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一、考试大纲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等。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社会背景等。
3. 教育与人的关系:包括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等。
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制定原则、培养目标的含义和特点等。
5.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等。
6. 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
7. 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角色和素质、学生的角色和权利等。
8.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教育研究的概念、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等。
二、重点整理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教育学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及教育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教育与人的关系:需要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这是制定教育政策和实践的重要依据,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5. 教育制度:需要理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6. 教育实践:这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7. 教师与学生:需要理解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以及学生的权利和角色。
8. 教育研究方法:这是进行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需要掌握教育研究的概念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_(教育学__教育心理学)_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
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广义得教育指凡就是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
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受到得各种有目得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P1 学校教育又叫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得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得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就是学校得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得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礼就是分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等级制得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乐就是祭鬼神、祀天地、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得音乐与舞蹈;射、御就是射箭、驾车等方面作战技术;书就是语言文字得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得知识;数就是计算以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封建社会,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就是教育得主要内容。
(2)●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就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P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得就是文士学校。
(3)●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得,注重身心与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2024教育学311大纲

2024教育学311大纲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本大纲将介绍2024年教育学311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要求。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 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培养学生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分析能力;3. 加强学生的教育思维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教育学基本概念: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方法。
2. 教育哲学:讨论教育的目的、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理论体系。
3.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记忆、个体差异等与教育实践相关的心理过程。
4. 教育社会学:探讨教育与社会、文化、家庭等因素的关系。
5. 教育法律与伦理:介绍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6. 教育评估与测量:讲解教育评估的目的、方法和实践案例。
7. 教育技术与创新: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8. 教育管理与领导:探讨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领导的原理与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授:教师通过授课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2. 讨论与案例分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教育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合作项目:学生组成小组,完成指定的教育项目,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实地实习与观摩:学生参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观摩教学过程,并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
五、评估要求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小组合作等。
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与教育实践相关的论文。
4. 实地实习报告:学生完成实地实习后,撰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
5. 课堂展示与讨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课堂展示并参与相关讨论。
六、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教育学的各个领域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将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教育学专业的基础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历史、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
2024年大纲将对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出新的要求和指导,对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全面评估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让我们从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入手。
这份大纲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基础、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管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它强调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要求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需要对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的变化和创新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年大纲对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将为未来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接下来,让我们从个人的观点和理解出发,对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的出台,为我提供了更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路径,激励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我相信,通过对教育学专业基础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挑战,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对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进行总结和回顾。
这份大纲对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2024教育学大纲解析

2024教育学大纲解析
2024年教育学大纲相对于往年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科目的调整:在2024年的教育学考试中,考试科目有所调整,将原有的“教育学综合”科目拆分为“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两个科目,同时新增了“教育心理学”科目。
这种调整更加强调对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查,有助于提高考试的整体质量和公平性。
2. 考试分值的重新分配:由于考试科目的调整,各科目的分值也有所变化。
具体来说,教育学原理科目分值占到了60分,中外教育史科目占到了50分,教育心理学科目的分值约为40分,总分为150分。
这种分值的重新分配有助于更好地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在2024年的教育学考试中,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外,还增加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
这些题型的引入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于往年,2024年的教育学大纲更加注重对
专业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中,对考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更高。
这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体来说,2024年教育学大纲的变化体现了对考试质量和公平性的更高要求,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知识应用和问题
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考生也需要关注大纲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1、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
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教育学(北师大)
![]教育学(北师大)](https://img.taocdn.com/s3/m/0e6fc219aaea998fcc220eeb.png)
• 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使教育学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 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编写《教育学》, 是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 建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著作。杨贤江编写 《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 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著作。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 长,在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 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论
•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 进地进行
二、学校教育制度
•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休学教育的衔接 •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迟义务教育年限 •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发展 •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非常原始和低下
•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 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的学习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学而优则仕的学习目标。
• 《学记》是现在已知的教育科学发展史上最早的 教育专著,成书于我国春秋战国末期,全书共 1229个字。
• 教学相长、循序善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藏 息相辅、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弗达。
(完整版)教育学大纲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圆柱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按名称分) 锥圆锥棱锥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8、多边形: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一个n 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n 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弧:圆上A 、B 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负有理数或 整数有理数分数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知识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侠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有层次结构的、按年级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代表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并提出“泛智教育”10.从一门标准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科学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促进民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是校风。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0、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能够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024教育学333大纲

2024教育学333大纲
2024年教育学333大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与人类。
教育学部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教育学概论: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2. 教育学原理: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以及教育的基本原则等。
3. 教育史:主要介绍我国和世界教育史。
心理学部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学习理论:主要介绍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2.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 心理交流:主要介绍心理交流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心理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文化与人类部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文化与教育:主要介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2. 人类发展与教育:主要介绍人类发展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人类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此外,大纲还对考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同时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总体来说,2024年教育学333大纲在知识体系和考试要求上都有所调整,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大纲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以备战考试。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学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育学专业基础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教育学专业基础大纲的制定,旨在与时俱进,紧跟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学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对2024年教育学专业基础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专业概述1.1 教育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主要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教育和教育活动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教育现象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培养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服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1.2 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适应当代教育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3 专业发展趋势(1)信息化教育;(2)跨学科研究和实践;(3)国际化视野和交流。
二、课程设置2.1 基础课程(1)教育学概论(2)心理学概论(3)教育社会学2.2 专业核心课程(1)教育统计与测评(2)教育心理学(3)教育学概论(4)教育哲学2.3 实践课程(1)教育实习(2)教育技能实训2.4 选修课程(1)教育法规(2)教育领导与管理(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三、教学目标3.1 培养学生的教育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教育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能够深刻理解教育学原理,熟练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教育工作。
3.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和引领教育领域的发展。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教育问题,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交流能力,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全面发展自己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北师大 数学 教学大纲

北师大数学教学大纲北师大数学教学大纲数学是一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北师大数学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结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结构北师大数学教学大纲分为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两个部分。
其中初中数学包括七个单元,分别是数与式、图形与位置、数据与概率、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变换、统计与数学思维、数学建模。
高中数学包括六个单元,分别是函数、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与微分、概率与统计。
初中数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数学部分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1.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数与式、图形与位置、数据与概率、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变换、统计与数学思维、数学建模等。
数与式单元主要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本概念和运算。
图形与位置单元主要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数据与概率单元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概率的基本概念。
函数与方程单元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解法。
几何与变换单元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统计与数学思维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建模和解决能力。
2. 高中数学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与微分、概率与统计等。
函数单元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
数列单元主要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角函数单元主要包括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解析几何单元主要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认识和应用。
导数与微分单元主要包括导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概率与统计单元主要包括概率的计算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北师大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 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 到5 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 1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 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
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 2、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③学以致用(学行结合)(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①“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①“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3、西方(1)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O2定义©助产术。
苏格拉底主张启发式教学。
(2)柏拉图:教育和政治有密切联系,教育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
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最先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
代表作《政治学》。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4、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年),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 ~。
(2)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教育应当远离社会影响,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
其代表作《爱弥儿》。
(3)洛克:提倡绅士教育,其代表作《教育漫话》。
(4)独立教育学诞生(成为规范学科)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代表,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5)“现代教育之父”是杜威,它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强调儿童中心主义。
主要观点: 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
5 、当代教育学发展(1)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它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1939年,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目标。
(3)我国学者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专著。
第二章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个人本位论:卢梭。
§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填空或简答)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 _______ 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教育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体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总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重要,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 2、教育与生产力1、I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其核心是人力资本。
(填空或简答)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体现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物质基础)和速度(需求程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变化;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但是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影响)。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在生产科学知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生产起着重大作用。
§ 3&§ 4、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它包含以下四个成分:认知成分、理想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
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长期实践形成的4、学生文化的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为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发展的动因:(1)身心发展的力量来自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
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
(2)身心发展靠外在力量是外铄论。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个婴儿,不管他的祖先何如,我能把它打造成总统或小偷)。
(3)不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认为实践 _ 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现实力量。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身心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拔苗助长违反了这个规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生论。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由此心理学家提倡发展关键期。
(4)互补性:失明者嗅觉、触觉极强。
(5)个体差异性: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遗传物质、成熟、环境、个体的实践活动的影响。
2、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的差异对个体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它的作用不能夸大。
3、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基因制约的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
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简答题)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特点。
6个体在和环境相互作用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潜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人区分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潜能。
2、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
(简答)3、教育对人的作用?教育促成人的价值的发现、是人的潜力得以挖掘、在人的力量发挥中起重要作用、还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 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其少年发展的任务1、初中阶段是少年期,又称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 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怎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是现实教育活动的归宿。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是普通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2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1、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反映、是教育性质(历史性、阶级性、社会生产性)的体现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依据。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 3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简答)2、简述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章§ 1学生(简答)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时期的人,体现在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权利:(1)人身权。
包括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
§ 2教师1、教师的使命: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2、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 _(简答)3、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是论述其要点。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和方法论。
(2)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具备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具有良好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研究能力。
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 3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简答)2、阐述对师生关系的理解:(1)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内容角度上来说,教师是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对于学生的引导,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似的友好帮助关系。