视觉丧失、视觉空间弯曲和视疲 劳等等。
Hering第3法则:
当两眼对称集合时,在各眼视轴上重叠 的物体看起来位于头的中间平面上
视网膜对应点corresponding retinal points : 在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都与对侧眼视网膜 上的某一点相对应(生理盲点除外),具有相 同的视觉方向。应具有相同眼位中心、“独
眼”、 头位中心。
使其后所见的目标变样,单眼的后效明显。也可 出现于双眼的情况,即一眼适应于某一刺激物, 然后另一眼观看测试物,而出现类似于单眼的后 效,这称为两眼间的后效转换,但后效的强度不 如单眼。
眼科学病种特点:非共同性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定义:由于神经核,神经或肌肉本身病变引起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性麻痹所致的眼位偏斜,其偏斜角度在不同注视方向和距离而有所不同,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
包括麻痹性斜视和痉挛性斜视两类。
原发的肌肉痉挛少见(如破伤风,神经管能症),常见的眼外肌痉挛多为继发于某些眼外肌功能不足,因此通常的非共同性斜视主要指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按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和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两类。
一、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定义: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眼外肌麻痹,眼位偏斜。
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产伤,出生后早期疾病。
最常见为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和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
症状:由于双眼视觉尚未完全建立,故多无复视等自觉症状,常1岁后出现代偿的头位偏斜。
体征:1、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常表现为患眼上斜视。
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双侧发病者两眼可能对称或不对称。
双眼发病时,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较小。
双眼运动表现为患眼鼻下运动不足,下斜肌功能亢进,但单眼运动可能无运动障碍。
多有典型的代偿头位,头向健侧肩倾斜,面部发育常不对称。
2、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主要表现为患眼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和外斜视。
眼内肌受累时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
患眼内转明显受限,上方及下方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诊断:1、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的可根据受累眼上斜视,眼球运动的临床表现以及歪头试验阳性,即头向高位眼倾斜时,患眼上飘等临床表现明确诊断。
2、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根据典型体征可明确诊断,合并眼内肌麻痹时常为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鉴别诊断: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需与单纯下斜肌亢进、下直肌麻痹相鉴别。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与重症肌无力相鉴别。
治疗:1、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以手术治疗为主,度数较小的可考虑三棱镜矫正。
手术设计主要为减弱患眼拮抗剂(下斜肌)或对侧眼配偶肌(下直肌)。
也可考虑加强上斜肌。
但加强手术不如减弱手术效果可靠。
2、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欠佳。
调节异常 高级技师6详解

调节不足病例1
• NRA=+2.50 • PRA=-1.00 • 调节灵敏度:负片通过困难 • MEM:+1.25 • 眼位远-2,近+4→集合过度→检查NFV组
指标→近BI融像范围正常,PRA低,调节 灵敏度异常,MEM较高→调节不足
调节不足病例2
20岁 主诉:看书20分钟即感视物模糊,疲劳 检查:OD -5.00D=1.0
• In accommodative excess,the etiology of an associated finding of esophoria can be explained,based on the additional convergence associated with overaccommodation.
集中不能长时间视近物,希望避免近距离工作。 4. 头痛、牵拉感、眼干、畏光、流泪等症状,眼
肌紧张,阅读字体有移动感。
调节不足
体征:
• 调节幅度降低,比年龄相关最小调节幅度( 150.25×年龄)低2D以上;
• 正相对调节(PRA)减弱; • 单眼,双眼调节灵活度负镜片消除困难 • 高MEM,FCC
OS -5.00D=1.0 调节幅度:
push-up:OD:8D OS:8D
调节不足病例2
BCC: +1.00D MEM: OU +1.50D NRA: +2.50D PRA :-1.25D Flipper: OD 3 cpm OS 3cpm
OU 1 cpm(负镜片识别困难)
调节不足
• In accommodative insufficiency,esophoria can be the result of the use of excessive innervation(神经支配) to the ACC to maintain clarity during reading.
(高级技师复习题)简答和论述

三、屈光检查㈣、简答1.简述双眼视产生的条件。
(1)双眼视产生的知觉条件:双眼视觉知觉正常或接近;双眼视网膜具有正常的对应关系;具有良好的单眼注视力;双眼有共同的视觉方向;双眼有一定的融合能力。
(2)双眼视产生的运动条件:双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协调一致,并有一定的运动幅度;双眼有协调的同向和异向运动,并有一定的运动范围。
注视远处时,双眼视线能达到平行;注视近处时双眼能与所用的调节协调的行使辐辏与分开;侧方运动时,双眼始终以相同的速度和幅度同时运动。
(3)双眼视产生的中枢条件:双眼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大脑的中枢必须发育正常。
2.什么是双眼视觉?双眼视是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
双眼单视包括同时视,融合知觉,立体视觉。
3.如何用马氏杆定性地检查看远水平隐斜视?(1)在无杂光的半暗室中,嘱被检者双眼注视5m远处光点。
(2)在一眼前水平放置马氏杆,此时,双眼看到一条竖线和一个光点。
(3)竖线和光点重合在一起时,说明无水平隐斜视存在;竖线相对光点来说在放马氏杆眼的一侧时,说明有内隐斜;竖线相对光点在无马氏杆眼的一侧时,说明有外隐斜。
4.如何用马氏杆定性地检查看远竖直隐斜视?⑴、在无杂光的半暗室中,嘱被检者双眼注视5m远处光点。
⑵、在一眼前放置竖直马氏杆,此时,双眼看到一条横光线和一个光点。
⑶、横光线和光点重合在一起时,说明无竖直隐斜视存在;光点在横光线的下方时,说明放置马氏杆眼的眼位低(或另一眼上隐斜);光点在横光线的上方时,说明放置马氏杆眼的眼位高(或该眼上隐斜)。
四、处方㈣、简答1.处理调节集合病例的常见方法。
⑴通过视觉训练改进融像聚散功能,常见于集合不足病例。
⑵近距离采用正镜附加,常见于集合过度病例。
⑶使用棱镜矫正,常见于散开不足病例。
㈤、论述1.试述远视眼的内斜视、内隐斜和竖直隐斜眼镜处方原则(1)15岁以下儿童应在充分麻痹睫状肌的基础上验光试镜,眼镜处方可按全矫正度数减去1D调节的远视度数处方。
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不足的临床流程和训练目标

裂隙尺+8BO/4BI棱镜翻转拍
8号集合训练卡(16△BO)
4号分开训练卡(2-14△BI)
保持视标清晰,单一,10周/分
离心圆卡(透明)
交叉融合,两卡片分开到12cm
非交叉融合,两卡片分开到6cm
重复20次
棱镜块集合灵活度
20/3040cm视标,W/O 25△BO和12△BI,保持清晰融像,10周/分
25△BO12△BI
HTS正位视训练程序随机点训练(RDS)
RDS大视标45△BO12△BI
裂隙尺
30△BO(12号卡)12△BI(6号卡)
离心圆卡(透明)
30△BO15△BI
单眼调节
粗透镜训练
+2.50/-6.00,保持清晰,10周/分
Hart表
交替清晰注视并阅读(近Hart表的距离和年龄相适应),10周/分
3.1
CI(集合不足)的视觉训练流程和训练目标(12周)
阶段一
总体计划
集合
调节
1-2周
Brock线训练阶段1
Brock线训练阶段2
字母表调节训练阶段1
3-4周
Barrel卡
救生员卡
HTS正位视训练程序阶段1
粗镜片调节训练阶段1
训练类别
训练项目
目标
大体集合
Brock线
近点球达到2.5cm或以内
Brock线
阶段三
训练类别
训练项目
目标
9-10周
偏心圆卡
HTS正位视训练程序阶段3
双眼调节灵活度
11-12周
偏心圆卡
HTS正位视训练程序阶段3
双眼调节灵活度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高级技师7

高AC/A值型--集合过度
隐斜 6m 1EXO BI BO 加正镜 加负镜 至模糊 至模糊
×/12/6 22/28/16 6/14/8 32/38/24 +2.50 -1.00
40cm 12ESO 40cm 1ESO +1.00
40cm 10 20/28/14
EXO
6/20/2
+1.25
-3.00
40cm 14 +1.00 EXO
基本型内隐斜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内隐斜
症状:
1. 患者长期抱怨视疲劳、头疼 2. 视远视近均视物模糊、复视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内隐斜
体征: • 看近和看远时内隐斜眼位基本相等(相差在5△以 内) • 远近负融像性辐辏(NRV)减弱 • 远近聚散灵敏度减弱,使用BI时通过困难 • PRA减弱 • 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完成困难 • MEM,FCC较高
高AC/A值型--集合过度
体征: 1. 看近时内隐斜 2. 看近,负融像性辐辏(NRV)减弱 3. 近处聚散灵敏度减弱,使用底朝内 (BI) 的棱镜时 通过困难
4. PRA低
5. 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完成困难 6. MEM,FCC较高(通过少用调节使眼睛外转)
高AC/A值型--集合过度
• 假性集合不足和集合不足的共同点:眼位 的特征,集合近点后退。 不同点 • 集合不足:调节功能正常,NRA低;假性 集合不足:调节功能低。
假性集合不足Βιβλιοθήκη 治疗 • 针对调节问题处理,采用正镜附加,伴随 视觉训练(同调节不足)
假性集合不足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诊治中的7个要点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诊治中的7个要点周俊【期刊名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年(卷),期】2018(000)023【总页数】2页(P98-99)【作者】周俊【作者单位】中山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周俊中山眼科中心视光师,中山眼科医院眼健康管理部副主任,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眼健康管理组组长10月16~19日,由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主办的国际专家讲堂正式开讲,来自美国SALUS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双眼视领域国际权威专家M.Scheiman教授与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临床视光学林智博士一起,由浅入深、娓娓道来,从双眼视觉学的基本概念、诊断和治疗、案例分析、诊断处理方法和视觉训练的课程入手,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大家带来了干货满满的专业知识。
此次课程中,Scheiman教授专程为中国的视光师们分享了双眼视觉相关内容。
3天的学习中,作为学员,笔者对此次课程的学习体悟作了总结。
双眼视觉训练是否对弱视治疗有帮助?在授课过程中,有学员问道:在小孩弱视治疗的后期阶段,即视力已经达到0.7~0.8,常规弱视治疗下孩子视力提升较慢,无法达到1.0或更好的视力时,可否同时配合双眼视觉训练,以达到更好的弱视治疗效果呢?Scheiman教授指出弱视患者除了视力存在问题外,往往伴有调节、抑制、扫视及注视问题,所以,当视力提高到0.5以上时,就可以开始相关的双眼视功能训练,这样的训练往往会对弱视的治疗起到促进作用。
双眼聚散训练,提高的是哪方面的能力?Scheiman教授不断强调一个观点,即对于双眼聚散能力来说,唯一可以训练的聚散度就是融像性聚散度,为了排除调节性聚散度及近感知聚散度的干扰,训练时要将调节和聚散平面分开训练(用来理解调节平面和聚散平面最好的器具就是裂隙尺,画片位为调节平面,裂隙位为聚散平面)。
因此患者进行视觉训练时,其隐斜视度和AC/A是不会因为训练发生改变的,因为训练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提高融像性聚散度,因此在训练中要保持注视的调节视标清晰,以避免受到调节和调节性聚散的影响,导制训练失败,对于控制调节的方法,Scheiman教授分享了一个小方法,即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轻微移动调节视标,以保证眼睛的注视和调节的控制。
《专职眼镜验光技师》从业资格证考试题与答案

《专职眼镜验光技师》从业资格证考试题与答案目录简介一、单选题:共115题二、判断题:共15题一、单选题1、双眼平衡偏差症状类似()屈光参差。
A、轻度B、中度C、重度D、超重度正确答案:A2、一20岁远视+2. ODS病人其调节幅度为10D,如果注视33CM物体时其使用的显性调节力为(),隐性调节力为O。
A、5. 0D, 5. ODB、3. OD, 3. ODC、3. 0D, 7. ODD、1. 0D, 9. OD正确答案:A3、透镜中和的原理是应用若干薄透镜()相加的原理。
A、折射力B、密度C、透光率D、反射率正确答案:A4、镜片箱内的针孔镜片主要用于()。
A、鉴别被检眼是否有屈光不正B、鉴别被检眼是否有散光以及初步判断散光的轴位C、检查是否有伪盲D、评估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数正确答案:A5、下面不属于房水功能的是()。
A、是进行调节的唯一途径B、维持眼内压C、营养角膜、玻璃体及晶状体D、保构眼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正确答案:A6、人眼的正视状态目前认为是()。
A、-O. 25D~+0. 50D 的范围B、一个点C、裸眼1.0的视力状态D、戴矫正镜后1.0视力的状态正确答案:A7、双眼视网膜融像的阈值为()。
A、10%B、6%C、1%D、5%正确答案:D8、镜架52口18T35中18代表的意思是()。
A、镜架的宽度B、镜圈的高度C、鼻梁的尺寸D、镜脚的长度正确答案:C9、看远会出现间歇性同侧复视的是()种集合功能异常。
A、集合功能不全B、集合功能过度C、散开功能过度D、散开功能不全正确答案:D10、下面关于顺动影动说法错误的是()。
A、常见于高度近视B、顺动影动说明被检查者眼底反射出的光线为发散光线C、顺动影动说明被检者眼底反出的光线与检查者之间没有相交D、顺动影动可见于小于工作距离的近视正确答案:A11、对于凹透镜,当光心距小于瞳距时,具有()样的棱镜效应。
A、底朝内B、底朝外C、底朝上D、底朝下正确答案:B12、俗称有机玻璃的镜片材料是()。
斜视的诊断标准

斜视的诊断标准摘要:一、斜视的定义与分类二、斜视的诊断标准1.眼位异常2.眼球运动异常3.双眼视觉功能异常4.排除其他眼部疾病所致的类似症状三、诊断方法与步骤四、斜视的治疗与预防正文:斜视是指双眼视轴不平行,一眼的眼轴与另一眼的眼轴不一致,导致双眼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目标。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斜视可分为先天性斜视和后天性斜视。
先天性斜视主要是由于眼部结构异常或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而后天性斜视则与眼外伤、眼部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因素有关。
斜视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眼位异常:患者在双眼注视时,一眼的眼轴与另一眼的眼轴不平行,导致双眼视线不一致。
2.眼球运动异常:患者在眼球运动过程中,眼球的偏斜程度超过正常范围。
通常通过观察患者在各个方向上的眼球运动来判断。
3.双眼视觉功能异常:包括双眼单视、双眼融合功能受损等。
正常情况下,双眼视觉功能在出生后逐渐发育,如果出现异常,可能导致斜视。
4.排除其他眼部疾病所致的类似症状: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以及眼部肌肉麻痹、眼球突出等疾病。
诊断斜视的方法与步骤如下: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病情发展等情况。
2.眼部检查:包括眼部外观、眼球运动、眼压、眼底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3.特殊检查:如眼科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眼部结构及神经系统情况。
4.视觉功能检查:包括视力、双眼视觉功能、立体视觉等检查。
5.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
一旦确诊为斜视,患者需及时进行治疗。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药物治疗、眼肌训练等。
同时,预防斜视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眼部发育,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国家级高级验光技师报考条件

国家级高级验光技师报考条件
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职业资格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并取得毕(结)业。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3、取得本专业大专以上毕(结)业、技工学校或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以上职业学校本专业毕业。
4、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十五年以上。
验光师资格证主要分为五级,初级验光员、中级验光员、高级验光员、验光技师、高级验光技师。
技师以上级别(包括技师)的资格考试要求有相关学术论文答辩,通过后经过一定工作年限才可以可取下一级别。
证书主要由两个部门颁发,一个是由卫生部门颁发证书,这类证书主要适用于医院的眼科医生。
另一个是由劳动部门颁发,眼镜店验光师几乎都是采用劳动部门颁发的证书。
验光师考试目前还没有实行统考,由地方劳动局组织,通过验光师培训学校统一报名后参加考试,成绩通过后,由劳动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资格证书。
10级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教案

海南医学院教案提要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NO:1
学科双眼视觉学班级10视光技术班授课人陈梨萍职称副教授
课题: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学时2授课时间2012-2-28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1、教学目的要求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1.掌握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不等像。
2、内容提要、教学过程及学时分配
1.重点介绍调节需求和辐辏需求的概念。
15min
2.重点介绍调节和辐辏。
15min
3.重点介绍隐斜。
15min
4.重点介绍调节和辐辏的关系。
25min
5. 一般介绍不等像,了解透镜、棱镜的适应。
10min 3、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1.调节需求和辐辏需求的概念的理解。
2.调节和辐辏的关系。
难点:
AC/A比。
注:每次授课须用新教案;教研室于开课前检查,课后统一上交。
4、使用教具(写出主要内容的名称备查)
Powerpoint
5、本课题方面的新进展
AC/A比在临床的应用.
6、板书的专业外语词汇(本科授予课每学期至少有3个)
辐辏convergence 调节accommodation 聚散vergence 隐斜phoria 不等像aniseikonia
7、参考书籍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实用眼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8、思考题/及作业
9、课后及改进意见
10、备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AC/A值型--集合过度
隐斜
6m 1
EXO
BI
BO
加正镜 至模糊
加负镜 至模糊
×/12/6 22/28/16 6/14/8 32/38/24 +2.50 -1.00
40cm 12
ESO
40cm 1 +1.00 ESO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诊断
低AC/A值型双眼视异常: • 集合不足 • 散开不足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诊断
正常AC/A值型双眼视异常 • 基本型外隐斜 • 基本型内隐斜 • 融像性集散运动功能障碍
集合不足
低AC/A值型-集合不足
症状: 1. 近距离阅读需求与实际用眼能力之间不协调 2. 视近物时有重影、复视感、模糊、聚焦困难, 字体发生流动、跳动 3. 眼部有牵拉、紧张感,眼球酸胀、眼周围疼 4. 无法集中注意力,希望尽量避免近距离阅读
集合过度病例2
• • • • • • • 远眼位:-1,近眼位:+6 远BO:12/18/10 BI: x/6/4 近BO:18/28/16 BI:4/6/-2 NRA=+2.50 PRA=-1.00 双眼调节灵敏度:负片通过困难 单眼调节灵敏度:12cpm MEM:+1.50D
• NFV低,PRA低,MEM高,双眼调节灵敏 度负片通过困难,单眼调节灵敏度正常→ 集合过度
隐斜 6米 9 EXO
BI x/20/12
BO 10/16/6
加正镜 至模糊
加负镜 至模糊
40厘米 6 EXO 40厘米 10 +1.00 EXO
18/24/12 26/30/1
14/22/9 6/14/2
+1.75
-2.75
隐 BI 斜
6m 9
EXO
BO
8/18/4 6/20/2
加正镜 至模糊
集合不足病例2
• 一患者14岁,主诉看书30分钟左右出现眼痛、眼胀、视 物模糊等症状,有时看近后再注视黑板模糊,需稍做休息 后症状改善。 检查结果: • 裸眼视力: 远R、 L: 0.6 近R、 L :1.0 • 自觉验光: R : -0.50D L: -0.75D • 睫状肌麻痹验光: R : +0.50D L: +0.25D • 集合近点:12cm • 眼位:远:0 近:10△ BI;(-1.00D) 8△ BI • BI开散力(远): ⅹ/10/5 • BO集合力(远): 9/17/9
集合过度病例1
分析: • 看近眼位为较大内隐斜(10△BO) • 看近开散能力较低,PRA较低,MEM较高,调节 灵敏度负片通过困难 • 该患者单眼调节幅度很高,说明该患者的PRA值 是因为负融像性集合造成的调节终止。 • 参考该患者的高AC/A,可以判定该患者为集合过 度
集合过度病例1
治疗: • 戴渐进眼镜和进行散开方向的视觉训练。由该患 者的AC/A和近见眼位分析,该患者的渐进ADD 为1.50D。戴镜一段时间,并加以视觉训练后, 该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
低AC/A值型-集合不足
• 看远正位,看近中度到高度外隐斜 • 低AC/A • 看近外隐斜更大
低AC/A值型-集合不足
体征 1. 看近,聚散灵敏度减弱,使用底朝外(BO)的棱镜时困难 2. 看近中度至高度外隐斜 3. 看近BO方向模糊点较低 4. 集合近点后退 5. AC/A低 6. 调节灵敏度检查,+2.00D镜片困难 7. MEM和FCC较低(动用调节性集合) 8. NRA较低 9. 调节测量结果正常
集合不足病例1
(5)近辐辏:12/22/10△BO;近开散:4/6/1△BI; (6)NRA=+1.50D;PRA=-5.00D; (7)单眼调节幅度:OD:-7.50D;OS:-8.00D。 (8)调节灵敏度: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顾客正 片视物清晰用时较长。 (9)AC/A=2; (10)散瞳验光:OU:+0.50=1.0; (11)MEM=0
散开过度病例
• 调节灵敏度:双眼4cpm,单眼:4cpm • MEM:+0.25D • NRA=+1.75,PRA=-1.50
散开过度病例
• 该病例看远眼位更加偏向于外隐斜,且 AC/A较高,该患者正融像性集合较差,基 本可确认为散开过度 • PRA,NRA,调节灵敏度均较低,造成此 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调节问题,也有可能 是融像问题。再由单眼调节灵敏度,可断 定该患者为开散过度连带调节灵敏度不足。
集合不足病例2
• • • • • • • BI开散力(近): 11/21/9 BO集合力(近):4/6/2 NRA :+1.50 PRA :-2.50 AMP :12D 调节灵活度:正镜困难 调节滞后:+0.25
集合不足病例2
分析: • 患者症状与近用用眼有关,视近时出现较 大的外斜,集合近点远离,BO聚散力下降, NRA减低,调节灵活度下降,AC/A比值降 低,均提示集合不足。 • 视近后再视远有短暂模糊,说明调节难以 松弛,患者调节灵活度正镜困难,提示调 节过强。
高AC/A值型--集合过度
体征: 1. 看近时内隐斜 2. 看近,负融像性辐辏(NRV)减弱 3. 近处聚散灵敏度减弱,使用底朝内 (BI) 的棱镜时 通过困难
4. PRA低
5. 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完成困难 6. MEM,FCC较高(通过少用调节使眼睛外转)
高AC/A值型--集合过度
加负镜 至模糊
ⅹ/14/9
40cm 10 20/28/14
EXO
+1.25
-3.00
40cm 14 +1.00 EXO
基本型内隐斜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内隐斜
症状:
1. 患者长期抱怨视疲劳、头疼 2. 视远视近均视物模糊、复视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内隐斜
体征: • 看近和看远时内隐斜眼位基本相等(相差在5△以 内) • 远近负融像性辐辏(NRV)减弱 • 远近聚散灵敏度减弱,使用BI时通过困难 • PRA减弱 • 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完成困难 • MEM,FCC较高
基本型外隐斜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外隐斜
症状: 1. 患者长期抱怨视疲劳、头疼 2. 视远视近均视物模糊、复视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外隐斜
体征: • 看近和看远时外隐斜眼位基本相等(相差5△之内) • 集合BO时通过困难 • NRA减弱 • 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通过困难 • MEM,FCC较低
Simulated divergence excess • 受到融像性集合和近感性集合的影响,看 近眼位更加偏内 • 遮盖单眼30~45min后,彻底破坏融像,使 看近眼位更加偏外,导致远,近眼位较接 近,则不会诊断为散开过度
散开过度病例
• OD,OS:平光 • 眼位:远:20△,左眼有间歇性外斜 近: 6△exo • 远BO:抑制;远BI:抑制 • 梯度法AC/A=4 • 计算法AC/A=12 • 近BO:15/15/10;近BI:10/16/12
• 假性集合不足和集合不足的共同点:眼位 的特征,集合近点后退。 不同点 • 集合不足:调节功能正常,NRA低;假性 集合不足:调节功能低。
假性集合不足
治疗 • 针对调节问题处理,采用正镜附加,伴随 视觉训练(同调节不足)
假性集合不足
• • • • • • • • 左右眼均正视 集合近点:20cm 眼位:远:-1;近:-7 远:BO:20/20/10 BI:7/7/4 近:BO:4/12/8 BI:6/18/10 NRA=+2.50D PRA=-1.00D 调节灵敏度:负片通过困难 MEM:+1.25
正常AC/A值型--基本型外隐斜
治疗: • 首选:视觉训练 • 屈光矫正:远视<+1.50,先视觉训练,再 屈光矫正。远视>+1.50,欠矫,并随视觉 训练的情况,逐渐调整处方。 • ADD(-)和BI棱镜:在视觉训练时,帮助融 像 • 首先矫正屈光不正,视觉训练早期应用下 加镜片(-)可以减轻训练难度、提高训练速 度和效果。
集合不足病例1
• 病例分析:该患者的近见融像余力小于眼位的两 倍(不满足sheard准则),且该患者集合近点稍 远。所以,应对该患者进行正融像性集合的训练。 在调节各项指标中,该患者的NRA=+1.50D,说 明该患者存在调节痉挛的情况。 • 分析其原因为:该患者为高度外隐斜,且正融像 性集合余力相对较小,该患者动用调节性集合来 保持双眼正位。过度,长时间调节会导致调节痉 挛。所以,应对该患者在散瞳检查的基础上,对 该患者进行训练。
散开过度
高AC/A值型--散开过度
症状 • 远距复视、视觉疲劳
高AC/A值型--散开过度
体征
• 看远时外隐斜度数大于看近 • 看远低度至中度外隐斜
高AC/A值型--散开过度
治疗: • 视觉训练(首选):同时训练NRV,PRV, 重点训练PRV • 远距离使用BI棱镜和改变球镜度数
高AC/A值型--散开过度
低AC/A值型-集合不足
处理 • 通过视觉训练改进正融像集合功能 • 棱镜(在视觉训练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
低AC/A值型-集合不足
• 集合不足,伴随低度近视 • 低度近视有可能是由于集合不足,导致动 用调节性集合,从而导致调节痉挛,睫状 肌麻痹剂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低AC/A值型-集合不足
• 有研究发现,将集合近点检查重复4~5次 • 无集合问题患者,检查过程中,集合近点 位置几乎不变 • 有集合问题患者,随着检查进行,集合近 点将后退。
散开不足
低AC/A值型-散开不足
症状: 1. 远距复视 2. 头痛、眼部不适 3. 从视远处到视近处聚焦困难、对光敏感, 这些症状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