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宋诗之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宋诗之分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唐宋诗篇的比较分析,同中见异,从美学风貌、意象两方面来探讨唐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是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和审美标准,唐诗重情韵、重兴象,宋诗重气格、重理趣,无所谓优劣之分。

【关键词】诗分唐宋;美学风貌;意象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那么宋诗则是在唐诗基础上再造的新的辉煌。数量上,宋诗约20万首,是唐诗的5倍。诗人约11000人,称得上名家辈出,诗派林立,宋诗也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提并论的一代诗歌。从诗史角度看,宋诗是唐诗的继续与发展,没有唐诗也就没有宋诗的辉煌成就。但宋诗绝不是唐诗的翻版,而是宋人挑战唐诗典范,融传承与开拓为一体,处穷必变,自成一家。

清吴之振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宋诗钞•序》)[1]

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又云:“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又云:“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2]

可见“诗分唐宋”,这不仅是一种朝代之分,也是两种不同美学风格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宋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比后来的元诗和明诗也更有价值。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剖析一下唐宋诗的区别。

一、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唐诗主情,以韵胜;宋诗主理,以意胜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当中,以为宋诗异于唐诗者主要有下列两点:其一,在创作的运思方式上,唐诗“惟在妙悟”,宋诗则“自出己法以为诗”。即唐人作诗靠的是感觉与体验,即艺术直觉,诗歌应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应该有神韵。而宋人作诗靠“法”,即某种技巧与规则。其二,在诗歌本体上,唐诗“惟在兴趣”,“吟咏情性”,“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宋诗则“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是说,唐诗之本体乃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与兴趣意味,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整体性心理状态;宋诗的本体则是理性的思考与精心的设计,是一种清清楚楚的意识状态。严羽虽是宋人,却推崇唐诗,“以盛唐为法”,对宋诗持严厉的批评态度。但后人往往把他对宋诗的批评视为其特点。[3]缪钺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论宋诗》﹚[4] 诗韵指的是诗中“象与意”妙合无痕,“象与情”交融一体,赏之使人心旷神怡。诗意指的是透过诗语显现出的“理”,或烛幽显奥,或精警透辟,读之令人明心见性。

我们试以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和苏轼《题西林壁》为例,比较

一下唐宋诗之美学特征。

王诗开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即有一种大气派,呈现一幅大图景,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诗人为我们所构造的图景极尽辽远、渺茫,展现的是一种由眼前之景所引起的无限想象和无穷趣味,由此勾起观景者欲与此景同在的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语道破机关,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至高完美,其中又无不体现一种“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时代风韵的个人气质。该诗意境阔大之处有灵动,由“白日”“黄河”构成的色彩斑斓图景中,兴起诗人感物之怀,意象浑成,韵味深远,充溢的是盛唐气象。

同为游景后作的《题西林壁》可见出用心深微,写景变化有序,由虚到实,有“理趣”之致,但略显呆板,少些斑斓图景。“横看成岭侧成峰”像是一个精致的锦盒在诗人手中把玩,翻转之后得到的是另一种雅趣。“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像是坐在画架前的蒙娜丽莎,美无处不在,一时无从下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庐山之实一出,令人惊叹!原来是座山,非锦盒亦非美人。全系诗人误入其中,迷惑其中。写景时不断变换角度,化一为多,一步一步,犹如作画一般,由虚到实,最后落笔乃成。

二诗同属哲理诗,都包含有一定的哲理在其中。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追求的过程中,只有不懈的进取精神才能实现自我与外物的统一,虽言理,但理在象中,寓理于景,含蓄蕴藉,有无穷无尽的言下之意。苏诗整首诗每句都富含“理趣”。这种理趣是形与神、情与理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对于同一事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在面对一个复杂事物时,人往往会被迷惑,结果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只缘身在此山中”,需要我们有宏观的眼光,从总体上把握,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前提下进入理性概括、判断,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苏轼“将自然之理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的理趣”,达到物我为一的妙处。从王诗和苏诗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唐诗和宋诗是对于诗歌两种审美境界的开拓。唐诗具有浑雅圆融的境界,富有情韵;而宋诗则以拗峭瘦硬取胜,长于思理。唐诗重兴象,讲情韵;宋诗则重气格,尚理趣。唐诗多青春朝气的表现,以情胜;宋诗多知性的反省,以理胜。唐诗开创了大唐气象的雄浑,宋诗开创了理学世界的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