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史鉴思想

合集下载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探淵2015-09-15 09:10:00 《北方論叢》胡維革張昭君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宗”。

他把晚清讞為“空疏虛鶩”的程朱理學與譽為“務實求樸”的經世之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構起了獨具特色的理學經世思想。

爾後,他以這一思想為原發點,又衍生出一系列子思想,諸如扶人心、正民氣、講究德治的思想,整官風、除積弊、崇尚人治的思想,肅軍心、扶名教、註重思想文化之戰的思想,自強自立、學習西方、因時變革的思想,等等,從而構成了他理學經世思想的整個大廈。

因此,我們要想深刻認識和正確解讀曾氏的整個思想,必須首先對其理學經世思想進行一番爬梳整理,探賾索隱。

本文僅對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的形成過程、內部結構及其獨步之處,做一點探淵性的思考。

一、鑿通理學與經世之鐵幕從思想學術角度講,有清一代是理學、實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此起彼伏、流動不居的時代。

正是在這一特定的文化時代裏,曾國藩鑿通了理學與經世之學的鐵幕,將其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此,梁任公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闡述:扶道正心的程朱理學的產生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到明末清初,它已成為士林學子抨擊的對象。

雖“自康雍以來,皇帝都提倡宋學--程朱學派,但民間--江浙為中心,‘反宋學’的氣勢日盛,標出漢學名目與之抵抗,到乾隆朝,漢學派殆占全勝”。

然而,物極必反,本為“明道證經”的考據學到乾隆時期走上了極端,饾盯瑣碎,脫離現實,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乾隆末年以後,學者‘絕對不問政治’的局面已開始改變,今文派興起,想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世致用’之學”。

不過,今文經的“微言大義”並沒有脫出乾嘉考據的窠臼,因而也沒給末世王朝帶來任何生機。

結果,在“洪楊亂事前後,思想界引出三條新路,其一,宋學復興。

乾嘉以來,漢學家門戶之見極深,‘宋學’二字,幾為大雅所不道,而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藩)在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砥礪,其後卒以書生犯大難成功名。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姓名:龚坤学号:20100113782011年5月21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

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

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

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

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

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

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

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

第三,在对外关系上。

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

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事不可全然归于曾国藩。

然后是阿本思舰队事件,曾国藩就强烈指出“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从而使中国海军免于落入洋人之手。

再看一下曾国藩对各阶层的态度如何。

他关注民间疾苦,他曾提出:“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相称。

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对曾国藩的深入探究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人像曾国藩这样,获得的评价是如此的天壤之别。

一边被推崇为继孔子,朱子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另一边又被骂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然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特定的时代背景,观念环境造就人物的思想。

我们不能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否定,这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理论。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片面的根据教科书或者其他历史书籍及评论而人云亦云,不能一味地受他人的思想灌输,而应该实事求是,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以及人物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全面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字:曾国藩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梁启超曾说过“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并称其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一生以儒家理论道德为准则,明刑法,重农事,崇节俭,重视发展国力,主张兴办洋务,开一代风气之先。

使清王朝在风雨飘摇几乎被宣判死刑的时候又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

他集历代齐家治国,修身治学,用人行政,驭下奉上及统军作战各种学问于一身,标榜理学却又能够融通百家,做事“拙诚”却又能够通变用权。

但与此同时,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身为汉人却为清廷卖命,并且杀人过多,有“曾剃头”之称。

晚年的“天津教案”,更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遭来千古骂名,甚至到了四面楚歌的悲凉之境。

辛亥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初的史学界更是对其全盘否定,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

历史上很少对某人的评价是如此的矛盾和复杂,我们不妨从其人生几件重大的事件中深入的探究一下。

一: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家庭,即“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干禄”。

论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武道房内容提要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他军事上的成功,在清中叶汉宋之争中一度陷于颓势的宋学在晚清再度复兴。

这与他在吏治腐败、帝国危机的背景下积极倡导宋学,以图改良风俗、挽回道德人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在宗宋儒的同时,又大力主张汉宋调和,从而使汉宋学术长期对立的局面得以终结,促进汉宋调和成为晚清学术的主流。

他以礼学会通汉宋,既坚守宋学的立身之道,又以礼学的经世精神吸纳新知,为礼制改革以及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曾国藩的学术努力,改变了既有的学术版图,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曾国藩 理学 礼学 历史地位〔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0-0090-08 评价一个学者的历史价值,不仅要回答他的学术是什么,还要回答他的学术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曾国藩的学术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在吏治腐败、帝国危机的背景下复兴宋学,试图改良风俗,挽回道德人心,从而促成了晚清宋学的复兴运动。

他宗宋儒,同时又不废汉学,主张汉宋调和,从而使汉宋学术长期对立的局面得以终结,促进汉宋调和成为晚清学术的主流。

他以礼学会通汉宋,既坚守宋学的立身之道,又以礼学的经世精神吸纳新知,为礼制改革以及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总之,曾国藩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晚清学术的新路向,改变了既有的学术版图,并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曾国藩学术思想促成了晚清理学的复兴运动 乾嘉时期,理学在汉学的冲击下,几乎溃不成军,宗宋学者廖不数人。

道光时期的潘德舆曾说: 程朱二子之学,今之宗之者罕矣。

其宗之者率七八十年以前之人,近则目为迂疏空滞而薄之,人心风俗之患不可不察也。

……而七八十年来,学者崇汉唐之解经与百家之杂说,转视二子不足道,无怪其制行之日趋于功利邪辟,而不自知也。

①曾国藩的理学好友刘蓉也说: 为汉学者,阿世谐俗,漠然不知志节名义之可贵,学则吾学也,行则吾不知也。

曾国藩思想汇报

曾国藩思想汇报

曾国藩思想汇报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生平、思想、贡献等方面进行汇报。

生平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子集,曾经在乡里开过私塾。

后来,他考入了府学,成为一名官员。

他的政治生涯始于咸丰年间,曾历任湖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务。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曾氏家书”的作者。

思想曾国藩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家书中,这些家书被誉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曾国藩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中庸之道”等几个方面。

三纲五常曾国藩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他认为,这些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人道德的基石,必须得到遵守和尊重。

忠孝节义曾国藩强调忠孝节义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德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培养和弘扬。

他认为,忠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孝是对父母的孝顺,节是对自己的节制,义是对他人的尊重。

中庸之道曾国藩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处理事情。

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稳健、务实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贡献曾国藩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曾国藩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他提出了“以治制乱”的思想,主张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

他还提出了“以商养军”的思想,主张通过发展商业来提高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实力。

军事曾国藩在军事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口”的思想,主张通过改善民生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提出了“以文制武”的思想,主张通过加强教育来提高军队的素质。

思想曾国藩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思想主张注重道德、尊重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领导思想之漫议

曾国藩领导思想之漫议

曾国藩领导思想之漫议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云士,号长泰,山东曲阜人。

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领导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主张“实学兴邦”,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务实、勤奋和诚信的精神。

一、实学兴邦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提出“实学兴邦”的口号,主张将实际的学问应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

实学强调实践和实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

曾国藩自己也以身作则,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不仅精通儒学经典,还学习了国学经典以外的其他学问,如军事学、科学技术等。

他同时也非常重视经济学的研究,认为经济繁荣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二、知行合一曾国藩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应相结合。

他认为单纯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知识。

曾国藩在自己的治理实践中践行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如推行农田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

他在军队建设方面也是如此,他注重军事理论的学习,同时也注重训练和实践,使自己的部队在实际战斗中不断进步。

三、务实、勤奋和诚信曾国藩一生都秉持着务实、勤奋和诚信的原则。

他注重实际效果,重视实践的结果和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治理和军事行动中,他总是强调效益和实用性,追求真正的实绩。

曾国藩的勤奋也是众所周知的。

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工作十分努力,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他带头努力工作,鼓励他人勤勉,形成了一股向上的工作氛围。

曾国藩还非常重视诚信的原则,他坚持守信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他的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结论曾国藩的领导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实践性和道德伦理。

他的实学兴邦、知行合一和务实、勤奋和诚信的原则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 国藩认为,勤与俭是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 ,勤与逸是相对的,曾国藩对好勤者与好逸者,爱憎分明:“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才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 鬼不散。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对于一些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且食必珍谨,衣必锦绣,酣拳高眠,一呼百诺,他愤为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是鬼神所不许的。
????传统道德以“孝悌”为仁之本, “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兄弟关系的规范包括“兄友弟恭”。《荀子?君道》:“清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故细而不悖。”兄 长对弟幼应仁爱友善,弟幼对兄长应尊敬、顺承。在传统家庭中,兄弟关系的和睦友爱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熏陶的曾国藩,自然对此有此深刻 的认识。
????为了杜绝奢侈浪费的不良恶 习,曾国藩一方面主张少积金钱,认为社会动乱之际钱财愈少愈好。“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外,别 无安身之法。” 另一方面,他主张节省家庭开支,规定家中用钱限额。“由俭入奢易于水,由奢返俭难于登天。……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钱若干两,限一成数, 别封择出。” 他还要求子女不要做过多、太华丽的衣服,“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绿,过于绚烂。” 曾国藩虽然没有要求一子女艰苦朴素,但却要求子女勤俭,这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孝悌”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
????曾国藩重视儒家的孝悌、亲亲观念。他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他对子弟的期望首推孝悌。“吾所望于诸弟者, 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梯为瑞。”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重视孝悌的作用,确立孝悌的地位,一方面是受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及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的优 良传统的影响。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终生是未明而起,操劳不息,并亲手制定了“耕读为本”的家法,教导儿孙如何读书、做人和处世;其父曾麟书对其祖父曾玉屏 总是“起敬起孝”,在曾玉屏病及三载中,他朝夕侍奉,未曾一日安枕,“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在其父辈的占传身教下,曾国藩自然地认为“孝悌”是自己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孝悌”也就成为曾国藩儒学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之论曾国藩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之论曾国藩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之论曾国藩系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班级:B10521班学号:20104052125姓名:刘冲论曾国藩曾国藩简介: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著作:《曾国藩家书》,《冰鉴》,《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关键词:太平天国,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历来是被很多人极力推崇,又被很多人所唾骂。

越是有争议的人物都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曾国藩事迹:23岁考取秀才,25岁会试落第,28岁会试中贡士,29岁谒杜工部祠,31岁入翰林院,33岁升翰林院侍讲,35升翰林学士,37岁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39岁升礼部侍郎,42岁任江西乡试正考官,44岁任兵部侍郎,50岁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51岁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52岁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54岁大败太平天国,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55岁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剿捻,60岁办理天津教案,62岁卒自幼被视为神童,在朝廷为官官运亨通,从得罪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无论是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还是最后的围剿,办理天津教案,他都表现出天才的胆略与智慧,忧国忧民,是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

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分析曾国藩其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谥号文正。

公元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湘乡县。

官至一品大员,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天京,是湘军的创立者兼统帅。

曾国藩一生的政治思想颇多,涵盖了军事、官场政治,做人处事、政治学术、民生观念、招揽人才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由我来一一做个分析介绍。

一、政治思想态度:他最主要的政治思想便是“忠君爱国”,不管是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还是他一向主张的、比较出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跟出生后一直所受的的教育渊源非常大。

曾国藩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其父又是私塾先生,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儒家教育,学习礼仪廉耻和仁信礼义,试问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君是天,臣是民,民必须得爱君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人怎可能不忠君爱国?而且,湖南那时理学风气盛行,曾国藩明显就受到了理学的很大影响,其思想表现为“王道”与“霸道”的结合。

这一点他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尤是如此。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血腥镇压,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为此他还得到一个颇为滑稽的称号,名曰“曾剃头”。

他这种对待农民革命血性态度源于他对法家“霸道”思想的全力贯彻。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较量,其实就是一场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封建旧儒学思想的较量,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儒学思想和封建地主统治,一方面,在上书《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另一方面,他又不惜号召知识分子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他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论曾国藩

论曾国藩

曾国藩其人,身为一文官,竟能击败太平天国,虽以无数人的血肉之躯铺平了他的仕途之路,但他的勇气,毅力,却不可因此被抹杀。

出身于一世代为农的偏远家庭,却能一步步不依靠任何背景最后被清政府封候,实属不易,官居高位仍然不骄不躁,严于律己,为官清廉。

他的文笔曾让毛主席为之折服,让蒋介石为之感叹。

在他的《挺经》中,曾如此说道: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谦之功密。

小人因为孤独会生出一些邪念,而君子会生出真诚想法,逐渐变得谨慎,提升自身的修为。

曾国藩自身就完美的诠释了后者。

他极其谦逊,一生推举的贤人数不胜数。

他的个人修养简直做到了极致,在如此繁忙的公务中,他还能够每日静坐,反思自己的过错,正如论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

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着不同的诱惑,此时修生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他的修法十二课对我们现代仍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持身敬肃。

凡事需要专心,时刻保持清明,这有利于我们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静坐养性。

如同僧人一般每日打坐,以体悟自己的仁义之心。

三,早早起床。

不要再恋床,这最适用于我们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让我们更多地窝在了寝室,没有紧急的课程需要去上,自然也就没有了紧迫感,床上赖十几二十分钟再起来是相当常见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这会增加我们自身的惰性,不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四,读书专一。

一本一本地阅读书籍,一本不读完绝不读下一本,他提倡的不是广,而是精。

如果每一本都是囫囵吞枣,那么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你根本无法从中获得什么有用的知识。

五,阅读史书。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很多时候,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可以从前人的事迹中寻找到答案,并获得新的感悟,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人们必定会产生很多的体悟,后人合理的利用,就可以起到明志的作用。

六,说话谨慎。

祸从口出,这个也是为人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很多时候口无遮拦,会招得别人的疏远,甚至引火烧身。

七,保养真气。

这一条比较难于理解,我的理解是,真气乃是内在之气,我们不只是需要做到在别人看来君子坦荡荡,而且内心也必须与外在保持一致,内外兼修,无论从什么方面看来都对别人毫无愧疚之情。

论曾国藩的史鉴思想

论曾国藩的史鉴思想
第 09 8月4期 2 2 卷 第 0 9年
J u n l f a c e gT a h r学 报v ri社Hu 学 版e LS c l c n e) o r a o n 盐 城 范c e s i人s y 会科 nt )8 o i i c s Y h n 师 e 学 院 ( 文 ( ma i s Un e t i aS e
联 系 。义理 即儒 学 中所 标 榜 的 四维 八德 , 凡行 举 义理 者 , 不兴 旺发 达 , 这一 感 悟 的基 础之上 , 无 在 曾氏提 出了读史 与 研 习义 理 密不 可 分 的观 点 , 用 义理 观 证史 , 显义 理 、 彰 良知 的客 观必 然性 , 而 进
史 鉴 与修 身
【 章 编 号】 1 0 — 6 7 ( 0 9 0 — 0 8 — 0 文 0 3 832 0)4 06 4
曾 国藩 对历 史 的 研究 可 谓 炉火 纯 青 , 年 曾 早 为 自己制 定 了一 份 读 书计 划 : 九 弟归 去 之后 , “ 予
观 必然 的 , 乃是 因 为它 对 每 一个 具 有理 性 和意 志
践义 理典 范 。
戒除 “ 傲气” 古人 谓齐桓 葵丘 之会 , 有振 。“ 微
[ 稿 日期 ] 2 0 —0 一1 收 09 6 0 [ 者简 介 ] 朱 浩 (9 4 作 18 一 )男 , 徽 马 鞍 山 人 , 西师 范 大学 历 史文 化 学 院 硕 士 生 , , 安 陕 主要 从 事 中 国 近现 代 史 研 究 。
史 与现 实进行 有选 择 的对 照 , 使 个 人 的所 作 所 促 为 向着 日趋完 美 的方 向发 展 , 除道 德 中 的缺 陷 革 和不足 。与之 同时 , 氏研 习历 史 更 是 为 了树 立 曾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

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

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

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

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

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谈曾国藩的主要档案思想及其影响

谈曾国藩的主要档案思想及其影响

谈曾国藩的主要档案思想及其影响作者:王越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5期摘要:从对曾国藩档案书籍收藏的研究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曾国藩档案思想之博大精深。

其主要档案思想包括:档案的广泛收集思想、档案的认真整理思想、档案的精心保管思想和档案的充分利用思想。

同时,曾国藩档案思想又具有深远的影响。

包括:曾府的档案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曾国藩的档案思想是“曾氏”文化现象的源头;对曾府藏书的利用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近代化;曾国藩的收藏及衍生物是治家修身的经典读本。

关键词:曾国藩藏书档案思想影响一、曾国藩的主要档案思想1、档案的广泛收集思想曾国藩一生除从政、治兵外,读书、买书、搜书、刊书、编著图书是他唯一的嗜好。

他终生致力于收藏,形成三十万宗的家府收藏。

“这些收藏大到经邦纬国,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养生之道,其收藏内容包括奏稿、批牍、家书、日记、诗文、治兵语录、随记等。

” 这些成为记录曾国藩人生足迹的永久记忆,为当时曾氏家人及后人学习查考利用提供了极大方便。

曾国藩的大量藏书和珍贵资料的来源主要是:(1)曾国藩父亲曾麟书遗留下来的藏书。

曾麟书仕途不顺,他只好把一腔热情集中到教导后人身上,家中积累起数千册藏书。

(2)曾国藩在京琉璃厂书肆选购了数批书籍运回老家。

他在京期间,“公余之暇,常去琉璃厂遍访书肆”,他曾六十多次到琉璃厂购书。

(3)曾国藩坚持每天记日记,即使戎马倥偬仍日记不暇。

他给皇上的奏疏都抄有副本,他给别人的书信都留有底稿,并定期寄回家中,从而丰富了藏书楼的资料。

(4)凡曾国藩做过官的地方而有地方志书的他都收藏起来。

“仅其母去世,由曾纪泽从京官家中一次性带回的就有18省部之多。

”2、档案的认真管理思想为了统一书稿规格,道光二十二年九月,曾国藩给四个弟弟的信中提到:“嗣后,我写信诸弟,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

每年装订成册。

其中好处万万不可忽视看过。

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治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今天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探讨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

一、曾国藩的治学思想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实学为用”和“知行合一”。

他认为学问只有对实际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方面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用之学;而只有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行动,才能真正听取了学问的实质意义。

这一理念在其治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曾国藩重视思维训练。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或政治家,就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智力和智慧。

他强调思考、推理、分析和判断等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思辨能力。

最后,曾国藩注重实践创新。

他认为,只有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才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工具,从而产生真正的价值。

他鼓励学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经验中总结出适合实际需要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曾国藩治学思想的现代影响曾国藩治学思想为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曾国藩的思想启示了我们要追求实用。

在现代社会,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人们的知识和技能面临着更多更广泛的挑战,以创造出更多的实用解决方案。

因此,像曾国藩一样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时刻铭记的。

其次,曾国藩的思想启示了我们要注重思维的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更高水平的火眼金睛,熟练掌握开展研究、分析和判断等能力,以应对复杂的世界情况。

通过思考、推理、分析和判断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更好地把握世界和认识世界。

最后,曾国藩的思想启示了我们要推崇实践创新。

在现代社会,改变和创新是不断进行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应该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总之,曾国藩的治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对待学术、政治、商业等领域事务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

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

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摘要: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清朝三大中兴名臣,其经世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的经世的内容、思想渊源以及简要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曾国藩的经世思想加以分析。

关键词:曾国藩经世思想评价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交相侵袭,几欲颠覆之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炉钢水,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及其同道的倡导与活动紧密相关。

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其经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整饬吏治方面曾国藩从整顿吏治入手,转变全国官场风气,以应时变。

面对清朝吏治的严重弊端,曾国藩尖锐地指出,现在官场“大率以畏葸为慎,为柔靡为荣”。

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退缩者,即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琐屑者,斤斤计较,不顾大体。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国家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沓泄,相与袖手”。

在曾国藩主政一方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吏治腐败的恶果,深以吏治腐败和民心不满为忧。

认为要从整顿吏治,挽回民心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于是他抱定“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收拾人心,以缓和“民乱四起”的社会矛盾。

曾国藩在整饬吏治上提出首先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法规,作为考察和制约官吏的标准。

“窃以为吏治有常者也,可先立法而后求人。

”他以州县为整饬单位,因为“吏治之兴废全系乎州县是之贤否”1。

他亲自制定约束州县官吏的《劝诫规定》十六条,作为官吏廉洁尽职的标准。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修身、齐家、治军、为学、为官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浅议曾国藩的档案意识

浅议曾国藩的档案意识

应看 到其 在利 用保 管 方 面 的不 足 ,从 中吸 取教 训 。从 正 反 两个 方 面 来 综 合评
价 ,结合 现 实 ,进 而更好地 指 导现 阶段 的各 类 档案工作 。
【 关键词】 曾国藩;档案意识
曾国藩 (8 1 17 ) 11— 82 ,字 伯 函 ,号 涤生 ,谥 文正 ,湖 南 长 沙府 湘 乡 ( 今湖 南省 双 峰县 )人 。清代 著 名的 军事 家 、理学 家 、政治 家 和文 学 家 。官 至 两 江 总督 ,直隶 总督 , 武英殿 大学 士 ,封一 等 毅 勇侯 ,“ 中兴 名 臣” 之一 ,晚 清 “ 乡 派” 散 文创 始人 之一 。 湘 曾 国藩 是 中 国近代 史上 一个 浓墨 重彩 的人物 ,文治 武功 均有 独 到之 处 。一 方 面 ,他 用武 力镇 压 了盛 极 一 时 的太 平 天 国运 动 ,稳 固 了清 政 府 的 皇权 统 治 ,赢 得 了 “ 同治 中 兴 ”第 一功 臣的赞誉 ;另一方 面 ,曾国藩 作 为文 人 ,又 极具 中 国 旧式 的道 德 文 化修 为 , 为后 世树立 了 良好 的榜 样 ,影响 了一代 又一 代 的国人 。蒋介 石 和毛泽 东在 很 多 问题上 的
看法都不尽相同,但对曾国藩的态度上却高度的统一 ,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世 ,德行修养
等都 极为地 推 崇 。 曾国藩 的诸多成 就 很大 程度 上 取 决 于他 对 书籍 的重视 ,纵 观 其 一 生 ,曾 国藩 惜 书 ,
爱书 有 口皆碑 。据 相关 轶 闻记 载 ,13 86年 ,曾国 藩第 一 次 会 试 落第 后 ,为 排解 郁 闷而
浅 议 曾 国 藩 的 档 案 意 识
叶 上
( 山大学 资讯 管理 系,广 东 广 州 5 0 7 ) 中 12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42009年8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Aug.2009[收稿日期]2009-06-10[作者简介]朱 浩(1984— ),男,安徽马鞍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论曾国藩的史鉴思想朱 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曾国藩研习历史的首要目的在于资治,从史书中挖掘各类宝贵的经验教训,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曾国藩的史鉴观表现在史鉴与修身、史鉴与从政、史鉴与治军、史鉴与用人等方面,是格物致知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曾国藩;史鉴思想【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4-0086-04 曾国藩对历史的研究可谓炉火纯青,早年曾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读书计划:“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

”[1]34并且一再声称:“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者为根柢,如两《通》、两《衍义》。

及本朝两《通》,皆萃《六经》诸史之精,内圣外王之道。

”[1]393“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哀至当,开拓心胸。

”对各类史事,“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

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刑之典也”[2]218。

曾国藩通过研习历史,借鉴历史上名臣圣王事业兴败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并结合现实为官、从政的个人经历,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选择的对照,促使个人的所作所为向着日趋完美的方向发展,革除道德中的缺陷和不足。

与之同时,曾氏研习历史更是为了树立一尊尊道德楷模,曾氏通过读史,领会这些人的高尚操行,引领自己向着他们的道德轨迹前进,同时借助于这些道德偶像,用于教训下属,使他们听从吩咐和调遣。

一 史鉴与修身修身即提升认识主体的道德修养,使一个人的道德涵养达到更高的层次。

道德律是普泛的人群所公认的准则,不因个人的意志而发生变迁,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道德法则之所以变思想为客观必然的,乃是因为它对每一个具有理性和意志的人应当都有效”[3]38-39。

同时由于个人认识、判断力的水平不同,势必造成对这种道德法则的认识产生种种差距,而通过研习历史,探究历史人物、事件的成败教训,从而使自我产生警醒或内省,这就是史鉴与修身之间的关联。

曾国藩酷爱读史,同样也是出于以上的目的。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分,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注义理。

”[1]55此处曾氏将义理作为价值评判的尺度,通过翻阅史书一方面对历史事实有了真切的认识。

另一方面,所谓义理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观,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只有通过曾氏所称道的义理观的评判才能对之产生一种比较公允的评判。

曾氏在这一过程中感到,历史上无数治乱兴衰的范例,与是否符合义理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

义理即儒学中所标榜的四维八德,举凡行义理者,无不兴旺发达,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之上,曾氏提出了读史与研习义理密不可分的观点,用义理观证史,彰显义理、良知的客观必然性,进而促进曾氏在仕宦过程中,约束自身的行为,努力实践义理典范。

戒除“傲气”。

“古人谓齐桓葵丘之会,微有振・68・矜,而叛者九国,亢盈悔吝之际,不可不慎也。

”[2]5226历史上齐桓公虽然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但傲气太盛,葵丘之会是桓公霸业的标志之处,但仍有诸侯因桓公的傲气,毅然叛之而去。

鉴于齐桓公的教训,曾氏认为戒除傲气实为当务之急,尤其当曾氏手握军政大权之后,南方数省无数封疆大吏无不出自其门,呼之为师,这一盛况令其喜忧参半,可喜之处在于羽翼众多,而令人忧心之处在于一旦言行不慎,有傲气凌人的作风,顷刻之间势必造成众叛亲离的下场。

特别是曾国藩先后与左宗棠和沈葆桢关系恶化,曾氏更加领悟到傲气的危害,所以曾氏读左传至桓公葵丘之会时会产生如此感慨。

做人当“勤、大、谦”。

“细思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前此所见之‘勤’、‘谦’。

‘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

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与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

‘勤’能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德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

”[4]568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举凡国之将兴大多君臣上下齐心,所以才会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反之乱世之所以产生,无不由于君王怠政,权臣跋扈当政,奸臣横行当道所导致,所以治乱兴衰的不断产生,与所谓“勤”、“大”、“谦”三种精神有着微妙的关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道理正在此处。

曾氏从舜、禹、文王所以兴盛的史实中获得了这些教训,为了成就事功,曾氏勤于政务,狠抓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为了广泛搜罗人才,他谦以待人,所以湘军手下不少大将如塔其布、罗罗山无不因之脱颖而出。

处世当脚踏实地,不可怨天尤人,必须兢兢业业。

“至以建树无闻,遽用皇皇,则殊太早。

计三十三岁甫及壮年,古来如颜子立德、周郎立功、贾生立言,均在少壮然千古曾有几人。

其余贤哲代兴,树立宏达,大抵在四十后耳,以仲尼之圣,而不惑亦待四十。

”[2]1020-1021“其余先哲代兴,大抵在四十后耳”等语,其本意在于强调,凡欲成就一番事业,仅仅以所谓天赋、机遇不足以实现成功,必须厚积薄发,关键要不断提升个人多方面的才能。

曾国藩历来以愚钝自喻,所以将其与历代先贤进行比照,他意识到若要大功甫成必须走一条漫长的创业道路。

二 史鉴与从政历史与政治历来在中国有着微妙的联系,赵宋时期,神宗皇帝令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其目的在于以史为鉴。

曾国藩读史一方面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但更多的还是为官从政的需要。

做何等官,办何等事,历代士大夫大多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曾国藩在他的一篇史论《烹阿大夫封即墨论》中,以战国时齐威王对待阿大夫和即墨大夫的不同做法为切入点,认为:“昔者,齐威王因左右之言烹阿大夫,封即墨大夫,其事可略而论也。

自古庸臣在位,其才莅事则不足,固宠则有余……彼既自惭素餐,而又重以贪鄙,则不得不媚事君之左右。

”长此以往,则“左右亦乐其附己也,而从而誉之,誉之日久,君心亦移,而位日固,而政日非”。

但是一旦庸臣的谎言败露,则必然受到严惩,“此阿大夫之所为可烹者也”。

反之,“若夫贤臣在职,往往有介介之节,无赫赫之名,不立异以徇物,不违道以干时。

招之而不来,麾之而不去”。

这种贤臣无所顾及,尽力于国事,尽己所能,虽然一时难以显达,但终究有锋芒毕露之时机,“此即墨大夫之所为可封也”。

同时曾国藩从此事中也深刻体会到,“夫惟圣人赏一人而天下动,刑一人而天下,固不废左右之言,而昧兼听之聪,亦不尽信左右之言,而失独照之明”[5]137-138。

纵览此篇史论,曾国藩借论阿大夫和即墨大夫的不同遭遇,提出为官从政首先要处理好任内之事,身处要职却不尽力于政务,即使凭借少数人美言于君王之前,也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反之踏踏实实将任内之事办理妥帖,注定会锋芒毕露,这就是阿大夫和即墨大夫不同遭遇的根源。

但是在封建时代,专制君主操控官员赏罚大权,君主不可能事事躬亲,其左右之人必然对圣意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文章中曾氏一方面指出君王的偏听之过,另一方面深感结交朝廷显贵的重要性,所以曾氏格外注重处理与官文、僧格林沁、多隆阿等人的关系。

众所周知,为官的最显著特征即在于握有权力,掌控国家机器,有鉴于此,曾国藩时时告诫部下,当官不是仅仅为了一枚顶戴,关键在于是否握有实权。

正如咸丰初年,曾氏在湖南办理团练事务,以区区四品兵部侍郎的虚衔处处受人打击和排挤,不仅不为地方官所看重,甚至普通标、兵亦敢于欺辱之。

“曾国藩办团练时,一到长沙就受到・78・‘三宪’的轻漫,这里说三宪,当为湖南巡抚潘铎,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思培……这三人都不买曾国藩的帐,对曾国藩集练的官勇为歧视。

”[6]607由此曾氏不禁将现实联系到历代政治,“晋、宋以后之都督三州、四州、八州军事者,必求领一州刺史,唐末之招讨史、团练史、防御史、处置、应援等使,不如节度使之得势,皆以得治土地、人民故也”[2]219。

侍郎只是一个响亮的官称,正如唐代的招讨、团练等官称一样,缺乏节制地方官、民的实权,所以在实际的练军过程中,曾氏处处受到他人排挤和歧视,无法将己意付诸实施,所以曾氏将晋、宋时期的都督数州军事者与唐末的那些虚职进行了比照,深刻发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缺乏实权。

故在此以后,他处处留意军政大权的掌握,先后将沿江省份的巡抚、州县官员的予夺之权掌控在手,从而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斗争中形成了相当大的地方实力派。

手握实权极其重要,但权力过大也会为己带来杀身之祸,尤其当手握兵柄时更是如此。

“窃观古来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惟将帅不可直言极谏,以其近于鬻拳也。

凡臣工皆可一意孤行,不恤人言,惟将帅不可不恤人言,以其近于诸葛恪也。

握兵权者犯此三忌,皆危于尔国,凶于尔家,故弟自庚申忝馆以来,夙夜袛惧,最畏人言。

”[2]982由于害怕重蹈三国时诸葛恪的覆辙———因兵柄遇祸,所以曾氏在镇压太平军后,处处保持低调,并且流露出致仕的想法,这与其对历史的参悟有着微妙的关联。

三 史鉴与治军曾国藩从办理团练直至创立战斗力极强的湘军,不难发现其人对军事有其独到的见解,近人蔡锷曾令人辑《曾胡治兵语录》,并且亲自为该书作注,可为佐证。

但纵观曾氏戎马生涯,其治军的理论,很多来自于研习历史的心得和收获。

治军重在将帅与士卒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方可赴汤蹈火,无所畏惧。

如何形成这种紧密的关联呢?关键在于获得士卒信赖。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

其有在于银财之外者,今世将弁,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浅矣。

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2]1152曾氏带兵时时注意笼络军心,并不仅仅注重金银钱财的赏赐,在曾氏看来,其本身就是一种“浅”术。

曾氏带兵更注重通过思想灌输,“在中兴人物中,曾国藩‘每苦钝滞’,远不是一个才气横溢者。

然而他以‘拙诚’化‘理学迂阔之语’为湘军悍勇之气……溉灌久之,朴实山农悉成尊上而知礼的敢死之卒。

他又以‘拙诚’鼓动气机,聚合了患难中有心经世的知识分子”[7]36。

如此,军人能够尽可能的抛却当兵吃粮拿饷的恶习,“营官都是兵的导师,所以能训练如一,练成一个有主义的军队”[8]168。

曾氏之所以能够意识到治军首在重视军人思想之感化,其所仿效的对象则是明朝大将戚继光。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