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同性斜视

合集下载

斜视

斜视

5
常见斜视种类
医学症状
儿童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 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 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 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 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 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 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 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 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 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全矫:向前看:+35 △ @N/D 向上看: +30 △ @N/D 向下看:+40 △ @N/D
同视机检查
一级功能同时视(主观=客观)
+34 ° +36 ° +33 ° +25° +29 ° +35 ° R/L1° +35 ° +32° R/L4 +34 °
相关治疗
治疗斜视的,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 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斜视的治 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眼视轴矫正训 练、眼肌手术或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戴眼罩是治 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视轴矫正乃利用仪器加强眼 球运动。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或缩短一眼或两眼的 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眼肌。轻度斜视可以戴「棱 镜眼镜」来矫治。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 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斜视与弱视精品医学课件

斜视与弱视精品医学课件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评估
01
评估病情
医生需对患者的斜视类型、程度 、原因等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最
佳治疗方法。
03
治疗流程
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 的治疗计划,包括治疗方法、治
疗时间、治疗费用等。
02
考虑因素
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考虑患者的年 龄、病情、身体状况、经济能力
等因素。
04
定期随访
治疗后,医生会定期随访患者, 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非手术治疗方法
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
药物治疗
通过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减 轻斜视症状。
使用肉毒杆菌毒素、肾上腺素等药物,减 弱或加强眼外肌的力量,改善斜视症状。
视觉训练
非手术治疗效果
通过特定的眼肌训练,增强眼外肌的力量 ,提高眼球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斜视 症状。
部分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方法改善斜视 症状,但效果可能较慢且不稳定。
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症
斜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符合 手术指征者。
手术原理
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改变眼球的 牵拉力量,从而消除或减轻斜视症状 。
手术方法
根据斜视类型和程度,可选择单眼或 双眼手术,包括直肌后徙、直肌缩短 、上下直肌加强等。
手术治疗效果
大多数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部分 患者可能仍需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 辅助视力。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05
斜视与弱视的预防与保 健
斜视的预防与保健
定期眼科检查
儿童和青少年应该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斜视问题。
矫正屈光不正
及时矫正近视、远视和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 ,以减轻眼部疲劳和不适。

斜视分类及概述

斜视分类及概述

意最 义简
单 判和 断常 斜用 视 的 方 向 和 度 数

斜视的定量检查
三棱镜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
斜视的分类
按眼位偏斜的方向分:水平斜视,垂直斜视; 按眼位偏斜的时间分:恒定性,间歇性; 按偏斜的眼别分:单眼性,交替性; 按斜视度与调节的关系分:调节性,部分调节性,
非调节性; 按偏斜的原因分:原发性,继发性; 按运动状态分:共同性,非共同性。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 的分类法(1996):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1)集合过强型 (2)分开不足型 (3)基本型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内斜视
斜视
隐斜:双眼的眼位有偏斜倾向,但可以 通过融合机理得到控制
显斜:如融合机制失去控制,使双眼处 于间歇或恒定偏斜状态
斜视检查法
病史:发病年龄、性质,诱因、治疗史、
家族史、
望诊:偏歇的方向和程度,颜面是否对
称有无内眦赘皮 、代偿头位
视力及屈光检查:散瞳孔检影
斜视的定量检查
角膜映光法
角膜映光法测量斜视度数
斜视 3.微小斜视(单眼固视综合征)
三、非共同性斜视
(一)麻痹性斜视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二)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3.固定性斜视 4.眼外肌纤维化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 6.A-V征 (1)外斜V (2)内斜V (3)外斜A (4)内斜A
恒定性外斜视 主要受融合机制的控制能力影响

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一、隐斜视二、内斜视(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4.周期性内斜视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三)继发性内斜视1.外斜视手术后2.知觉性内斜视(四)非共同性内斜视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三、外斜视(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双眼视觉学

双眼视觉学

双眼视觉学1、双眼视觉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外界的一个物体感知为单一物像的过程也叫双眼单视。

2、双眼视野:颞侧90º、鼻侧60º、总共约为150º、双眼视野约为180º、中间120º、颞侧30º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月形称为颞侧半月。

3、Worth分级:第一级同时视双眼同时感知物像、第二级为平面融像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第三级为立体视觉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径觉。

(worth认为双眼视觉必须具有第一、二级才能产生第三级的立体视觉。

)4、形成双眼视觉条件:①双眼良好的注视力、②双眼同时视、③双眼黄斑中心凹相同视觉方向、④双眼视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⑤视野双眼需要足够大的重叠、⑥双眼视神经应有视交叉。

5、双眼叠加作用: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

6、双眼叠加作用几种程度:①双眼相辅相成作用、②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③双眼部分叠加作用、④双眼无叠加作用、⑤双眼抑制作用。

7、两眼视觉掩饰作用对应拥挤现象。

8、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将外界的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的现象。

(由于视网膜对应关系异常)9、混淆视:是外界的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

10、双眼视差: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又叫视网膜视差11、双眼视网膜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①水平视差、②垂直视差、③旋转视差。

12、双眼单视圆:是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

13、Panum区是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仍产生双眼单视。

14、注视:表示被注意物体的物像稳固的维持在黄斑中心凹处,并随时间长短将物像保持在此处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

15、注视反射:当目标出现在视网膜周边部时随即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上。

16、扫功能:矫正黄斑中心凹与注视目标之间位置的错误。

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斜视为临床常见眼病,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以及机械性限制引起。

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视力损伤,导致弱视,同时对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形成造成损伤[1]。

斜视种类繁多,分类相对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能涵盖所有类型斜视。

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

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了斜视分类方法,其主要思路是依据眼球运动状态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该方法简单易懂,与当时国内眼科学著作内容保持一致。

但是,临床上许多所谓共同性斜视经仔细检查后,常发现合并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异常等非共同性因素,这不符合共同性斜视的标准。

临床工作中单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见。

又如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虽为共同性斜视,但复视是其第一症状,而在以往国内的教科书中有关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的鉴别诊断,复视属于麻痹性斜视的特征,忽略了斜视发生时双眼视觉功能发育成熟与否是斜视有无复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简单地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对于解释复杂多样的斜视颇为不足,容易引起歧义。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初诊为共同性斜视的患者,经仔细检查后发现有非共同性因素,如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患者不宜诊断为共同性斜视,因为共同性斜视是不存在眼球运动异常的。

先天性内斜视常合并眼球震颤、下·焦点论坛·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张伟【摘要】斜视为常见眼病,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双眼视力及视觉损伤。

斜视的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无满意的分类方法。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感到困惑,甚至专业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也常为之困扰。

因此,本文复习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性的斜视专著及眼科学教材中的斜视章节,结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近年来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的《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读修订后的分类及讨论中遇到的学术焦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斜视分类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斜视分类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13
诊断中要注意的问题
• 注视上下方斜视角的变化必须以视远为准 。因为生理情况下向下注视时会产生眼位 集合(辐辏),视近时尤为明显,会影响 诊断。
• 检查注视上、下方的斜视角,视标放在5m 远处正前方,受试者下颌内收25˚和上抬25˚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14
诊断中要注意的问题
• 水平肌功能异常 V征 上方外直肌功能增强,或下方内直肌 功能增强 A征 上方外直肌功能减弱,或下方内直肌 功能减弱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11
AV征病因
• 垂直肌功能异常 V征 上直肌功能减弱,在上方注视时内转 的次要作用减弱 A征 下直肌功能减弱,在下方注视时内转 的次要作用减弱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12
诊断中要注意的问题
• AV型斜视是水平斜视在垂直方向不同注视 位置斜视角有明显变化的一种临床形式, 不符合共同性斜视的基本特征(各方向斜 视角一致)。因此,AV型斜视不能诊断为 共同性斜视。不能出现“共同性外斜视V征” 或“共同性外斜视A征”的诊断。一般诊断应 为:外斜视V征 或 V型外斜视,外斜视A 征 或 A型外斜视等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1
概念
• AV型斜视是水平斜视的一种非共同性的亚 型,即在向上和向下分别注视时斜视程度 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使上下方的斜视程 度呈类似“A”或“V”的形式
• AV斜视不是共同性斜视,在斜视专著中是 与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并列的独立 章节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25˚ E
E
25˚
AV型斜视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15

斜视的治疗与护理课堂PPT

斜视的治疗与护理课堂PPT
8.隐斜的检查
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 断肌性视疲劳。
9.调节性集合/调节(AC/A)的比值测定 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19
五 斜视的并发症
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患有弱视 、 无立体视觉
(注: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 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导致矫正视力 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4
5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 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 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 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 (2)集合不足型: 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15△) (三)其他 1.周期性内斜视: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 常见周期为48小时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具有调节性 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二者可以交替出 现。
23
儿童麻痹性斜视多由先天发育异常、产伤和出生 后数月内患病引起。应首先寻找病因,并请耳鼻 喉科、神经内科、脑外科、小儿科等会诊,排除 眼周鼻窦、脑神经和颅内肿瘤等疾病,准确地诊 断原发病,防止延误治疗时机。治疗麻痹性斜视 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同时可口服和肌注维生素B1、 维生素B12、肌苷、辅酶A、ATP等.还可作针灸、 理疗促进麻痹肌的恢复。治疗半年后不能恢复, 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儿童麻痹性斜视多为先天性, 仍手术治疗为主,因为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形成弱 视机会不多,单视功能往往因为代偿头位而保持; 即使双眼单视功能不健全或丧失,只要手术时间 早,手术作的合适,眼位得以矫正,代偿头位很 快会消失,双眼单视功能也会很快恢复,达到功 能性治愈的目的。

斜视的治疗

斜视的治疗
外斜矫正术
-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对神经炎和肌炎有效
-肉毒杆菌毒素A:在急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间,内直 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可暂时解除复视的干扰,可防止或治疗
内直肌痉挛
三棱镜应用:对于小于10△的斜视,可试用三棱镜消除复视 手术治疗:一般在麻痹肌已停止发展6个月后做手术,手术原则 以减弱拮抗肌为主,加强受累肌为辅,即肌肉后徙与缩短
手术治疗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眼斜视矫 正术,术中将双眼内直肌, 后退5mm,术中出血不多, 手术顺利,术毕安返病房。 术后情况:未诉不适,精神 佳,眼科查体:双眼轻度水 肿,结膜充血(+++),结 膜切口对合良好,缝合在位 ,第一眼位正,眼球运动灵 活,给予清洁换药,开放点 眼
右眼内直肌后袭5mm
内斜视
治疗: 1、排除单眼弱视,否则应先治疗至双眼视 力平衡 2、手术于24个月内 3、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垂直分离性斜 视)手术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4、术后保留10△内斜, 以利于建立周边融合及 粗立体视觉。

共同性内斜视
(一)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诊断要点: 发病平均年龄为2岁半 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散瞳或戴镜可以矫正眼位 治疗: 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全屈光处方戴镜 不应手术矫正 每年验光,调整度数,满足视力和眼位需求
非共同性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主要指麻痹性斜视,是由神经核、神
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单条或多条眼外肌
完全性或部分性麻痹所致的眼位偏斜 [病因] 先天性: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产伤或婴儿期 疾病所致 后天性:多为外伤(头颅或眼眶),感染、炎症(脑炎 脑膜炎)以及代谢性、血管性(糖尿病性、动脉硬化、

斜视讲课PPT课件

斜视讲课PPT课件

斜视讲课PPT课件的优缺点 分析
总结:斜视讲课PPT课件的 内容与结构
斜视讲课PPT课件对临床实 践的指导意义
文字精简
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概念。 精简文字内容,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句子和段落。 使用标题和列表来组织内容,使信息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确保文字清晰易读,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
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训练程序,加强眼球周围的肌肉,提高眼球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 性,改善斜视。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斜视,通过 药物缓解眼部肌肉紧张,改善斜视 症状。
治疗方法的选择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斜视或药物治 疗无效的情况,手术矫正眼肌长度, 改善斜视。
光学矫正: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 调整双眼视觉轴线,改善斜视。
图片与表格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清晰、高 质量的图片, 确保与主题相

使用表格展示 数据和信息, 保持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过多 的图片和复杂 的表格,以免 分散观众的注
意力
在PPT中适当 使用图表和图 示,以直观地 呈现信息和数

动画与过渡效果的使用
动画效果:PPT中的动画效果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注意事项:治疗前需进行全面 的眼科检查和评估
预防保健: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及早发现和治疗斜视
斜视的预防保健
定期进行眼科检 查,及早发现斜 视
避免长时间用眼 疲劳,保持正确 的姿势
儿童时期是斜视的 高发期,家长应关 注孩子的眼部健康
斜视的预防保健 还包括饮食调整 和适当的运动
总结与展望
展望:未来斜视治疗的发展 趋势和研究方向
日常保健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斜视 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斜视的治疗规范 讲义

斜视的治疗规范 讲义

斜视的治疗规范北京同仁医院付晶一、前言斜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患病率约为0.35%-3.3%。

儿童眼病第三位。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一)定义1.正位视 (orthophoria) :向前方注视时眼外肌保持平衡,破坏融合后两眼均无偏斜的倾向。

临床少见,多数人都有小角度的隐斜。

2.斜视 (strabismus) :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引起。

3.术语多。

4.专科检查相对独立。

(二)分类按照不同因素:1.融合状态:同时两眼看到的物像在视觉中枢整合为一个物像称为融合。

( 1 )隐斜 (heterophoria , latent strabismus)( 2 )显斜 (manifest strabismus) :间歇性斜视 (intermittent tropia) 、恒定性斜视 (constant tropia)2.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显著变化:( 1 )共同性斜视 (concomitant strabismus)( 2 )非共同性斜视 (noncomitant strabismus)3.注视眼:( 1 )交替性斜视 (alternative strabiamus)( 2 )单眼性斜视 (monocular strabismus)4.斜视发生年龄:(1)先天性斜视 (congenital strabismus)(2)后天性斜视5.偏斜方向:(1)水平斜视 (horizontal strabismus) :内斜视 (esotropia) 、外斜视 (exotropia)(2)垂直斜视 (vertical strabismus) :上斜视 (hypertropia) 、下斜视 (hypotropia)(3)旋转斜视 (torsional strabismus) :内旋斜视 (incyclotropia) 、外旋斜视 (excyclotropia)二、斜视检查斜视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专科检查,其中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如斜视发生的时间、症状、母亲妊娠史、诱因、恒定或间歇、视远还是视近出现、单眼或是交替、斜视出现时的状态、阳光下眯眼、视物成双、治疗史等;另外还有视力检查与屈光检查:远、近视力;裸眼与矫正视力以及望诊:假性斜视,间歇或恒定,异常头位等。

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肌麻痹疾病,它会导致眼球向鼻侧转动困难,同时伴随内斜视。

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和改善视觉功能。

本文将介绍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一、手术治疗介绍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肌腱移位和外斜肌固定术。

肌腱移位是通过改变眼外肌的位置来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

外斜肌固定术则是通过缩短或松弛外斜肌来调整眼球的位置。

二、肌腱移位手术肌腱移位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眼外肌的位置来纠正眼球运动障碍。

手术中,外斜肌和内直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 手术切口:通常在结膜内侧进行切口,切口长度约为5-7毫米。

2. 眼外肌操作:首先,外斜肌需要被削弱或缩短,可以采取松解、部分切除或缝合固定等方式。

然后,内直肌需要被调整为增强眼球外展功能。

3. 切口缝合:在完成以上操作后,需要将切口进行细致的缝合,确保切口的愈合。

肌腱移位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提高视觉质量。

手术后的康复期大约需要3-6个月,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律康复训练和眼球运动锻炼。

三、外斜肌固定术外斜肌固定术是另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增强眼外肌功能的患者。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手术切口:切口的位置通常在结膜内侧或结膜外侧,切口长度约为5-7毫米。

2. 外斜肌操作:外斜肌固定术的目的是缩短或松弛外斜肌,从而调整眼球位置和改善眼球运动。

3. 切口缝合:手术完成后,需要将切口进行细致缝合,确保切口愈合。

外斜肌固定术可以改善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内斜视情况,提高视觉功能和外斜肌的运动范围。

术后的康复期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眼球运动锻炼。

四、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眼外肌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斜视1

斜视1

4.检查 (1)发病史 (2)测定偏斜量 比较看远和看近的偏斜量,以及侧向 注视时的偏斜量,是否是共同性和出现频率: · 婴幼儿:遮盖试验、Hirschberg试验,Bruckner试验 以及眼球运动。 · 大龄儿童和成人:遮盖试验、Hirschberg试验。 (3)视力 检查单眼视力,确认弱视。 · 婴儿:优先注视法,如Teller视力卡。 · 学前期儿童:Lea视力表等。 · 学龄期儿童:Snellen视力表或Log MAR视力表。 · 所有年龄:根据视力和注视眼位行系统规范的检查。 (4)眼球运动 确定眼球运动是否受限,眼肌是否亢进, 有否眼球震颤。
原则:

一经确诊即应开始治疗 伴有弱视应先治疗弱视 内斜视戴镜可正位则不手术,不能正位的可手术 矫正残留斜视 外斜视多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斜视2岁左右早期矫正斜视预后较好

完全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斜视的麻醉方式 1、局麻 2、全麻
斜视术前护理常规(局麻)
1、按眼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解释,消除紧张和 恐惧心理因素,增强信心,取得病人术中、 术后配合,提高治疗效果。 3、术前晚给予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避 免受凉感冒。 4、术前禁食一次。 5、教会病人避免咳嗽及打喷嚏的方法,以防 影响手术效果。
斜视术后护理常规(局麻)
1、按眼科一般手术后护理常规。 2、观察辅料是否松脱,伤口有无渗血,定时 换药。 3、遵医嘱合理用药并细心讲解药物作用。 4、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可能发生的复视现象逐 渐可消失。 5、患者若出现恶心、呕吐时,应向患者解释 为手术牵拉肌肉和麻醉反应。严重者遵医 嘱用药。
斜视术前护理常规(全麻)
眼球运动检查
角膜映光法
假性内斜视

麻痹性斜视和代偿头位 PPT

麻痹性斜视和代偿头位 PPT
麻痹性斜视和代偿头位
大家好
1
了解:斜视的分类
▪ 斜视的分类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1. 眼球运动无障碍。2. 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 化。3. 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 但应注 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 相等4. 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三、非共同性斜视
▪ 症状:麻痹性斜视有其独特的症状,有自觉症状和他觉症 状两个方面。
自觉症状 (1)复视与视混淆:复视和视混淆是麻痹性斜视患者首先注
意到的症状。常于发病后的当天,发现患者自觉视物有重 影,遮盖一眼后重影即消失,是为复视。由于眼位偏斜注 视目标时,物像落于注视眼的黄斑区,同时也落于斜眼的 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上,这两个成像点不是一对视网膜 对应点,所以两眼视网膜所接受的视刺激,经视路传到视 觉中枢时,不可能融合为一,而感觉为个物像视混淆,是 两眼的黄斑区(对应点)所接受的物像不同,两像在视觉中 枢互相重叠。
麻痹性斜视
(2)眼性眩晕和步态不稳:眩晕的原因主要是
由复视和视混淆引起的,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 不断地变化以致所视物体不能稳定,症状更明显。 遮盖一眼后,症状即可消失,水平性复视和注视 无背景的单一目标所引起的症状较轻,旋转性复 视和注视复杂背景的目标所引起的症状较明显, 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由于突然的眼位 偏斜,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患者走路时步态不 稳,常向某一方向偏斜 。
大家好
3
麻痹性斜视
▪ 定义
因眼外肌麻痹引起的 斜视称为麻痹性斜视
▪ 特点
双眼注视各方向时, 所表现的斜视角不 同,为非共同性斜视 。
大家好
4
麻痹性斜视
▪ 分类 麻痹性斜视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

11斜视与弱视

11斜视与弱视
1.屈光矫治 2.遮盖治疗:
3.压抑疗法:
受限
非共同性斜视治疗:
• 治疗原发病 • 消除复视:
遮盖; 佩戴三棱镜; • 手术: 排除全身性疾病,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可考虑手 术矫正
(1).内斜视:
“对眼” 包括:
先天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 麻痹性内斜视;
• 先天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6个月内发病 治疗: 手术
斜视检查:
1. 病史:
A. 家族史: 有一定遗传倾向 B. 发病年龄: C. 发病形式: D. 斜视类型: E. 主视眼与斜视眼
2. 视力检查: 3. 屈光检查: 4. 斜视角检查:
角膜映光法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目的:
• 改善外观; • 恢复和重建双眼视功能
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
1. 复视; 2. 一条或多条肌肉功能障碍;
3. 不同方向注视时斜视度不同; 4.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5. 代偿头位;
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比较:
共同性斜视
病因
不明
复视 斜视角
第一斜视角与第 二斜视角
眼球运动
“–” 相同 相同
正常
非共同性斜视 颅内肿瘤,糖尿病 脑外伤等
“+” 变化 不同
1. 眼外肌功能正常 2. 通常无复视 3. 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 4. 向各个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不变
• 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
非共同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限制性斜视 双眼向各个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不同
非共同性斜视:
有一条或多条肌肉功能障碍,或机械性运动 限制; 向各个方向注视时斜视度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肉毒杆菌毒素A 光学疗法 神经毒素 部份替代

遮盖一眼(10岁以内不宜用遮盖); 棱镜:病情稳定、斜视度﹤10△者可在镜片上加棱镜,棱镜 均等地分布于两眼; 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于挛缩肌(斜视度﹤30△ );

2.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 先天性或陈旧性眼外肌麻痹
诊断已确定

1.麻痹性斜视
2.眼肌病
3.眼眶病等

水平复视:水平运动肌(内、外直肌)的异常

垂直复视
见于垂直转动肌(上、下直肌和斜视)的异常; 可分为同侧性和交叉性复视。

旋转复视
见于上斜肌的异常;
像的上端向鼻侧倾斜为内旋,向颞侧倾斜为外旋。
2.眼位偏斜
பைடு நூலகம்•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3. 眼球运动受限 4. 代偿头位 5. 异常投射
代偿头位的检查 遮盖共同试验 歪头试验 被动运动试验 垂直肌肉麻痹简易诊断法 斜视度测定 影像检查等








肌 电 图 ( E M G ) 眼 电 图 ( E O G ) 病理学方面的检查:通过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找出局部或全身因素所 致麻痹性斜视 影 像 ①CT,②MRI,③脑血管造影 学 检 查
非共同性斜视 (incomitant strabismus)
非共同性斜视概论

定义:又称非共转性斜视,指由于神经核、神经或肌肉本 身的病变引起的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性麻痹所致 的眼位偏斜,其偏斜角度在不同注视方向和距离而有所不 同,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
特点:
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 病变所引起的眼外肌麻痹所致的眼位偏斜; 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时偏斜程度变化不一; 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时斜角增大; 外伤为较为常见的原因,先天性、糖尿病、脑出血、肿瘤 等原因。


实 验 室 检 血糖、尿糖;内分泌方面检查;神经学及全身其他检查等

(一)麻痹性斜视的特征:患者主觉复视、混淆视及眼性眩晕、定位失误等自觉
症状。
【临床特征】

复视 眼位偏斜 眼球运动受限 代偿头位 异常投射





1.复视的形成和种类 单眼复视/双眼复视
生理性复视/病理性复视
已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病情稳定

新近发生的眼外肌麻痹,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稳定 4-6 个月后才可考虑手术治疗。
1. 2. 3. 4.
手术矫正的总原则 加强麻痹肌
减弱对抗肌
减弱配偶肌 加强间接对抗肌

手术注意事项
保证正前方与正下方注视野的双眼单视 照顾眼外肌平衡 分次手术 避免过度矫正
右外展神经麻痹


【鉴别诊断】
非共同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的鉴别


麻痹性斜视与痉挛性斜视的鉴别
垂直直肌麻痹与斜肌麻痹的鉴别
眼科斜颈与执行斜颈、侧视症的鉴别
各条眼外肌麻痹时的眼位及头位

【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 肌注VitaminB1 、VitaminB12 、ATP

【分类与命名】
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麻痹性斜视、痉挛性斜视 根据发病时间: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后天性非共同性斜 视



根据病变部位:中枢神经性眼外肌麻痹、末梢神经性眼外
肌麻痹

根据肌肉命名:如内直肌麻痹、外直肌麻痹等
根据眼位偏斜方向:麻痹性内斜、麻痹性外斜

【检查】

一般检查 眼位检查


眼球运动检查
右动眼神经麻痹
上直肌、提睑肌N
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前部进入 眶上裂前分为上、下两支
外 展 N
下斜 下直 内直肌N
动眼神经麻痹-上支
动眼神经麻痹-下支
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复视 交叉性/同侧性 共同性复视/非共同性复视
单眼复视:遮盖一眼时复视不消失
1.
光学性:屈光不正、重瞳症、瞳孔根部离断、晶状体半脱 位、白内障初期、角膜混浊等。 视投射性:斜视的早期或斜视矫治后(视网膜对应点重新 建立的初期)。
2.
3.
皮质性:极少见。
双眼复视:遮盖一眼后复视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